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照你:埔基愚人们的在地化长照故事

有我照你:埔基愚人们的在地化长照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长照
  • 埔基
  • 在地化
  • 社区关怀
  • 弱势群体
  • 生命故事
  • 台湾
  • 社会工作
  • 医疗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年长照是未来10年台湾社会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
埔基「愚人之友」15年来爱的行动与实践:
长辈们在熟悉的环境里,由有共同语言的在地照服员陪伴,
这不只是国际潮流,也是最理想、自在、温暖的老年生活。

  老年长照,是未来10年台湾社会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

  台湾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总人口比例的20%、超过470万人;10年内有长期照护需求者预估将高达72万人,然而长照人力却严重不足。

  打造「在宅安老,在地老化」的台湾长照典范。

  埔基「愚人之友」创立15年来已建立起各种造福偏乡的长照模式,包括:让每位长者都享有尊严、健康及平安的生活居家服务;类似褓母、提升家庭支持系统,减轻照顾者负担的家庭托顾;增加长辈社会参与,以达到延缓退化的失智日照中心;鼓励长者与他人互动,降低独自在家之危险与孤寂感的失能日照中心;营造像「家」的环境,让失智长辈在支持性的环境中依自己的步调,安心生活的团体家屋等。

  关心长照问题,就是照顾未来的自己。

  不用花大钱在硬体建设,长者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还能预防与延缓老人失能或失智症恶化,这是节省资源又减低负担的「在宅安老,在地老化」照护模式;埔基「愚人之友」的在地化长照不只因应国际潮流,其人力资源的培育与资源整合的经验,更足以做为台湾地区长照发展的借镜。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如何让家人与自己未来也接受这种有温度的照护,幸福老去。

专文推荐

  作为台湾偏乡长照人才培育的领头羊,埔基「愚人之友」倾全力对社区化长照人力的妥善整备、长照输送体系的建置、偏乡长照资源严重困乏的改善以及医疗、社福、长照的在地整合等。内容详备,颇值参考。──台湾社会福利总盟荣誉理事长 白秀雄

  埔里基督教医院秉持着耶稣基督爱人如己的教训,从医疗到社会,从实作到人才培育,与时俱进,展现出回应社会需求的委身、洞见与能力。──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主任 林木笔

  埔基从偏乡医疗缺乏的需求开始,专注于社区化长期照顾的服务工作。祝福埔基,透过本书的发行,让民众见证埔基在偏乡医疗所结出的美好果实,并带动更多人加入关怀原乡发展的行列之中。──台湾世界展望会会长 南岳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总策划/埔基医疗财团法人埔里基督教医院


  自创院起,50多年来秉持「耶稣基督爱人」的精神,誓做原住民及邻近社区的好邻居。为此,埔基一切的建树皆以「全方位的医疗保健」为考量,并以提供大埔里地区民众及原住民同胞更适切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己任。

  1999年九二一地震后,特别是与外界隔绝的那段时期,埔基在一夕间担负起灾区紧急医疗照护的工作,更在灾后承担起灾区非医疗社会福利的服务。延续早期埔基创办人谢纬院长坚持的「愚人建院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信念,2000年7月1日正式成立「财团法人愚人之友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简称「愚人之友」),聚焦偏乡弱势的照顾服务。

撰文/赵慧琳

  1964年生,台中人。台大城乡所博士。曾为联合报记者,以〈九二一灾后文化家园重建〉、〈新兴潮流──国民美术〉和〈另类西施──槟榔西施的文化观察〉获吴舜文新闻奖。着有历史小说《大肚城,归来》(印刻)。

摄影/吕艳芳

  台大外文系学士及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广告硕士,20年在外商公司担任行销高阶主管。2002年开始学习单眼摄影,一拍即获得专家好评并得奖,曾有两个杂志专栏。2012年7月从职场退下,当专业摄影家及行销暨策略顾问。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让每位长者都是有福之人 白秀雄 5
与时俱进的服务,不变的起初爱心 林木笔 8
在原乡关怀路上携手同行 南岳君 10

自序
莫忘初心 黄敏生 12
爱的真谛 赵文崇 16

Part 1 没有围墙的医院
初心──关注山地医疗、照顾偏乡弱势 22
典范──誓做愚人之友 28
爱的行动──在地、全人观点的照护 39

Part 2 让我们彼此相爱
陪你一段──阿徽 46
喘息的必要──淑惠 52
守护部落长者──美玉 57
不只照顾,也传承在地文化──玉春 67
把部落长者当成父母照顾──庆勇 70
打破隔阂跨族群服务──幸大哥 76

Part 3 温情满屋
我的家庭真可爱──赛德克南丰部落的陈福枝家屋 86
三代同堂的家屋──中正村布农家托站 100
建立互惠的生命关系──清流部落家托站 110

Part 4 当我们同在一起
补充满满的活力──伯特利长青健康活力站 122

Part 5 有家的感觉
老人安亲班──全日照失能长者乐活村 142
回归助人的初衷──社工员羽彤、照服员静雯 155

Part 6 爱的加油站
记得我是谁──全日照失智长者安康村 166
愿每位长者都能重拾笑容 182
生活就是最好的复健──二十四小时失智团体家屋福气村 196
 
Part 7 放眼未来
医疗、社福、长照的在地整合 222

后记 230
埔基愚人

图书序言

自序

莫忘初心


  一九九九年震央在埔里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大埔里地区严重的破坏,许多家庭家破人亡。埔里基督教医院此时不但负起灾区的紧急医疗外,更不忘初心地负起在地化、全方位的照顾;在隔年成立「财团法人愚人之友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落实医疗与社政结合的服务。特别在灾后因经济因素,许多年轻人外出谋生,偏乡的长辈乏人照顾之际,愚人之友基金会将医疗延伸到社区 、家庭,成为医院伸出去的膀臂,提供连续性整合的全方位照顾。

  在首任执行长林丽雪女士的努力下,愚人之友基金会陆续完成了:一、居家服务员的训练与认证工作,帮助许多中年失业者取得证照,并投入在地照顾长辈的工作;二、山地偏乡日照据点的设立;三、乐活村--失能、失智长者的日照中心;四、安康村--失智长者的日照中心;五、福气村--失智长者二十四小时团体家屋;六、健康活力站;七、文康车的巡回服务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工作,却是小兵立大功,减少许多不必要医疗资源的浪费。透过文字作者赵慧琳、摄影作者吕艳芳近距离的观察与纪录,让许多工作中发生的爱的故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也让我们看到台湾未来进入老化世代的需求。

  六十年来埔里基督教医院在山地偏乡的服事,一直都不忘初心,持续追随关注山地偏乡的先行者──芥菜种会孙理莲牧师娘、世界展望会皮尔斯、挪威差会徐宾诺与纪欧惠夫妇、谢纬医师(牧师)等人的足迹,不只是专注在医疗的服务上,更期盼借着医疗的网络营造一个身心灵健康、幸福、充满爱的家园。

埔基医疗财团法人埔里基督教医院董事长  黄敏生

自序

爱的真谛


  「在地终老」原是每一位长辈的期待。研究显示,就像人生头十年,每个人终老的末十年都需要他人协助。定义一个人获得善终的元素很多:从环境熟悉的街坊邻居支持,所经历社区过往历史的重温,获得自我存在的肯定与尊严,乃至日渐失能时家庭成员的安慰与陪伴,在在是善终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过去,长辈以在家中自然凋逝为最大的期盼,在现今高度竞争的社会里,这种期待已经变得不符实际,对偏乡长辈来说更是奢望。有人请了外籍劳工打理生活起居,完全没有人文沟通;有人搬到人生地不熟的都会区与儿孙同住,好似到国外度假;有的被迫安置于机构,与成长环境完全隔绝,犹如入监服役。这都不是理想的终老过程。

  对长辈们的人性展现,并不在于丰裕的物资供应与名利地位的尊崇,而是建立在最基本人与人之间的耐心等候、适时陪伴。大家都知道,对长辈的照护要有爱心、有耐心,但是现代社会的步伐速度太快了,当需要付出的时候,往往都没有准备好,既没时间也没耐性。

  过去六十年来,埔基的领导人从孙理莲、谢纬、纪欧惠、徐宾诺等,都明了「爱」的真谛,并以自己生命的实践教导我们什么是「爱」。在长辈的照护这事上,「做出来」远比「说出来」重要。所做所为若出于内心愿意服侍长辈的心,这价值实比任何珍珠还贵重。弯腰协助、曲膝照护、陪同多走一哩路的第一线照服员,就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资产。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愚人不但倚重更看重这一群无名英雄。

  我们重视基层人员的手所做的工,记录下他们平常的服侍工作,希望能为日后做见证:在这个世代,曾经有这么一个团队,在这偏乡做如此重要的服侍工作。

财团法人愚人之友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董事长  赵文崇

图书试读

◎爱的行动──在地、全人观点的照护

一九九九年,中台湾发生九二一地震。这场震央位于日月潭的百年大震,让水沙连地区诸多族群子民,一齐陷入重灾的毁灭之境。

座落于爱兰台地的埔里基督教医院,在第一时间投入医疗服务,挽回了众多灾民性命。然而,到了第二年,亦即灾后重建工作初始推动阶段,相关重建区反倒出现一波波的自杀潮,令人扼腕。

以十万人口的埔里镇为例,由于灾后工作机会遽降,年轻人迫不得已出外谋生,使得在地人口锐减为七万,留守者更有不小比例是亟待社会照护的老弱妇孺。重建区中壮年龄层,上有侍奉长辈压力,下有稚子嗷嗷待哺,而成为动念自杀的高危险群。埔基院方的主事者越发意识到,光有急症医疗是不够的。重建社区的弱势住民,亟需含括精神和经济面向的整体扶持。这番洞察逼促属机构型医疗体系的埔基,积极筹设「愚人之友」,以专属的人力和资源,提供将服务送到家庭的持续性社会服务。

灾后更积极回应居家服务需求

「地震之后,有的房子没有了,有的亲人走了,一夕之间,什么都化为乌有。老人家有很多话要跟人倾诉。他们需要人家关怀。「愚人之友」居家服务组资深督导游懿莉亲身经历了这一段。本土高龄者和需要长期照顾族群,是在九二一灾后,因着地震浩劫所造成社群震盪,以及不易回复的地方生活裂口,连带暴露出含括广泛社经阶级的在地照服需求。懿莉当年还是家庭主妇,她加入只有五、六名种子成员的埔基服务团队,持续探访灾后精神受创的老人家们。从震后初期的长者关怀实务,懿莉深刻理解:「社区本来就有这要的需求,只是地震发生前, 大家还没有这样的发现罢了。」

「愚人之友」居家服务组组长琇冠则坦言,地震确实是个契机,让社区潜在照顾困境成为九二一灾后重建聚焦的公共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我照你:埔基愚人们的在地化长照故事》这个书名,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它巧妙地将“守护”与“被守护”的关系,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猜想,这里的“愚人们”,并非贬义,反而可能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大智若愚”。他们可能不是专业的医疗人员,也不是拥有高学历的社会工作者,但他们用最真诚的心,最朴实的行动,去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长辈。而“在地化”这三个字,则让我对书中描绘的场景充满了期待。我设想,故事的场景可能发生在台湾某个充满人情味的乡镇,那里的人们互相认识,互相帮助,形成一种紧密的社区支持网络。长辈们不必离开熟悉的家园,在熟悉的街巷,接受最熟悉的面孔的照料。这种“在地化”的长照,一定充满了温暖和归属感,它打破了传统长照的冰冷感,将关怀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本书,仿佛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读,才能体会到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道。我好奇,埔基的“愚人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无限的创意,为长辈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的?

评分

《有我照你:埔基愚人们的在地化长照故事》这个书名,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却用最朴素的语言,触及了人性中最柔软、最核心的部分。我猜想,这本书里描绘的“埔基”,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地方,那里的“愚人们”,或许就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邻居、朋友,他们用最日常的方式,践行着最不平凡的关怀。“在地化”的长照,这四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意味着,长照不再是冰冷的医疗体系,而是融入了社区、融入了家庭、融入了我们熟悉的日常。长辈们不必承受离开家园的痛苦,而是在最熟悉的环境中,获得最温暖的照顾。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饱经风霜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面孔,听到那些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对话。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阵清风,吹散我们对衰老和病痛的恐惧,让我们看到生命在任何阶段都依然可以绽放美丽。我好奇,埔基的“愚人们”,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联结,让每一个生命都感受到被珍视和被照耀。

评分

“有我照你:埔基愚人们的在地化长照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踏实、温暖的感受。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镇,看到了熟悉的邻里在互相关怀。“埔基”这个名字,自带一种浓浓的土地气息,让我联想到那些朴实、善良的人们。“愚人们”,我猜想,他们并非愚笨,而是以一种不求回报的纯粹之心,默默付出。这种“愚”,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在地化长照”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设想,这是一个关于社区互助、邻里关怀的故事,长辈们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来自身边人的温暖照顾,而不是被送往遥远的机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愚人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克服困难,为长辈们提供有尊严、有温度的照料。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本温暖的日记,记录着埔基小镇上那些感人的瞬间,也让我们反思,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给予身边的人足够的关怀和陪伴。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那种最真挚的情感,以及生命中最美好的联结。

评分

“有我照你”,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承诺,一种无声的支持。而“埔基愚人们的在地化长照故事”,更是将这份承诺具象化,带到了一个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村庄里熟悉的面孔,带着温和的笑容,弯下腰,轻轻地为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整理衣衫;或者,在傍晚的巷口,有人不厌其烦地陪伴着老人散步,聊着家常。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撕掉“长照”这个词通常附带的沉重、悲伤的标签,展现出其中积极、温暖、充满生命力的一面。埔基的“愚人们”,他们或许不懂得复杂的理论,却懂得最简单、最直接的关爱。他们的“愚”,恰恰是这个冷漠社会所稀缺的宝贵品质。这本书,或许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陪伴”和“关怀”的渴望;又或许是一本教科书,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照顾”一个人。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这些“愚人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如此感人的长照篇章。

评分

这本书名《有我照你:埔基愚人们的在地化长照故事》,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温度与人情味。埔基,这个地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扎根土地、朴实无华的意象。而“愚人们”,这又是什么样的群体呢?是那些在长照路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傻瓜?还是被社会遗忘,却依然保有纯真与善良的生命?“在地化长照”则点出了故事的核心,它不是遥远而冰冷的机构,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用熟悉的生活方式,抚慰着衰老与病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巷口那位热情的老奶奶,邻居阿姨忙碌的身影,还有村庄里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脸庞。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一同走进埔基,去感受那份最真实、最动人的长照情谊。它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更像是一杯温热的茶,慢慢地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甘甜与醇厚。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听到那些平凡而动听的故事,或许,在埔基的“愚人们”身上,我们也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以及关于生命、关于关怀最根本的答案。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被忽视却充满力量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