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记载的空袭,是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飞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与澎湖发动的空中攻击行动。除了由轰炸机群或挂载炸弹的战斗机所执行的轰炸(Bombing)任务之外,各型飞机在扫荡(Sweep)、打击(Strike)、目标区空中战斗巡逻(Target Combat Air Patrol)、夜间骚扰(Heckling)、佈雷 (Mine-laying)、武装气象观测(Armed Weather Reconnaissance)、武装侦巡(Armed Search and Reconnaissance)等任务中攻击台澎地区陆上目标与港口船只的行动,皆属于本书涵盖的范围。美军飞机在海上搜索截击日本航运的任务原则上不在此列,在空袭任务中与日军飞机交战的细节也不多作着墨。
从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14th Air Force)于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首次轰炸新竹飞行场开始,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为止,美军对台湾的空袭相当零星。1944年10月的台湾沖航空战期间,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Task Force 38)虽然出动大批舰载机密集攻击台湾各地,第20航空队(20th Air Force)的B-29轰炸机也配合实施轰炸,但是在10月17日之后,美军的对台空袭行动又再度停顿。对于前述两个阶段,本书仅针对空袭发生的日期作记述。
不过从1945(昭和20)年1月3日第38特遣舰队再度以舰载机大举攻击台湾开始,美军飞机就几乎天天空袭台湾。其间第5航空队(5th Air Force)从1月中旬开始逐步成为空袭台湾的主力,另有美国海军的陆基型飞机在经常性的武装侦巡任务中,对沿途发现的目标发动攻击。第5航空队在7月下旬从菲律宾移防到沖绳,因此暂停空袭台湾。第13航空队(13th Air Force)于8月初接手空袭任务,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为止。 本书对1945年1月到战争结束的七个多月期间是以逐日记载的方式编写,对于没有任何空袭行动的日期也尽量交待其原委,以完整呈现美军在战争后期空袭台湾的脉络。
美军在空袭台湾前通常会事先规划当次任务预定要攻击的主要目标(Primary Target),但由于任务中可能受到天候、故障、敌军反击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攻击主要目标,所以往往还会指定第二顺位的次要目标(Secondary Target),有时候甚至连第三顺位或第四顺位目标都会事先规划好。部分任务仅指定主要目标,并未规划第二顺位及其后的预备目标,而是由执行任务的机员伺机选择攻击所谓的机会目标(Target of Opportunity)。特别的是,有少数台湾空袭任务的目的就是攻击机会目标,所以连主要目标都没有指定。
美军飞机首次大规模空袭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地区,发生于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当天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14th Air Force)出动B-25中型轰炸机,在P-38及P-51战斗机的掩护下轰炸新竹飞行场。此后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为止,第14航空队对台湾仅发动过几次零星的空袭,这些由B-24重型轰炸机执行的任务多在夜间进行。
1944年10月中,美军为了登陆菲律宾的雷伊泰岛(Leyte),所以由海军第38特遣舰队(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舰出动大批舰载机攻击台湾各地的飞行场、飞机、港口、船舶,陆军第20航空队(20th Air Force)也在这段时间配合海军的攻势,出动B-29极重型轰炸机空袭台湾,以阻绝日军从台湾增援菲律宾。美军这一波的对台空袭行动为期大约一週,之后又暂时恢复平静。
到了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为了支援数日后美军登陆菲律宾仁牙因湾(Lingayen Gulf)的行动,再次派出大批舰载机空袭台湾。在这段期间内,陆军第20航空队也再度出动B-29,轰炸台湾的港口与飞行场。除此之外,美国陆军第5航空队(5th Air Force)从1月中旬开始在夜间对台湾进行骚扰轰炸,并在下旬展开大规模日间轰炸。从此之后,第5航空队成为空袭台湾的主力,几乎每天都从菲律宾的基地派出飞机空袭台湾,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绳,才暂停对台空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