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台湾高雄

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台湾高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地球噪音日
  • 高雄
  • 台湾
  • 环境音
  • 声音景观
  • 噪音地图
  • 都市研究
  • 田野调查
  • 声音生态
  • 社会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垃圾车噪音问题是大众容易忽略的问题,有民代及官员说:「垃圾车放音乐超过十年,没有人受害,有必要取消吗?」是的。没有人提出损害赔偿,但是「噪音就是违法行为」,不能继续。作者坚持「守法与高品质」,一路遵守法律程序陈情。

  作者不想「暴民」抗议,全心投入心力蒐集相关资讯,运用物理、医学、统计、教育及法律等知识,研究高雄市的垃圾车噪音问题,旁引以大高雄地区外其他县市地区降低噪音之做法,用「理论」与「科学数据」柔性说服政府,说明垃圾车的噪音是可以消除;在文章最后,也提出如何改变之建议。为政当局若能为大众着想,应该积极寻求改变,达成「无噪音理想社会」、「高品质又守法的高雄」。
地心深处的回响: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与能量 本书并非聚焦于台湾高雄的特定事件或日期,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古老且持续活跃的课题——我们脚下星球的深层结构、能量动态及其对地表世界的影响。我们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入地心的旅程,探索那片被厚厚地壳层层包裹、充满极端压力与温度的神秘领域。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地震学、火山学、地磁场起源以及地幔对流这四大支柱展开,旨在揭示地球如何通过其内部活动塑造我们所居住的表层环境。 第一部分:地震的语言——波动在岩石中的舞蹈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瞬间释放的最直接体现。我们不会从记录特定日期灾害的角度切入,而是深入剖析地震学的科学基础及其对地壳构造的解释力。 1.1 精密测量与地震波的物理学: 本章详细阐述了P波(纵波)和S波(横波)的传播特性。通过分析这些波在不同介质(固态、液态)中的速度变化和反射折射规律,科学家得以“透视”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探讨了地震台网如何精确描绘出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边界)的深度变化,以及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外核的边界)的非连续性特征。 1.2 板块构造的驱动力: 地震活动大多集中在板块边缘。本书详尽解析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演进,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到现代板块张裂、挤压和转换边界的形成机制。重点分析了俯冲带的物理过程,那里是地球上最剧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源地。我们审视了慢滑移事件(Slow Slip Events)的概念,这揭示了地震并非总是瞬间的剧烈爆发,也存在着缓慢释放应力的过程,这对于评估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3 深入地下断层系统: 本书描绘了不同类型的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如何因地幔物质的运动而被拉伸或挤压。通过对古老地质记录的解读,我们追溯了数亿年前的巨大地质构造事件,例如泛大陆的形成与解体,这些事件留下的印记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的地震活动带。 第二部分:熔融的海洋——地幔的物质循环与热力学 地幔,占据地球体积的绝大部分,是地球内部热量的主要储存和释放场所。本部分专注于地幔的物质状态、对流模式及其与地表岩浆活动的关联。 2.1 地幔的阶段性: 我们探讨了上地幔(岩石圈和软流圈)和下地幔的化学组成差异和物理性质。软流圈的“塑性”是驱动板块运动的关键,而高压下的下地幔物质,尽管处于固态,却能以极慢的速度发生蠕变和对流。高压矿物物理学在此扮演关键角色,解释了橄榄石在不同深度如何转变为更致密的结构(如瓦斯利石和布里奇曼石)。 2.2 地幔柱的形成与热点火山: 本书详细介绍了地幔柱(Mantle Plumes)的假说。这些源自地核/地幔边界的超热物质柱,如何刺穿地幔,引发夏威夷或加拉帕戈斯群岛等热点火山。我们对比了与板块边缘相关的弧后火山与地幔柱相关的热点火山在岩浆成分和喷发模式上的差异。 2.3 超级火山与巨量喷发: 探讨了可能源自地幔深处的不寻常岩浆聚集事件,以及它们引发的超级火山爆发对全球气候的长期影响。分析了这些事件的周期性及触发机制,而非仅仅关注单一的灾害记录。 第三部分:地球的磁场盔甲——液态外核的涡流 地球内部最引人入胜的机制之一是其动态的磁场。本书从地球发电机理论(Geodynamo Theory)的角度,解析了液态铁镍外核的运动如何产生保护地球生命的磁场。 3.1 外核的对流与科里奥利力: 我们解析了在外核中,因内外核温差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导电流体(熔融铁)如何形成复杂的环流模式。这些运动产生的电流回路,构成了地球磁场的能量来源。 3.2 磁极漂移与反转的证据: 本书追踪了古地磁学研究的成果,展示了地球磁极并非固定不变。我们详细介绍了磁场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磁极倒转事件。这些反转过程并非瞬间发生,而是持续数千年、影响深远的地球内部重组过程。探讨了磁场减弱时,地表生物可能面临的宇宙射线风险。 3.3 内核的结晶与热流: 探讨了固态内核的形成过程——地核物质在极高压力下结晶析出。这个结晶过程释放出潜热,为外核的对流提供了额外的驱动力,是维持发电机活动的关键热源之一。 第四部分:深层地质学的终极边界——地核与地幔的交互作用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地球最深处的界面,即D''层(地核-地幔边界,CMB)。 4.1 D''层的复杂性: CMB并非一个平滑的界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存在着富含硅酸盐的“热点”或“冷斑块”,这些物质结构极度复杂,可能是地幔柱的“育儿所”,也可能是俯冲板块的最终归宿。分析了地震波在此界面上表现出的散射和吸收现象,揭示了该层物质的异质性。 4.2 内部热力学与地球的演化: 从整个地球系统的角度审视,本书总结了内部热量如何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驱动着板块运动、磁场生成以及大气圈的长期稳定。地心的活动是驱动地球地质史的永恒引擎。 结论:一部持续进行的地球交响乐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地球并非一个静止的岩石球体,而是一个充满动态过程的复杂热机。从地幔深处的缓慢蠕动到地核金属的湍流,每一个过程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时间的长河中雕刻着我们所见的地表景观。通过理解这些深层机制,我们得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历史的深度和其未来演化的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宝树


  1956 出生高雄市,高雄中学,省立教育学院毕业(彰化师大前身)
  1980 美和中学,舍监、导师、训育组长、训导主任
  1992 中芸国中,导师
  1993 中正预校,专任、导师、教师会长
  1996 教改专题研究「中正预校教育研究」
  2006 专题研究「中正预校招收女生研究」

图书目录

自序
涂序
夏序
曾序

第壹章 绪论
  一、前言
  二、研究动机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方法

第贰章 垃圾车噪音统计资料
 壹、测量资料方法
 贰、资料内容
  一、日间噪音统计资料(日间、晚间法条不同)
  二、晚间统计资料(日间、晚间法条不同)
  三、2013 年11 月2日寄给监察院及高雄市环保局部分参考资料
  四、结论

第参章 教育心理学分析及批判垃圾车噪音
  一、行为学习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二、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四、感觉(sensation)
  五、批判

第肆章 物理学与医疗健康看噪音
  一、声音的定义及声音三要素
  二、噪音(Noise)定义
  三、台湾四大噪音源
  四、噪音对身体的伤害

第伍章 法律面看环保局的违法行为
  一、人民的基本权利
  二、人民的义务
  三、垃圾车与人民的关系
  四、垃圾车的法律面
  五、结论

第陆章 凤山、前镇、苓雅垃圾处理现况
  一、人民倒垃圾的心态分析
  二、现行垃圾政策
  三、优缺点

第柒章 六年来的过程记录
  一、凤山市长时期
  二、高雄市长陈菊时期
  三、台北市环保局
  四、环保署
  五、立法委员
  六、监察院
  七、教权会
  八、里长
  九、精彩的历史记录
  十、结论

第捌章 「犯罪学」分析官员动机
  一、犯罪(行为)的定义
  二、分析官员动机
  三、分析垃圾车司机动机
  四、结论

第玖章 问卷调查统计资料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过程
  三、问卷调查内容

第拾章 结论
  一、朋友常问的及民众问卷调查中提出的问题
  二、建议改进新方案
  三、台湾的未来与高雄的未来要如何走?
  四、结语

后记
附件一 问卷调查表

图书序言

自序

  在台湾所有的驾驶,除非必要,绝不乱按喇叭,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表现,台湾的骄傲;但是高雄市的垃圾车刚好相反,一定要放音乐且配合广告声,入」之后,高雄市俨然成为「噪音城市」。本书为此而写,因为高雄一定要提高生活品质,不能再吵下去了!

  花费近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书,要出版时,出版社提出二个问题:

  (1)书籍内容针对读者群是那一层级?
  (2)按编写方式及内容来看,应该属于「论文」,是否做为学校授课用?

  笔者当初为社会理想而写,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自忖:

  (1)高中、国中、国小均不会看此书,因为高中、大学联考,从没有考过噪音题目。
  (2)此书用学术论文方式撰写,太刚硬了,社会大众不太习惯接受。
   
  虽然如此,笔者愿乐观看待,列出值得推荐的十大理由:

  (1)研究垃圾车噪音的人,笔者是第一位(可能也是最后一位),类此书籍民众应该没看过,因为好奇,值得一看。
  (2)垃圾车音乐与大家日」相随,却是你我最容易忽略的噪音伤害,这是论文,也是科学知识,更是健康常识,为自己及后代健康,最好要看。
  (3)学生做科展或者写论文报告,本书是一本容易参考的范本。
  (4)每个人都有梦想,与笔者有同样追求梦想的人,请务必要看此书。
  (5)自然科学及环境保护老师请多参考此书,此书会提供老师们丰富资料,实用性高。
  (6)此书引用非常多的法律条文,对学生法律教育非常有用,也会引导一般社会大众找出相关法条,是一本实用版的法律常识书籍。
  (7)对政府行政怠惰不满人士,请看此书完整记录,明白政府真相。
  (8)笔者是老师,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分析噪音污染政策,不仅是老师们要看,政府官员尤其需要研读,国家基本政策不能儿戏。
  (9)官员说话要多怀疑,例如环保局说笔者住处是「第三类」,笔者实际查询是「第二类」,人民的权益不能平白受损。本书告诉你自己的幸福自己找。
  (10)想要「小虾米对抗大鲸鱼」者,请详读此书,此书的精神就是做对的事。

  上述十点希望能吸引读者注意,盼望社会能产生共鸣,毕竟这是一本富有理念的书。另外,白纸铅字装订成册,也是笔者多年来的梦想,不亦快哉!

  在研究过程中,有些事情值得一叙。例如:

  遇有重大事件民众会凑热闹观看,笔者也在其中,会拿着笔和分贝计,戴上耳塞,穿梭在人群中,记录测量噪音。

  笔者每天固定时间在住家门口测量,为求差异性,会在自宅七楼高处测量比较。嫌资料不足,利用晚间探视母亲时「顺便」测量。除此之外,随身携带分贝计,测救护车、消防车、」市广告车、大货车等,五花八门,非常有趣。

  曾经特别到长庚医院附近,等候二十分钟测救护车音量。路上遇到救护车会立即拿出分贝计,常常弄好开关准备测量时,车子已开走了,成功测量率不到10%。有二次很高兴成功测量,看数据时大失所望,原来开关调错了位置。爱惜分贝计,雨天绝不测量。冬天早晨救护车的声音最多,虽然距离远音量小,但是听起来就是难过。在家中听见垃圾车的频率远高于救护车,音量远大于救护车。笔者测量所有噪音车音量超过813次,其中平地距车1.5米内测量393次,平均值超过95分贝。环保署、局会同笔者实测三次,三次均证明垃圾车音量超过标准。

  问卷调查除了请朋友帮忙外,为求客观立场,多元化背景,尽量找出不同职业群(不找在职学生),例如:到超商购物,向服务小姐套关系,说明问卷理由后,请小姐帮忙填问卷。同样的方式用在药局、杂货店、理发店、美发店、大楼管理员、印刷店、邻居、合唱团、厨师等。有些人是国中、国小毕业,第一次填问卷,有点怕怕,不愿意填性别资料,也有租屋者不敢填居住地。有一位里长夫人(笔者事后才知)说:「这是杨秋兴叫凤山人对陈菊不满而做的问卷」。收集了330份问卷,颇为自豪。

  笔者在书中非常强调噪音教育,特别是谈到制约。「制约(Conditioning)」是最廉价的教育政策。当刺激消失或减弱时,反应会变得很冷淡。据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日本三分之二高中生,在校外读书时间每日平均约三十分钟,远低于全球高中生的三小时。日本教育改革大师佐藤学认为「学生经过考试后,对学习不再有兴趣,大学生更是如此,不考试就不念书了」。笔者认为考试的刺激消失,被制约的学生不知如何是好。

  同样道理,垃圾车用音乐「提醒」民众,如同音乐「制约」民众倒垃圾,时间久了就成习惯。「制约」的前提是刺激,「音乐大声刺激」成为「制约成功」的必要条件。恶性循环使高雄市晚上成为「噪音城市」,魔音绕樑三日不绝。我们要学习「公车精神」,人民坐公车,靠自己「需求」而准时搭乘,不必「音乐制约」;人民为自己「卫生需求」而准时倒垃圾,不需「音乐制约」,更何况垃圾车比公车要准时。

  爱干净是人的本能,垃圾本来就该清理。只因为配合少数忘记时间的人,不惜用大音量吵醒所有人。笔者算过,人民在95分贝的音乐声中,至少花费60~90秒,才可以完成倒垃圾的动作,音乐无异于「惩罚」倒垃圾的民众。提前在路边等垃圾车的人被「惩罚」最多,更何况人都已经在路边等了,还需要噪音来提醒吗?「送走垃圾,迎来噪音」,另一个污染的开始。

  粗糙的垃圾「制约」政策,表面上是热情通知民众,其实是便宜行事,偷懒的政府。「环保局依循便宜行事为主的粗糙文化,才会导致垃圾车噪音任意播放」。政府应让人民知道「为什么」倒垃圾,而不是让人民注意「为什么」没有音乐。教育人民能发自内心的荣誉感,大声地说:「高品质的垃圾政策是我们的骄傲」。

  法律明文规定有「救灾、危险、急迫」等特殊性,才能用声响警告人民」,垃圾车符合那一项?需要如此高的分贝吗?另外,垃圾车有2支麦克风,1支放音乐,一支放市长讲话,车头正前方的音量最大,请小心绕道。

  你可以拒绝烟火、庙会等噪音场所。但是,你不能不倒垃圾,无法拒绝随车而来的噪音。书本封面1016地球噪音日,发生在台湾高雄,笔者测出垃圾车噪音最大值129.0分贝,「少女的祈祷」变成「魔鬼的梦魇」。

  有个叫林楷强的学生在联合报投书表示,在挪威散步误入公车道,公车司机没有按喇叭,感受到司机的文明。

  有一位山东大陆导游说:我在观光区解说时不用麦克风,不该吵到其他旅客,这是一种文化水平。」又说:「大陆的司机比台湾会按喇叭,民主法治概念成长后会改善的。」

  大陆的导游懂得反省,以台湾为学习对象,台湾的环保局,球员兼裁判的管理噪音,环保局反而成为噪音制造者(Noise Maker,简称N.M),岂不笑话?

  2013年1月7日下午5点7分,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一天。笔者陈情了273天,突然有反应了。环保署会同环保局共五位官员,来到笔者陈情处公开测量垃圾车,结果证实音量超过噪音标准13.9分贝,之后如何发展,请读者看看难以置信的对话。

  笔者问:「测量机器应该靠近垃圾车吧!这种距离是无法丢垃圾的。」
  官员答:「法律规定要三公尺距离。」
  问:「测量数据应该一份给陈情人吧!」
  答:「此数据只能看,不能带走。」
  问:「本人测量七个月,你们今天终于知道垃圾车如此吵人,要改善吧!」
  所有官员看里长:「此事要里长协调决定。」
  里长:「环保局怎么说,我们就配合怎么做,与我无关。」
  官员:「星期四有市长时间,找陈菊市长才能解决,e-mail给市长没有用。现场记录内容看看,顺便签个名」

  内容记录:「实际测量二分钟均值85.5分贝,超过标准。因垃圾车在『固定点』,10分钟内『改善』为68.5分贝,未违法,不处罚」。笔者拒签。

  问:「法律规定在『固定点』吵人超过十分钟才算违法,垃圾车吵人三分钟后开走了,你们称之为『噪音改善』,合理吗?这样的稽查结果垃圾车永远『未违法』。你们听,车子离开你们所谓的『固定点』,声音还存在呀!到底『改善』了什么?为何不用动特式(Fast或Slow)方式测量?政府如此执法等于在教垃圾车如何钻法律漏洞,我保证垃圾车噪音永远不会改变,民间车辆如法炮制怎么办?飙车族吵人合理化?生活品质永远不会提升,这就是政府的公权力?」
  答:「喔……」没有人回答。

  103年1月15日晚间7点41分,环保署再度来此地,测量值为80.2分贝,超过标准。103年1月21日晚间7点37分,环保局也来此地,测量值为77.5分贝,仍然超标,垃圾车均在十分钟内开走,达到稽查员所谓的「改善」,稽查记录写着「未违法,不处罚」。

  笔者陈情垃圾车噪音七年,无效,用笔记录所有政府稽查过程,让历史来评审吧!

图书试读

一、前言

整本书的构想是「大家守法」,守法后社会一定安定,然后全民追求「生活品质」。品质提高才能「深根民主」,「民主」是台湾永续发展的宝贝,一定要坚持。
本书思考几个问题:

1.现行垃圾车放音乐,笔者质疑合法性。
2.垃圾车放音乐需要如此大声吗?质疑环保局故意不取缔。
3.环保政策忽视噪音教育,质疑环保教育的全面性。
4.生活品质如何提升,请人民忍耐噪音,是基本国策吗?

2013 年10 月16 日下午五点零一分,高雄市凤山有一辆垃圾车放出了129.0 分贝的噪音,打破世界垃圾车噪音记录,这一天就是「1016 地球噪音日(Earth Noise
Day)」的由来。在台湾或全世界,笔者可能是第一位做「垃圾车噪音」研究的老师,盼望社会大众对此议题产生共鸣。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政府与专家学者从教育面思考未来,相信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笔者是噪音的受害者,自2004年起发觉听力受损,于是开始关心噪音污染的问题。

2005年写信给凤山市公所(市长林三郎)陈情垃圾车音量太大,当时凤山市清洁队长打电话关心,承诺音量会降低一些。果然,真的有降低。

2008年凤山市换新垃圾车(garbage truck),音量又变大声。于是再度向市公所陈情(市长许智杰),但音量改变有限。

2011年三度陈情市公所,凤山市清洁队王分队长电话联络本人,表达歉意且表示改善空间有限。

2012年除音乐声之外,又加入市长讲话声音,四度陈情高雄市环保局长陈金德,局长用「要求司机用适当音量」回答,意思就是,若有司机放高音量与局长无关,巧妙规避法律责任,因为「适当」二字没有法律标准数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台湾高雄》,我的脑海中回荡着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似乎不是一本可以简单归类的书,它不像一篇流畅的小说,也不像一本严谨的报告。我感觉到一种结构上的大胆尝试,或许是通过片段化的叙事,或是不同视角的穿插,来呈现一个更庞大、更立体的图景。我猜想,作者在试图捕捉高雄这座城市的多个面向,从宏观的历史变迁到微观的个体命运,再到抽象的文化符号。书中的“噪音”究竟是指什么?是工业发展的代价,是社会进步的代价,还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呐喊?我期待它能打破常规的叙事模式,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冲击。它可能充满了实验性,用一种不循规蹈矩的方式去探讨高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不回避问题、敢于直视复杂的勇气。这种挑战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作者的艺术追求充满了敬意。

评分

《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台湾高雄》这个书名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像是一个象征,一个提醒我们关注“噪音”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这里的“噪音”或许不是贬义的,而是指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声音、被我们压抑的情感、或是这个时代特有的节奏。而“源自:台湾高雄”则将这份思考具象化,让我们去探究在高雄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这些“噪音”又是如何被孕育、被放大、或是被消解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借由这个“噪音日”来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或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境?它会不会是一部关于聆听的作品,教我们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分辨出那些真正重要的声音?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或许不一定提供明确的答案,但能在我心中播下探究的种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我希望它能挑战我固有的认知,并促使我去关注那些被遮蔽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噪音”。

评分

《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台湾高雄》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场所精神”的讨论。高雄,作为一个充满故事的港口城市,一定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印记和时代变迁。而“1016地球噪音日”则像是一个触发点,一个让潜藏在这片土地上的声音浮出水面的契机。我好奇,作者是否会通过描绘高雄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甚至是那些被现代文明所影响的痕迹,来展现一种独特的“噪音”美学?这种“噪音”或许是海浪拍打港口的节奏,是市场里的叫卖声,是工厂机械运转的轰鸣,抑或是人们内心的低语。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它不仅描绘了高雄的表象,更能挖掘出这座城市内在的脉搏,那些不被轻易听见的、却又塑造了这座城市灵魂的声音。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高雄的独特魅力,理解那些构成它身份认同的复杂元素,并从中获得一种超越地域的感悟,关于生命、关于存在,以及关于我们与我们所处之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初读《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台湾高雄》,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仿佛置身于高雄某个热闹的街市,耳边是熙熙攘攘的人声,空气中弥漫着海鲜的鲜味和街头小吃的香气。书中的人物,不论是初次登场还是反复出现的,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他们的对话不加修饰,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生活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绘,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一位老奶奶手中繰动的蒲扇,或是年轻情侣在夕阳下依偎的身影,都赋予了故事独特的生命力。我猜想,作者一定对高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才能如此细腻地捕捉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本书是否在探讨高雄的变迁,或是某一代人的记忆?我隐约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愫,或许还有对当下社会的一些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高雄的日常生活,感受那里人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可能从中找到一些与我自身生活经历的共鸣点。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对一本好书最期待的。

评分

这本《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台湾高雄》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一种混合着工业的粗粝感和自然元素的诗意,让人不禁好奇在这片被称作“高雄”的地方,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标题里的“1016地球噪音日”带着一种仪式感,仿佛是某个特殊的日子,空气中充斥着某种强烈的、难以忽视的声音,而“源自:台湾高雄”则为这份声音设定了一个具体的坐标,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种“噪音”是城市发展的轰鸣,是自然界的低语,抑或是更深层的情感共鸣?我脑海里闪过许多画面:高雄港的忙碌,工业区的烟囱,海风拂过的海岸线,以及那些藏在巷弄里的生活气息。这本书是否能捕捉到这些多层次的声音,并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唤起我对高雄这个城市独特理解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认知,更是情感上的连接。它会是一部写实的记录,还是充满想象力的虚构?是关于时代的变迁,还是个体的挣扎?这种悬念让我对内容本身充满了期待,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答案,去感受那份来自高雄的、独一无二的“噪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