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背后的生与死:生产线上的富士康工人

苹果背后的生与死:生产线上的富士康工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富士康
  • 苹果
  • 劳工权益
  • 中国制造
  • 血汗工厂
  • 社会调查
  • 工人阶级
  • 电子产业
  • 全球化
  • 纪录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打造苹果神话背后的代价──
让满怀梦想的年轻工人梦碎,选择以结束生命来控诉高科技的不公

  中国正处身一个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不但走上发展经济的高速公路,更重新定义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出生在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八、九十后新生代农民工,满怀梦想地踏上进城打工的不归路,却发现了「风光」背后的另一种现实,美好的愿望灰飞烟灭。年轻工人的梦想为何与经济增长充满矛盾?

  本书的作者联同20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研究组,于2010至2014年间对富士康及其工人、全球生产链、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等,展开了为期四年的大规模调查和研究,期望通过受访工人的眼睛呈现出高科技世界工厂的不公体制,并审问苹果和其他与富士康合作的公司,为何对工人的诉求置若罔闻。

  作者通过深入的调查,全面记录了富士康工人如梦魇般的经历,并见证工人正不断地通过抗争行动,形塑一个新工人阶级。同时,本书亦会向读者展示富士康的中国工人,以及其他被卷入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之中的劳动者,如何铸造了世界劳工政治的新图像。

  本书与英语、义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版同步出版。
苹果背后的生与死:生产线上的富士康工人 导言:被全球消费主义包裹的“奇迹” 在现代消费的宏大叙事中,智能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电子产品,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延伸、身份的符号,甚至是情感的寄托。每一次新品发布会上的欢呼雀跃,每一次系统升级带来的便捷体验,都建立在一个庞大而隐秘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之上。这个体系的最核心环节,那座吞吐着数以亿计精密设备、支撑着科技巨头光鲜亮丽形象的庞大工厂——富士康,长期以来,像一个巨大的黑箱,笼罩在公众的好奇与漠视之中。 本书无意于评判苹果的商业策略,也并非一篇对电子产品技术的剖析。它将目光投向这个巨大生产机器的内部,聚焦于构成这台机器最基础的、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人——那些在流水线上度过漫长日夜、双手如同机械般精准地执行着重复动作的工人。我们试图揭示,在那些光洁的金属外壳和炫目的OLED屏幕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劳动、尊严、生存与逃离的复杂现实。 第一部分:巨型工厂的微观生态 一、流水线上的时间与空间 富士康不仅仅是一个工厂,它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按照工业效率最大化原则建立起来的微型城市。本书首先描绘了这种独特的空间结构。从严苛的门禁系统、层层叠叠的宿舍楼,到无休止的生产车间,空间被精确地划分为工作区、生活区和隔离区。 我们深入探讨了“流水线时间”的本质。在生产线上,时间不再是自然流逝的度量,而是被严格量化的生产定额所支配。工人被要求以毫秒级的精确度完成操作,任何微小的停顿或失误都可能被记录,并累积成对绩效的负面影响。这种对时间的绝对控制,如何异化了工人的身体与精神?我们通过对多位资深装配工的访谈,重构了他们对“一天”的感知——那些在刺耳的机器噪音和头顶的无影灯下,以数千次的重复动作堆砌起来的十二小时。 二、人与工具的界限:技能的消解与身体的负荷 在高度自动化的背景下,许多操作岗位所要求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而是近乎于被编程的、身体性的重复记忆。这种工作模式导致了劳动技能的极度碎片化和工具化。工人成为了机器的延伸部件,他们的个体价值在流程的效率面前被彻底稀释。 本书详细记录了长期从事精细装配工作对工人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腕管综合征、慢性疲劳到难以名状的“职业病”。我们追踪了几位工人从入职时的踌躇满志到身体开始发出警报的轨迹,探讨了在缺乏有效职业保护的工厂环境中,个体健康如何成为生产效率的隐性牺牲品。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动与阶层的困境 三、从乡村到车间:迁徙者的“城市梦” 富士康的工人主体,是来自中国内地广阔乡村的年轻一代。他们带着对更高收入、更“体面”生活的憧憬,逃离了传统农业的束缚,涌入这座工业洪流。这一章深入分析了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迁移动力和心理预期。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工厂高压的管理模式、低廉的薪资水平,以及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使得“城市梦”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我们考察了工人们如何通过加班来弥补基本工资的不足,以及这种“自愿”的超负荷劳动背后,是何种经济压力在推搡着他们。 四、宿舍、娱乐与精神的隔离 在工作之外,工人的生活被限制在工厂提供的封闭社区内。宿舍是他们唯一的私人空间,但即便是这里,也充满了规训与监控的意味。本书描绘了工人们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如何寻求精神慰藉和身份认同。 从网络游戏中的短暂逃离,到工厂内部社群的建立,再到对流行文化的模仿与消费,这些活动构成了他们反抗单调生活的微小阵地。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某些极端事件(如著名的“跳楼事件”)并非孤立的个体悲剧,而是对这种高压、缺乏人性化关怀的集体生存状态的绝望回应。 第三部分:管理、监控与“人性的再编码” 五、KPI驱动下的管理哲学 富士康的管理体系被誉为“精益化管理”的典范,它不仅是对生产流程的优化,更是一种对劳动力的深度管理和心理调适。我们剖析了从“计件工资”到“绩效考核”的各种管理工具,它们如何被用来激发、驱动,有时甚至是惩罚工人。 这种管理哲学强调“服从性”和“快速适应性”,而非创造性。管理层如何通过层级结构和心理暗示,将效率指标内化为工人们的自我要求?本书通过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侧面观察,揭示了在企业利益与工人福祉之间,管理层所面临的张力和取舍。 六、科技的“双刃剑”:监控与被监控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内的监控手段日益精密化。本书探讨了从面部识别打卡、电子手环定位,到生产线上的视觉检测系统,这些技术如何被用于实时追踪和评估每一个工人的状态。 这种无处不在的“数字之眼”,在提高安全性和效率的同时,也在消解工人的私密性与自主权。工人如何学会“表演”工作状态,以满足监控系统的要求?这种被持续观察和评估的生存模式,对个体的心理防线造成了怎样的侵蚀? 结语:在“世界工厂”中寻找回响 《苹果背后的生与死:生产线上的富士康工人》并非一部旨在提供简单答案的报告。它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试图通过工人的亲身叙述、观察记录和环境分析,描绘出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链条最底端个体的生存图景。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要求读者超越对最终产品的迷恋,正视支撑起这个光鲜产业的冰冷现实。当我们拿起那些设计精美、功能强大的设备时,我们能否听见,在那遥远的流水线彼端,那些“生与死”的微弱回响?这不仅仅是关于富士康的故事,它关乎每一个被卷入全球化生产逻辑的劳动者,关乎我们如何定义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尊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毅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其着作《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2005)曾夺被誉为社会科学界世界级权威的「米尔斯奖」(the C. W. Mills Award),是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学者。此书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和中文。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见于Modern China、China Journal、China Quarterly、Current Sociology等刊物。另外合着和合编的中文着作有《大工地上中国农民工之歌》、《富士康辉煌背后的连环跳》等。

陈慧玲

  先后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取得社会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前往伦敦大学里德研究院(a Reid Research Scholar)继续攻读博士。2013年获颁The 2013 Great Britain-China Educational Trust for dissertation writing。2006至2009年曾担任总部位于香港的劳工权利组织「大学师生监督无良企业行动」(SACOM)的首席协调员。其发表的论文见于Current Sociology、Global Labour Journal、Modern China、New Labor Forum等。

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

  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The Asia-Pacific Journal编委,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Binghamton)历史与社会学名誉教授,同时担任Rowman & Littlefield, Routledge, and M.E. Sharpe出版社系列丛书编辑。代表作品包括China in Revolution: The Yenan Way Revisit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Development、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合着)、Revolution, 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Village China(合着)等,大部分均已翻译成中文。

图书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陨落的花季──少女田玉的故事
富士康对自杀事件的回应
倖存的富士康工人──田玉
四处奔波的农民工
从农村到工厂
在生产线工作
姐妹还是陌生人?
绝望的累积
生命与死亡
自杀还是谋杀?
 
第二章   富士康帝国的崛起
郭台铭的富士康帝国
富士康的成长
富士康︰扎根中国,运筹全球
富士康的中国版图
「西部大开发」
富士康应对不断上涨的成本
 
第三章   打造苹果神话
史提芬‧乔布斯与苹果的重生
苹果的产品
iPhone与iPad的利润分配
苹果的供应商
「不仅是成本,还有速度」
买家驱动的全球供应链
 
第四章   走进富士康
第一道关卡
「我们比机器更快」
工资和福利
「我的脑子锈掉了」
管理金字塔
线长的噩梦
逐梦富士康
 
第五章   学生工:想毕业,先打工
谁是学生工?
老师的角色:双重管理
学生工的教育和劳动权利
学生劳动力:随意处置的商品
学生工现象的政商联盟
14岁:最年轻的实习工
生产苹果的学生工
学生工制度:想毕业,先打工
 
第六章   徘徊于工厂宿舍和城市之间
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
向往新生活
孤立的宿舍
拥挤的城市
寻找生存空间
苦逼的婚姻和家庭
向上爬?
 
第七章   性命之虞
魔鬼在细节里
工伤与死亡:报道还是掩盖?
不知名的化学物
每週「吃尘」70小时
火灾与爆炸
一个有毒的苹果
出卖劳力还是出卖生命?
 
第八章   起诉富士康
「我要控告我的老板」
判决结果
中国的司法改革
「这是非法解僱」
「我要求赔偿」
「不平等的斗争」
无法赔偿
谁的工会?
富士康的公司工会!
被绑架的权益
 
第九章   工人力量
「我们自己组织」
让生产线停下来
断水断电的抗争
集体自杀抗议
工人抗争的挑战
 
第十章   全球制造业中的中国工人
中国的坚尼系数
中国的发展模式及其局限
自杀作为抗争手段
电子行业竞争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苹果的大学和学术顾问委员会
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抗争
企业工会选举
劳工的力量:一个新的中国工人阶级
 
结语
附录Ⅰ 参与本书富士康研究的大中华地区学校名单
附录Ⅱ 2010年富士康自杀人员基本资料
附录Ⅲ 富士康在中国的生产基地
附录Ⅳ 富士康全球工厂分佈
 

图书序言

致谢

  首先,我们要感激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这一研究的富士康工人,感谢他们的理解与信任,感谢他们分享出来的生命故事。富士康工人们,不仅为我们制造了iPhone、iPad、iPod、iMac、苹果电视和其他知名品牌产品,还向我们展现了自己对于未来的美好梦想与期待。正是他们的劳动与付出,才成就了这本书。

  这次的调研工作是由一群充满热忱的学者和学生开展的。卢晖临、郭于华和沈原和我们一起担当了组织工作,研究组成员包括:顾静华、许怡、许辉、苏熠慧、李长江、金舒衡、梁自存、邓韵雪、吴琼文倩、梁敬婷、唐伟锋、李大君、杨郑君、程平源、钱钦、董俊燕、韩雨晨、鲍程亮、刘静、刘亚、王维、张慧鹏、孔伟、范璐璐、陈玮、陈航英、柯成兵、付聪颖、贾文娟等人。

  我们要特别感谢沈原、郭于华、卢晖临、戴建中、谭深、沈红、任焰、张敦福参与了2010 年社会学者的联署请愿活动。其中,我们在北京召开的四次新闻发佈会,得到了清华大学的沈原和郭于华、北京大学的卢晖临的鼎力支持,在此尤表感激。我们每一篇报告的顺利发佈,都与他们顶住外界压力有着密切关系,这成为推进我们继续研究的动力。

  台湾学者夏铸九、林宗弘、杨友仁和他们的学生们,开展了扎实的田野研究,同时,夏铸九、林宗弘、杨友仁、黄德北、陈美霞、陈信行等学者召开了一系列媒体发佈会以抗议富士康的血汗工厂行径。这些研究和行动对本书的研究作出了极大贡献。

  邱林川、艾晓明和他们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制作纪录片的创意媒体团队,以支持17 岁的自杀倖存者田玉和25 岁的重伤工人张廷振。刘丽莲、王天成拍摄了一段针对富士康的短片,推动报道和关注。彦君和小小跟我们分享了他们关于工人自杀的诗作。许多工人也用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富士康这个「紫禁城」里的生活。以上这些全都体现了他们无比的创意。

  我们衷心感谢「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SACOM)及其支持者,包括:陈诗韵、郑依依、梁佩筠、陈晓程、丘梓蕙、丘梓勤、苏乐怡、陈允中、孔繁强、戴毅龙、吴子峰、杨婉琪、蔡雪华、刘嘉美、梁淑美等。我们一起面对了一位工人提出的挑战:「如果你是来帮助我的,那你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你是来与我们一起努力改变现状的话,那么就让我们齐心合力吧!」

  Gregory Fay、Jeff Hermanson和Kyoko Selden把工人的中文诗作和歌曲,翻译为语言优雅同时具有文化底蕴的英语。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Michael Burawoy、Peter Evans、Chris Tilly、Ralf Ruckus、Devi Sacchetto、Rutvica Andrijasevic、Ferruccio Gambino、Giorgio Grappi、Chris Smith、Anita Chan、Jonathan Unger、Ku Hok Bun 和Eva Hun 向我们提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睿智的点评和温暖的鼓励。我们十分感谢他们的不吝赐教,帮助我们把这本书做得更好。

  在从事这个项目的四年中,我们有幸得到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术资金支持。同时也要感谢香港研究资助局(Hong Kong Research Grant Council)对「世界工厂与富士康工人」这一课题的支持。

  特别感谢天津财经大学的刘昕亭,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做了中文翻译,她的无私贡献,让更多的中国读者,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这一在中国大陆遍地开花的工厂,以及付出血汗的中国工人。同时,我们也要感谢梁敬婷和吴琼文倩对翻译稿悉心的校对,她们的辛勤劳动为本书添光增彩。

  当我们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开玩笑地说自己也成了「电子奴隶」。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我们却重新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在团队合作中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最后,我们要向我们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激,他们的爱,不论现在或将来,都丰富着我们的人生。特别铭记Kyoko Selden 曾慷慨地分享了她的知识和对生命的热情。

潘毅(香港─北京)
陈慧玲(香港─伦敦)
马克.塞尔登(伊萨卡─剑桥)

前言(节录)

  21世纪初,中国已经重新定义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它拥有超过十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工人数量几乎达到了全球劳动力总量的30%。这当中不少为跨国企业所僱用,其中包括台湾的龙头投资者、属于鸿海精密工业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mpany)的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nn Technology Group,下称富士康)。富士康为苹果等全球知名品牌提供制造和设计服务,目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电子产品都由它生产。1

  尽管每年为品牌商生产成千上万的高科技产品,但这个工业巨兽的名字——富士康(Foxconn),却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件产品上。它以代工这种匿名的方式运转。

  从1974年开始,在利益驱动下,富士康转向国际化生产,成了史上最大的电子工厂——目前拥有超过140 万全球劳动力,绝大部分工人来自中国。公司创始人郭台铭利用中国对外资的特殊照顾政策,在1988年投资中国广东省沿海,领导中国出口制造业的前沿。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孕育了富士康的茁壮成长,成就了一代工业帝国。

  出生在后社会主义中国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将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他们的打工故事,那些在富士康里的日日夜夜,那些痛苦、喜悦、纠结与愤怒,还有对于未来的期待,为体面工作和尊严展开的丰富多样的斗争。

  1.截至2009年,富士康已经获得了电子制造业领域里44%的世界市场份额,而它在中国需求带动、出口回升等利好的因素下,保持快速增长的优势。见Thomas Dinges, 27 July 2010, “Foxconn Rides Partnership with Apple to Take 50 Percent of 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Market in 2011,” iSuppli .www.isuppli.com/Manufacturing-and-Pricing/News/Pages/Foxconn-Rides-Partnership-with-App leto-Take-50-Percent-of-EMS-Market-in-2011.aspx。

  富士康在中国

  就劳动力数量、厂房规模,以及地理扩张而言,富士康公司在中国的成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富士康在中国拥有超过30家工厂,每个单独厂区工人数量在8万到40万不等。除了大陆和台湾,富士康还在日本、韩国、澳洲、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印度、俄罗斯、瑞典、德国、匈牙利、捷克、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地拥有生产设施。由此,富士康已经在五大洲建立了一个全球工业帝国。这个帝国的心脏,就位于中国。

  富士康的招工广告这样写道:「你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靠自己改变命运。在这里,只要有梦,就能飞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面对满怀梦想的打工者,富士康把自己打造为一个理想的僱主,富士康用尽浑身解数来吸引新生代工人。

  但在这个工业帝国的内部,我们却发现了现实的另一面。在这本书中,我们讲述了这些工人的挣扎,见证了他们美好愿望的灰飞烟灭。当他们加班加点辛勤工作,以满足苹果及其竞争者紧迫的订单要求时,工人对未来的向往却被这样一个生产体制碾碎了:低工资、高强度、缺保障和高危环境。他们的生死往往悬于一线。

  自杀——不归路

  2010年1月,我们听说了发生在富士康的工人自杀事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密切关注了围绕富士康自杀事件的一系列报道。在5月11日「富士康第九跳」之后,其中一位作者与许多研究者和学生讨论,应该做一些行动以避免更多的自杀行为。5月18日,九位中国社会学者组成了一个独立调研小组,并发佈了一份公开声明,要求富士康与中国政府採取果断行动,以结束这一自杀悲剧链。声明写道: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很多人来说,自他们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像其父母辈那样想过再回家做农民,就此而言,他们是踏上了一条进城打工的不归之路。当看不到打工通向城市安家生活的可能性的时候,打工的意义轰然坍塌,前进之路已经堵死,后退之路早已关闭,身陷这种处境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和情绪问题—这正是我们从富士康员工走上「不归路」背后看到的深层的社会和结构性原因。2

  2.2010年5月18日发表的公开声明中,九位署名的学者分别是:沈原(清华大学)、郭于华(清华大学)、卢晖临(北京大学)、潘毅(香港理工大学)、戴建中(北京市社科院)、谭深(中国社会科学院)、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焰(中山大学)、张敦福(上海大学)。tech.sina.com.cn/it/2010-05-19/13214206671.shtml。

  面对自杀事件,这份声明是我们第一次试图把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以及企业管理作为首要因素,去理解工人的死亡。

  不同于第一代中国农民工(他们在80和90年代离开农村,在经济特区打工数年后回到农村老家),这些更年轻、受过更好教育的新一代,现在大量聚集在城市工业区,他们拒绝前辈们曾经默默忍受的艰难生活:廉价劳动和二等公民身份。当他们认识到,工作根本没有可能为自我提升或向上流动提供机会,他们开始反抗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富士康工人经受了异常严酷的规训和高压工作环境。我们意识到,正是在全球经济复苏,苹果及其他品牌公司竞相争逐的情况下,这十多位工人在2010年的春天义无反顾地奔向死亡。我们认为,工人从工厂宿舍楼跳下的选择,是一种挫败、绝望和反抗的终极行为。

  在这个公开信的基础上,2010年6月,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20所大学的(参与的两岸三地大学名单请见附录Ⅰ)60多位教师和学生成立了一个富士康调研组,展开针对富士康的大规模调查。我们想通过受访工人的眼睛看高科技世界工厂的生产体制;我们想追问苹果和其他与富士康合作的公司,在保护供应厂工人方面应该肩负的责任,因为正是这些工人制造了iPhone、iPad、iPod、iMac、微软360 Xboxes、索尼Play stations、任天堂Wii Us、阿马逊kindles 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最后,我们也要问责中国各地政府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监督富士康用工条件和劳动关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保护工人的责任。众所周知,没有这些工人的艰辛劳动,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陨落的花季——少女田玉的故事

我很绝望,脑袋一片空白。
——田玉,一位17岁的自杀倖存者

2010年3月17日早晨8点,田玉从富士康龙华宿舍的四楼一跃而下。就在一个多月前,她刚刚从中部省份湖北的一个农村,来到毗邻香港、高速发展的大都市深圳。她很快就在富士康——一家来自台湾的电子巨型企业——找到一份工作。和数以百万计来自农村的年轻人一样,田玉冀望能在中国新兴的工业中心、都市里寻找工作机会和新的人生。

就在玉努力展开她的新生活的同时,全球消费者正翘首以盼最新的iphone 4和第一代ipad。玉是在富士康集成数码业务组(iDPBG)的苹果产品线工作,她负责玻璃屏幕的现场检查,查看是否有刮痕。面对愈来愈短的生产週期和紧迫的交货时间,玉和她的同事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仅在2010年,就有18位工人在富士康厂区内试图自杀,也正是在这片厂区里,苹果和其他品牌产品进行着微调和组装。这些自杀的年轻人的年龄在17到25岁之间,其中14人死亡,4人倖存但重伤。玉虽然奇蹟地活下来,但是三条嵴柱和四处髋骨骨折,同时左腰部以下瘫痪。她在深圳富士康龙华厂的工作,是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可能也是最后一份。

富士康对自杀事件的回应

在2010年接连的自杀事件之后,面对来自公众和国际社会暴风雨般的批评,富士康为了挽回声誉,宣称其工厂的自杀率低于全国十万分之二十三的平均水平。1公司媒体办公室主任刘坤指出,富士康仅在中国就聘用100万员工,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据《衞报》的报道,「以其规模而言,富士康的自杀率,并未明显高于其他自杀率平均水平相对较高的在华企业」。2但不容忽略的是,这些自杀的年轻人均受僱于同一家跨国企业,且大部分都在深圳同一个工业区里工作。据我们所知,富士康集中的自杀事件説明了一个中国工业史上史无前例的现象,这个现象可能在其他国家也从未出现过。

富士康在接连的自杀事件后,马上启动紧急应变措施。位于深圳龙华镇和观澜镇的两个巨型工厂区,连同(富士康)在中国的全部生产基地,都迅速安装了防止工人跳楼自杀的防跳网。在这些生产基地里,有超过50万的富士康工人生活在工厂宿舍。3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苹果”这个品牌本身并没有特别强烈的粉丝情节,但它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富士康”作为苹果重要的代工生产商,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一直有所耳闻,但缺乏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标题“苹果背后的生与死”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产品的光鲜亮丽所吸引,却忽略了其生产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生产线,去感受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去理解那些年轻的生命,在巨大的订单压力和严苛的管理之下,是如何维持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生与死”在这个标题中的具体含义,它是否指向了生产线上的安全隐患,还是指代着工人梦想的破灭和生命的消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整个工业生产体系的批判性思考,让我们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具备人文关怀的观察者。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立刻就被它所带来的冲击力所吸引。“苹果”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符号,代表着创新、科技和消费主义的极致。而“富士康”,则像是一个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巨大机器,吞吐着无数的零部件,也塑造着无数的生命。这本书将“生与死”并置,似乎暗示着在这个庞大的生产体系中,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可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生产线工人真实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他们是如何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否安全?他们的精神状态又如何?“生”与“死”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概念,它更关乎生命的质量、梦想的实现,以及个体在庞大系统中的价值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数字和利润所掩盖的人性故事,让我们看到,在每一件精美的电子产品背后,都可能凝聚着普通人的汗水、泪水,甚至生命。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消费文化,以及这种文化背后可能存在的代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源于对“富士康”这个名字的某种好奇,以及对“血汗工厂”这类概念的既有印象。我常常在思考,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背后,那些支撑起整个工业体系的基层劳动者,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细节性的描绘,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产线上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标题来看,“生与死”的字眼显得尤为沉重,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甚至精神压力的潜在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展现工人们的日常,包括他们的工作内容、休息时间、收入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希望的。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这种生产模式对个体生命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模式是否会继续在未来延续。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窥视现代工业化生产链条背后,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窗口,从而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生与死”这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对现代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产品代工生产背后,工人真实生存状态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科技产品背后的产业链充满了疑问,而“富士康”无疑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符号。在信息时代,我们很容易被产品的设计、功能所吸引,却很少去关注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更不用说制造者的生活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去探究那些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工作的工人们,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标题中“生与死”的组合,让我不禁联想到工作环境的潜在危险、劳动强度带来的身心压力,以及个体在庞大的生产体系中可能面临的困境。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不仅仅是生产数据和运营模式,更能看到工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以及他们在极端工作环境下所展现出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科技进步与个体生命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深思,那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在鲜亮的色彩背后,隐约透着一丝阴影。我一直对科技产品的制造过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电脑,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而“富士康”这个名字,更是与“代工”、“流水线”等词汇紧密相连,似乎代表着一种高度工业化、批量化的生产模式。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生与死”,这让我联想到在巨大的生产机器运转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牺牲?那些年轻的工人们,他们是如何在这种近乎严苛的环境下工作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又会是怎样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冰冷机器之外,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对一个生产制造链条的审视,更是对现代消费主义社会背后,劳动者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叩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是深入其中采访,还是通过其他渠道?无论如何,我都迫切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去认识那个我们熟知却又陌生的“苹果”的另一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