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社会学之眼,再也回不去了!」
为什么要学社会学?这是2014年台湾网路上一个热门的话题。
「社会学有什么好学的,我社会大学都念好几十年了!」「你们老师都在教导你们如何搞社会运动吧!」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应。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学的认识,远低于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但近年来的大学在校生,却似乎越来越被这门莫名的学科所吸引。台大社会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学生,可是必修课经常涌入上百名同学挤爆教室。
另一个例子是「巷仔口社会学」这个共笔部落格,用专业的素养,浅白的口吻,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日常语言,在短短的一年半内,吸引了2.1万个FB粉丝,网页的点击次数也高达180万次,可说成果斐然。
但我们为什么要认识社会学?这些学生和社会人士,又从社会学上汲取了什么的视野和观点?一语以蔽之,是突破个人看事物的盲点,社会学跟其他学科很重要的思考差异在于,不会满足于单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个人处境背后复杂的环境结构因素,并且对于常识性的说法提出质疑。
「当我们看到了个人问题,也必须同时看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背后复杂的环境结构因素是如何作用在个人身上,以同情的态度去理解活生生个人所处的困境。」
这是社会学在处理社会现象的一把利刃,针对家庭、性别、政治、阶级等各类型台湾社会现象,这本书一一展演如何挥动这把利刃,解开问题背后千丝万缕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