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正义与水资源政策:八八风灾的省思

环境正义与水资源政策:八八风灾的省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境正义
  • 水资源政策
  • 八八风灾
  • 灾害社会学
  • 公共政策
  • 台湾研究
  • 环境政策
  • 社会公平
  • 灾后重建
  • 气候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环境正义的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国家大型的经济开发案,追求多数人的经济利益,却没有顾及到少数人的权益,甚至让他们置身于危险当中。例如曾文水库越域引水计画,为了解决经济开发以及用水问题,造成环境破坏以及当地人的环境风险。本书从环境正义的风险分配面出发,探讨承受环境风险的在地居民,是如何被排除在错综复杂的决策程序之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范玫芳    


  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英国兰开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环境与政策博士。研究兴趣在环境政治与政策、风险与灾难研究、审议民主与治理。着作发表在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nvironmental Politics,《公共行政学报》、《科技、医疗与社会》等期刊。目前研究关注水资源与能源争议,以及参与式科技评估和治理。

图书目录

壹、前言
贰、环境正义理论
参、越域引水工程计画与研究脉络
肆、分配正义:水资源开发利益与风险分配
伍、差异肯认的奋战:文化延续与地方认同
陆、缺乏民主参与和充分告知与同意
柒、总结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曾文水库越域引水工程计画在2009年八八风灾重创南台湾后引起相当大的关注与争论。工程施工区附近的居民指称工程自2004年开工后对当地生态造成显着的负面影响,在地环保团体认为越域引水工程与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灭村灾难之间有多项疑点并怀疑工程就是灭村元兇。然而,经济部水利署则认为是短时间内豪大雨酿成灾害。事实上早在2004年环保团体即将曾文水库荖浓溪越域引水工程计画列为「十大不永续建设与施政政策」(环境资讯中心,2004)。在工程发包前,来自高雄县荖浓溪流域的布农族人,持着「维护自然生态、尊重环境正义」、「反对曾文水库越域引水」、「誓死捍卫原住民生存权」等抗议布条到经济部陈情抗议。抗议的布农族人以「战歌」表达心中的愤怒,并在女巫的带领下,举行诅咒敌人的仪式(中央社,2004)。曾文水库越域引水工程计画牵涉当地原住民的环境权、利益与环境风险分配的公平性、环境价值冲突、专业知识的政治(politics of expertise),以及决策与程序正义等诸多争议。

用户评价

评分

“八八风灾的省思”这一部分,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是一场令人心痛的集体记忆,而作者选择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环境正义”与“水资源政策”,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描述风灾带来的巨大水患,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更是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严峻考验。作者是否会深入剖析,在灾难发生时,水资源的分配是否出现了不公?比如,某些地区获得了优先的水源供应,而另一些地区却在缺水中挣扎?又或者,灾后重建的资金和技术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对待,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偏颇?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环境正义”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例如,某些社区是否因为其经济地位较低,而更容易受到水污染的侵扰,或者在获得干净饮用水方面面临更多困难?通过对八八风灾的回顾,作者是否能够揭示出,现有的水资源政策在保障所有公民的饮水权和生存权方面,是否存在着哪些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避免类似的悲剧在未来重演?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在自然灾害面前,社会的脆弱性往往被放大,而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也更加凸显。八八风灾无疑是一次沉痛的教训,它迫使我们去反思,在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上,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我很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否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展示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群体,在灾害发生时的不同经历和后果?例如,是否有证据表明,一些社区因为缺乏有效的排水系统、避难设施,或是信息不对称,而承受了不成比例的损失?而政府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又是如何确定的?是否更加倾向于经济效益更高的地区,而忽略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水资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环境歧视”的成分,即某些社区因为其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原因,而长期处于水资源短缺或污染的困境,并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伤害?我期望作者能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揭示出隐藏在水资源管理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并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提供启示。

评分

从书名来看,作者似乎意图探讨在极端气候事件下,水资源管理政策与环境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八八风灾作为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其带来的破坏力以及后续的重建过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的窗口。我猜想,书中可能详细剖析了灾害发生后,不同群体在获取援助、参与决策以及享有重建资源方面的差异。例如,原住民社区、低收入家庭,抑或是地理位置偏远的村落,他们在灾后恢复的速度和质量上,是否与中心城区存在显著差距?作者是否会从政策的源头追溯,分析那些在制定过程中可能忽视了弱势群体需求的条款,或是执行过程中因资源倾斜而加剧了不公的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证据和数据,来支撑其关于环境正义的论点,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尤其是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调,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水意,又夹杂着一丝令人不安的灰色,仿佛预示着这场风灾带来的复杂冲击。作者在书中如何将“环境正义”这样一个宏大而深刻的议题,与“水资源政策”这样一个具体而贴近生活的领域相结合,着实让我好奇。我尤其想知道,在八八风灾这场悲剧中,是否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公、弱势群体在灾害中承受更大代价的情况?书中的案例分析是否能触及那些被淹没在数据和统计数字下的真实个体声音?我期望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展现灾难发生前后的社会结构差异,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政策的制定过程本身就带有某种偏见,或是执行层面出现了偏差,导致了“正义”的缺失?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如何在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应对中,构建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机制,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安全、洁净的水资源,并在灾难来临时得到应有的庇护,而不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八八风灾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它暴露了我们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很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将“环境正义”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与“水资源政策”这样一个具体的操作领域联系起来的。我猜测,书中会通过分析八八风灾的惨痛经历,来探讨在水资源分配、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是否公平地对待了所有人,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例如,是否存在某些社区,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而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获得了较少的资源,或者在饮水安全方面受到了更大的威胁?作者是否会从政策的源头开始追溯,分析那些在制定过程中可能忽略了公平原则的条文,或者在执行层面出现了资源倾斜的现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佐证作者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在未来的水资源管理中,更好地实现环境正义,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安全、清洁的水资源,并在灾害来临时得到应有的保护,而不是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