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我们寻找美丽

除非我们寻找美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狂飙年代以后,谁大开谁的眼界?

  如果曾有噪音,也离反抗甚远。

  《破週报》总编辑黄孙权‧思想格斗者──
  最具冲击性观看世界的方式。

  在黄色小鸭消气之后。在伪眷村赶走老眷村之后。在台北好好看的句点之后。在房价再创新高之后。在艺术成为资本主义的前卫部队之后。在学运的火种点燃之后。

  除非我们寻找美丽,否则无法面对羞辱。

  黄孙权是前《破週报》总编辑,当代最富行动力的艺术文化评论者。他以社会批判的角度切入,借由最贴近生活的议题,揭开不痛不痒的文化假面;他以专注热切的眼神,注视岛国经济大梦底下,权力的集中与移转、劳工移民的悲歌与希望。

  身为艺术行动者,他以清晰的视野,对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的台湾提出深刻反思,评论范围横跨建筑、媒体、社运、艺术,与大众流行现象。在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今日,他批判纯艺术的无效性,强调行动的重要,唯有以行动代替姿态,才能抵达「燕子之城」,才能打破阶级,甚至世间的冷漠绝望。

  ──在〈我们一起爱(或恨)大黄鸭,只是因为我们害怕羞耻〉里,看流行如何根除我们的羞耻感。

  ──在〈包租婆之岛〉中,台湾近年看似繁荣的文化嘉年华,实则仅是包租婆。

  ──在〈好文化就是好生意?〉中,戳破台湾文创大梦,梦里只是修辞学展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孙权


  现为高师大跨领域艺术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1994年创立台湾唯一另类文化刊物《破週报》,并担任总编辑至2014年3月停刊为止。曾于香港与中国美院客座,台湾多所艺术大学兼课。1997年担任反对市政府推土机─14、15号公园反拆迁运动总召,《我们家在康乐里》纪录片于国内外影展与艺术展展出。参与多项社会运动,包含2000年宝藏巖的「弱势社区博览会」,2003年的反战运动,2005年香港的反WTO部长级会议、2004-2005乐生等等。2004年创立台湾部落格(twblog.net),曾为全台湾最具有影响力的部落格媒体,同年并创立台湾独立媒体中心(tw.indymedia.org),成为全球120个城市的全球独立媒体中心网络之一。近年开始从事策展与艺术创作等工作,在高雄成立「捣蛋艺术基地」,作品曾于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高美馆等地展出,以及策划台湾最早的「艺术进入社区」《宝藏巖GAPP》(2003-2004)计画,《跨域双城展》,《覹空间》、高美馆的《侯淑姿个展──望向彼方亚洲新娘之歌》、《高雄点唱机》,高雄劳工博物馆《跨国候鸟在台湾》等。着有《绿色推土机》,译有《自己干文化──英国九零年代的派对与革命》,编有多本着作,其评论文章常于两岸三地重要的媒体上发表。为横跨建筑、媒体、社会运动与艺术的艺行者(artivist)。

图书目录

〈自序〉我的左手发芽了

【辑一】镜像

行动一定不要是反应,而是创造  
我们一起爱(或恨)大黄鸭,只是因为我们害怕羞耻  
包租婆之岛  
好文化就是好生意?  
大开谁的眼界?狂飙的八○年代之后  
总编手记:大方踩过《破报》吧!  
如果曾有噪音的话,也离反抗甚远  
豪宅灯火,庶民无望  
双城合谋记  
变电箱上的垃圾  
找不到雨果的台北101,以及,已然写就注定倾颓之石头寓言  
改变移动的事实性  
祖国,父国,母国  

【辑二】折射

我们在此相遇──艺术家侯淑姿与她的左营眷村影像  
与社会交往的艺术
青春共同记忆,与伤痛魂身再见──2013高美奖得主:陈云《好久不见》   
置人与闷──林文蔚 × 黑金城文件展  
走出双展办,看见幸福(大厦)
伊达邵的歌声  
我想写本什么都没有的书  
艾未未与艺术的第四种含意  
玻璃底片上的西方眼睛  
留住一切亲爱的!
无关佔领,只是无聊的小确幸而已  
三阶段打造品牌地景密技  
识异、交往、快感──跨领域艺术在台湾
谁在乎谁策展:当今艺术的「历史性计画」  
三种脉络,三个方法——谈谢英俊建筑与台湾空间生产之辩诘  
当建筑成为展览,终而只剩展览——记两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辑三】视界

怪医豪斯玛莉娜  
必须与复音唱和!活在疆界上的女人们──亚洲女性艺术家1984–2012(Woman in-between: Asian Woman Artists 1984-2012)  
视界/世界的社会权利  
后八九的历史皱折  
以节庆去构想一个城市——关于亚维侬艺术节的几点思考  
除非我们寻找美丽,否则无法拒绝羞辱  

〈附录一〉「我身为批评家,无意旁顾平衡立场!」──Douglas Kellner专访  
〈附录二〉「今日的乌托邦,明日的现实」──David Harvey专访  

图书序言

行动一定不要是反应,而是创造

「我持有对现实的欲望,因为我相信我的欲望的实现!」

凌晨两点开车冲上台北的时候,脑袋一直浮现这句话。是的,今天我还要上课,还有生平第一次的个展要开幕,但看到我学生朋友都在行政院遭受警察暴力对待,我无法静心,除了冲车北上,别无它法。我无法强迫学生「罢课」,像一间大学教授强迫他们若不到抗议现场就要写一万字的报告,但容许我请假吧,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补课。因为老师不能将自己的政治判断加诸学生身上,而上课是讨论政治判断的基础,知识并不亚于街头;同时,街头也不亚于知识,我们要改变的并非文词美妙思辨精采的脑波,而是现实。

「禁止一切禁止!」

今天的课是「文化行动研究」,这是我来高师大教书后每年必开的课程,通常以1960年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与1968年的学生运动作为开章,从第三世界与解殖的观点来理解欧美青年「花的革命」是如何产生的。讨论达达主义与国际情境主义者如何突破艺术专业与日常生活的界线,以日常生活作为斗争的思考。1999年西雅图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翻转和全球独立媒体中心(indymedia center)的兴起,墨西哥原住民解放军 Zapatista 精采的副司令 Marcos 的童话革命哲学,到后现代花俏的各种政治涂鸦、电音派对以及环保先锋主义、监督不良企业、文化反堵等等。从三一八学潮发生以后,许多毕业的学生又拿起当初上课的文本开始阅读,并告诉我:「当初我有念没有懂,现在我懂了。」于是,知识变成了实践力量,故事变成经验。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