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囚徒:翟暖晖忆「六七暴动」

赤柱囚徒:翟暖晖忆「六七暴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六七暴动
  • 香港历史
  • 回忆录
  • 政治犯
  • 翟暖晖
  • 赤柱监狱
  • 香港政治
  • 冷战
  • 个人经历
  • 社会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67年,香港发生「六七暴动」。当时三份外围左派报刊曾因刊出一些新闻而遭受港英政府以检控、查封及拘捕三报负责人作处分。本书作者因承印该等报刊,亦受到牵连,被判入狱,在赤柱监狱饱尝了二年多的铁窗生涯。因为际遇非常时期的敏感新闻内容,港英政府处以如此重罚,乃香港开埠以来前所未见,这当然是与当年「六七暴动」背后复杂的政治因素有关。

  作者受累身陷囹圄,家庭生活及事业迭遭打击,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或心怯退缩,而是表现出同仇敌慨,大义凛然和无畏的气慨。在受禁期间及出狱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作者笔耕不辍,留下有不少文字着述,如有关1924年省港大罢工的研究,「六七暴动」每日的详细纪录,法庭审讯、牢狱生涯的记述,读书笔记以及狱中词诗 (已出版,书名《胜似闲庭信步集》)等等。

  本书真实地纪录了作者在入狱之后所遭受的非人遭遇,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香港历史中这一重大事件相关的人与事,以及独特的个人遭遇与心路历程,委属难得,极具史料价值,值得珍而重之。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赤柱囚徒:翟暖晖忆「六七暴动」》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书名:《南洋风云: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回响》 内容简介: 《南洋风云: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回响》是一部跨越历史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聚焦于明代航海家郑和那七次举世瞩目的远洋壮举,更深入剖析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航海活动对当时乃至后世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区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石,辅以丰富的考古发现与人文解读,重构那段波澜壮阔的海洋史诗。 本书的叙事起点,设定在永乐年间,大明王朝国力臻于鼎盛的背景之下。彼时,海禁政策的松动与对海外贸易的渴望,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与经济动力。第一部分,重点描绘了郑和的早年经历,特别是其作为宦官的特殊身份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管理才能与外交视野。我们将详细解析永乐皇帝对这次远航的战略考量——不仅仅是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的流言,更深层次的,是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确保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七次远航的组织、路线与所到之处的见闻。我们并未简单罗列航海的地理坐标,而是力求还原每一次远航的“现场感”。例如,在描述第一次远航时,书中详细考察了宝船船队的规模、先进的航海技术(如罗盘的使用、天文定位),以及船上人员的构成——从水手、军士到通译、医生。这些细节展现了明初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 在东南亚的部分,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郑和船队对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等关键节点的影响。马六甲苏丹国的崛起,与郑和的数次到访密不可分。书中分析了郑和如何通过册封、赏赐宝物等外交手段,巩固了当地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规范了当地的贸易秩序。这并非单向的文化灌输,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政治博弈。例如,书中对比了郑和使团与当地土著、新兴伊斯兰教社群、以及先前已在南洋立足的华人社群之间的微妙关系。 更进一步,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和外交史范畴,深入探讨了文化交流的层面。郑和的舰队并非仅仅运送瓷器和丝绸,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历法、医学知识、建筑技艺,同时也带回了来自非洲象牙、香料以及各种奇珍异兽。书中详细梳理了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播路径,特别是在南洋地区形成的“中国风”文化现象。我们考察了今日在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人庙宇建筑风格,以及当地语言中吸收的汉语词汇,试图证明郑和的影响力是持久且内化的。 在对印度洋地区的描绘中,本书转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书中详细记述了郑和船队与古里、科泽科德等印度西海岸重要港口、乃至东非索马里、肯尼亚沿岸的接触。这些接触打破了当时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局限,展现了明代中国在海洋事务上的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对阿拉伯与波斯商人的描绘,揭示了郑和在维护既有印度洋贸易网络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 然而,本书并非一味歌颂。在对远航的评价部分,我们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与反思。郑和的成功是建立在庞大的国家资源投入之上的,这种“非市场化”的航海活动,在永乐皇帝去世后迅速走向衰落,最终被保守的朝廷力量所抑制。书中分析了“海禁”政策卷土重来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种政策对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致命打击。我们审视了,这种短暂的辉煌,是如何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被欧洲的海权扩张所超越。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拉回当代,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遗产在当代南洋华人身份认同中的意义。郑和的形象如何在现代被重新诠释?他是否是“和平崛起”的早期样本?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细打磨与宏观格局的深刻洞察,《南洋风云》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充满辩证色彩的郑和时代图景。 本书适合所有对明史、航海史、东南亚历史以及中外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全书行文流畅,论证扎实,力求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激发读者对大航海时代复杂性的思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翟暖晖


  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乡里师塾启蒙,后就读于广东省立艺专及广东大学。1947年移居香港,1949年在香港与钱静娴女士结婚,育有二女儿。翟暖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上世纪80年代曾出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翟暖晖一生大半的精力投放在出版文化事业上。他曾任职学文书店编辑、大光出版社董事,投资创办南昌印务公司,华风书局、宏丰图书公司,并出任上述三家公司总经理。上世纪70年代初创办 《广角镜月刊》及《现代军事月刊》,80年代初出任「香港书刊业商会」创会会长。1967年香港发生「反英抗暴」事件。港英政府以紧急法令查封三间外围左报:《香港夜报》、《新午报》、《田丰日报》,并拘捕三报的督印人。翟暖晖以三报承印人身份受牵连,被判入狱三年。「六四」事件后,翟暖晖的人生观与前有所改变,不时以自由主义文化人的姿态,撰述文章或亲身参加了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2013年1月,翟暖晖因病逝世于九龙法国医院,终年94岁。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3
作者简介……8
代序:纪念父亲和母亲/翟惠洸……9

第一章 盛暑黑夜被捕
一、天气变异  象兆不祥……28
二、深宵突击  武装围捕……38
三、华警问话  老差赤膊……62
四、总部盘审  满座高朋……88
五、双手上铐  险被「招唿」……110
六、七号警署  差过如刮……118
七、无杯无水  生晒鰽白……134
八、拍照留念  手印遗恨……144
九、告票楔枕  控罪一箩……155
一○、夜凉难寐  思潮起伏……162
一一、被指「牙擦」  拳脚侍候……167
一二、递解央署  四囚连扣……176
一三、青鸡升堂  五犯受审……195

第二章 羁留中心候审
一、解域多利  剃发易服……214
二、金发监头  大肆咆哮……223
三、开皇家饭  奉「胡二条」……231
四、领导搞错  散仔孭镬……242
五、囚牢酷热  四怪丛谈……255

第三章 法庭开审判罪
一、五野闹堂  山惊海动……292
二、当仁不让  抗议声响……301
三、捱捶威慑  过庭惊吓……307
四、五犯罚罪  九十九条……323
五、盘问空转  劫数难逃……334
六、自辩抗罪  心系故友……349
七、慷慨陈辞  无的放矢……356

第四章 赤蛀湾畔囚徒
一、湾水深何许  应向心深处……368
二、囚徒用品  满载而归……372
三、初会监头  宾主尽礼……375
四、野夫从众  跌入「四大」……378
五、三犯共囚  义结「大哥」……386
六、监房文化产品  文武袋、烟斗……395
七、十三刀犯  铁汉柔情……402
八、义气李江  有借有还……410
九、金银贸易场  烟毒钱币猪肠粉……417
一○、出期数处  喜逢难友……429
一一、权充裁缝  驾御「胜家」……438
一二、监头巡场  台长通风……442
一三、巧打飞陀  物流活宝……450
一四、狱中文人  口水雅集……456
一五、赤柱过冬  衣单被薄……464
一六、囚犯大行动  抗议声震天……469
一七、狱方报复镇压  鱼佬血染监仓……479
一八、钉仓惩罚  积威约之渐……489
一九、弓形铁牀  横担撑腰……494
二○、冷风作怪  寒冬难捱……499
二一、伤风感冒  倒灌「马尿」……518
二二、督察「大快活」  点破冻由心……534
二三、「饥寒至身  不顾廉耻」……539
二四、递解传闻  众説纷纭……544
二五、乌鸦炸酱面  猫恭伴蕹菜……550
二六、春风日暖  开仓有期……559

第五章 狱中纪事
大姐探监……566
烟民……571
烟斗……578
吃烟的火种……581
「老野,行出来」……585
打人……587
枕头……590
放风……592
散步……594
作诗……597
遇中难友……602

附录:我的申诉……603

图书序言

代序:纪念父亲和母亲(节录)

翟惠洸


  去岁冬末,父亲因心臓衰竭辞别人世,与十五年前先行离开的母亲会合于天。不经不觉已到父亲冥辰遇年,独坐孤灯下,忆及父母的前尘往事,心潮起伏,遂写下这篇思念文字,作为父亲回忆录的序文。

  我的父母生于政局动盪的民国初期,年轻时经历抗战流离飘泊之苦,目睹国土被蹂躏,同胞受侮辱之痛。二人于一九四七年相遇于香港的持恒函授学校,他们与同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怀着真诚赤热之心,期盼为建设一个和平自由的国家贡献绵力。此后一生的工作和事业,多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

  父母感情深厚,荣辱与共。到了晚年,父亲更一改过去的火爆脾性,对母亲尤为尊重和呵护。有一年母亲不慎跌裂盘骨,须卧牀休养个多月,父亲担起斟茶递水,甚至更换尿壶之职,以报母亲悉心照料他大半生的恩情。闲时二老或相偕行山逛街,或一起学习英语,欣赏诗词,愉快地度过了一段互相扶持的日子,直到母亲辞世。

  母亲出事当儿,我身在北美。那天晚饭后接香港急电,告知母亲因突发性心肌梗塞被送往玛丽医院。我向父亲表示将立即回港,他倒反过来安慰我不要焦虑。父亲那异乎寻常的平静,令我感到更加不安。我即收拾简单的行装,直奔机场,赶搭半夜飞港的航班,然而就在登机前一刻,母亲终等不及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女儿,不辞而别了。

  次日返抵香港老家,甫出电梯,看到父亲孤单的身影,正在家门外俯身拾报,我心酸极了,紧抱着他痛哭起来。怎料他对我大声説道:不许这样,不要哭。连几名前来慰问的亲友,亦遭到同样的喝止。我当时想,这是人在备受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下一种不可理喻的失控表现吧。后来我逐渐明白,真悲无声而哀。况且父亲向来讨厌灵堂庸俗的喧闹,认为那是对逝者的不敬,他要求我们与他一起,以庄严高贵的方式向母亲道别,不容杂音破坏寂静肃穆的画面。

  我留港期间,几次陪伴父亲到大屿山梅窝,借旧地重游寄托对母亲的哀思。我们每到一景点,一间餐厅,父亲都详细追述他与母亲生前同游的情景,彷彿要把昔日美好的时光像电影般一幕幕重现眼前。后来我读到他怀念母亲的日记,在那平实的文字褢,流着一股哀恸的深情。其中提到大半生因工作忙碌,难得与母亲共敍时,他説:「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六曰是我们金婚纪念日。我满以为在这一天两个人可以重温一下,而大姐却于是年二月十一日突然辞世了,永别了!」

  如今父亲也与我们永别了。

  逝者已矣。父亲在世上活了九十三年,而且活出一个多姿多采的人生,头脑保持清醒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应是无憾的了。父亲喜读庄子,思想豁达开阔,一早便决意不立墓碑。我与妹妹已按他的遣愿,把他与母亲的骨灰糅合在一起,撒在香港东龙岛的海面,让他俩无拘无束,畅游于碧波绿水之中,与万物为一,舆天地共存。

  父亲于五四运动爆发那年,在广东省的农村出生,二十六嵗到香港生活,早已是个都巿人,却未受花花世界所汚染,终生保持自然朴实的气质。母亲离开后,我们曾多次建议他装修房子,都遭到拒绝。我环视父母的寝室,五十年来只有一件新家具,那就是数年前父亲罹患推骨塌陷,疼痛异常,我与妹妹买了一张可调校高低类似医院用的牀,以置换他与母亲结婚的木牀。寝室中的衣柜、文件柜,以及一个矮身五桶柜,自我有记忆以来便知其存在了。这几件家具早已过时,式样手工普通,并无保留价值,我本打算随由别人捡拾,但读到父亲的回忆录,得知他对这几件古老家具的感情,特别是那个五桶柜,原来是母亲出嫁时外祖母到湾仔订造的;我不忍抛弃它们了,租了一个小货会让它们暂时栖身。而与睡牀贴近的那张小型钢书桌,拉抽柜时已吱吱作响,父亲把母亲的骨灰瓶放在书桌上,日夜陪伴他在桌前閲读写作。

  父亲有着茁壮头强,坚挺不拔的生命力。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都全情投入生活之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他生性聪敏,记忆力特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少时在乡间入读私塾必名列前茅,出城投考广州巿立一中,二百多名上榜者排名十六,本是块读书的料子,无奈因战乱多次被迫中断学业。抗战胜利后得国立中山大学录取,但自省年岁已长,经济拮据而放弃入读,南下香港谋生。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盛暑黑夜被捕
 
一、天气变异  象兆不祥

 
一九六七年香港的天气是反常的天气。
 
先一阵,由四月初也可説由三月底开始,就陆陆续续下雨,至四月下旬才稍稍好一点。有时阴一阵晴一阵,有时零零星星洒几滴,有时雨势颇大,有时雨势甚大。老天爷兴之所至,西贡地区竟有雷殛,有些地方竟还落雹,毁了不少农作物,连港岛中区也有报吿説落过雹添。后者在香港不但不很常见,还往往只在炎夏雨季出现。我居港二十年也只在湾仔区见过一次。那些像水仙盘里的石春一般大小、模样的水晶硬块伴着豪雨随街跳动,很是好玩的。但那已是五六月之交的时候了,正正属于雨季了。天文台不是有纪录了吗,雨季是从五月开始的。
 
到了七八月,也是天文台纪录,説是香港全年最炎热的月份。没有错。可它为甚么今个暑天热的这样的长时间,热的这样干炕?几乎天天文风不动,树不摇,蝉不噪,鸟不飞,狗吐舌,猫打盹,一切像在夏眠样子。不光是热,而且又热又闷,汗水像在蒸笼里面一样,只觉黐黐粞粞,除非打扇子掮它一阵,否则就挥发不出来。
反常的天气连累我的脾气也反常起来。
 
我不知道今年这些日子里为何竟是这样地又热又闷,这样地使人难受。它使我终日只感到焦灼、烦躁、不安,竟还有点乖戾。我不知道该做些甚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做着些甚么,连在麻将台面前也只属逃避,不属耍乐。我总想发泄,甚至想到要打人,把东西砸烂。我总不能安安定定地坐在写字楼里,哪管只抽抽烟也好。我老是想跑出去。但我不知道跑出去该做些甚么。跑客户?跑作者?跑印刷厂?跑纸行?无聊,无聊!通通都是无聊!我只感到焦灼、烦躁、不安而且想打人、骂人。我变得乖戾,丧失理性。
 
不单是我,就是街上的人生活也有点反常。他们走的促促匆匆,比过去的更为促促匆匆,彷彿都赶着去搭尾班船,去找寻他们散失了的儿女样子。街上的van仔也多起来了。它们满街乱窜,横冲直撞。小van里固然有司机,还有一个跟车,他沿途叫着,「湾仔一文」,「中环两文」,比巴士的拉闸更为卖力。巴士里的只顾卖票,拉闸,而他们更兼拉客。警察也有点反常起来了。沿途都有警察为这些乱闯的小van护驾、领航。他们都为它们指挥交通,排除障碍。非法经营的van仔正受到执法的警察合法荫庇。
 
反常,反常!一切都反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和探究欲。“赤柱囚徒”,这个词组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时期香港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动荡。而“翟暖晖忆‘六七暴动’”则将这份联想具象化,指向了具体的个人和历史事件。我之前对六七暴动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比较宏观的史料和研究,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忆”字,预示着它将带给读者一种更为直接、更为个人化的体验。我好奇,作为一名“囚徒”,翟暖晖先生的视角会是怎样的?他是否会以一种超越了日常认知的冷静,去审视那段历史?又或者,他的回忆中会充斥着更强烈的情感,是愤怒、是悲伤、还是某种更复杂的释怀?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揭示出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掩盖的个人命运,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艰难抉择,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韧性。它让我感觉到,这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一次对个体经验的尊重和呈现。

评分

仅仅是看到书名,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赤柱囚徒”几个字,自带一种故事性,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到了那个充满压抑和挣扎的时代背景中。而“翟暖晖忆‘六七暴动’”则为这幅画面注入了灵魂,指向了一个具体的亲历者和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一直对历史中的个体命运充满好奇,总觉得教科书上的大事件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这本书,显然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来呈现这段历史。我非常期待,翟暖晖先生的“回忆”,会是如何描绘那段动荡岁月中的赤柱,以及身处其中的“囚徒”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六七暴动,对于当时的香港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冲击,而从一个曾经的囚徒的角度去回顾,又会带来怎样的独特洞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能够触及到人性的深处,展现出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思考与感悟。

评分

还没翻开这本书,只是看着它的封面和书名,就已经被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所吸引。我脑海中自动浮现出六十年代香港的街景,那个时候,动荡不安的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气息?“赤柱囚徒”,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一种被剥夺自由,却可能在失去自由后,反而看得更清楚的视角。翟暖晖先生,一个曾经被囚禁的人,他的记忆,我想一定承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视角和感悟。六七暴动,那是一段充满政治硝烟和民众情绪的时期,教科书上的记载往往是宏观的、概括的,而这本书,很可能将带我们走进一个更微观、更个人化的叙事。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出在那样的特殊时期,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信念、他们的爱恨情仇。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是如何影响个体的,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是如何挣扎求存,又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意义的。

评分

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赤柱囚徒”四个字,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高墙、铁丝网、肃杀的氛围,以及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生命。而“翟暖晖忆‘六七暴动’”又为这画面增添了具体的时空坐标和人物。六七暴动,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书本上的几个字,或者父辈口中模糊的片段,但我总觉得,那些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这本书,很明显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试图还原那段历史的温度和重量。我特别好奇,“忆”这个字,意味着什么?是回忆的碎片,还是系统的梳理?是愤怒的控诉,还是冷静的陈述?又或者是夹杂着复杂情感的娓娓道来?我期待着,通过翟暖晖先生的眼睛,去看见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去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抉择,去感受那种历史进程中的个人挣扎与无奈。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能够更近距离地触碰历史的肌理,而非仅仅是远观。

评分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封面上“赤柱囚徒”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无限的联想。我是在书店偶然翻到它的,当时被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深深吸引。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单从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即将踏入一段尘封往事的预感。翟暖晖这个名字,我之前并不熟悉,但“六七暴动”这几个字,却是历史课本里那些模糊却又深刻的印记。我总觉得,那些历史事件的背后,一定有无数个个体真实的生命故事,而这本书,似乎就是试图将其中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让我们得以窥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囚徒”的视角,会如何呈现那段历史的复杂与残酷,又会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光辉或阴影。书的装帧也颇具匠心,那种略带复古的设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不曾被教科书完全展现的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曾经的呐喊与挣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