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后工业年代的生活故事

香港后工业年代的生活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后工业年代的工作环境与工业年代的有何不同?
  怎样才算是一份理想工作?你的工作生活与你当初的期待出现落差吗?
  文职人员真的比起蓝领工人具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电脑及资讯沟通科技发展对工作生态有何影响?
  「无间工作」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跨境工作人士面对什么困难?
  专业人士又面对什么挑战?

  香港告别了工业年代已有数十载,许多本土研究顺理成章地採用「后工业社会」一说以概括香港社会现况,甚或以相关理论来想像香港社会未来,但往往没有深入反省香港自身的后工业转向及独有状况。此书之目的就是要在这个层面来阐述今日香港的社会特性,跟进香港人如何走入这个由文职主导工作生涯的年代,展示香港人正在普遍面对甚么的生活命运,细味香港人对于切身的生活变迁有何反应和感受。

  除了从统计数字中整理出香港今天的发展图像,访问了几十位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士,透过他们的经历呈现后工业发展的具体面貌。受访者包括退休制衣工人、护士、保险从业员、市场调查公司职员、船务公司职员、系统分析员、医生、会计师、工程师、产品设计师等。他们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你和我都可能正在面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少强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网络书籍《香港社会文化系列》编辑,主力从事香港研究,近年发表的个人论文可见学术期刊《本土论述》、《台湾社会研究》、《社会学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Position、The China Quarterly,编着的主要书籍则有《香港.都市.想像》(香港:汇智出版,2014)、China’s Rise to Power(New York:Palgrave, 2012)、Gender and Community under British Colonialism(New York:Routledge, 2012)。

崔志晖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社区研究中心主任,主力从事关于移民及香港社区心理健康研究,已出版的个人论文可见学术期刊《香港社会科学学报》、The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近期主要编着有《社会工作论文集》(香港:香港树仁大学,2011)。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没有憧憬的后工业主义
第二章:职业与阶级:从工业到后工业的真实变迁
第三章:无间工作:电脑及资讯沟通科技之下的文职世界
第四章:专业化在后工业香港
第五章:全球化与跨境工作
结语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第一章  没有憧憬的后工业主义

前九七香港曾有蓬勃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富庶的城市生活之外,也确保了当时香港可以享负盛名,港英政府自命管治出色,社会面貌保持欣欣向荣,整体环境令人感觉良好,对于未来前景倾向乐观。可是,后九七香港在面临愈来愈多内外冲击之先,这种以经济成就作为自我焦点、诉诸持续发展来保持社会安稳的统领模式其实已在动摇之中,大众生活亦已陆续出现了重大「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这就是说,当中涉及的变迁并不是个别或短暂的调整,而是属于现有状况已在新的局面之下正在消失,并在新的局面之下普遍令人感到变了另外一个世界那般,许多本被视为当然的事物或应有的秩序无法延续,总要在生活中接受新的游戏原则和支配方式,整个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延续方式都起了无法逆转的变更(张少强、梁启智、陈嘉铭,2013)。

现有的常见探讨往往会以「经济转型」来理解当时香港遇到的范式转移,提出香港已由工业年代进入了后工业年代(罗金义、李剑明,2004)。因应这样的概念区分,今日香港甚而广被认定属于一个后工业社会,并以此判别自身的基本特性及应要追寻的未来方向。然而,这样的概念区分确实有效识别香港的新近社会经济面貌吗?若要借此概念区分说明范式转移之下的本土状况,我们是否需要作出一些相应的批判修正?它适用的地方或不恰当的地方是哪些部分?若要更准确分析香港经验之时,我们应要注意甚么理论和现实的重点?现先追溯后工业社会一说的原有理论来源和含义,再从本土文献及统计资料入手,参照香港社会经济整体实况,试作说明。

何谓「后工业社会」?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