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據我所知,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以實用為導嚮的哲學書。如果你/妳是哲學係的學生或研究生,經常苦於不知如何寫一篇像樣的期末報告或學位論文,或者你/妳是一位想申請國外哲學研究所,但不知如何纔能撰寫齣一篇能受到申請學校青睞的 sample paper,又或者你/妳是一位有心撰寫哲學型論文以便投稿學術會議或期刊的學者,正考慮如何讓你的論文充滿濃厚的哲學味並具有無懈可擊的架勢,那麼,這本書就是你/妳所需要的瞭。
這本書的目的,與其說是在「提齣閤乎理性的哲學思考方式」(第一章第二節),不如說是在「教人如何寫一篇好的哲學論文(研究論文或學位論文),並教人如何做齣有良好成果的哲學研究」。在這本書中,作者不但具體地說明瞭哲學論文的寫作技巧與應注意事項,還臚列瞭許多具體的哲學研究資源(百科全書、資料庫、哲學工具書、期刊等等),並教導人從蒐集資料到完成論文的一序列步驟中所應注意的細節。寫一本這樣的書需要有豐富的研究與寫作經驗,以及對學術環境的細膩觀察,而就國內哲學界來說,我相信彭孟堯教授是寫這樣一本書的不二人選。從多年前在中正大學任教開始,彭教授就經常被同事們戲稱為颱灣哲學界內的「補教名師」。這個「戲稱」其實是對他教學與指導學生認真,因而深受學生歡迎的「尊稱」。現在彭教授將他多年來指導學生與撰寫論文的經驗寫成這樣的一本小書,我相信這對於國內研究哲學的學生與學者來說都是一個福音。
雖然這是一本以實用為導嚮的哲學書,但書中仍不免偶爾齣現哲學上的大膽論述,如「哲學的探討不是形上學的,就是知識論的」(第一章第一節)和「[我們有]……從語意的角度和認知的角度[兩種]……對於『概念蘊涵』的[不同]說明[方式]」(第三章第二節)等。對於這些論述,有些學過哲學但有不同看法的人大概會提齣大聲抗議,但我相信作者在他的心中應該早已經準備好一整套的論證,正等著在有人質疑時傾瀉而齣,壓倒性地說服並震攝對方,並以這樣的勝利來印證這本書所教導的方法的實際效果。我不想落入這個陷阱,所以決定對彭教授的這些論述保持緘默。
王文方
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2015年6月8日
推薦序 「哲學」這個詞經常讓人産生一些虛幻的聯想,例如,玄思、算命、天馬行空、不切實際、跟現實脫節、艱澀難懂,甚至文藝青年等。這些聯想,確實偶爾會跟哲學沾上邊,但在理解哲學之後,我相信,我們會發現真正使得人們有那些聯想的根源不是哲學,而是那些論述者。正如書中所述,「……哲學是一種用閤乎理性的方式來思考人與世界的種種根本議題的學問」。
不過,哲學確實有其艱澀難懂之處,但這不代錶論述哲學的人無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講述哲學。本書作者彭孟堯教授正是一位能夠將艱澀難懂的哲學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齣來的老師。
在我就讀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時,曾選修過彭教授開設的研究生課程,並且擔任過他在大學部開設的「通識邏輯」助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學生都認為彭教授是名符其實的「補教名師」,因為他總是能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加上信手拈來的實例,講述生硬的邏輯;也能以清晰易懂的概念,解釋哲學的晦澀之處。彭教授在這幾年齣版的幾本書(《哲學入門》、《基礎邏輯》、《人心難測》、《知識論》、《心與認知哲學》與《形上學要義》)打破瞭一般人覺得哲學是艱澀難懂的刻闆印象,卻又不失深度與廣度。
我曾經在彭教授的國科會(現已改名為「科技部」)計畫下,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常與彭教授進行學術交流,深深感覺彭教授不僅有豐富的哲學涵養,還熟知許多從事哲學研究的初學者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常識」。例如,研究論文該如何寫、研究資料該去哪裏找、中英文學術履曆該如何寫……等。記得有一年有學生想申請齣國攻讀博士學位,希望我幫他寫推薦信,我馬上嚮彭教授求助,因為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幫學生寫推薦信,透過他的解說與建議,我纔瞭解如何適當的寫一封幫助學生的信。彭教授這本書的齣版可以幫助許多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習如何進行哲學研究以及如何撰寫博碩士論文。我相信對於哲學研究生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引入門」的一本書。
不但如此,許多剛踏入學術圈的人可能在畢業幾年後,纔慢慢瞭解該如何寫學術履曆、選擇適當的研究議題、找到適當的研究資源……等等。這過程當中難免疏漏、錯誤。本書的齣版絕對有助於改變這個情況,因為本書從哲學方法論切入,講述應該如何研究哲學、撰寫哲學論文。而且本書引用的許多例子(論證),盡管隻是作為例子,都是彭教授幾十年功力下的成果,我相信許多讀者在看完彭教授對論證的整理後,一定會更加理解那些哲學論證。
彭教授希望我為這本書作序,我當時就說「這是我的榮幸」。在讀完整本書之後,我知道,這不隻是我的榮幸,因為我也從中獲益匪淺。很高興這本書即將齣版,對於有心從事學術研究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以及年輕學者,這本書提供瞭相當實用的研究資源,為將來的學術生涯做好準備。
蘇慶輝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2015年6月8日
自序 很久以前我就在思考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問題。每次上哲學課的時候,總難免在想如何教學生做哲學研究。我不喜歡考試,因為考試隻是讓學生背誦一大堆書裏已經寫齣來的東西。我很想讓學生知道:努力超越教科書所說的。每次指導論文的時候,我就在想要如何告訴研究生「如何進行研究」。剛開始做哲學研究的學生總有好多的睏惑,特彆是那種不知如何開始研究的挫摺,那種不知自己有沒有走對方嚮的睏惑,那種不知如何應付睏惑的睏惑。慢慢的,我纍積瞭一些想法,但零零碎碎的,既沒有具體的構想、更沒有詳盡的闡述。在 2013 年,我應邀撰寫一篇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論。這給瞭我一個機會,讓我開始整理自己對於哲學研究方法論的瞭解。這篇論文寫完後,我決定在這課題上再下功夫。莘莘學子在投入哲學研究的路上如果多知道一些建議,總是「利多」的,總是可以少一些浪費時間在摸索和不安之中。我不能保證解決所有的睏惑,畢竟每個做研究的人都有自己的障礙。這本書想做的是引領、而不是指導。希望將來有更好的學者來指導學生如何做哲學研究。
讀大學時,往往有些哲學科目需要撰寫學期論文,即使不是哲學本科係的學生也是一樣。然而,這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一大負擔。不僅是文筆是否流暢,更是不知什麼是研究論文,結果或者抄瞭一堆資料,或者寫寫讀書心得。我們的大學教育是需要在哲學專業上再加強的。辛辛苦苦終於考上瞭研究所,接下來的日子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順利畢業?特彆是:碩士(博士)論文怎麼寫?研究生心裏難免自問:「怎麼進行這項哲學研究?」、「我的研究題目適當嗎?」、「我這種進行研究的方式恰當嗎?」、「我要怎麼找指導教授?」、「萬一研究不下去,怎麼辦?」……,太多太多讓人憂心的睏擾瞭。
我不敢說對於這些睏擾自己都有解決的方式。然而,我多少已經有一些指導學位論文的經驗,對於大學生和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的過程、時間安排、注意事項、問題與睏難等,都經曆過很多次瞭,這些年都在努力一步一步引領學生來完成學術生涯裏的第一件大事—寫齣一本卓越的哲學學位論文。
就我所知,目前雖然有不少文章解說或探討與哲學研究方法論相關的議題,卻很少有專書介紹哲學研究方法。在中文界目前也還沒有齣現這樣一本書。為什麼會這樣?我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判斷。有趣的是,我發現社會科學領域有很多研究方法論的書籍,但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書籍,或者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化學研究方法」、「天文學研究方法」、「生物學研究方法」……的書籍。也許我孤陋寡聞。不過,換個角度來想,或許這是由於:⑴自然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有其固定的研究模式,是自然科學傢都接受的;⑵進入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在學習其專業領域的知識時,必定會學到要如何做研究纔能真正學到其專業知識,所以這些自然科學的學生不用另外再去選課或閱讀所謂的「研究方法」。相對來看,在社會科學裏,不僅各個領域異質性過高,在同一個領域裏,也有太多異質性的現象,因而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大概是:齣現在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現象都與人有關,人的種種思考與作為太過復雜,不是單獨一種研究法就能夠窺其全貌的,因而必須有各種研究法來進行探索。
哲學研究的性質又是另外一種型態。哲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的研究當然是不同的,可是哲學研究也不單純是在研究人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現象。有趣的是,哲學研究一方麵類似自然科學,在學會哲學的同時勢必也同時學會瞭做哲學的方法;另一方麵,哲學研究在當代大緻有三大走嚮:英美哲學、歐陸哲學、中國哲學。這三大哲學走嚮不僅研究議題不同,研究哲學的方式也不同。這大概是這三大走嚮的哲學研究者彼此不太能「溝通」的緣故。
僅管如此,我有彆的想法。我始終覺得哲學隻有一種,不論我們如何劃分所謂的中國哲學、印度哲學、歐陸哲學、英美哲學、還是非洲哲學,哲學隻有一套,哲學就是哲學!那些「不同」的哲學其實隻是因為地區或文化的差異而齣現的,這種差異使得討論的議題不盡相同、使用的概念不盡相同。然而,哲學就是哲學,就如同生物學就是生物學一樣,不會有「中國生物學」、「印度生物學」、「歐陸生物學」、「南非生物學」、……的區分一樣。雖然可以想見的,由於有些生物是中國纔有的、有些生物是印度纔有的、有些生物是南非纔有的……,或者同類的生物同時齣現在中國與南非,基於生態環境的不同而顯現不同的生物特徵和行為,然而即使研究議題或許因地區而異,生物學這門學問隻有一套,它的研究方法不會因地區之不同而不同。同樣地,各個地區或文化探討的哲學議題或許有所不同,但研究這些議題的方式應該是一樣的。哲學這門學問隻有一套,它的研究方法不會因地區之不同而不同。或許國內有不少哲學研究者不同意我的想法,但這裏不是爭辯這問題的場閤。
其實,跟著我的研究生或者與我受過類似哲學教育的學者,都能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大緻上學到如何做哲學研究。那麼,為什麼還要寫這本書呢?我的用意有兩層:⑴有很多哲學以外其它領域的研究生也在進行哲學的研究,像是曆史哲學、文化哲學、藝術哲學、教育哲學、法律哲學、……等。但是,這些學生苦於沒有專業的哲學背景與哲學訓練,不僅在閱讀哲學文獻時,齣現許多理解上的錯謬,更不知如何以嚴謹的、學術性的方式來進行哲學研究。我這麼多年來看到太多對於哲學學說似是而非的理解、太多假藉「哲學」之名做齣來的一點也不哲學的研究。講難聽點,我要齣版一本物理學教科書不是難事,但這書的內容肯定是錯誤百齣的。⑵即使是接受哲學專業訓練的研究生,對於如何進行哲學研究還是有很多的睏惑。這情形在國內特彆嚴重,因為國內哲學係的課程規劃往往要求學生同時修習中國哲學、歐陸哲學、以及英美哲學的科目,但是由於這些領域的教學方式不同、關注問題點不同,導緻學生對於如何做哲學産生很多的睏惑與混淆。
我曾經遇過一些喜歡反對規定、規範的研究生,他們想要藉此來突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可惜,這些研究生大多是在無聊的瑣事上打轉,像是質疑:「為什麼論文要規定這樣的字數上限?我寫的比規定的還多,為什麼就不行?」、「為什麼論文封麵一定要規定是黑色的?我就是喜歡藍色的。」、「為什麼參考書目一定要這樣寫?」、「為什麼一定要在口試前兩週將論文交齣去?我隻不過是晚瞭一天而已。」……。老實說,老是在這種類型的「為什麼」上打轉,讓我不得不覺得這些研究生成不瞭大器!有人的地方就有製度、就有規定。有些製度與規定確實是不閤理,需要改變。然而,有些規定是不需要給理由的。這些「為什麼」的問題層次實在太低瞭。就「做研究」這種學術活動來說,多花點精力來質疑:「為什麼要接受這項哲學主張?」、「為什麼這裏會齣現悖論?」、「為什麼張三反對老王的哲學立場?」這些「為什麼」不但是理性的,而且是學術的―在追尋真理!
本書對於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做一些淺介,本書各章可作為範例。
另外,由於很多年輕學者不知道如何撰寫學術履曆,本書特彆在最後的附錄中做一些介紹。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對於學哲學的學生有些幫助。
本書的齣版承濛新學林齣版社先後兩位主編林政鑫先生以及範琇茹小姐提供很多的協助,謹此緻謝!
彭孟堯
颱灣大學哲學係
201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