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姊姊妹妹--台湾妇女运动进行式

台湾的姊姊妹妹--台湾妇女运动进行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妇女运动
  • 性别研究
  • 社会运动
  • 台湾史
  • 女性主义
  • 社会文化
  • 历史研究
  • 妇女权益
  • 台湾社会
  • 性别平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的妇女运动从1920年代揭开序幕,由于受到世界思潮的影响,及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第一批具有强烈的自主性、批判性、落实性的新女性孕育而生。战后,在戒严体制下,1950年代的妇女团体,清一色属于国家统合性,成为反共国策动员的对象。1970年代,吕秀莲以「新女性主义运动」掀起战后台湾第一波的妇女运动,并且催促了1980年代李元贞等「妇女新知」的妇女运动的实践,透过「女性自觉」的思想启蒙,将台湾妇女运动带往新纪元。1980年代的妇女运动则以集团性、结盟性为主要策略,1990年代则朝向多元化、异质性、分工化、国际化发展,妇女运动团体分进合击。与此同时,走入妇女大众的日常生活里、融入体制并改造体制,并且在国际舞台发声,这也是当代台湾妇女运动的新趋势。在近100年来,这些努力于争取台湾妇女权益的尖兵们,她们的觉醒、体悟、实践能量,都是值得我们欢唿、鼓掌的学习对象,运动没有结束,仍在进行中,在各地播种、开花,所以台湾的姊姊妹妹们,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台湾的姊妹们:历史的足迹与当代的脉动 本书深入探访了台湾社会中一股深刻而持久的力量——妇女运动。它并非简单罗列事件的年表,而是力图呈现台湾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如何通过组织、抗争与对话,逐步重塑社会结构、法律体系乃至文化观念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看不见的战线 台湾妇女运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治时期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群体。她们最初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教育权、婚姻自主以及改善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本章将详述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文学、教育机构乃至早期的社会团体,播撒现代女性意识的种子。这些早期的努力,虽然规模有限,却为后续更激烈的社会变革积蓄了能量。 战后初期,政治高压与传统家庭观念的强化,使得公开的女性议题倡导受到抑制。然而,在民间组织,尤其是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中,女性开始以“辅助性”的角色参与社会服务。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隐蔽的组织网络,揭示了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女性如何通过互助和非正式的渠道进行知识交流和情感支持,为日后正式的妇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本。 第二部分:威权阴影下的觉醒与集结(1970s-1980s) 随着经济起飞和西方思潮的输入,台湾社会对个人权利的诉求日益高涨。1970年代末期,伴随着“保钓运动”和党外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意识到,争取政治自由与争取性别平等是相辅相成的。本部分重点关注“家庭革命”的开端。 1980年代是台湾妇女运动走向专业化和组织化的关键十年。一批接受高等教育、具备社会工作或法律专业背景的女性知识分子,开始批判传统的家庭结构和法律中的性别歧视。本书详尽分析了几个关键的早期团体,如“耕耘杂志社”和“妇女新知基金会”的创立背景、组织策略及其内部的意识形态辩论。 这些团体不再满足于零星的社会救助,而是开始有系统地进行议题设置。从对《民法亲属编》的修订要求,到反对家庭暴力和性侵害的法律倡议,她们成功地将过去被视为“私领域”的问题,推上了公共政治的议程。本章将深度剖析这一时期,女性如何巧妙地利用威权体制允许的“慈善”或“人道主义”空间,为争取更深层次的权利铺路。 第三部分:民主化进程中的权力博弈(1990s-2000s)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加速,妇女运动迎来了制度改革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妇女团体不再仅仅是外部的压力团体,她们开始直接进入体制内部,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本书详细记录了争取设立“性别平等教育法”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过程。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修改,更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根本挑战。例如,在家庭暴力议题上,运动者如何克服“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阻力,强调国家保护的必要性;在教育领域,如何与保守势力周旋,确立性别平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女性在政治参与上的突破,包括“性别配额制”的辩论与实施,以及台湾第一批女性政治人物如何在男主导的政治文化中开辟生存空间。 第四部分:议题的深化与多元化(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台湾妇女运动的议题复杂度显著增加,展现出更强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劳工议题、移工权益、本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新兴的酷儿理论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构成了当代台湾社会复杂的性别景观。 本书将集中分析以下几个重要的当代议题: 1. 劳动平等与非典型就业: 关注职业隔离、同工不同酬现象,以及非典劳动者(如家庭看护、服务业人员)所面临的性别剥削。 2. 性/别政治的再动员: 深入分析台湾在处理婚姻平权议题上,社会张力如何被激发,以及女性主义者在跨议题联盟中扮演的角色。 3. 新媒体与数字时代的抗争: 探讨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女性表达、动员和对抗网络性别暴力的新战场。 本书强调,台湾的姊妹们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传统文化、全球化压力和内部代际差异等多重挑战。她们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台湾的法律与政策,更深刻地重塑了“台湾人”身份认同中关于性别与平等的理解。通过对这些历史脉络和当代脉动的梳理,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的性别平权进程,是一场持续、多层次、永不休止的“进行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戴月芳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专研明史、台湾史、文化创意产学。

  投入出版界与学术界已有30年,代表作品有:
  《五千年人类大史蹟》、《中国名着选译丛书》、《中国建筑》杂志企画、《再现台湾》套书(荣获金鼎奖)、《20世纪全纪录》、《中国全纪录》、《台湾全纪录》、《20世纪中国全纪录》、《放眼世界》、《中国名画之旅》、《空中巴士》、《我如何弄垮霸凌银行》、《台湾三国志》、《明华园》、《中共军头点将录》、《荷兰人在台湾》、《西班牙人在台湾》、《板桥林家与雾峰林家》、《台湾钱淹脚目――台湾的行郊》、《台湾文化协会》、《雾社事件》、《蒋渭水》、《国语彩色辞典》(荣获课外优良读物)、《世界古文明之旅》、《小小理财家》、《世界历史》、《英汉日小辞霸基础型彩色图解综合字典简体版》、〈明太祖太常寺官员陞迁之研究〉、〈明太祖太常寺官员陞迁之研究〉、〈明代皇家机构天文科技管理之研究〉等。

图书目录

自序

卷1:中国∣台湾妇女角色的形塑
1、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2、父权文化里的女性角色
3、清代台湾移垦社会的女性
4、日治时期台湾妇女的挣扎

卷2:1945年前中国∣台湾妇女运动的启蒙与发展
1、1920年代台湾的姊姊妹妹变勇敢了
2、1926年后台湾妇女的觉醒
3、女工运动的兴起
4、几个运动团体的妇女政策
5、本土妇女团体的出现与其意义
6、战后台湾妇女团结起来

卷3:姊姊妹妹,好厉害
1、妇女新知杂志社与妇运
2、1987年,妇运新版图
3、妇运现在进行式

卷4:台湾妇女运动的现在与未来
1、从沉睡中甦醒
2、「新女性主义运动」掀起第一波妇运
3、朝向多元化、分殊化、异质化、国际化发展

卷5:姊姊妹妹的坚强影像
1、画家陈进
2、革命思想家谢娥
3、第一位女革命家谢雪红
4、太鲁阁的和平天使姬望•伊娃尔
5、社会运动土匪婆叶陶
6、台湾南丁格尔陈翠玉
7、第一位民选市长许世贤
8、第一位女元首:吕秀莲
9、防癌、坐月子之母庄淑旂

图书序言

自序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有男,有女。但是,祂没有规定谁的权力比较大,谁的地位比较高。在人类史上,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因为生殖崇拜和女性在生产中的地位,造成女权强大,因而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氏族社会里掌管大小事务,处于领导地位,与此同时氏族部落採取互相通婚并严格禁止族内通婚,于是产生辨别互相有无直系血缘关系之需要,因此出现了共同血缘关系的辨识符号--姓。妇女是共同使用一个姓的氏族之主持人,婚姻、财产由妇女作主,其所生子女的姓氏也是按照母亲血统来认定。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解「姓」字为「从女生」,凡在中国古老的姓氏里,带有女字旁的姓氏居多,足见上古社会妇女地位的崇高。

  后来,人类的产业演变从採集、狩猎到农业、畜牧业的出现,男、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改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需求,劳力逐渐重要,加上农业成为产业的主流,使得男性的权力超越女性,我们从「男」这个字是由「田」和「力」两个字组合,就不难理解农业和劳力是息息相关的,而男性的劳力主导了当时主流的产业--农业,而女性的贡献则转到家庭的副业,因此新石器时代的一家之主就异主为男性了。

  农业主宰了中国两千年,直到18世纪60年代1765年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理夫斯(JamesHargreaves)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以他的小女儿珍妮命名)。,大幅度增加棉纱产量,正式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颠覆了世人传统依赖劳力的思考和作法,于是连带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抬头,人们不再以劳力为评估的标准,脑力反而主导了一切,因为机器可以代替劳力,这也给了妇女重新争取权益的希望。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合法人权﹐爆发了声势较大的女权运动﹐世界妇女参政运动随之兴起。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1848年7月﹐美国女权主义者E.C.斯坦顿(E.C.Stanton)和L.莫特(L.Monte)等人﹐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尔斯和罗彻斯特举行女权大会﹐会上提出要求妇女权利的法案﹐并陈述了妇女受歧视的社会境遇。往后﹐争取妇女选举权成为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然而男性长久的权力模式,中国∣台湾妇女要争回权益并非是一条坦途,从法律、言论、工作权、选举权、财产分配、观念等等面向,都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男女平等的原则。

  台湾的妇女运动自日治时期的1920年代展开,由于受到世界思潮的影响,及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第一批具有强烈的自主性、批判性、落实性的新女性孕育而生。战后,在戒严体制下,1950年代的妇女团体,清一色属于「国家统合性」,成为反共国策动员的对象。1970年代,吕秀莲以「新女性主义运动」掀起战后台湾第一波的妇女运动,并且催促了1980年代李元贞等「妇女新知」的妇女运动的实践,通过「女性自觉」的思想启蒙,将台湾妇女运动带往新纪元。1980年代的妇女运动则以集团性、结盟性为主要策略,1990年代则朝向多元化、异质性、分工化发展,妇女运动团体分进合击。与此同时,走入社区化、走入妇女大众的日常生活里、融入体制并改造体制,进而走入国际舞台,这也是当代台湾妇女运动的新趋势。

  《台湾的姊姊妹妹--台湾妇女运动进行式》是笔者近期钻研台湾史的主题之一,感谢五南文化事业董事长杨荣川先生的邀请,才会有本书的体现,未竟之处尚有许多,敬请各方指点。本书只是台湾妇女运动探讨的一颗小螺丝钉,不敢言有多大的贡献,但期盼有小螺丝钉的功能。本书因有五南文化事业的编辑、友人陈志杰先生、沙润德(FrancescoSandrini)先生、陈琪叡小姐的襄助,才得以完成,在此一一表达谢意。

戴月芳于淡水草堂
2014年8月

图书试读

卷1:中国∣台湾妇女角色的形塑
 
1、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使用木器、石器或兽骨等工具维生,过着採集、渔猎的生活。这个时候为了生存下去,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会一起出外猎捕野兽。此时,人类已经过着群体的生活,有点类似社会了,虽然没有统治阶级的出现,不过应该有约略的分工。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生活画面,男性负责狩猎,女性在洞穴里负责照顾孩子或处理家务事,尚未有所谓的父系或母系的区别,单纯只是工作上的分野。这个时候的分工简单,人们只要填饱肚子能够活下去及完成传宗接代的责任。
 
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于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出现,原来的採集和渔猎退居次位。人们懂得农耕及豢养家畜、家禽。从那时候开始,才有余力从事其他活动,例如:买卖交易、发明新器物等等。此时愈来愈多的分工出现了,人们建造房舍、道路、竹篱等,以便远离勐兽的威胁,逐渐形成农村式的聚落,国家也慢慢出现了!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被动的从大自然里拿到什么原料就当作他们维生的工具材质,被动的从大自然吃到什么植物和动物就当作他们维生的食物,因此即便有毒的食材,人类无法得知,只能凭经验去筛选。此时人类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对抗大自然的挑战和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人们崇尚生殖,使得女性的地位比男性高,当时的社会只出现了部落,各个部落是以血缘关系所组成。当时最早的信仰崇拜对象就是他们的图腾。每个部落的图腾表示他们与这个自然物之间的亲属关系,他们把这个自然物当成祖先或是保护神崇拜。他们崇拜图腾形成了母系社会,对于女性的生殖形成崇拜,例如神话中的女娲即是一例,负责繁衍后代的任务让女性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说明了生产力主导一切,因为男性的力量大,决定了粮食的产量,当食物多了,就有储粮,让人类不必再受食物不够的威胁,人类不愁生计时就会有余力从事其他文明的创造。因此强壮的男性取代了女性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产生了父系社会,女性的地位因而逐渐下降,不再像往日那般的崇高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台湾的社会发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而女性运动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极具批判性的视角,揭示了台湾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我被书中那些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女性先驱深深吸引,她们的思想和行动,不仅在当时引发了震动,也为后来的女性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女性运动的复杂性,它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曲折、分歧甚至内部的争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而是将它们真实地呈现出来,这使得整本书更加具有深度和说服力。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女性运动的梳理,从劳工权益到家庭暴力,从教育改革到政治参与,每一个议题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女性运动是一个持续不断、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台湾女性历史的一扇窗。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对台湾的女性运动了解得不多,只知道一些零星的事件和人物。但《台湾的姊姊妹妹》让我看到了一幅更为宏大、也更为细腻的女性抗争图景。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年代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是如何在各自的社会角落里发声、争取权益。从早期争取教育权、工作权的默默奋斗,到后来更具声量的性别平权运动,这本书都给予了深刻的描绘。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普通女性故事的刻画,她们可能不是叱咤风云的领袖,但她们的个体经验和集体行动,共同汇聚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那些关于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以及她们不屈不挠的反抗,都让我感同身受,甚至潸然泪下。它让我意识到,女性运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体前赴后继、汇聚涓滴成江河的伟大历程。这本书让我对“女性”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女性力量在历史洪流中的不竭涌动。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反复思考、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以一种极其真诚和深刻的态度,剖析了台湾女性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对我既有认知的冲击与重塑。我看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在看似难以撼动的社会结构中争取空间。我尤其被书中对女性内部多样性的呈现所打动,她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诉求,但她们都怀揣着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它更是在引领思考,它鼓励读者去关注当下,去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以及我们每个人可以如何参与到争取更美好未来的进程中。作者的叙述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温度,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它让我看到了女性运动的持久生命力,以及女性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进步”的含义,也让我看到了实现更公正社会的可能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台湾的“姊姊妹妹们”一同走过了她们争取权益、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而辉煌的道路。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体的情感温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让我看到了女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如何突破社会强加的枷锁,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我看到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信念的女性,她们的勇气和智慧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变革的希望。书中的叙述手法非常多元,有时像一位娓娓道来的历史学家,梳理着脉络;有时又像一位深情的朋友,分享着动人的故事。我喜欢它在描绘宏大运动的同时,也不忘关注那些细微之处,那些女性的内心挣扎、情感波动,以及她们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很多关于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我们所拥有的权利,并激励我去思考如何继续为更平等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一次充满力量的唤醒。它用生动且充满感染力的文字,为我描绘了一幅台湾女性争取自身权利、挑战性别刻板印象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我被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涌现出来的坚韧女性深深打动,她们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解放,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书中的故事,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温暖感人,但无一不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智慧和力量。我看到了女性如何从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塑造者,如何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去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它让我明白了,女性运动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的。书中的分析非常到位,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深入地探究了女性运动背后的动因、策略和影响。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抗争和突破。这本书让我对“女性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前进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