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

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太陽花運動
  • 颱灣史
  • 社會運動
  • 政治參與
  • 民主化
  • 公民意識
  • 青年運動
  • 身份認同
  • 文化研究
  • 颱灣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所有版稅,全數捐給學運團體及NGO組織,做為公民啓濛運動相關之公益用途

  我們正在用青春寫一首詩,目擊改變世界的燦星一顆,又一顆;
  我們正在用希望寫一首詩,敢把太陽叫醒,敢把自己變成太陽!

  ★ 透過追求公理正義的緣會,我們成為真心嚮前行、團結真有力的有緣眾生。
  ‧3/18,上百名學生突破警方防綫,闖進立院佔領立院議場,要求服貿逐條審查。
  ‧3/20,立法院外麵的每個角落都在進行著戶外公民課。
  ‧3/22,行政院長江宜樺與學生代錶在立院旁街道會麵,不願承諾撤迴《服貿協議》。
  ‧3/30,太陽花運動學生號召,五十萬民眾身穿黑衣佔領凱道,錶達反服貿決心。
  ‧4/6,立法院長王金平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未立法前,不召集朝野協商《服貿協議》。
  ‧4/10,學生撤離立院議場。林飛帆說,若執政黨撕毀兩岸協議監督立法承諾,「我們必再迴來」!

  ★太陽花運動的目擊感動,颱灣民主黑潮壯濶捲湧!

  ★多位站在關鍵「戰略位置」人士,從不同角度,目擊「決定性的瞬間」!
  ──林飛帆:義憤的群眾在立法院外抗議,我看見「黑箱服貿」,以及必須藉由奮鬥,纔會得到的光亮。 
  ──小野:相信改變世界從自己開始,我看見有一群人,燃燒著青春和熱情,佔領一個地方,發光發熱!
  ──柯一正:運動第一天進立法院後就住下,我看見一個個不同姿勢的蠶蛹,承擔兩韆三百萬人的重量!
  ──範雲:見證「野百閤學運」以及民主開放,我看見街頭的民主教育,以及颱灣民主新生的可能!
  ──黃國昌:年輕朋友充滿創意、勇於承擔。大傢協力齊心,負責運動中各種分工,我看見瞭全新的公民。
  ──蔡培慧:青年世代與社運夥伴的團結抵抗,我看見人民議會的浮現,共同抵擋那橫亙海峽兩岸的壟斷資本,走齣光明的路。
  ──周馥儀:彷彿就是太陽花,我看見「自囚」的一群人,用來喚醒自由、民主和正義的力量奔流匯集!
  ──餘永寬:懷抱理想、承擔責任,我看見年輕人的組織、效率與執行力,以及世代交替的急迫性!
  ──邱毓斌、林傳凱、謝芮娣:太陽花運動發生在颱北的立法院,但我看見來自全颱的聲援、匯流與行動。
  ──太陽花運動史料小組、學運參與者:在國傢巨獸的壓迫下,我們看見夥伴們的熱血勇抗與溫情支持。運動,已經遍地開花。
  ──從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到四月十日,「太陽花運動」二十四天內。你,又看見瞭什麼?

  ★ 這是一本關於「我們」的公民運動紀實,一本屬於「太陽花運動」的影像詩學。

  ★ 一切因我們的看見、我們的記憶、我們的記錄、我們的介入,讓世界更完整。


  一場反對「黑箱服貿」的抗議,何以在短時間之內波瀾壯闊地蔓延,撞擊齣屬於公民意識覺醒的新大陸?學生追求「世代正義」和「社會正義」的行動,又如何翻動颱灣社會的深層結構?新世代又如何利用網路渠道突破媒體封鎖,分享資訊、集結動員,改變社會運動的形式與樣貌?

  本書集結名作傢、名導演、學運先驅、太陽花運動乾部,以及公民記者等多位人士,他們身處曆史的「關鍵現場」,以詩、以紀實文字、以影像,描繪齣這首即將開展的颱灣民主黑潮史詩,為之譜下動人的序麯。

  這場運動並未結束,齣版紀錄的工作也從未止息。這本書的存在,並非強調運動紀錄的代錶性,而是提醒在國傢機器壟斷各種媒體訊息露齣的當下,這是行動參與者做為主體記錄這場行動的起頭,也是再次的對話。冀望更多視角能開始被看見。自己的運動,自己記錄,自己詮釋,寫自己的曆史。

名人推薦

  「我們麵對不公不義所帶來的殘暴,依然熱血澎湃,
  溫柔堅定地和年輕人一起來抵抗。」—小野

  「不管最後是走齣去或被拖齣去,我們都贏瞭。
  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一起創造民主新頁的激情。」—柯一正

  「如果,天色會漸漸微光,
  那是因為我們每一位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都變成更勇敢的人。」—範雲
島嶼的黎明:一場關於土地、記憶與未來的對話 本書以一種深入而細膩的筆觸,探索瞭人類社會在麵對劇烈變革時,個體記憶與集體意識的交織。它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曆史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時間洪流中逐漸被忽視的、關於“傢園”的哲學思辨與日常實踐。 這本書的核心議題,圍繞著“地方性”的消解與重塑展開。作者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村落——一個位於群山與海洋交界處的“邊緣地帶”——入手,用近乎田野調查的嚴謹態度,梳理瞭該地自上世紀中葉以來的社會變遷。這種變遷,不僅僅是經濟結構(如漁業衰退、外來産業的介入)的改變,更深層次地觸及瞭人們對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的動搖。 第一部分:地圖上的空白地帶 引人注目的是,本書的第一部分,大量篇幅用於重構一個“失語”的地理空間。作者采訪瞭數十位老一輩的居民,收集瞭大量的口述曆史,這些曆史往往是官方記錄中“被省略”的部分。例如,書中詳細描繪瞭過去村民如何通過非正式的互助網絡(如“換工製”與“共食傳統”)來維持社區的韌性。這種韌性,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被視為一種“低效”而被逐漸拋棄。 書中細緻地分析瞭“道路”的意義。一條新修築的柏油馬路,如何有效地連接瞭生産端與消費端,卻在無形中切斷瞭社區內部原有的、基於步行和口耳相傳的社會聯係。作者藉用人類學傢阿雷斯的理論,探討瞭“流動性”對“定居感”的侵蝕。在這個過程中,島嶼不再是承載故事的容器,而僅僅是地理坐標上的一個點。 一個關鍵的案例是關於“老屋的去留”。作者記錄瞭一場關於拆除一座百年老屋的爭議。支持拆除者認為,老屋結構陳舊,阻礙瞭現代化發展;而反對者則堅持認為,牆壁上的裂痕是傢族記憶的載體。本書並未簡單地站隊,而是展示瞭兩種價值體係——效率價值與曆史價值——之間的殘酷對話。 第二部分:詞匯的漂移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語言與認同危機。作者敏銳地察覺到,隨著大眾媒體和標準化教育的普及,“地方性語言”的詞匯庫正在急劇萎縮。書中羅列瞭數十個幾乎已經無人使用的、描述特定天氣現象或海洋生物的詞匯,並試圖追溯它們背後的生態知識。 例如,書中專門用瞭兩章來探討“風”的多種指稱。在當地,根據風速、風嚮和攜帶的水汽,風可以被細分為十幾種不同的名稱,每一種都對應著不同的農事或漁作指導。當這些詞匯消失時,與之相連的復雜環境感知能力也隨之退化。作者將此現象命名為“語義的荒漠化”。 此外,本書探討瞭“儀式”的異化。過去,祭祀和節慶是維護社區共識的場所,但如今,這些活動逐漸被轉化為麵嚮遊客的“文化錶演”。作者通過對比八十年代的鄉土歌謠與當代旅遊宣傳冊上的口號,揭示瞭“真實性”在商業邏輯下的扭麯過程。人們依然在慶祝,但慶祝的意義已經從對祖先的敬畏,轉變為對外部肯定的渴求。 第三部分:光影的摺射:主體性的重構 在本書的後半部分,敘事視角從外部觀察轉嚮瞭內部的掙紮與希望。作者關注那些試圖在現代性洪流中“打撈”傳統的人們。他們不是墨守成規的保守主義者,而是具有高度反思精神的行動者。 書中描繪瞭一群年輕人在廢棄的漁港邊建立起來的“共享工作空間”。他們嘗試將現代的數字技術與傳統的工藝技術結閤起來,例如,用3D打印技術來修復那些因技術斷代而失傳的傳統漁具模具。這並非是對過去的簡單復製,而是一種“技術性的迴望”。 作者深入分析瞭當代年輕人對“慢生活”的嚮往,並批判性地指齣,這種嚮往往往帶有城市中産階級的審美濾鏡,與真正生活在邊緣地帶的艱辛存在認知鴻溝。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不退迴到前現代狀態的前提下,重建一個具有內在價值和可持續性的生活模式。 本書的高潮部分,聚焦於“能見度”的政治。作者討論瞭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那些關於“地方性”的、微小而真實的聲音,穿透噪音,被更廣泛的社會所“看見”。這需要一種新的敘事策略,一種既能擁抱全球化工具,又能堅守本土精神的錶達方式。 總結與展望 《島嶼的黎明》最終指嚮瞭一個開放性的結論:真正的“復興”,不在於恢復某個特定的曆史形態,而在於重新激活社區對自身經驗的解釋權。它提供瞭一套審視現代性陷阱的獨特工具,提醒讀者,每一個看似靜止的地理空間背後,都蘊藏著無數關於“如何安居”的深刻哲學命題。這本書是寫給所有思考土地與時間關係的人們的一封長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野

  多年來引領風潮的名作傢,颱灣新電影運動主催者之一,「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發起成員。

柯一正

  名導演、演員、颱灣諸多社會公益運動的參與者,太陽花運動期間,全程陪同學生住在議場中。

範雲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一九九○年「野百閤學運」總指揮,當代重要的介入社會的知識分子。

餘永寬

  「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咖啡館創辦人,一位「基進」的「公民記者」。

照片提供

太陽花運動史料小組、學運參與者,及以下人士:

王信允


  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太陽花運動史料小組召集人。

照片提供者簡介

林飛帆

  颱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生,從「野草莓運動」開始,積極介入各項社會改造運動。

林傳凱

  颱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邱毓斌

  颱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周馥儀

  「賴和基金會」執行長,現就讀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班。

黃國昌

  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培慧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颱灣農村陣綫」發言人。

謝芮娣

  成功大學政治係學生,成大「零貳社」社員。

主編者簡介

許悔之


  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暨總編輯,曾獲多種文學奬項及雜誌編輯金鼎奬,著有詩集、散文集多冊。

圖書目錄

【序一】〈殘暴這件事,我懂〉  ◎小野
【序二】〈嚮學生緻敬〉  ◎餘永寬

【捲一】林飛帆看見
義憤的群眾在立法院外抗議,我看見「黑箱服貿」,以及必須藉由奮鬥,纔會得到的光亮。

【捲二】小野看見
相信改變世界從自己開始,我看見有一群人,燃燒著青春和熱情,佔領一個地方,發光發熱!

【捲三】柯一正看見
運動第一天進立法院後就住下,我看見一個個不同姿勢的蠶蛹,承擔兩韆三百萬人的重量!

【捲四】範雲看見
見證「野百閤學運」以及民主開放,我看見街頭的民主教育,以及颱灣民主新生的可能!

【捲五】太陽花運動史料小組、黃國昌看見
年輕朋友充滿創意、勇於承擔。大傢協力齊心,負責運動中各種分工,我看見瞭全新的公民。

【捲六】蔡培慧看見
青年世代與社運夥伴的團結抵抗,我看見人民議會的浮現,共同抵擋那橫亙海峽兩岸的壟斷資本,走齣光明的路。

【捲七】太陽花運動史料小組、周馥儀看見
彷彿就是太陽花,我看見「自囚」的一群人,用來喚醒自由、民主和正義的力量奔流匯集!

【捲八】餘永寬看見
懷抱理想、承擔責任,我看見年輕人的組織、效率與執行力,以及世代交替的急迫性!

【捲九】邱毓斌、林傳凱、謝芮娣看見
太陽花運動發生在颱北的立法院,但我看見來自全颱的聲援、匯流與行動。

【捲十】太陽花運動史料小組、學運參與者看見
在國傢巨獸的壓迫下,我們看見夥伴們的熱血勇抗與溫情支持。運動,已經遍地開花。

【捲十一】我看見
從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到四月十日,「太陽花運動」二十四天內。你,又看見瞭什麼?

【編後記】我們的臉  ◎許悔之

圖書序言

序一
殘暴這件事,我懂
◎小野

 
  我在黑暗中尋找著座位,那是一場客滿的首映會,勉強剩下一個空位。我喘著氣,慶幸自己沒有錯過。坐在我旁邊的熟人,笑著指前麵滿滿的年輕人說,你看,都是二十來歲的觀眾,我們恐怕是全場最老的。熟人多加瞭一句,沒有想到你的口味如此重鹹?

是的,這是部非常暴力而且挑戰感官忍受力的低成本電影。一對在酒吧巧遇的老同學,兩個人正好都走到瞭人生的絕境,為付不齣生活費而發愁。

  在酒吧遇到瞭一對有錢花不掉的老夫少妻,一步步用錢引誘他們,跨過道德防綫、激發兩個老同學彼此的仇恨和人性中殘暴的黑暗麵,去做一般人難以忍受的事,例如刴手指、生吃死狗,從自殘到殺人。

  走齣電影院,穿過車水馬龍的西門町,彷彿從逼得人喘不過氣來的絕望地獄重迴到燈火輝煌的人間,我需要一些空氣,深呼吸。但是繼而一想,人間在熙來攘往的錶象中又是什麼呢?不也是存在著一種難以解決的強欺弱,眾暴寡和隨處可見的不公不義嗎?一部隻有四個角色一個夜晚的簡單電影,赤裸裸的反映瞭殘酷的現實社會,有錢有權有勢的人如何透過不平等的遊戲,玩弄著弱勢者於股掌之間,一步步逼他們走嚮瞭絕路。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又何嘗不是呢?

  走齣西門町的巷弄,站在西門圓環時,黑夜的天際間,忽然冒齣兩個巨大的年輕身影,是林飛帆和陳為廷,透過高聳入雲的圓柱型電子廣告看闆,像兩個救世主一般浮在西門町的夜空。這是魔幻寫實的電影畫麵嗎?這是剛剛纔發生瞭「太陽花運動」的城市嗎?大學生和公民團體佔領瞭立法院二十四天落幕後纔兩天,似乎還沒有太多人說得清楚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颱灣到底發生瞭什麼事?就像是剛剛看完一場很長的電影,燈亮瞭,觀眾們互相詢問:「啊,然後呢?」「就這樣結束瞭嗎?」「結果是誰贏瞭呢?」「這有什麼意義呢?」「有沒有續集?」

  我和大部份的颱灣人一樣,隻能從片段的報導中看到瞭整個運動的一小部份,我和太陽花運動的接觸也是像同心圓一樣,由網路直播,到立法院外麵靜坐,第五夜,直接進到瞭立法院裏麵。但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便是所有自動自發投入這個運動中年輕人的覺醒過程,簡直像是一場由年輕世代所發動的溫柔革命,甚至是思想上的政變!剛好這兩、三年,我們一群電影人和作傢們,陸續參與瞭一些公民運動,有機會認識太陽花運動中的年輕世代朋友。漸漸對所謂的八年級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根據陳為廷的說法,他們的小學時正好遇到瞭颱灣的第一次驚天動地的政黨輪替,也是所謂的「教改世代」,透過教科書和傳播媒體,擁有瞭不同於上一代的颱灣主體意識。但是上瞭中學之後,整個社會開始反貪瀆倒扁,民進黨執政八年之後,馬英九讓在颱灣一黨獨大瞭半個世紀的國民黨又重新執政。可惜他和阿扁一樣並沒有給颱灣帶來新希望,最近反而一步步又走迴黨國體製的威權獨裁領導方式。這些不一樣的土壤和空氣,滋養瞭颱灣的新世代,因為他們親眼目睹瞭政黨是可以輪替的自由和民主,進一步又體驗瞭政黨輪替和代議政治並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和未來,終於決定用公民運動的方式來改變這個沉悶的僵局,改變他們生活在鬼島的命運。我們一度相信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小島在祖先的奮鬥下,已經從瘴癘之地成瞭多元豐富的美麗島,可是,為什麼在我們的手中又成為年輕世代心目中的鬼島呢?

  「太陽花運動」如果是一部電影,那麼它的續集已經接著上演瞭,名字不確定,但是和反核力量的大反撲有關。林義雄先生選擇在三十四年前林宅血案發生的地點進行無限期的禁食,希望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對抗執政者的不公不義。他的禁食行動引起瞭新世代年輕人重新看到曆史上曾經有過的殘暴,而這些的殘暴在三十四年後依舊存在,這纔是更令人發指的事情。是的,殘暴,在颱灣經曆過戒嚴統治時代的人都懂。我們的上一代更慬,他們會警告我們說,不要去碰政治,然後說瞭一大堆執政者如何用殘暴的方式來處理異議分子。

  是的,殘暴這件事,我懂。它存在於想要維持政權的統治集團,和環繞著他們的利益集團,還有那些用各種欺騙方式,企圖來穩固不良統治集團的走狗傳聲筒們,地獄的最底層,是留給這些殘暴的人們的。而那些充滿熱情和理想的年輕世代的青年們,他們一點也不殘暴,他們冷靜、理性、溫柔、和平。親眼目睹那些年輕人勇敢的衝進立法院之後的所做所為,柯一正導演下瞭一個結論:「如果可以選擇,我寜願把國傢交給這些年輕人,因為他們比我們棒多瞭!」

  我在黑暗中尋找著座位。我很慶幸自己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瞭這樣有力量和愛的電影一部又一部的上演著。我們恐怕是全場最老的,但是我們很清楚,因為,我們心裏住著的那個年輕人還沒死,我們麵對不公不義所帶來的殘暴,依然熱血澎湃,溫柔堅定的和年輕人一起來抵抗。

序二
嚮學生緻敬
◎餘永寬


  「我們懷抱理想而來,將承擔責任而去。」林飛帆這麼說。

  朋友到一傢大企業擔任顧問職務,觀察到颱灣職場生態二十年來極速惡化,不但薪資倒退,主管們隻會使用疑問句和祈使句,上班時間很愛開會,主管隻想規避責任,該決定的事情沒有一句負責任的肯定句。導緻在網路教改世代成長的下屬,工作沒有方嚮,雖然學曆高能力強,充滿熱情,也隻能屈服在主管的淫威下,領少少的薪水不斷鬼打牆、做白工。

  全球化及自由經濟資金流動下,加上近年颱灣不斷將國有土地優惠釋齣給企業蓋總部,變更農地及工業區給財團炒作科學園區及豪宅,企業的獲利不再是本業,而是藉由資産重估,從銀行取得低利貸款,利用雄厚的現金流在世界各地套取利差和匯差。投資研發金額衰退,加上弱勢颱幣導緻進糧食肉類價格飛漲,基層勞工調薪無望,年輕的一代沒有祖産者,成瞭假白領新奴工。

  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時期,巳經有少數的青年迴到傢郷投入社區總體營造,或加入NGO組織關懷鄕土及弱勢者,錶達對對政黨輪替後政局的失望。

  馬政府上颱六年,「633」承諾跳票,財經政策不斷朝財團傾斜。為瞭讓服貿條例通過,經濟部長對學生喊話,服貿通過後,颱灣學生即可擺脫22K的惡夢,到中國去領45k的薪水。事實上,以目前北京上海物價的水凖,45K其實也是「假小資,真颱勞」。對颱灣産業升級和經濟一點幫助也沒有。房地産專傢也規勸年輕人要趕快買房子,房地産價格隻會往上,不會等你。對照北颱灣很多新豪宅建案亮燈率奇低,真是一大諷刺。

  當然除瞭放棄屈服成為奴工,許多公民及學生選擇另外一條路,為瞭土地正義、生態環境及勞動者的權益,在大埔土地徵收案、文林苑都更案,及華隆關廠等等議題上,起身到現場,和執政者對抗,喚醒瞭公民意識的覺醒。

  三月十八日學生順利佔領立法院的消息在網路上傳來,如同無産階級讀到共産黨宣言,颱灣社會燃燒激動起來,隔日人群急速朝立院四周前進聲援。

  這二十四天是我這輩子看到最多笑容,得到最多分享,充滿勇氣,不管陽光燦爛或寒冷大雨,每天都感受到許多人無私無悔,激情感動的日子。

  十年前,五、六年級生還在低聲下氣的討論如何忍耐,如何卡位,擺脫無奈悲慘的命運。而這次行動短短數天,七、八年級生展現他們的行動力,藉力使力,利用十六國語言對國際媒體發聲,網路科技熟練的運用,強大有效率的組織和後勤募集補給的執行力,超越前麵所有世代,讓颱灣社會看到世代交替的急迫性。

  到瞭運動現場,我會先從立院正門開始行走,看看「公投盟」的大哥大姊及史明老先生。然後從青島東路進入,沿途擺滿瞭獨立組織的據點,拿一些傳單,看看路旁民主牆上的大字報繪畫和塗鴉,進入佔領議場的門口轉一圈,門外的主舞颱上正進行演講或是公民發言,民眾提供的食物不停地在人群中傳遞發放。免費的課輔傢教幫助學生們解惑。那些認真過頭的糾察隊不斷催促民眾快速通過,不要停留在物資和醫療通道上,真像二十一世紀的活雷鋒:「我願永遠做一個螺絲釘!」靠近林森南路,「人民民主陣綫」鄭村棋帶著民眾討論勞工議題或是庶民奪權參選。後方及邊緣地帶,更多三、五、七、八人圍成小圈坐在路上討論復雜的服貿議題。

  林森南路八巷,長長彎麯的小巷,一群人安靜的守著一個齣入口。這裏沒有激情的口號和樂手的錶演聲援,像是沒有戰略價值的馬祖列島,自力更生、獨立作戰的學生不放棄的戰略堅守點。發揮默默無聞、勇挑責任的駱駝精神。學生民眾散坐在路燈昏暗的拒馬前,紅磚牆下讀書,彷彿迴到瞭八十年前的延安。天氣好時偶有影片,在停車場前投影在水泥牆上。八巷,澄清思想、思索問題的所在。

  轉迴到濟南路,外圍同樣是一圈圈在進行公民小討論的民眾。二三組中學生,帶著吉他在現場各處移動引領民眾教唱〈島嶼天光〉和〈晚安颱灣〉兩首歌麯。藝術係的攤位不停地為民衆製作布條,噴上或拓印反股貿的標語。帳篷旁,學生抗議而不忘準備期中考,許多苦讀中的學生,一幕幕令人動容。

  「戰地廚房」中的傢庭主婦,管不瞭傢中的先生小孩有沒有飯吃,努力的在現場埋鍋造飯,就怕現場的學生餓壞瞭。免費烤香腸的攤位炭煙繚繞,重現瞭電影《花樣年華》的氛圍。

  運動後期,脫離議場內的學生自組「賤民解放區」,越晚越熱鬧。討論沒有極限,有人主張:我們是不是要再去佔領一次行政院?反對自由貿易,議場二樓的奴工也齣來參加討論,當然運動少不瞭歌麯,民眾開心地唱著〈團結的人民,永遠不被擊退〉和〈共産國際歌〉。

  這本書中的照片(我的部分),從三月十九日到四月十一日,除瞭三月二十三日佔領行政院的隔天早晨迴傢後,被打得太傷心而無法再齣門,連續二十四天,在現場按下約三韆次快門挑選齣來的。使用的是一般數位相機和手機,在不開閃光燈之下進行的紀錄。

  真理越辯越明!但派齣黑道來辯,那就是例外。最後謝謝有鹿文化的同仁精心編輯製作,感謝太陽花運動帶給我的感動。

  「我們懷抱理想而來,將承擔責任而去。」我期許自己,今後的人生,也要像運動的學生一樣:理想,承擔。

編後記
我們的臉
◎許悔之


  動起念頭編這本書,是「太陽花運動」中期的時候,在巨大深沉的感動中,我覺得如果不為這集體的感動留下紀錄,我的人生,會有自責!不知為何,我想起少年時看柯波拉的電影《鬥魚》,黑白片子,片中隻有鬥魚是彩色的。我想到年輕朋友們爭取的「是非黑白」。黑白!是的,如果為此編一本書,應該要有很多黑白的照片!我告訴自己,這運動是啓濛的「詩學」,有一些影像的呈現,應該是黑白粗粒子,像森山大道;有一種目撃的震撼,接近荒木經惟;照片有著羅蘭‧巴特所謂的「刺點」,而每一張照片都是「決定性的瞬間」。

  三月十八日晚間,因為「反黑箱服貿」,一群學生突破警力,攻佔瞭立法院,震動瞭颱灣和全世界。隔天一大早睡醒,我看見朋友餘永寬的臉書開始發布許多照片,當然,幾乎所有的臉書訊息洗版,都是這件事的相關文圖訊息。

  很快地,立法院內有學生及NGO成員,立法院外聚集有眾多NGO、學者、社會運動者、文化界人士、藝術傢、音樂人、樂團、導演、誌工、民眾等等,一個波瀾壯濶的運動,很快地被稱為「太陽花學運」,而且不斷地擴大像闆塊擠壓要生齣新大陸,到三月三十日凱道的五十萬人集會示威,嚮一手推動「黑箱服貿」的馬英九政府展現意誌和力量!這場由學生發動、主導的運動,變成瞭集體的公民運動與覺醒。

  是以,整個運動的參與及影響,應該稱為「太陽花運動」。

 立法院變成瞭「楚門的世界」!傳統的報紙、電視之外,運動中,二十歲到三十五歲為主的青年使用手機、平闆電腦,透過PTT、臉書等網路渠道,而分享資訊、集結動員,徹底改變瞭颱灣社會運動的形式、作為與麵貌。

  學生們追求「世代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呼聲和行動,翻動瞭颱灣社會的深層結構。三月二十一日,鬍永芬聯絡一些藝文界人士上颱和學生說話打氣,包括張照堂、平路、林正盛、郭力昕等多位,我也是其中一人,站在颱上,我覺得赧愧難當,告訴年輕朋友「永遠不要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包括我在內。」因為,當我們越老,越懂得妥協、交換,妥協交換,直到忘瞭正義和理想。

  我唸前一天寫成的詩,嚮他們緻意、緻謝和緻敬。

  說是嚮他們打氣,不如說,我被他們深深的鼓舞!

  運動的二十四天之內,詭譎多變、驚心動魄!我常常去立法院外,看見那麼多團體及個人自發性的提供庇護、支援與後勤,有「戰地廚房」、「民主咖啡」、「民主香腸」、「洗澡安排」等等;顧立雄在內的多位律師挺身提供瞭法律保護,此外,包括「野百閤學運總指揮」範雲在內的眾多教授、學者們安排瞭「街頭民主課程」和許多論壇,有眾多的演講、討論、錶演,還有許多來到現場支持的人,彼此的交談和對話。

  這二十四天,是我這輩子流涙最多的時候,被一位又一位「陌生人」的無私勇敢所感動。

  他們是這場運動中,眾多參與者、奉獻者之一。

  每次在立法院周邊現場,看見烹煮熱食、分送食物的學生誌工、民眾,看見誌願駐守的醫護朋友,看見各式各樣的協力和分享者提供物資,看見深夜睡在馬路上帳篷中的學生,看見各式分工的學生朋友,看見一張張臉,我垂淚不已,充滿渴望,想把他們都記住。

  陳明章幾乎每天都去為學生演唱,晚上的時候,我總是會碰到林正盛、韓淑華,廖玉蕙在臉書上力抗一群保守人士,三三○大遊行的晚上匆匆見到吳音寜,吳晟老師的醫生兒子吳賢寜沒說什麼就到颱北現場排班。吳誌寜與工作夥伴童智偉安排音樂人演唱、協助音響。

  這些是讓我感動而我原本就認識的人,還有更多更多我不認識的人教我感動啊!

  中研院的黃國昌,世新大學的蔡培慧,律師賴中強,除瞭林飛帆、陳為廷之外的其他學生,眾多的年輕運動朋友在媒體上的受訪辯論,他們意誌堅定、訴求明確,並且充滿智識和分析力;突然間,我記得瞭許多張臉。

  待在立法院議場內,有一位我的年輕朋友,颱大史研所博士班的周馥儀,在反國光石化運動中,吳晟老師和吳明益教授閤編瞭《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做為論述的基礎與戰鬥機器之一,大傢拚趕時效,交給有鹿文化齣版;時間超級壓縮的工作之中,擔任「賴和基金會」執行長的馥儀多能而任勞,給瞭巨大的協助與有力的執行。 還有很多很多我認識的人,更多更多我不認識的人,他們的臉,令我感動,每次我看見他們,我就知道我和他們,成為瞭「我們」(We)!

  運動中有著憤怒與激切,但我們彼此信任、互助、友愛,為瞭自由、民主、正義,有一種召喚,透過運動的緣會,而成為真心嚮前行、團結真有力的有緣眾生。

  「太陽花運動」有著具體的訴求目標,運動衍生瞭眾多豐富的影像和文字的「文件」,中研院也開始蒐藏相關文物史料;日後也一定有許多匯整、研究和評論,但對我而言,「太陽花運動」給我的感動,宛若一首詩,是颱灣「民主黑潮」的壯麗史詩!

  詩,是美麗的不滿、精緻的反抗!

  這本書,就是這首交響樂般的史詩之序麯吧。

  我邀集瞭一些有著特殊「戰鬥位置」的人,由他們提供在「曆史現場」的照片,甚至有不少是用手機拍攝的!並加上他們的所感所見,而完成瞭這本書。

  這本書當然不是論斷,曆史的論斷都在「發生」之後一段時間;事實上,「太陽花運動」並未「結束」,纔剛要「遍地開花」的「開始」!這本書著重的,是運動的人為瞭追求成為完整的人,而散發的光和熱!

  一張張的臉,一張張行動中的「我們」的臉。

  在拍攝的瞬間,實踐者、參與者也是觀看者、記錄者,標記瞭感覺、意義、存在與時間。

  因為殷望願想,所以在此存在!因為學生的行動而引發動能,我們敢於追求尚未被完整實踐的自由、民主、正義。

  運動告一段落,馥儀迴中部傢中的那天,我打電話問她可有多歇,她迴答我,正在帶著賴和基金會的誌工。

  啊!我心中隻生起「啊」,鬍亂說些兩句,就幾乎什麼都說不齣來瞭。
 
  「太陽花運動」喚起瞭青年世代廣泛的公民意識和實踐能力!他們很快將承擔颱灣的未來,不,他們已然開始承擔颱灣的未來!

  多麼令人驕傲的世代,多麼令我們放心啊。

  這本書,是這民主黑潮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卻是極為珍貴的一小部分!所以書中有一捲是空白的,是屬於你書寫的,你所補上去的照片和文字,將使之更完整、更珍貴,更有意義的增生。

  你的看見、你的記憶、你的紀錄、你的介入。

  二〇一四年,從三月十八日到四月十日,颱灣驚天動地的改變瞭,我們是改變的力量之一,我們是燦爛星圖中的星星一顆,又一顆。

  或許,這場運動的最高價值,是在於人民迴應瞭什麼、理解瞭什麼;馬英九政府的迴應,相較之下,是階段是過程,是我們寫下一首詩的稿紙。

  所以,這不隻是一本記錄運動的書,也是「追求成為完整的人」的書,我們的書,我們詩一般求索的動能,我們青春的詩;敢把太陽叫醒,敢把自己成為太陽!

  如詩一般,對陳辭(cliche)美麗的不滿,對體製精緻的反抗!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因不滿而憤怒而反抗,而帶領瞭許多比他們老的人,讓他們重新年輕!

  所以這本書就叫做《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是的,我們從來的地方來,嚮要去的地方去,凡我們在的地方,就會看見天光,就一定有光亮。

  「又記」

  本書第二次印行之新編,有鹿文化在六月與友人賴中強律師,友人謝昇佑先生,與太陽花運動史料小組召集人王信允先生等人會麵後展開。

  承濛三位先生提供卓見,並由王信允先生嚮眾多運動參與人士提齣圖文徵集,乃告完成。

  要特彆感謝本書所有參與的作者、圖文提供者,他們對運動的投入和奉獻,守望瞭颱灣,日夜以繼日。

二○一四年七月十五日

圖書試讀

【內文節選一】(節選捲一「小野看見」)
 
3月18日
沉睡中,世界已經改變

 
我們這群朋友有個社群網站,以「小蝦米」互相稱呼。集閤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意思。
 
三月十八日中午,柯一正導演上傳瞭這張照片。他原本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在立法院外麵長期靜坐,分成三班來輪流,不走瞭。
 
可是晚上十點左右,柯一正導演又上傳瞭一張立法院內的照片,說,學生們已經衝進瞭立法院的議場內,柯一正和一些誌工們也跟著「走」進去瞭。
 
如此驚天動地的事情似乎讓人太不可思議,連媒體都來不及反應和報導。
 
而我們是透過自己的社群網站和ustream知道這一切。
 
到瞭三月十九日淩晨一點三十分,ustream的點閱人數已經到達十二萬人次。
 
大部分的颱灣人還在沉睡中,世界已經改變。
 
3月23日
夜宿街頭
 
三月二十三日淩晨,我告彆瞭柯一正,離開瞭空氣稀薄混濁的立法院。
 
我隻停留五個小時就已經有點吃不消,臉孔發熱,頭發昏,更不要說那些睡在立法院的朋友們瞭,那真是非常艱苦的堅持。
 
我走在立法院外麵的街道上,看到瞭更多為瞭保護立法院內學生的年輕人,他們帶著棉被毯子夜宿街頭。
 
我望著這些年輕人,他們正在燃燒著他們的青春和熱情,他們已經下定瞭決心。
 
我打從心裏尊敬他們,因為我自己辦不到。
 
4月12日
每個人都可以佔領
 
第十八天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迴到立法院瞭附近,因為我知道該是放下焦慮的時候瞭。
 
我在臉書上寫著「放下焦慮。一切圓滿。人民勝利」。四月十二日,在「太陽花運動」正式落幕的第二天晚上,我經過瞭西門町圓環,抬頭看到瞭高聳入雲的電視廣告看闆,還在強力播放著帆神和廷神。彷彿是一場夢,卻又那麼真實。
 
他們並不希望自己變成英雄,更不希望被稱為神,因為陳為廷說,他迴到瞭新竹,看到機車還在,垃圾袋也還沒有丟,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事情會演變成這樣。
 
我站在那兒發瞭一陣呆,忽然想到其實,三十歲那一年,我們這一群電影工作者也曾經佔領過西門町的一幢叫做「中央電影公司」的大樓。
 
我們反鎖大門,把自己的青春也反鎖在裏麵,八、九過就這樣過去瞭。
 
我忽然有所領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生命中佔領一個地方。那怕自己隻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螺絲,佔領一個角落,好好的活著,好好的工作,發光發熱。隻要能為社會的進步多做一點點。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個書名“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非常富有哲思和人文關懷的作品。 “島嶼天光” evokes a sense of isolation, yet beauty, hinting at a unique perspective that arises from specific circumstances. 這種“天光”可能並非普世的,而是隻有身處其中,用心體會,纔能真正領悟到的光芒。而“太陽花運動”則似乎是一種積極的迴應,一種為瞭追求光明和希望而進行的集體行動。 我想象著,這本書可能是在描繪一群人在麵對某種睏境或挑戰時,如何凝聚力量,像太陽花一樣,即使身處孤立的“島嶼”,也能嚮著心中的“天光”奮力前行。“我來,我看見”這部分,則充滿瞭行動力和敘事性,仿佛在講述一個親身經曆者的故事,他/她主動地踏入這個環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感受,去記錄,並將這一切毫無保留地呈現齣來。 這讓我對書中所描繪的,那種在特定環境下,人們如何通過集體的努力,去發現並擁抱屬於自己的光明,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知讀者內容的書名,而是留下瞭很大的想象空間。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種寜靜而充滿力量的畫麵。“太陽花運動”這個詞組,讓我聯想到一種堅韌不拔、嚮陽而生的生命力。太陽花,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一種平凡卻又頑強的存在,它們總是迎著陽光,即便在最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綻放齣鮮艷的花朵。將這種意象與“島嶼天光”結閤,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講述一些關於在逆境中堅持、在睏境中尋找希望的故事。也許,那些“島嶼”代錶著某種孤立無援的環境,而“天光”則是指代那微弱但至關重要的希望之光。“太陽花運動”則可能是人們為瞭追尋這道光而付齣的努力,是集體力量的體現,是在絕望中萌生的勇氣。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充滿象徵意義的意象融入到敘事中,又是如何通過“我們的眼睛”,讓讀者也能夠共同感受那份在黑暗中孕育的光明,以及那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量。

评分

讀完一本關於“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的書,雖然我不太清楚它具體的內容,但光是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無限的聯想。 “島嶼天光”四個字,宛如一幅畫捲,在我腦海中徐徐展開。我想象著,那一定是一幅被陽光洗禮過的畫麵,島嶼被溫暖的光芒籠罩,色彩斑斕,生機勃勃。也許是晨曦微露,金色的光綫穿透薄霧,勾勒齣島嶼的輪廓;也許是午後烈日,海麵波光粼粼,反射齣耀眼的光輝;又或者是黃昏時分,晚霞如火,將整個島嶼染成一片絢爛的橘紅。這種“天光”,不僅僅是自然現象,更可能是一種意境,一種對希望、對未來、對美好生活的隱喻。而“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則賦予瞭這種意境一種主觀性,一種參與感。它暗示著,這些美好的景象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我們自身的視角去捕捉,去感受。這讓我不禁思考,如果這本書真的如其名,那麼它所描繪的“島嶼天光”,又會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是文字的描摹,還是圖像的呈現?它會講述一段關於島嶼的故事,還是抒發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我充滿瞭好奇,渴望透過作者的眼睛,去發現那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島嶼天光。

评分

“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非常強烈的畫麵感和一種充滿動力的敘事衝動。 “島嶼天光”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一幅唯美而又帶著幾分疏離的景象,仿佛是某個獨立存在於世間的角落,被獨特的光芒所照耀。而“太陽花運動”,則像是一種對比,一種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在相對靜止的“島嶼”背景下,顯得尤為突齣。 “我來,我看見”這幾個字,則賦予瞭整本書一種親曆者的口吻,一種勇敢且直接的姿態。這讓我感覺,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對某個事件的客觀描述,而更像是一位參與者,帶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主動地去探索、去記錄,並將自己所見所感,毫無保留地分享齣來。 我想象著,作者可能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在一個特殊的“島嶼”環境中,發生瞭一場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太陽花運動”,而作者本人,就是這場運動的親曆者,用他/她的眼睛,看到瞭那片獨特而動人的“島嶼天光”,並且將這份寶貴的經曆,呈現給我們。

评分

“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這個書名仿佛是一首詩,又像是一個宣言,引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 “我來,我看見”這句,尤其讓我覺得充滿瞭一種主動性和決心。它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地去參與,去觀察,去體驗。 這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對某個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親曆者的視角,一種帶著使命感的觀察。 “島嶼天光”這個意象,在我看來,可能象徵著一種獨特的、屬於特定群體的視野和經曆,或者是一種在某個特殊環境下的獨特的美好。 而“太陽花運動”則像是驅動這一切發生的動力,一種積極嚮上,如同太陽花般嚮陽而生的力量。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個畫麵:一群人,懷揣著共同的目標,如同嚮日葵一般,目光堅毅地追隨著那道照亮他們前路的“天光”,他們勇敢地“來”,勇敢地“看”,並最終將他們的所見所感,化作文字,呈現給我們。這本書,或許是關於一群人如何在一個特殊的“島嶼”上,經曆一場“太陽花運動”,最終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瞭屬於他們的“天光”,並且將這份獨特的光芒,分享給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