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论述2013~2014 中国因素:本土意识与公民社会

香港本土论述2013~2014 中国因素:本土意识与公民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本土主义
  • 香港政治
  • 公民社会
  • 中国因素
  • 政治学
  • 社会学
  • 香港研究
  • 本土意识
  • 2013-2014事件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本土论述》是一本人文科学刊物,每年年初主办论坛,邀请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争议性的议题进行讨论及交流。

  本期主题为:「中国因素:本土意识与公民社会」
  并依「本土x本土意识x公民社会」、「本土x中国因素」、「本土x土地、房屋、空间」等子题,分别汇整2013-2014年间的相关文章及讲座纪录。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陈志杰


  香港智新力量网络秘书,活跃于公民社会。

王慧麟

  文字工作者,曾任职香港特区政府,传媒及学术机构,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法律系哲学博士。

图书目录

序    香港本土论述2013~2014◎王慧麟

本土 X 本土意识 X 公民社会
1.    告别七一嘉年华:从虚拟自由主义到公民共和论的后殖主体性◎罗永生
2.    香港公民教育的文化政治脉络──后殖民困境与批判教育学框架◎梁卓恒
3.    香港人千年史:本土意识的前世今生◎徐承恩
4.    本土意识的召唤与前瞻◎陈志宏

本土 X 中国因素
5.    「爱」的政治◎许宝强
6.    中国因素:爱国论与香港的政治文化◎林致茵
7.    爱恨交织的中港情意结:香港国族认同的许诺与失落◎陈智杰
8.    本土政党方兴未艾 中国阴霾欲挥不去──从政治结构探讨香港政党本土化的困局◎丘梓勤
9.    一个社运老兵对民主历程的观察◎冯可立
10.    我的本土观和中国观◎林卓廷
11.    香港是中国公民社会的一部分◎卢子健
12.    「中国」作为感觉政治的因素:论香港的恐共情绪◎李祖乔
13.    中国因素的政治论述:台湾视角◎黄伟国

本土 X 土地、房屋、空间
14.    与官争地:启德民间规划实践回顾◎林芷筠
15.    还屋于民:港铁市建脱勾地产霸权◎邹崇铭(感谢本土研究社的邹崇铭及林芷茵之协力)
16.    如何「自力更生」?──由小贩政策和领汇私有化说起◎李肇祐、袁玮熙

书评
17.    书评◎王慧麟

18.     本土论述2014:中国因素
第一讲︰超越政治的中国因素◎邹崇铭
第二讲:正想政治◎方志恒

图书序言

执笔之时,香港的佔领运动遍地开花,社会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一场由香港青年主导的新民主运动,已经诞生。

  本书结集时,老早已想了一个主题:中国因素。因为缠绕着香港未来民主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deal with中国。用了英文词汇deal with来形容这个状态,是无何奈何,因为中国就在旁边,每天不得不与她打交道,做生意,讲包容,谈政治,而且,更不可能ignore中国,当作透明及不存在。

  本土论述年刊甫起,一直就「本土性」作出探究。但「本土性」之讨论,总不能离开主体。好多人说,自从2003年7月1日五十万人示威之后,香港人觉醒了。这个说法大有商榷,因为当时香港人上街是要反对基本法23条立法,与及其他混杂其中的种种民生诉求,与其说是觉醒,毋宁是香港人对政府管治失败的条件反射,而非指涉探究主体的深层自省。

  但是,在保卫皇后码头、保护利东街以至高铁事件后,我们看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轨迹:青年一代超越了简单的「清拆-重建-发展-经济」思维。年轻人进一步探究了主体与土地、土地与城市空间以至主体与社区的人文关怀,丰富了本土论述的内涵,让有关本土的讨论,不再围绕着政治体制之发展团团转,而是与香港人的生活连结在一起。过往四年的本土论述,聚焦的都是这些议题。

  不过,谈土地,不能离开地缘。讲地缘,不能离开中国。中国因素如影随形。这个因素,主宰的不单是政治体制,宪法秩序,甚至关于香港被经济操控,港中人口流动,城乡空间改造,都是中国。本土论述就如银币的一面,另一面就是中国因素。当银币旋转的时候,谁也不能撇开谁,直至一边倒下。一年多以来,香港政改的讨论,将中国因素赤裸裸地展现在人前。

  在香港本土论述框架下讨论中国因素,并非要把「中国」套入「本土性」之内,让主体肆意在框架内把中国搓圆㩒扁,而是让「中国」从他者进入我身,由我去诠释「中国」,而不是由他者定义本土。政治上,民主回归论的中国想像倒下了,将来的中国想像应是如何?本土的民主路,该与中国维持着怎么样的状态?土地空间的再造,如何理解红色资本对本土经济的冲击?新界的城乡矛盾,究竟是香港的城乡,抑或是他乡我城?政治的本土想像,中国该是置中,还是佔中?

  本期的各方学者先进,尝试寻找一些脉络,进行不同程度的诠释。看完之后,希望可以刺激大家,重新想像中国。

  本土论述捱到此时此刻,实有疲惫之感。自去年出版《本土论述2012》后,一直有悄悄地停刊的念头。本人才疏学浅,无法延续有关本土之连结及讨论,是一个原因。另外在网络民间, 评论网站百花齐放,人人都是评论专家,左攻右插,本土论述走向两极, 有你无我,顿成仇恨式讨论,顿感洩气。原拟以本期作为终结号,但漫游者李总编亚南提议,倒不如改为两年一刊,一来可减轻编辑压力,二来可以积累能量,让下一期可以精益求精。经她鼓励,自本期开始,就改为两年一刊,延续生命(或苟延残喘),继续离地。

  一如既往,感谢所有作者、新力量网络的同事及义工,以及陈智杰及张嘉雯的协助。

王慧麟 2014年10月序于马鞍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其非凡的洞察力,精准捕捉了2013-2014年香港本土意识涌动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因素”。作者并没有将本土意识简单地描绘成一种对抗性的姿态,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形成过程中,与来自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公民社会如何在这种宏大背景下进行自我界定和行动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梳理了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如何在回应外部冲击的同时,努力维系和发展属于香港自身的社群网络和公共空间。这种对微观层面的关注,使得宏大的社会议题变得更加鲜活和可感知。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身份认同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协商、碰撞和自我反思的动态过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解香港当下局势的重要线索,更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保持地方独特性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深刻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被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思想的深度所震撼。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2013-2014年这段时间香港本土意识的涌动,与日益增长的“中国因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书中的分析并非是宏大叙事下的抽象概念堆砌,而是充满了具体的情境和生动的人物描绘。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本土主义的思潮是如何在社交媒体、街头集会以及日常对话中悄然发酵,又如何在回应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种影响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认同。作者对于“中国因素”的界定非常宽泛而深刻,它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相互影响,也包括了经济上的联系、文化上的交流,甚至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对香港本土意识的解读更加全面和透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身份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洪流和现实的挑战中不断被塑造和重塑的。

评分

我非常惊喜于这本书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2013-2014年这个关键时期香港社会的脉搏。作者对于“中国因素”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化的政治层面,而是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维度,揭示了这些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香港的本土意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本土”概念的辨析,它不是一个僵化的标签,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中被重新定义、协商和争夺的动态过程。通过对不同群体,包括年轻一代、社区组织、以及知识分子的声音进行细致梳理,我得以窥见香港社会内部多元的声音与张力。这种多角度的呈现,避免了单一的叙事,让整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立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分析本土意识的兴起时,并没有忽视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例如排他性或民粹主义的倾向,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加平衡和具有批判性。这本书为理解香港当下复杂的社会政治格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事件背后,深层的原因与演变。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深入剖析了2013-2014年间香港本土意识与中国因素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而是细致地勾勒出本土意识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在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种影响下,逐渐形成并发展出其独特的形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当时香港街头巷尾的讨论之中,感受着不同群体对于身份认同、社会未来以及与中国大陆关系的深切忧虑与思考。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本土论述是如何从个体经验上升到集体意识,又如何影响到香港公民社会的运作。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香港社会在那个转型期的脉动。特别是关于公民社会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寻找自身定位和发展路径的论述,为我理解当代社会运动和社群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香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地方性叙事如何在全球化和国家化双重压力下挣扎求存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2013-2014年间香港社会在面对“中国因素”时,本土意识所经历的复杂变迁。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张力的画卷。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本土意识视为对“中国因素”的简单排斥,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各种纠缠、协商乃至相互转化的可能。作者通过对具体社会议题的剖析,例如关于文化传承、城市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讨论,清晰地展示了本土意识是如何在与外部影响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香港社会内部复杂性的框架。它引导我去思考,在身份认同的议题上,个体与集体、地方与普世、过去与未来之间是如何进行持续的对话与博弈的。这种深度的分析,让我对香港这个城市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理解全球范围内其他地方性身份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