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颱灣高雄

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颱灣高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地球噪音日
  • 高雄
  • 颱灣
  • 環境音
  • 聲音景觀
  • 噪音地圖
  • 都市研究
  • 田野調查
  • 聲音生態
  • 社會議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垃圾車噪音問題是大眾容易忽略的問題,有民代及官員說:「垃圾車放音樂超過十年,沒有人受害,有必要取消嗎?」是的。沒有人提齣損害賠償,但是「噪音就是違法行為」,不能繼續。作者堅持「守法與高品質」,一路遵守法律程序陳情。

  作者不想「暴民」抗議,全心投入心力蒐集相關資訊,運用物理、醫學、統計、教育及法律等知識,研究高雄市的垃圾車噪音問題,旁引以大高雄地區外其他縣市地區降低噪音之做法,用「理論」與「科學數據」柔性說服政府,說明垃圾車的噪音是可以消除;在文章最後,也提齣如何改變之建議。為政當局若能為大眾著想,應該積極尋求改變,達成「無噪音理想社會」、「高品質又守法的高雄」。
地心深處的迴響:探索地球內部的秘密與能量 本書並非聚焦於颱灣高雄的特定事件或日期,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宏大、古老且持續活躍的課題——我們腳下星球的深層結構、能量動態及其對地錶世界的影響。我們邀請讀者進行一場深入地心的旅程,探索那片被厚厚地殼層層包裹、充滿極端壓力與溫度的神秘領域。 本書的敘事主綫圍繞著地震學、火山學、地磁場起源以及地幔對流這四大支柱展開,旨在揭示地球如何通過其內部活動塑造我們所居住的錶層環境。 第一部分:地震的語言——波動在岩石中的舞蹈 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瞬間釋放的最直接體現。我們不會從記錄特定日期災害的角度切入,而是深入剖析地震學的科學基礎及其對地殼構造的解釋力。 1.1 精密測量與地震波的物理學: 本章詳細闡述瞭P波(縱波)和S波(橫波)的傳播特性。通過分析這些波在不同介質(固態、液態)中的速度變化和反射摺射規律,科學傢得以“透視”地球的內部結構。我們探討瞭地震颱網如何精確描繪齣莫霍麵(地殼與地幔的邊界)的深度變化,以及古登堡界麵(地幔與外核的邊界)的非連續性特徵。 1.2 闆塊構造的驅動力: 地震活動大多集中在闆塊邊緣。本書詳盡解析瞭闆塊構造理論的演進,從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到現代闆塊張裂、擠壓和轉換邊界的形成機製。重點分析瞭俯衝帶的物理過程,那裏是地球上最劇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發源地。我們審視瞭慢滑移事件(Slow Slip Events)的概念,這揭示瞭地震並非總是瞬間的劇烈爆發,也存在著緩慢釋放應力的過程,這對於評估地震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1.3 深入地下斷層係統: 本書描繪瞭不同類型的斷層——正斷層、逆斷層和走滑斷層——如何因地幔物質的運動而被拉伸或擠壓。通過對古老地質記錄的解讀,我們追溯瞭數億年前的巨大地質構造事件,例如泛大陸的形成與解體,這些事件留下的印記至今仍在影響著現代的地震活動帶。 第二部分:熔融的海洋——地幔的物質循環與熱力學 地幔,占據地球體積的絕大部分,是地球內部熱量的主要儲存和釋放場所。本部分專注於地幔的物質狀態、對流模式及其與地錶岩漿活動的關聯。 2.1 地幔的階段性: 我們探討瞭上地幔(岩石圈和軟流圈)和下地幔的化學組成差異和物理性質。軟流圈的“塑性”是驅動闆塊運動的關鍵,而高壓下的下地幔物質,盡管處於固態,卻能以極慢的速度發生蠕變和對流。高壓礦物物理學在此扮演關鍵角色,解釋瞭橄欖石在不同深度如何轉變為更緻密的結構(如瓦斯利石和布裏奇曼石)。 2.2 地幔柱的形成與熱點火山: 本書詳細介紹瞭地幔柱(Mantle Plumes)的假說。這些源自地核/地幔邊界的超熱物質柱,如何刺穿地幔,引發夏威夷或加拉帕戈斯群島等熱點火山。我們對比瞭與闆塊邊緣相關的弧後火山與地幔柱相關的熱點火山在岩漿成分和噴發模式上的差異。 2.3 超級火山與巨量噴發: 探討瞭可能源自地幔深處的不尋常岩漿聚集事件,以及它們引發的超級火山爆發對全球氣候的長期影響。分析瞭這些事件的周期性及觸發機製,而非僅僅關注單一的災害記錄。 第三部分:地球的磁場盔甲——液態外核的渦流 地球內部最引人入勝的機製之一是其動態的磁場。本書從地球發電機理論(Geodynamo Theory)的角度,解析瞭液態鐵鎳外核的運動如何産生保護地球生命的磁場。 3.1 外核的對流與科裏奧利力: 我們解析瞭在外核中,因內外核溫差和地球自轉産生的科裏奧利力作用下,導電流體(熔融鐵)如何形成復雜的環流模式。這些運動産生的電流迴路,構成瞭地球磁場的能量來源。 3.2 磁極漂移與反轉的證據: 本書追蹤瞭古地磁學研究的成果,展示瞭地球磁極並非固定不變。我們詳細介紹瞭磁場強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以及曆史上多次發生的磁極倒轉事件。這些反轉過程並非瞬間發生,而是持續數韆年、影響深遠的地球內部重組過程。探討瞭磁場減弱時,地錶生物可能麵臨的宇宙射綫風險。 3.3 內核的結晶與熱流: 探討瞭固態內核的形成過程——地核物質在極高壓力下結晶析齣。這個結晶過程釋放齣潛熱,為外核的對流提供瞭額外的驅動力,是維持發電機活動的關鍵熱源之一。 第四部分:深層地質學的終極邊界——地核與地幔的交互作用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地球最深處的界麵,即D''層(地核-地幔邊界,CMB)。 4.1 D''層的復雜性: CMB並非一個平滑的界麵。研究錶明,該區域存在著富含矽酸鹽的“熱點”或“冷斑塊”,這些物質結構極度復雜,可能是地幔柱的“育兒所”,也可能是俯衝闆塊的最終歸宿。分析瞭地震波在此界麵上錶現齣的散射和吸收現象,揭示瞭該層物質的異質性。 4.2 內部熱力學與地球的演化: 從整個地球係統的角度審視,本書總結瞭內部熱量如何通過輻射、對流和傳導,驅動著闆塊運動、磁場生成以及大氣圈的長期穩定。地心的活動是驅動地球地質史的永恒引擎。 結論:一部持續進行的地球交響樂 本書旨在嚮讀者展示,地球並非一個靜止的岩石球體,而是一個充滿動態過程的復雜熱機。從地幔深處的緩慢蠕動到地核金屬的湍流,每一個過程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在時間的長河中雕刻著我們所見的地錶景觀。通過理解這些深層機製,我們得以更好地認識地球曆史的深度和其未來演化的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寶樹


  1956 齣生高雄市,高雄中學,省立教育學院畢業(彰化師大前身)
  1980 美和中學,捨監、導師、訓育組長、訓導主任
  1992 中蕓國中,導師
  1993 中正預校,專任、導師、教師會長
  1996 教改專題研究「中正預校教育研究」
  2006 專題研究「中正預校招收女生研究」

圖書目錄

自序
塗序
夏序
曾序

第壹章 緒論
  一、前言
  二、研究動機
  三、研究假設
  四、研究目標
  五、研究方法

第貳章 垃圾車噪音統計資料
 壹、測量資料方法
 貳、資料內容
  一、日間噪音統計資料(日間、晚間法條不同)
  二、晚間統計資料(日間、晚間法條不同)
  三、2013 年11 月2日寄給監察院及高雄市環保局部分參考資料
  四、結論

第參章 教育心理學分析及批判垃圾車噪音
  一、行為學習論(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二、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四、感覺(sensation)
  五、批判

第肆章 物理學與醫療健康看噪音
  一、聲音的定義及聲音三要素
  二、噪音(Noise)定義
  三、颱灣四大噪音源
  四、噪音對身體的傷害

第伍章 法律麵看環保局的違法行為
  一、人民的基本權利
  二、人民的義務
  三、垃圾車與人民的關係
  四、垃圾車的法律麵
  五、結論

第陸章 鳳山、前鎮、苓雅垃圾處理現況
  一、人民倒垃圾的心態分析
  二、現行垃圾政策
  三、優缺點

第柒章 六年來的過程記錄
  一、鳳山市長時期
  二、高雄市長陳菊時期
  三、颱北市環保局
  四、環保署
  五、立法委員
  六、監察院
  七、教權會
  八、裏長
  九、精彩的曆史記錄
  十、結論

第捌章 「犯罪學」分析官員動機
  一、犯罪(行為)的定義
  二、分析官員動機
  三、分析垃圾車司機動機
  四、結論

第玖章 問捲調查統計資料
  一、問捲設計
  二、問捲調查過程
  三、問捲調查內容

第拾章 結論
  一、朋友常問的及民眾問捲調查中提齣的問題
  二、建議改進新方案
  三、颱灣的未來與高雄的未來要如何走?
  四、結語

後記
附件一 問捲調查錶

圖書序言

自序

  在颱灣所有的駕駛,除非必要,絕不亂按喇叭,這就是我們的文明錶現,颱灣的驕傲;但是高雄市的垃圾車剛好相反,一定要放音樂且配閤廣告聲,入」之後,高雄市儼然成為「噪音城市」。本書為此而寫,因為高雄一定要提高生活品質,不能再吵下去瞭!

  花費近一年的時間完成這本書,要齣版時,齣版社提齣二個問題:

  (1)書籍內容針對讀者群是那一層級?
  (2)按編寫方式及內容來看,應該屬於「論文」,是否做為學校授課用?

  筆者當初為社會理想而寫,從沒有想到這個問題,自忖:

  (1)高中、國中、國小均不會看此書,因為高中、大學聯考,從沒有考過噪音題目。
  (2)此書用學術論文方式撰寫,太剛硬瞭,社會大眾不太習慣接受。
   
  雖然如此,筆者願樂觀看待,列齣值得推薦的十大理由:

  (1)研究垃圾車噪音的人,筆者是第一位(可能也是最後一位),類此書籍民眾應該沒看過,因為好奇,值得一看。
  (2)垃圾車音樂與大傢日」相隨,卻是你我最容易忽略的噪音傷害,這是論文,也是科學知識,更是健康常識,為自己及後代健康,最好要看。
  (3)學生做科展或者寫論文報告,本書是一本容易參考的範本。
  (4)每個人都有夢想,與筆者有同樣追求夢想的人,請務必要看此書。
  (5)自然科學及環境保護老師請多參考此書,此書會提供老師們豐富資料,實用性高。
  (6)此書引用非常多的法律條文,對學生法律教育非常有用,也會引導一般社會大眾找齣相關法條,是一本實用版的法律常識書籍。
  (7)對政府行政怠惰不滿人士,請看此書完整記錄,明白政府真相。
  (8)筆者是老師,用「教育心理學」觀點分析噪音汙染政策,不僅是老師們要看,政府官員尤其需要研讀,國傢基本政策不能兒戲。
  (9)官員說話要多懷疑,例如環保局說筆者住處是「第三類」,筆者實際查詢是「第二類」,人民的權益不能平白受損。本書告訴你自己的幸福自己找。
  (10)想要「小蝦米對抗大鯨魚」者,請詳讀此書,此書的精神就是做對的事。

  上述十點希望能吸引讀者注意,盼望社會能産生共鳴,畢竟這是一本富有理念的書。另外,白紙鉛字裝訂成冊,也是筆者多年來的夢想,不亦快哉!

  在研究過程中,有些事情值得一敘。例如:

  遇有重大事件民眾會湊熱鬧觀看,筆者也在其中,會拿著筆和分貝計,戴上耳塞,穿梭在人群中,記錄測量噪音。

  筆者每天固定時間在住傢門口測量,為求差異性,會在自宅七樓高處測量比較。嫌資料不足,利用晚間探視母親時「順便」測量。除此之外,隨身攜帶分貝計,測救護車、消防車、」市廣告車、大貨車等,五花八門,非常有趣。

  曾經特彆到長庚醫院附近,等候二十分鍾測救護車音量。路上遇到救護車會立即拿齣分貝計,常常弄好開關準備測量時,車子已開走瞭,成功測量率不到10%。有二次很高興成功測量,看數據時大失所望,原來開關調錯瞭位置。愛惜分貝計,雨天絕不測量。鼕天早晨救護車的聲音最多,雖然距離遠音量小,但是聽起來就是難過。在傢中聽見垃圾車的頻率遠高於救護車,音量遠大於救護車。筆者測量所有噪音車音量超過813次,其中平地距車1.5米內測量393次,平均值超過95分貝。環保署、局會同筆者實測三次,三次均證明垃圾車音量超過標準。

  問捲調查除瞭請朋友幫忙外,為求客觀立場,多元化背景,盡量找齣不同職業群(不找在職學生),例如:到超商購物,嚮服務小姐套關係,說明問捲理由後,請小姐幫忙填問捲。同樣的方式用在藥局、雜貨店、理發店、美發店、大樓管理員、印刷店、鄰居、閤唱團、廚師等。有些人是國中、國小畢業,第一次填問捲,有點怕怕,不願意填性彆資料,也有租屋者不敢填居住地。有一位裏長夫人(筆者事後纔知)說:「這是楊鞦興叫鳳山人對陳菊不滿而做的問捲」。收集瞭330份問捲,頗為自豪。

  筆者在書中非常強調噪音教育,特彆是談到製約。「製約(Conditioning)」是最廉價的教育政策。當刺激消失或減弱時,反應會變得很冷淡。據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日本三分之二高中生,在校外讀書時間每日平均約三十分鍾,遠低於全球高中生的三小時。日本教育改革大師佐藤學認為「學生經過考試後,對學習不再有興趣,大學生更是如此,不考試就不念書瞭」。筆者認為考試的刺激消失,被製約的學生不知如何是好。

  同樣道理,垃圾車用音樂「提醒」民眾,如同音樂「製約」民眾倒垃圾,時間久瞭就成習慣。「製約」的前提是刺激,「音樂大聲刺激」成為「製約成功」的必要條件。惡性循環使高雄市晚上成為「噪音城市」,魔音繞樑三日不絕。我們要學習「公車精神」,人民坐公車,靠自己「需求」而準時搭乘,不必「音樂製約」;人民為自己「衛生需求」而準時倒垃圾,不需「音樂製約」,更何況垃圾車比公車要準時。

  愛乾淨是人的本能,垃圾本來就該清理。隻因為配閤少數忘記時間的人,不惜用大音量吵醒所有人。筆者算過,人民在95分貝的音樂聲中,至少花費60~90秒,纔可以完成倒垃圾的動作,音樂無異於「懲罰」倒垃圾的民眾。提前在路邊等垃圾車的人被「懲罰」最多,更何況人都已經在路邊等瞭,還需要噪音來提醒嗎?「送走垃圾,迎來噪音」,另一個汙染的開始。

  粗糙的垃圾「製約」政策,錶麵上是熱情通知民眾,其實是便宜行事,偷懶的政府。「環保局依循便宜行事為主的粗糙文化,纔會導緻垃圾車噪音任意播放」。政府應讓人民知道「為什麼」倒垃圾,而不是讓人民注意「為什麼」沒有音樂。教育人民能發自內心的榮譽感,大聲地說:「高品質的垃圾政策是我們的驕傲」。

  法律明文規定有「救災、危險、急迫」等特殊性,纔能用聲響警告人民」,垃圾車符閤那一項?需要如此高的分貝嗎?另外,垃圾車有2支麥剋風,1支放音樂,一支放市長講話,車頭正前方的音量最大,請小心繞道。

  你可以拒絕煙火、廟會等噪音場所。但是,你不能不倒垃圾,無法拒絕隨車而來的噪音。書本封麵1016地球噪音日,發生在颱灣高雄,筆者測齣垃圾車噪音最大值129.0分貝,「少女的祈禱」變成「魔鬼的夢魘」。

  有個叫林楷強的學生在聯閤報投書錶示,在挪威散步誤入公車道,公車司機沒有按喇叭,感受到司機的文明。

  有一位山東大陸導遊說:我在觀光區解說時不用麥剋風,不該吵到其他旅客,這是一種文化水平。」又說:「大陸的司機比颱灣會按喇叭,民主法治概念成長後會改善的。」

  大陸的導遊懂得反省,以颱灣為學習對象,颱灣的環保局,球員兼裁判的管理噪音,環保局反而成為噪音製造者(Noise Maker,簡稱N.M),豈不笑話?

  2013年1月7日下午5點7分,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一天。筆者陳情瞭273天,突然有反應瞭。環保署會同環保局共五位官員,來到筆者陳情處公開測量垃圾車,結果證實音量超過噪音標準13.9分貝,之後如何發展,請讀者看看難以置信的對話。

  筆者問:「測量機器應該靠近垃圾車吧!這種距離是無法丟垃圾的。」
  官員答:「法律規定要三公尺距離。」
  問:「測量數據應該一份給陳情人吧!」
  答:「此數據隻能看,不能帶走。」
  問:「本人測量七個月,你們今天終於知道垃圾車如此吵人,要改善吧!」
  所有官員看裏長:「此事要裏長協調決定。」
  裏長:「環保局怎麼說,我們就配閤怎麼做,與我無關。」
  官員:「星期四有市長時間,找陳菊市長纔能解決,e-mail給市長沒有用。現場記錄內容看看,順便簽個名」

  內容記錄:「實際測量二分鍾均值85.5分貝,超過標準。因垃圾車在『固定點』,10分鍾內『改善』為68.5分貝,未違法,不處罰」。筆者拒簽。

  問:「法律規定在『固定點』吵人超過十分鍾纔算違法,垃圾車吵人三分鍾後開走瞭,你們稱之為『噪音改善』,閤理嗎?這樣的稽查結果垃圾車永遠『未違法』。你們聽,車子離開你們所謂的『固定點』,聲音還存在呀!到底『改善』瞭什麼?為何不用動特式(Fast或Slow)方式測量?政府如此執法等於在教垃圾車如何鑽法律漏洞,我保證垃圾車噪音永遠不會改變,民間車輛如法炮製怎麼辦?飆車族吵人閤理化?生活品質永遠不會提升,這就是政府的公權力?」
  答:「喔……」沒有人迴答。

  103年1月15日晚間7點41分,環保署再度來此地,測量值為80.2分貝,超過標準。103年1月21日晚間7點37分,環保局也來此地,測量值為77.5分貝,仍然超標,垃圾車均在十分鍾內開走,達到稽查員所謂的「改善」,稽查記錄寫著「未違法,不處罰」。

  筆者陳情垃圾車噪音七年,無效,用筆記錄所有政府稽查過程,讓曆史來評審吧!

圖書試讀

一、前言

整本書的構想是「大傢守法」,守法後社會一定安定,然後全民追求「生活品質」。品質提高纔能「深根民主」,「民主」是颱灣永續發展的寶貝,一定要堅持。
本書思考幾個問題:

1.現行垃圾車放音樂,筆者質疑閤法性。
2.垃圾車放音樂需要如此大聲嗎?質疑環保局故意不取締。
3.環保政策忽視噪音教育,質疑環保教育的全麵性。
4.生活品質如何提升,請人民忍耐噪音,是基本國策嗎?

2013 年10 月16 日下午五點零一分,高雄市鳳山有一輛垃圾車放齣瞭129.0 分貝的噪音,打破世界垃圾車噪音記錄,這一天就是「1016 地球噪音日(Earth Noise
Day)」的由來。在颱灣或全世界,筆者可能是第一位做「垃圾車噪音」研究的老師,盼望社會大眾對此議題産生共鳴。筆者拋磚引玉,希望政府與專傢學者從教育麵思考未來,相信會有開花結果的時候。

筆者是噪音的受害者,自2004年起發覺聽力受損,於是開始關心噪音汙染的問題。

2005年寫信給鳳山市公所(市長林三郎)陳情垃圾車音量太大,當時鳳山市清潔隊長打電話關心,承諾音量會降低一些。果然,真的有降低。

2008年鳳山市換新垃圾車(garbage truck),音量又變大聲。於是再度嚮市公所陳情(市長許智傑),但音量改變有限。

2011年三度陳情市公所,鳳山市清潔隊王分隊長電話聯絡本人,錶達歉意且錶示改善空間有限。

2012年除音樂聲之外,又加入市長講話聲音,四度陳情高雄市環保局長陳金德,局長用「要求司機用適當音量」迴答,意思就是,若有司機放高音量與局長無關,巧妙規避法律責任,因為「適當」二字沒有法律標準數字。

用戶評價

评分

《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颱灣高雄》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場所精神”的討論。高雄,作為一個充滿故事的港口城市,一定承載瞭太多的曆史印記和時代變遷。而“1016地球噪音日”則像是一個觸發點,一個讓潛藏在這片土地上的聲音浮齣水麵的契機。我好奇,作者是否會通過描繪高雄的自然景觀、人文風情,甚至是那些被現代文明所影響的痕跡,來展現一種獨特的“噪音”美學?這種“噪音”或許是海浪拍打港口的節奏,是市場裏的叫賣聲,是工廠機械運轉的轟鳴,抑或是人們內心的低語。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作品,它不僅描繪瞭高雄的錶象,更能挖掘齣這座城市內在的脈搏,那些不被輕易聽見的、卻又塑造瞭這座城市靈魂的聲音。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高雄的獨特魅力,理解那些構成它身份認同的復雜元素,並從中獲得一種超越地域的感悟,關於生命、關於存在,以及關於我們與我們所處之地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

《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颱灣高雄》這個書名帶給我一種強烈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僅是一個日期,更像是一個象徵,一個提醒我們關注“噪音”在地球上存在的意義。這裏的“噪音”或許不是貶義的,而是指那些被我們忽視的聲音、被我們壓抑的情感、或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節奏。而“源自:颱灣高雄”則將這份思考具象化,讓我們去探究在高雄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中,這些“噪音”又是如何被孕育、被放大、或是被消解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藉由這個“噪音日”來探討現代社會中個體與環境的關係,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睏境?它會不會是一部關於聆聽的作品,教我們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分辨齣那些真正重要的聲音?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引發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或許不一定提供明確的答案,但能在我心中播下探究的種子,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我希望它能挑戰我固有的認知,並促使我去關注那些被遮蔽的、卻又至關重要的“噪音”。

评分

這本《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颱灣高雄》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入勝瞭,一種混閤著工業的粗糲感和自然元素的詩意,讓人不禁好奇在這片被稱作“高雄”的地方,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標題裏的“1016地球噪音日”帶著一種儀式感,仿佛是某個特殊的日子,空氣中充斥著某種強烈的、難以忽視的聲音,而“源自:颱灣高雄”則為這份聲音設定瞭一個具體的坐標,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種“噪音”是城市發展的轟鳴,是自然界的低語,抑或是更深層的情感共鳴?我腦海裏閃過許多畫麵:高雄港的忙碌,工業區的煙囪,海風拂過的海岸綫,以及那些藏在巷弄裏的生活氣息。這本書是否能捕捉到這些多層次的聲音,並將它們編織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喚起我對高雄這個城市獨特理解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認知,更是情感上的連接。它會是一部寫實的記錄,還是充滿想象力的虛構?是關於時代的變遷,還是個體的掙紮?這種懸念讓我對內容本身充滿瞭期待,渴望在字裏行間找到答案,去感受那份來自高雄的、獨一無二的“噪音”。

评分

讀罷《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颱灣高雄》,我的腦海中迴蕩著一股復雜的情緒。這似乎不是一本可以簡單歸類的書,它不像一篇流暢的小說,也不像一本嚴謹的報告。我感覺到一種結構上的大膽嘗試,或許是通過片段化的敘事,或是不同視角的穿插,來呈現一個更龐大、更立體的圖景。我猜想,作者在試圖捕捉高雄這座城市的多個麵嚮,從宏觀的曆史變遷到微觀的個體命運,再到抽象的文化符號。書中的“噪音”究竟是指什麼?是工業發展的代價,是社會進步的代價,還是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呐喊?我期待它能打破常規的敘事模式,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閱讀衝擊。它可能充滿瞭實驗性,用一種不循規蹈矩的方式去探討高雄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種不迴避問題、敢於直視復雜的勇氣。這種挑戰性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作者的藝術追求充滿瞭敬意。

评分

初讀《1016地球噪音日‧源自:颱灣高雄》,一股濃厚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我仿佛置身於高雄某個熱鬧的街市,耳邊是熙熙攘攘的人聲,空氣中彌漫著海鮮的鮮味和街頭小吃的香氣。書中的人物,不論是初次登場還是反復齣現的,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他們的對話不加修飾,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生活智慧。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描繪,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間,比如一位老奶奶手中繰動的蒲扇,或是年輕情侶在夕陽下依偎的身影,都賦予瞭故事獨特的生命力。我猜想,作者一定對高雄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纔能如此細膩地捕捉到當地的風土人情。這本書是否在探討高雄的變遷,或是某一代人的記憶?我隱約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懷舊情愫,或許還有對當下社會的一些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瞭解高雄的日常生活,感受那裏人們的喜怒哀樂,甚至可能從中找到一些與我自身生活經曆的共鳴點。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對一本好書最期待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