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就我记忆所及,市面上似乎没有出版过描述预校生活的书籍,还好正智做了这件大家想做却没能付诸行动的青春纪录。随着书中每个章节的舒展,勾起了校友们无限的美好回忆。当时因为年轻所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因为年轻也不知道什么叫徬徨,有的只是一身憨胆。穿戴蓝色制服、白色军帽,迈开了军校生的历程。
书中提及的起床号、折棉被、唱军歌、睡大通铺、穿黑猫胶鞋、理三分头、站卫兵、鼓号乐队、晨读、储藏室、基本教练……等高潮迭起的剧情,让我彷彿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这可是一般高中生无法「享受」到的待遇。现在回想起来,许多预校的军事化训练实在有其深远的意义,如今几十年过去,当初稚嫩的小男孩已然蜕变成足堪大任的国军栋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预校教育的成功。
预校拥有高品质的就学环境,广袤的校园佔地将近七十四公顷,英语电化教室、电脑教室及视听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地科等实验室,国文、音乐、工艺、美术等特种、专科及艺能教室五十余间,图书馆目前藏书六万余册。运动设施计有篮球场卅二座、四座标准游泳池、一座四百公尺标准综合田径场,体育馆、技击馆及体操馆各乙座等,各项运动设施应有尽有。三年修业期间,借着完善的课程规画,严谨的教育训练以及规律的团体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陶冶高尚的品德,奠定渊博学识,锻鍊强健体魄,增进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允文允武具有国际观的现代青年。
借由作者的生花妙笔,栩栩如生的记载了预校一年级的这段历史,他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勾织出了一本雅俗共赏的书籍,里面没有教条式的训诫、也跳脱了为赋新辞强说愁的陈腔滥调,实为难得。为何当时感到痛苦的军事化训练,三十年后的今天却会让老同学们餐聚时互相取笑,然后指着模煳的照片挖苦吐槽,我认为这就是岁月的味道,而且越陈越香。
很高兴正智书写了这本《青春不如烟》,今年是中九期进预校三十週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搭配这本书的出版,想必会引起广大的回响,这格外具有其划时代的意义,值得推荐。
中正国防干部预备学校 校长 洪志安少将
推荐序二 正智与我相差八个年班,看完他用贴切的文字述说的中正预校生活点滴,不禁勾起我进入预校的那一页。民国六十五年八月廿三日早上天空下着细雨我到预校报到时,父亲与弟弟跟着我去,搭乘学校派的军卡,一路上父亲想说服我:「你又不是考不上高中(我录取凤山中学等五所前二志愿的学校),不要那么坚持,跟我回去吧!」,但我考量家中的经济,我回了父亲:「爸你回去吧」。转眼间也过了三十九个年头,当时的光景历历在目!
如同正智所言,预校的生活真是酸甜苦辣,多采多姿,不同于现在同学龄孩子们的生活。犹记得毕业前又碰上中美断交,经历那段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及政府推动十大建设,庄敬自强,全民与国家紧密脉动的年代。我很庆幸当时自己的决定,历经中正预校、海军官校、海军经管的种种锻鍊,可能失去了很多自由时间,但更丰富了我的人生,开创我的视界。
现在有幸担任海军官校校长一职,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没有甚么事,是应该的」,「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都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光想是没有用的。
《青春不如烟》亦记述了学长制、队职官、师长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军校,一位十五岁的青少年离家进入军校就读,如何培养其独立自主,又不减「家」的感觉,他们所付出的爱心至今难以忘怀。日前参加预校同学会,看到卅八年未见的连长与老师,虽然我都已五十几岁了,老师看到我们都还要给老师抱抱,短暂的相聚,满满的温馨,回想老师上课认真,粉笔一节课不知写完多少根,满头粉笔灰,课后还要以严父慈母来教育辅导我们,相较时下师长与学生的关系真的差很多。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透过正智的笔,纪录那时候的时光,拜读他的大作,真有如时光倒流般的甘甜,也可为后学者,感受不同年代的学习与生活。
前 海军军官学校 校长陈新发
推荐序三
青春易逝,但不如烟 读军校,太酷了!
这本书叙述了正智就读中正预校一年级的生活,那年他还不到十六岁。一进校,教育班长就要求走路要抬头挺胸;吃饭要坐二分之一板凳,排长还要求把桌上的肥肉吃光;上餐厅要唱军歌,唱不好用餐后继续唱;起床要折棉被,折得差会被禁足出棉被操;每个礼拜都有两个小时的基本教练伺候,而且天公会配合绝不下雨;晚上十点就寝,睡不着也得躺着,然后因为聊天太大声而被排长罚站;尤其是洗澡会被看光光,怎么遮掩都没用。这就是军校啊!凡事都得照规矩来。
正智曾经在跆拳社练习时用拳头在柏油路上做伏地挺身,让他马上想退社;也差点在地下街因为死党的争风吃醋而被围殴,幸好别连的预校生出手搭救;听到起床号时的手忙脚乱;拿到女生寄来信件的小鹿乱撞;晚上偷偷吃剉冰的紧张刺激,还得防范走漏风声让排长逮个正着;捧着泡面躲在储藏室偷吃的无限畅快……每个篇章的叙述都栩栩如生,彷彿我也在现场似的引人入胜而有共鸣。
我曾就读空军通讯电子学校,看到正智所描绘的军校生活勾起了我在军校的回忆,重温年少的时光。我从军中退役后,卅二岁进入休斯飞机公司工作,虽然很有挑战性,薪水又优渥,但却无法使我觉得快乐扎实。四十岁进入光启社工作,我才渐渐在工作中得到发挥。我四十七岁时,做了人生中很重要的抉择,在台湾创立幼龙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将卡内基训练引进台湾,从事人际关系训练,也找到我毕生的志业。我必须说,那段军校生的训练、学习,对于我毕业后任官、公费赴美留学、求职、创办台湾卡内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智从中正预校毕业后就读海军官校,军官任职开阳军舰、永绥军舰、惠阳军舰、飞弹快艇艇长,后于政战学校外文研究所毕业,任职海军官校外文系讲师,并于派任马祖海军基地副指挥官十个月后转任军训教官,历任溪湖高中、成功大学、中正高工,退役后专职写作。
他很用心的将这段年轻的岁月书写下来,我也鼓励他将官校生活甘苦、军旅起伏跌宕以及军训教官见闻……不藏私的整理出来,毕竟这方面的书籍很少见,应该留下记录才是。毕竟,「青春易逝,但不如烟」。
卡内基大中华地区 负责人 黑幼龙
推荐序四 正智教官与我是国立溪湖高中的老同事,当我在facebook接到正智写推荐序的邀请时,我在第一时间就回答:「当然好,非常荣幸」。原因很简单,就我观察,正智是一位相当认真、负责的好教官,是一位相当进取、有内涵的好同事,是他孩子的好爸爸、妻子的好先生,更是他父母的好儿子。
正智教官与我同年,当我拜读了《青春不如烟》初稿后,个人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三十年前。「年轻女神老师、电汤匙泡面、A书、小电影、冰宫熘冰、刻钢板、朋友义气、翻墙、绣球风(我们得的是──疥疮)、救国团自强活动、洗衣服、笔友……等」,这不就是我「青春的原味」啊!只是念普通高中的我,基本上青春岁月还是远不如念预校的正智来得精彩与充实。
与正智教官当同事时,正智官拜海军少校,对我这义务役海军舰艇两勾一兵退伍的海军小兵而言,多少内心还是会存在着身为海军一员对军阶的敬重。撇开工作、家庭与同事间的相处与情谊不谈,光从闲暇时正智对于知识学习的热切,如此勤于笔耕,并能毫不掩饰地与读者分享,真是值得敬佩与推荐。《青春不如烟》如果是在三十年前拜读,说不定我也会选择就读预校,与正智共创精彩的青春原味。
《青春不如烟》仅记述了近一年的预校精彩生活,是否还会有续集,是否还会有海军官校版呢?期待中……
国立虎尾高中 校长 杨豪森 谨记
推荐序五
宏观中见器度,微观中见真情 过去以军中生活为主题拍过的一些电影如「成功岭上」、「黄埔军魂」、「报告班长」等,都曾引起许多回响,最近的「军中乐园」更造成汩汩的话题,一个小阿兵哥的成长史,借着部队里的眼界经历,从人情生死到身体慾望都有着墨,而这本《青春不如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智将他从未满十六岁的蒙懂少年起,就穿上了蓝色制服、白色军帽,展开军校生的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走路要抬头挺胸,吃饭只能坐二分之一板凳,吃饭前要唱军歌,唱不好用餐后继续唱,起床要折棉被,折得差被禁足出棉被操,差点在地下街因为争风吃醋被海扁,幸好别连的预校生搭救,在跆拳社练习时用拳头在柏油路上做伏地挺身……经过光阴的沉淀,中正预校三年的苦难,反而成了生命中如珍珠般可贵的记忆──从一进校跑步时总是落队到慢慢与同学并驾齐驱,对于曾经出手帮助过的同学,心存感激。几个共患难的死党缺点不少,却毫不影响彼此的交情,点点滴滴有时代缩影的巨观面,也能见到事故人心的微观面,都原汁原味的呈现。
十多年前认识正智,当时他还是个高中校园教官,外表穿着严肃的军服,内心却是顽皮率性的年轻人,古灵精怪又创意源源,因此请他帮忙将严肃的国防通识教科书内容,转换成让高中生喜爱的种种多元教案,不论是艰涩的战史或意涵深远的孙子兵法,经过他的巧思妙手,总能企划成轻松有趣的牌卡游戏,或是过五关斩六将的通关戏码,他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透过匠心安排,却仍具备课程的核心价值,俨然具备「翻转教室」由学生作主角的雏型,因此常请他协助做教案的设计者,数年前当他告诉我要退伍离开校园,深深为学校失掉一个人才而婉惜,所幸他继续发挥他的动动脑动动手的长才,将过去军旅生涯精彩点滴铺陈为彰显时代有情有爱的怀念,更展现读军校培养出的特殊革命情感与团队荣誉。
正智要出书了,兴奋之余,先睹为快,乐为之序。
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总编辑 刘淑华
推荐序六 这是一本「少年从军记」的作品,因预校三年的学习课程是比照一般高中职校设计,是专为进入各军种官校或专校的预备教育。唯一的差别是还要增加军人团队、荣誉、纪律及各项专业技能的基础学习。
从「作者」出生在眷村而在十五岁又七个月的年龄,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实际上对从军报国、捍卫国家的了解,似乎仍有部份的距离。唯一的理由,即其父亲的叮咛,我们家受国家的照顾,你一定要完成学业。守定「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报到当天在妈妈的酱油阳春面加荷包蛋的爱心下,搭着爸爸的双肩坐上摩拖车的后座,「去集合」三个字,就这样进入军旅的学习生涯。
与「作者」的结缘是在彰化县南端的国立溪湖高中校长任内,印象中当时他官拜海军少校,且是舰上副指挥官,但因其对教育的执着与兴趣而转服学校教官。个子虽不高,炯炯眼神、一脸正气,一看就是一位智勇、资质甚佳的好军官。
更难得是三十年后的今日,「作者」以其「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细腻心思,甚具逻辑系统的写下预校生面对种种从未思考过的磨练;从就读军校的不同动机,从早晚点名及行进军歌的喊唱,到折棉被的窍门,「墙角」、「抠六角」、「揘七线」的要领,及那些年一起成长的死党,还有电剪阿姨的光头功力、半夜送医的兄弟情,甚至连几天不排泄都是趣事,处处充满新奇、刺激,回味无穷。
一直到对异性的爱慕,这种情窦初开,众里寻他千百度,人面不知何处去?离别歌词唱着:
「你不要对我说,为何离开我,
你不要再流泪,可知我心里多难受,
既是无缘又何必常相对,
就让你把我俩恋情,留在你心扉,
……涩涩的,甜甜的,美美的。」
个人极力推荐,因「作者」书写的用心,期待当年一起成长的同学、学长、学弟及年轻朋友,或是有服过兵役的官兵,让我们再次咀嚼古早味的酸、甜、苦、辣。
蔡慧登,服务教育公职四十一年,担任过五所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