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空袭(二册)

台湾大空袭(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台湾历史
  • 空袭
  • 战争回忆录
  • 历史军事
  • 台湾
  • 二战
  • 历史
  • 回忆录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大空袭
  详尽解析太平洋战争期间盟军空袭台湾行动!。
  美军投弹纪录三百多幅珍贵写真,空袭台湾画面首度大量揭露!
  
  《空袭福尔摩沙:二战盟军飞机攻击台湾纪实》
  福尔摩沙的天空,巨鸟般的机影,投下一颗颗燃烧的恐惧……
  完整揭露太平洋战争期间盟军空袭台湾行动!
  本书作者汇整美、日、英、澳等国战争档案中关于台湾空袭的大量记录文件,透过严谨的交叉考证,逐日记述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飞机对台湾发动之空袭行动。同时配合一百五十张美军飞机于空袭任务中拍摄的实景照片,详加考据拍摄日期与地点,完整忠实呈现这一段确实发生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战争历程。除了借以纪念二次大战结束七十週年,同时也是研究台湾近代战争史必读之重要着作。
  
  《米机袭来:二战台湾空袭写真集》
  美军投弹纪录三百多幅珍贵写真,空袭台湾画面首度大量揭露!
  「好奇心杀了猫或台湾人」战史经典照,日治台湾各地空拍影像重现。
  台湾二战与空袭历史最佳入门,图片真相曝光收藏必备!
  本书收集整理了二战时期美国军方(机上执行轰炸任务侦照员)拍摄保存的轰炸照与侦察照等珍贵图像多达300幅,用机上驾驶俯视角度的方式呈现,帮助读者重新审视太平洋战争期间盟军飞机空袭台湾的实况及影响。
  
  【名家见证】
  李筱峰、何义麟(国北教大台湾文化所副教授)
  洪致文(师大地理学系教授)
  施孝玮(「军情与航空」网站主编、军武专家)
  曾令毅(淡大历史系讲师、台湾航空史研究者)
  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
  按姓氏笔画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空袭福尔摩沙:二战盟军飞机攻击台湾纪实》

张维斌


  在苗栗县卓兰镇出生与成长。1990年代前往美国,先后获得威斯康辛大学电机工程系硕士、博士。对蒐集、整理、分析大量资料有独特的兴趣,并经常乐在其中。着有《无人飞机祕密档案》、《快刀计画揭密:黑猫中队与台美高空侦察合作内幕》。
  
  TaiwanAirBlog部落格:blog.TaiwanAirPower.org。

《米机袭来:二战台湾空袭写真集》

甘记豪


  1968年11月10日生,台湾斗六市人。
  国立嘉义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毕,现为旅行社从业人员。
  闲暇时从事文史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打鹿文史工作室主持人。
  部落格网址:blog.xuite.net/k0933475481/twblog
  兴趣:日本统治期斗六文献收集、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军事文物收藏

图书目录

空袭福尔摩沙:二战盟军飞机攻击台湾纪实
谢志
前言
1943(昭和18)年11月至1944(昭和19)年8月
1944(昭和19)年10月
1945(昭和20)年1月
1945(昭和20)年2月
1945(昭和20)年3月
1945(昭和20)年4月
1945(昭和20)年5月
1945(昭和20)年6月
1945(昭和20)年7月
1945(昭和20)年8月
后记
参考资料
 
《米机袭来:二战台湾空袭写真集》
出版自序
前言
导读/米机空袭台湾简史
第一章 导论
日本帝国的台湾统治
台湾史上首见的敌机空袭事件
日美间的外交攻防到正式开战
日美战况的逆转
冈山大空袭
神风特攻队的产生
神风的意义
在台湾的特攻队
台湾人首位特攻队员
败战之途
台北大空袭
美军空袭台湾主要攻击标的物
台湾的工业化与基地化
制糖业的兴盛
炼油厂的起造
第61航空厂的角色
台湾的基地化
轰炸照与侦察照的来源与识别法
新闻照片
原版照片
结语
 
第二章  图录
台湾行政区域的变迁
日本统治期台湾各主要市街庄地名音译对照表
台北州
新竹州
台中州
台南州
高雄州
花莲港厅
台东厅
澎湖厅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空袭福尔摩沙:二战盟军飞机攻击台湾纪实》

前言


  本书所记载的空袭,是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飞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与澎湖发动的空中攻击行动。除了由轰炸机群或挂载炸弹的战斗机所执行的轰炸(Bombing)任务之外,各型飞机在扫荡(Sweep)、打击(Strike)、目标区空中战斗巡逻(Target Combat Air Patrol)、夜间骚扰(Heckling)、佈雷 (Mine-laying)、武装气象观测(Armed Weather Reconnaissance)、武装侦巡(Armed Search and Reconnaissance)等任务中攻击台澎地区陆上目标与港口船只的行动,皆属于本书涵盖的范围。美军飞机在海上搜索截击日本航运的任务原则上不在此列,在空袭任务中与日军飞机交战的细节也不多作着墨。

  虽然援助中华民国的苏联空军志愿队(俄员队)曾于1938(昭和13)年2月23日跨海轰炸位于松山的台北飞行场及新竹州竹东街,但是这次空袭行动与后来同盟国的空袭有不同的时空背景,且彼此并无关连,故从本书略去。

  本书的记述方式

  从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14th Air Force)于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首次轰炸新竹飞行场开始,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为止,美军对台湾的空袭相当零星。1944年10月的台湾沖航空战期间,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Task Force 38)虽然出动大批舰载机密集攻击台湾各地,第20航空队(20th Air Force)的B-29轰炸机也配合实施轰炸,但是在10月17日之后,美军的对台空袭行动又再度停顿。对于前述两个阶段,本书仅针对空袭发生的日期作记述。

  不过从1945(昭和20)年1月3日第38特遣舰队再度以舰载机大举攻击台湾开始,美军飞机就几乎天天空袭台湾。其间第5航空队(5th Air Force)从1月中旬开始逐步成为空袭台湾的主力,另有美国海军的陆基型飞机在经常性的武装侦巡任务中,对沿途发现的目标发动攻击。第5航空队在7月下旬从菲律宾移防到沖绳,因此暂停空袭台湾。第13航空队(13th Air Force)于8月初接手空袭任务,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为止。
  本书对1945年1月到战争结束的七个多月期间是以逐日记载的方式编写,对于没有任何空袭行动的日期也尽量交待其原委,以完整呈现美军在战争后期空袭台湾的脉络。

  本书尽可能涵盖每一次空袭任务原定计画空袭的目标、实际空袭的目标、执行的部队番号、飞机的型号与架数、使用的弹药种类等资讯。若同一天内有多次空袭行动,则大致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撰写。这些资讯系以大量的美军作战任务报告、单位月报、战后统计报告为本,不足的部分再参考国外相关的书籍与论文。然而战时的记载未必完全,档案文件亦多有散佚,前述关于空袭的各项资讯难免仍有疏漏,尚祈读者见谅。

  比较不为人所知的是,当时空袭台湾的飞机不限于美军,澳洲皇家空军、英国皇家海军的飞机都曾零星的参与,编入第5航空队的墨西哥空军战斗机中队亦曾出动飞机到台湾执行任务。因此本书也取得澳洲、英国的相关战争档案,还原这一页鲜为人知的历史。
 
  以往有关台湾空袭的记载或回忆,甚少提及在夜间进行的部分。事实上,第5航空队是以夜间骚扰轰炸展开空袭台湾的序幕,即使后来都集中在日间攻击台湾,夜间轰炸任务依然持续进行。甚至在日间空袭受天候影响而取消的当天夜里,执行夜间骚扰轰炸的飞机有时仍会出动,让日军与台湾民众整夜不得安眠。台湾总督府统计各地空袭受灾状况的《台湾空袭状况集记》在昭和20年1月及2月尚有昼、夜分开记载的空袭统计,从3月起即无夜间空袭的记录。本书等于补足了这方面的缺漏。

  由于美军所掌握的空袭目标相关情报主要来自对台湾的空中侦照,情报本身不一定正确,对每次空袭任务成果的判读也可能有误差。所以本书除了记述美军每次任务规划要空袭的目标之外,并且尽力参照日本方面的记录,交叉比对出实际遭受空袭的目标及损害的状况。为了能显示美军对情报的掌握程度,同时顾及阅读上的便利,如果美军在空袭当时已经掌握目标的功能与位置,本书即在正文中直接使用正确名称。但若美军对目标的判别错误,或根本炸错目标,则在正文中以引号标示美军的原始描述,另以註脚说明更正。

  美军飞机在执行空袭任务中拍摄的照片,也是构成本书的重要元素。美军拍摄这些照片的本意,主要是用以评估空袭对目标所造成的损坏状况,其次是蒐集新的情报。不过从史料的角度来看,这些照片却意外的为台湾保留了当时的影像。为了配合本书编写的体例,书中所有照片均有明确的拍摄日期,以便与文字叙述直接对照。对于部分在低空拍摄的照片,则特别考证出照片上景物的确实位置,并透过现今的地标作为说明的参考,让读者能穿越古今,与台湾空袭发生的时空建立更深的连结。

  关于执行空袭任务的部队单位,本书尽可能详述到中队(Squadron)的层级。不过因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上各型舰载机中队的番号皆与所属的舰载机大队相同,为避免文字过于冗长累赘,本书均以舰载机大队为代表,读者可从机型直接判别参与的中队。美国陆军航空队轰炸机部队按其配备之轰炸机型大小,有极重型(Very Heavy)、重型(Heavy)、中型(Medium)、轻型(Light)等编制之分,本书为求简明也将这些编制用语自部队名称中略去,读者同样可从执行任务的机种判别。

  除非另有註明,书中所述的时间均以相关美军档案普遍使用的军用时区I(Item)为准,相当于日本标准时间,比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9小时。

  尽管各作战部队的任务报告及单位月报是本书的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但因数量庞大,本书并未按照学术规格将这些文件一一列举在最末的参考文献中,以免徒增篇幅却无效益。有心的读者仍可利用本书写作的体例找出单位番号与任务日期,再循相关管道取得任务报告或月报。本书最后所列之参考资料仅有汇整式体裁的档案文件,及相关的专书、论文、网站,其中几个网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的宝库,非常值得深入探索。

  空袭目标及使用武器

  美军在空袭台湾前通常会事先规划当次任务预定要攻击的主要目标(Primary Target),但由于任务中可能受到天候、故障、敌军反击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攻击主要目标,所以往往还会指定第二顺位的次要目标(Secondary Target),有时候甚至连第三顺位或第四顺位目标都会事先规划好。部分任务仅指定主要目标,并未规划第二顺位及其后的预备目标,而是由执行任务的机员伺机选择攻击所谓的机会目标(Target of Opportunity)。特别的是,有少数台湾空袭任务的目的就是攻击机会目标,所以连主要目标都没有指定。

  在台湾沖航空战之前,第14航空队对台湾的零星空袭以骚扰的性质居多,目标以飞行场与港口为主,但是对日军造成的损害不大。

  第38特遣舰队在1944年10月及1945年1月两度以舰载机大举攻台,目的在阻断日军从台湾增援菲律宾,因此以飞行场、飞机、港口、船舶为主要攻击目标。不过由于台湾在1月间的天气不佳,所以常见改炸机会目标、甚至取消任务返航的情况。第20航空队的B-29在这两段期间的对台轰炸任务跟第38特遣舰队的目的相同,主要也是轰炸飞行场与港口。虽然B-29经常在耆老的回忆口述中出现,事实上B-29用于轰炸台湾的时期非常短暂,次数也不多,但可能是因为投弹量大、破坏力惊人,而让长辈们印象深刻。

  第5航空队负责空袭台湾的期间长达六个多月,出动的飞机最多、投弹量最大。所以第5航空队在战争结束后,对于在台湾地区出击的飞机机型与架次、投下的炸弹型式与数量,根据空袭目标的类型按月作了非常详尽的统计分析。

  飞行场在前面四个月内都是第5航空队最主要的空袭目标,不论是以出击的飞机架次或以投下的炸弹吨位统计都是最高。这是因为美军计画于4月1日登陆沖绳,必须在登陆行动前先摧毁日后可能用来增援的日机和出动的基地。待登陆作战发起后,又因日军自杀飞机屡次攻击美军舰队,所以再加强轰炸可能佈署这些飞机的台湾飞行场。美军在初期多以通用(General Purpose)炸弹轰炸飞行场,目的在摧毁棚厂与维修设施。但这些设施很快就遭破坏殆尽,所以后来破片杀伤弹(Fragmentation Bomb)成为最普遍用来对付飞行场的弹药,透过密集的弹幕提高击中日军于周围藏匿之飞机的机率。

  房屋建筑在1945年3月跃升为仅次于飞行场的主要空袭目标,到5月和6月更成为第5航空队出动飞机架次最多、投弹吨位最高的空袭对象。美军轰炸一般房屋建筑的目的除了摧毁深入各地的小型军事或工业目标,同时借此削弱台湾从事生产的人力,并瓦解民众的信心与意志。因为当时台湾有许多房屋为木造,第5航空队在台湾所投下的烧夷弹(Incendiary Bomb)与汽油弹(Napalm Bomb)中,有半数以上用于轰炸房屋建筑。但如以绝对数量来计算,用于轰炸房屋建筑的弹种仍以通用炸弹为最多。

  以第5航空队出动的飞机架次或投弹吨位来论,台湾的工业生产设施是仅次于飞行场和房屋建筑的第三位。美国海军舰载机于台湾沖航空战期间即曾轰炸工业设施,但仅限于规模较大者。在各种工业生产设施中,制糖所由于可利用制程的副产品糖蜜生产酒精,作为燃料之用,因此制糖所及其附属的酒精工场遂成为第5航空队负责空袭台湾期间持续轰炸的工业目标,并发展出独特的B-25双机打击战术。以数量而言,用于轰炸工业生产设施的弹药主要为通用炸弹及伞降破坏弹(Parachute Demolition Bomb,或Parademo)两种。

  第5航空队对港口设施的攻击强度仅略低于工业生产设施。第38特遣舰队在1945年1月攻击台湾的行动中,多次联合数艘航舰的舰载机密集轰炸高雄港,基隆港则因北部的天候持续不佳而倖免。第5航空队开始空袭台湾之初,仍不时以高雄港为轰炸目标。而由于高雄港位于美军轰炸机返回菲律宾的必经之路,因故障而提前折返或完成任务后仍有炸弹卡在弹架上的轰炸机,经常在返航途中在此投下炸弹。估计在4月下旬左右,高雄港已失去大部分的船运功能。及至6月中旬,美军研判基隆港已取代高雄港的运输功能,因此连续数日勐烈轰炸基隆港。用于轰炸港口设施的弹药中,以通用炸弹的数量最多。

  第5航空队在台湾的其他空袭目标包括铁路运输、防空阵地、炼油设施、补给设施等,但是攻击的强度在整体上不如其他类型的目标。

  在第5航空队用于空袭台湾的各型飞机中,不管以出动的架次或投弹的总重来统计,B-24重型轰炸机都名列第一。在台湾战场上,B-24主要是从高空轰炸大面积的目标,例如港口、飞行场、城市等。由于少数的B-24上加装了H2X雷达,所以B-24也负责执行夜间骚扰轰炸。

  B-25中型轰炸机出动空袭台湾的架次仅次于B-24,主要任务是在超低空对城镇的房屋建筑、工业生产设施、飞行场的飞机掩体、铁路运输设施进行轰炸及扫射。不过因为B-25的载弹量较小,所以对台湾投下炸弹的总重还不如只短暂出现在台湾战场的B-29。

  P-38、P-47、P-51等战斗机除了为轰炸机护航和执行扫荡任务,有时也会挂载炸弹轰炸地面目标。如果与后期才加入台湾战场的P-61夜间战斗机合併计算,这些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的架次略少于B-25,主要轰炸的目标是房屋建筑与飞行场。不过由于战斗机的载弹量很小,所以投弹的总重量不到B-25的三分之一。

  第5航空队在台湾还使用过A-20轻型轰炸攻击机,负责在超低空轰炸与扫射独立的工业设施。A-20的后续机种A-26在战争结束前也加入台湾战场,但出击次数极少。

  值得注意的是,第5航空队在后期已经取得完全空优之后,也利用台湾作为测试新武器的场所。当时最新锐的B-32极重型轰炸机,即利用台湾进行大部分的实战测试。造成罗东地区死伤最惨重的一次空袭,就是B-32实战测试的最后一次任务。由于B-32的载弹量可媲美B-29,在台湾出动的架次虽然不到A-20的十分之一,投下的炸弹吨位却直逼A-20。

  第13航空队的B-24在8月初接下空袭台湾的任务后,飞行场再度成为主要轰炸的对象。然而在短短两周内,日本即宣告投降。

  档案文件 vs. 个人记忆

  「躲空袭」是许多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的台湾老一辈共同的记忆。以往记述台湾空袭的文字,也大多是基于耆老们的个人回忆。而过去因为不易取得战争史料,依据历史档案写成的台湾空袭书籍非常稀少,从今天来看,这些书籍所呈现的样貌也略嫌破碎、残缺。人的记忆会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日渐模煳,残缺的客观记述则容易有想像的空间。于是我们看到的台湾空袭夹杂着无意与有意的错误,争议开始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履见不鲜。

  本书选择从空袭发生当时的战争档案为起点,逐日、逐次的完整呈现空袭任务的细节,也许文字看来会较为冰冷,但应该可以据此建立起大家未来讨论台湾空袭的基础架构。从这个客观架构出发,就比较容易釐清过去因资讯不足而产生的误解,长辈们的个人记忆也可以找到其时空的位置,让台湾空袭呈现出更为正确、丰富的样貌。

  举例来说,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及新竹市文化局的官方网站均有「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竹地区的落弹量排行全台湾第一名」的说明文字(于2015年7月10日浏览的结果)。但根据第5航空队的统计,在新竹市的投弹吨位还不到高雄市的一半。如果再加上第5航空队接手空袭台湾之前第14航空队、第38特遣舰队、第20航空队的投弹量,以及之后的第13航空队投弹量,高雄市的落弹量更远远超过新竹市。其实读者只要从头到尾看完本书,即使不用纸笔作精确的统计,也自然会对前述官方网站上的说法起疑。

  网路上对于美军是否曾经刻意以台湾民众居住的城镇为空袭目标有热烈的讨论。以往对台湾空袭的记载比较属于概括的性质,很难用于釐清这个问题。但如果从每次任务的角度来看,就比较容易解决。当时的科技的确不易做到精确轰炸,炸弹因为投弹时的偏差而落到民众居住的地区确实经常发生。然而美军的任务报告也清楚显示,有些任务就是把城镇的建筑列为主要目标,有时候则是因故无法轰炸列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或工业设施,而将民屋当作机会目标投下炸弹。

  空袭任务出动的机种和挂载的炸弹类型也是重要的线索。如果听到长辈回忆起B-29空袭台北的往事,或是B-24低飞下来扫射,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其中的错误讯息是因为他们并非军事专家所造成的无心之过。当耆老们提起美军飞机以烧夷弹轰炸麻豆,市场的人逃进旁边的水沟却被流进水沟的烧油烧死,我们也可以透过本书知道这确实曾经发生过。

  谨以此书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週年。

《米机袭来:二战台湾空袭写真集》

导读

米机空袭台湾简史


  美军飞机首次大规模空袭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地区,发生于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当天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14th Air Force)出动B-25中型轰炸机,在P-38及P-51战斗机的掩护下轰炸新竹飞行场。此后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为止,第14航空队对台湾仅发动过几次零星的空袭,这些由B-24重型轰炸机执行的任务多在夜间进行。

  1944年10月中,美军为了登陆菲律宾的雷伊泰岛(Leyte),所以由海军第38特遣舰队(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舰出动大批舰载机攻击台湾各地的飞行场、飞机、港口、船舶,陆军第20航空队(20th Air Force)也在这段时间配合海军的攻势,出动B-29极重型轰炸机空袭台湾,以阻绝日军从台湾增援菲律宾。美军这一波的对台空袭行动为期大约一週,之后又暂时恢复平静。

  到了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为了支援数日后美军登陆菲律宾仁牙因湾(Lingayen Gulf)的行动,再次派出大批舰载机空袭台湾。在这段期间内,陆军第20航空队也再度出动B-29,轰炸台湾的港口与飞行场。除此之外,美国陆军第5航空队(5th Air Force)从1月中旬开始在夜间对台湾进行骚扰轰炸,并在下旬展开大规模日间轰炸。从此之后,第5航空队成为空袭台湾的主力,几乎每天都从菲律宾的基地派出飞机空袭台湾,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绳,才暂停对台空袭行动。
 
  在第5航空队用于空袭台湾的飞机之中,以B-24出击的架次最多、投下炸弹的总吨位最高,主要是从高空轰炸港口、飞行场、城市等面积较大的目标。第22轰炸大队、第43轰炸大队、第90轰炸大队、第380轰炸大队都曾经出动旗下的B-24轰炸台湾。

  B-25出动空袭台湾的架次在第5航空队曾使用过的飞机中居次,负责在超低空轰炸及扫射城镇、工场、飞行场掩体区、交通运输设施等类型的目标。第38轰炸大队与第345轰炸大队是主要负责台湾任务的两个B-25单位,此外,第71战术侦察大队也数度派遣旗下第17侦察中队的B-25空袭台湾。

  第5航空队另外多次出动第3轰炸大队及第312轰炸大队的A-20攻击机到台湾,在超低空轰炸与扫射独立的工场目标。第3轰炸大队在战争的后期换装了A-20的后续机种A-26,这些A-26也曾经用于空袭台湾。第312轰炸大队在接收载弹量可媲美B-29的B-32极重型轰炸机后,曾经利用台湾地区的目标进行数次实战测试。

  除了轰炸机之外,第5航空队旗下的P-38、P-47、P-51、P-61等战斗机有时也会挂载炸弹轰炸台湾的地面目标,但是次数相对较少,这些战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为轰炸机护航和执行扫荡。

  美国陆军第13航空队(13th Air Force)在1945年8月初接下空袭台湾的任务,由第5轰炸大队出动B-24轰炸残存的飞行场与交通设施,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为止。

  如何赏析本书照片
  
  本书选辑的照片绝大多数是在前述的空袭任务中拍摄。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出动舰载机空袭台湾时,间或会同时派出特别改装照相机的F6F战斗机,在其他F6F的掩护下执行侦察照相任务。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进行日间轰炸时,几乎都会有加装相机的同型轰炸机在投弹的同时拍摄照片,用以评估空袭对目标所造成的损坏状况。但是陆军航空队战斗机执行的空袭任务则极少有飞机随行拍照,所以此类照片非常罕见。由于第5航空队出动飞机空袭台湾的架次最多,所拍摄的照片在本书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第13航空队次之。

  这些在空袭任务中拍摄的原版照片本来在下方都有关于该次任务的文字註记,以便军方人员归档与判读。这些註记包括任务编号、执行单位番号、日期与时间、镜头焦距、高度、目标名称等,不仅对军方来说是重要的资讯,对后人的研究也是珍贵的参考资料。不过各单位註记日期的体例不一,有的月在前、日在后,有的刚好反过来,必须特别注意。照片上的时间是以军用时区系统中的I时区为准,所以有些註记会在代表时间的数字后面加上I,这个时区的时间比所谓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九小时,即日本当地时间。

  可惜的是许多原版照片在流入市面时,下方的註记已被剪去,仅在背面书写拍摄日期与地点。这可能单纯只是因为原持有人怕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却为后来研究这些照片的人增加不少困难。本书中的超低空照片基本上都是从B-25、A-20、A-26上拍摄,这些飞机在执行超低空轰炸任务时通常挂载伞降炸弹(Parachute Bomb),以免炸弹太早爆炸而伤及投弹的飞机,所以在相关照片中常常可以看见挂在白色降落伞之下的炸弹。不过利用这个原则只能大致判断执行单位的特性,若要完全确定,就必须根据背面书写的日期与目标名称,从美军的轰炸记录中寻找。

  即使不对个别的照片深入考据,单纯从了解美军空袭台湾历史的角度来看,本书就是一本「有图有真相」的证言。美军在1943年11月25日的首次空袭台湾任务,与1945年8月12日最后一次大规模轰炸台湾的历史性照片,都收录在本书之中。今年适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袭七十週年,相关的纪念活动引起不少讨论,但是透过本书的写真,读者更可以发现高雄与基隆这两座港市接在台北之后连续几天遭受更大规模的轰炸,炸弹爆炸、浓烟蔽天的影像都在本书重现。另一张极为震撼的照片是由B-25低飞拍摄,遭到炸弹与烧夷弹轰炸过的嘉义驿前市区满目疮痍,房屋建筑几乎全被烧毁,忠实呈现了战争的恐怖。

  美军飞机在台湾空袭的目标遍及飞行场、港口、房屋建筑、工场、交通设施等,虽然当初拍摄照片的目的是为了评估空袭造成的破坏,这些档案照片却也意外的为许多地点当时的样貌留下影像。七十年来物换星移,不少照片中的建筑与设施已经从地表上消失,或是被改建得失去原貌。读者可以从本书的老照片凭弔昔日景物,了解多年来景观的变化。其实本书仍有不少照片的拍摄地点尚未完全确认,也许读者会惊讶的发现某一页照片上的民屋、街道,就是自己幼时成长的地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