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食品添加物与实务

图解食品添加物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品添加剂
  • 食品安全
  • 食品科学
  • 食品工业
  • 食品配方
  • 食品技术
  • 食品法规
  • 食品营养
  • 食品保鲜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轻松理解食品添加物的发展与相关理论
以简洁扼要的方式,清楚说明、重点整理
配合图表辅助,加深学习记忆

  食品添加物的管理,除了政府主管机关应制定规范供业者及民众依循,并执行例行性的辅导与工厂查核等督导业务之外,使用食品添加物业者的自主管理以及消费者对食品添加物有正确的认识,应是食品添加物管理最有效的一环。而如何提供食品添加物的简易正确资料,引导消费者正确的认知及业者正确管理及安全使用食品添加物,进而达到自主管理的目标,为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本书以图解方式解说,希望让初次接触的读者容易上手。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审美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提及您提供的原书信息: --- 《移步换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意境与技艺》 书籍信息: 书名: 移步换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意境与技艺 作者: [此处可填充一位资深园林史学家或建筑学家的名字,例如:林汉清、苏建国] 出版社: 华夏建筑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例如:2024年春] 页数: 约580页(含大量图纸、照片及手绘摹本) 定价: [例如:188.00元] 图书简介: 一、 缘起:诗意的栖居与天人合一的哲学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美学理念的物化体现,它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与精湛技艺熔铸而成的“凝固的诗歌”。本书旨在深度剖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皇家气魄恢宏的宫苑,到私家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其“形、神、意”的内在联系与营造逻辑。我们深知,园林之美,贵在“自然”与“人工”的完美契合,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有限空间内的极致表达。 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理解园林设计者如何将儒家的礼序、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禅思融入到山石的堆叠、水流的布局乃至植物的选择之中。我们不满足于对名园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探讨其背后驱动设计的哲学母题与文化语境。 二、 核心篇章:空间叙事与造园手法解析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意境的提炼”、“空间的骨架”、“元素的语汇”三大板块,辅以详细的图解与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意境的提炼——园林设计的灵魂 本部分着重解析园林艺术的精神层面。 1. “借景”的艺术: 深入探讨“远借、邻借、仰借、俯借”的理论与实践。如何通过虚实的对比、高差的利用,将外部的青山绿水、远处的塔影纳入园中,实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趣”。 2. 空间序列的组织: 阐释中国园林如何通过“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手法,构建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的空间体验。剖析“框景”、“漏景”、“障景”等手法在引导游览路线、制造惊喜中的作用。 3. 文学与园林的交融: 探讨诗词、匾额、楹联如何点醒园林的意境。园林是可居、可游、可赏、可游赏的文学空间,本书选取了大量经典案例,解析文人雅士如何在题咏中赋予景物以生命。 第二部分:空间的骨架——结构与形式的逻辑 此部分聚焦于园林的基本构造要素,尤其是对建筑体量与自然形态的整合。 1. 掇山理水的学问: 详细剖析中国传统山石理论,如“皱、瘦、漏、透”的审美标准,以及叠山工艺中“因地制宜”与“仿古”的平衡。水系的处理,从人工湖泊的形态到溪涧的曲折,如何模拟自然水文特征。 2. 建筑的“搭桥”作用: 园林建筑并非孤立的居所,而是连接景色的媒介。研究亭、榭、楼、轩在不同位置的功能与观赏角度,如“借景亭”的特定朝向,以及廊道如何作为“引导线”串联起各个景观单元。 3. 园林动线研究: 传统园林极少使用直线。本章细致分析了以曲线为主的游览路径如何创造“移步换景”的动态美感,以及对“迷失感”与“豁然开朗”的精确控制。 第三部分:元素的语汇——材料、细节与工匠精神 本章深入到园林营造的技术层面与物质基础。 1. 瓦木砖石的语言: 探讨不同时期、地域的建筑材料(如徽派的马头墙、江南的粉墙黛瓦)如何塑造独特的地域风格。对木构架的榫卯结构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图解。 2. 植物的配置哲学: 选取苏式园林中常见的松、竹、梅、假山石的组合,分析其象征意义(岁寒三友等)。植物不仅是装饰,更是调节气候、划分空间的“软性”屏障。 3. 装饰语汇的解读: 对花窗、漏窗的样式进行分类研究,阐明几何图案与自然纹样的装饰美学。分析楹联书法的选择与建筑意境的相互烘托。 三、 案例精选与实证考察 本书精选了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类型的代表性园林进行深度剖析,包括: 皇家园林: 以颐和园与拙政园(部分借鉴手法)的宏大叙事与功能分区对比分析。 私家园林: 聚焦苏州园林(如网师园、留园)的空间紧凑性与意境的丰富性。 文人园林/寺庙园林: 考察岭南园林(如余荫山房)在有限空间内对地方气候的适应性改造。 四、 结语:当代视野下的园林传承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理解与保护古典园林的精髓。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份对当代景观设计如何汲取传统智慧的思考指南。 本书适合对象: 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景观设计师、历史文化研究者、园林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通过本书,读者将不仅“看到”园林之美,更能“读懂”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密码。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哲朗


  现职
  大成长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经理

  学历
  (1)省立屏东农业专科学校农业化学科三年制毕业
  (2)美国 Lake Superior State University 企业管理硕士

  经历
  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副总裁兼亚洲事业总经理

黄种华

  现职
  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食品志工

  学历
  省立屏东农业专科学校农业化学科三年制毕业

  经历
  台凤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台凤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

吴伯穗

  现职
  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食品志工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畜牧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
  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

颜文俊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农化研究所硕士

  经历
  掬水轩公司厂长
  旺旺集团技术副总监

蔡育仁

  现职
  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食品志工

  学历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水产食品科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
  中华谷类食品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督导、管理代表
  标准检验局 CNS委员(食品)

徐能振

  现职
  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食品志工

  学历
  (1)屏东农专农化科毕业
  (2)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毕业

  经历
  义美食品龙潭厂区总厂长

邵隆志

  现职
  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食品志工

  学历
  文化大学食品营养学系毕业

  经历
  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
  味全文教基金会顾问

李明清

  现职
  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食品志工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化工系毕业

  经历
  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总厂长
  纯青实业公司顾问

图书目录

第1章 认识食品添加物
1.1 食品添加物的定义 
1.2 食品添加物的分类(一) 
1.3 食品添加物的分类(二) 
1.4 食品添加物使用之国际通则 
1.5 食品添加物的标示 
1.6 食品添加物之管理 
1.7 食品添加物查验登记作业 
1.8 食品添加物工厂卫生管理人员 

第2章 食品添加物的安全性
2.1 安全性解析 
2.2 急性毒性试验 
2.3 慢性毒性试验 
2.4 致突变试验 
2.5 致癌性试验 
2.6 致癌物质(一) 
2.7 致癌物质(二) 
2.8 一类致癌物质 

第3章 防腐剂
3.1 台湾使用的防腐剂 
3.2 中国常用的防腐剂 
3.3 己二烯酸和其盐类 
3.4 苯甲酸 
3.5 对羟苯甲酸乙酯 
3.6 生物防腐剂 
3.7 乳酸链球菌素 
3.8 防腐剂的认知与未来 

第4章 杀菌剂、抗氧化剂
4.1 杀菌剂 
4.2 过氧化氢(双氧水) 
4.3 氯化石灰(漂白粉) 
4.4 次氯酸钠液 
4.5 抗氧化剂 
4.6 L–抗坏血酸(维生素C) 

第5章 漂白剂、保色剂、着色剂
5.1 漂白剂 
5.2 保色剂 
5.3 硝酸盐对人体的影响 
5.4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影响 
5.5 着色剂 

第6章 品质改良剂、酿造用剂及食品制造用剂(面粉处理剂、硬化剂、抗结块剂、抗起泡剂、安定剂)
6.1 品质改良剂 
6.2 酿造用剂 
6.3 食品制造用剂 
6.4 碳酸钙 

第7章 营养添加剂、膨胀剂、香料
7.1 营养添加剂 
7.2 膨胀剂 
7.3 食品香料 
7.4 香辛料 

第8章 调味剂(甜味剂、酸度调整剂)
8.1 甜味剂 
8.2 酸味剂 
8.3 鲜味剂 

第9章 黏稠剂、结着剂、乳化剂(螯合剂、载体、凝胶剂、增量剂)
9.1 黏稠剂 
9.2 结着剂 
9.3 乳化剂 

第10章 食品添加物的使用
10.1 食品配方设计—食品添加物的使用 
10.2 主要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限量 
10.3 主要食品添加物的规格 
10.4 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限量标准草案范例 

第11章 食品添加物的使用实例 
11.1 蔬菜及水果罐头 
11.2 调味牛奶 
11.3 冰淇淋 
11.4 婴儿奶粉 
11.5 婴幼儿食品 
11.6 果汁饮料 
11.7 清凉饮料 
11.8 调理食品 
11.9 布丁 
11.10 饼干类 
11.11 肉类加工 
11.12 蛋类加工 
11.13 面粉 
11.14 牛轧糖 
11.15 凤梨酥 

附录一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
附录二 食品良好卫生规范准则
附录三 食品安全管制系统准则
附录四 食品及其相关产品追溯追踪系统管理办法
附录五 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限量标准条文草案
附录六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食品添加物在食品之制造、加工、调配、改装、输入或输出之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食品原料经由添加不同功能的食品添加物来达到改善品质、降低成本以及延长保存的目的。食品添加物虽具有多种的功能,但是不当的使用及管理,却会直接或间接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近年来,国际上爆发多起因为食品添加物而导致人体健康的危害事件,例如2005年英国政府发现产品中可能含有具致癌性的工业用染色剂苏丹红一号;2008年中国发生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台湾2012年的淀粉事件,2013年的食用油混油事件以及2014年的馊水油、饲料油事件,也让食品添加物相关议题受到消费大众的极度重视。

  2014年12月10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15条规定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制造、加工、调配、包装、运送、贮存、贩卖、输入、输出、作为赠品或公开陈列:一、变质或腐败。二、未成熟而有害人体健康。三、有毒或含有害人体健康之物质或异物。四、染有病原性生物,或经流行病学调查认定属造成食品中毒之病因。五、残留农药或动物用药含量超过安全容许量。六、受原子尘或放射能污染,其含量超过安全容许量。七、搀伪或假冒。八、逾有效日期。九、从未于国内供作饮食且未经证明为无害人体健康。十、添加未经中央主管机关许可之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的安全性是当前最热门之课题,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的问题,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多数之食品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限、拥有好的卖相等目的而被刻意的添加食品添加物,但若添加之数量过多,或添加不被核准之物质,极可能增加消费者身体负担而危及健康。

  行政院卫福部公告之「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限量暨规格标准」,对防腐剂、杀菌剂、抗氧化剂、漂白剂、保色剂、膨胀剂、营养添加剂、着色剂、食品工业用化学药品、溶剂、乳化剂等添加物,都订有准用种类及用量上限,然因食品添加物种类繁多,加上国内食品安全卫生之问题亦需与国际接轨,故对于食品添加物之管理除需仰赖对进口或市售食品之抽验之外,对于国内现行法令之规范、未列于核准品项上物质之管制、以及源头管理机制之建立情形,更应全面检讨,始能正本清源,以保障民众食的安全。

  104年1月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草拟了「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限量标准草案」,并于4月28日公告,标准中将原有的条文4条增加为11条,增加了食品分类系统及说明,将添加物原有的17大类别,调整为28大类别,类别名称也做了部份修正,预定在两年内会征询各界意见之后公布实施。

  食品添加物的管理,除了政府主管机关应制定规范供业者及民众依循,并执行例行性的辅导与工厂查核等督导业务之外,使用食品添加物业者的自主管理,应是食品添加物管理最有效的一环。而如何提供食品添加物的正确资料,引导消费者正确的认知及业者正确管理及安全使用食品添加物,进而达到自主管理的目标,为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本书以图解方式解说,希望让初次接触的读者容易上手,虽然尽力整理编写,期望能尽善尽美,但恐有遗误不逮之处,恳请先进贤达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图书试读

1.1 食品添加物的定义

依据2014年12月10日新公布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中第3条食品添加物:指为食品着色、调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质、促进发酵、增加稠度、强化营养、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加入、接触于食品之单方或复方物质。复方食品添加物使用之添加物仅限由中央主管机关准用之食品添加物组成,前述准用之单方食品添加物皆应有中央主管机关之准用许可字号。因此食品添加物是为某种使用目的而刻意添加,与其他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残留之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细菌毒素、放射线或农药等因污染或其他原因而进入食品中,其来源与性质完全不同。广义的食品添加物包括一般食品添加物、人工化学合成添加物、天然食品添加物以及天然食品添加物之加工产品等。一些所谓的公认安全的添加物(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例如砂糖、食盐、香辛料等,因为食用安全的毒性评估技术的进步,其使用限制也逐渐被严格要求。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15条—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制造、加工、调配、包装、运送、贮存、贩卖、输入、输出、作为赠品或公开陈列:

一、变质或腐败。二、未成熟而有害人体健康。三、有毒或含有害人体健康之物质或异物。四、染有病原性生物,或经流行病学调查认定属造成食品中毒之病因。五、残留农药或动物用药含量超过安全容许量。六、受原子尘或放射能污染,其含量超过安全容许量。七、搀伪或假冒。八、逾有效日期。九、从未于国内供作饮食且未经证明为无害人体健康。十、添加未经中央主管机关许可之添加物。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18条—食品添加物之品名、规格及其使用范围、限量标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前项标准之订定,必须以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之最小量为限制,且依据国人膳食习惯为风险评估,同时必须遵守规格标准之规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健康饮食非常有兴趣,也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关于食品添加物,总觉得有些角落是被忽略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股清流,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不是那种笼统的告诉你“食品添加物不好”,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每一种添加物的“前世今生”,包括它的化学结构、在食品中的作用、以及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对人体的影响。作者的功底非常扎实,看得出来是做了大量功课的。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到很多“实务”的部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比如,书里会教你如何去阅读食品标签,识别那些隐藏在复杂配料表里的添加物。我以前看标签,经常是一头雾水,那些字母和数字组合,根本看不懂是什么。现在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真的可以“看懂”食品标签了,知道哪些是我需要关注的,哪些是可以放心的。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加工食品”的误区,纠正了我一些固有的偏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发酵食品”的讨论,我一直认为发酵食品都是天然健康的,但这本书提醒我,即使是发酵食品,也可能需要添加一些东西来维持其品质和口感,这让我更加警醒。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在琳琅满目的食品中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每一个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评分

我一直对营养学和健康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也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是,对于食品添加物这个话题,总觉得有些模糊不清。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食品添加物的认知盲区。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图解,把那些复杂的化学名词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着色剂”的讲解,以前我以为所有的食品着色剂都是不好的,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有些天然着色剂,比如类胡萝卜素,不仅能够为食物增添色彩,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这让我对食品着色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一概而论。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食品标签”的解读技巧,这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以前看食品标签,总是觉得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懂。现在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出食品中含有的添加物,并且了解它们的作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食品添加物时,总是强调“适量”和“均衡”的原则。它并不是要我们完全避开食品添加物,而是要我们理性地认识它们,并且在选择食品时做出明智的判断。这本书让我不再对食品添加物感到恐惧,而是能够更加理性地去认识它们,并且在购买食品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个在食品行业工作的人,所以对于食品添加物一直有着比普通读者更深的了解和关注。市面上关于食品添加物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且能够通俗易懂的,却不多见。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让我满意的一本。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食品添加物的分类、功能、作用机理,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食品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乳化剂”和“增稠剂”的深入解析,这两种添加物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赋予食品稳定、均匀的质地。作者通过大量的图例和实例,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即使在工作中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此外,书中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如何科学地评估食品添加物的安全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的框架。这本书的“实务”部分,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添加物的种类和用量来优化食品的品质。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对于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员,以及所有关心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说实话,以前我对食品添加物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新闻里说“多吃添加物不好”,所以就尽量少买加工食品。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完全避开添加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食品添加物的看法。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妖魔鬼怪”的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中立和科学的方式,让我去了解事实。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防腐”和“抗氧化”的章节。以前总觉得防腐剂就是为了延长保质期,好像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这本书解释了,它们在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对于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同样,抗氧化剂在防止脂肪氧化、保持食品风味和色泽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抗氧化剂,让我知道其实很多健康的食物本身就含有这些成分。这本书的“实务”部分也非常实用,比如它教我们如何识别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物,并且解释了它们在不同食品中的作用。我学会了看懂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食品的配料表,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让我不再对食品添加物感到恐惧,而是能够更加理性地去认识它们,并且在购买食品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我一直是一个对食品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经常会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科普文章。这本书的出现,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体悟。作者的功底深厚,对食品添加物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应用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添加物的“化学家族”进行的细致梳理,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食品中所扮演角色的关联性。例如,它对“稳定剂”和“胶体”的深入解析,让我理解了它们如何协同作用,赋予了食品独特的质地和口感。书中的“实务”部分更是锦上添花,它不仅教你识别添加物,更让你理解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食品安全法规”的介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让我们能够辨别哪些添加物是在安全范围内使用的,哪些可能存在潜在风险。这本书没有回避争议,而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对一些备受关注的添加物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比如一些人工色素和甜味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食品添加物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而是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是一个对烹饪充满热情的美食爱好者,经常会在厨房里尝试各种各样的新菜肴。在追求美味的同时,我也越来越关注食材的选择和食品的安全性。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用非常直观的图解,将各种食品添加物的作用和原理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食物的口感、质地和风味的。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香料”和“风味增强剂”的章节。以前我以为香料就是天然的植物提取物,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风味都是通过人工合成的香料和风味增强剂来模拟和强化的。这让我对食物的味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惜那些拥有纯粹天然风味的食物。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食品加工”的工艺,这让我对为什么需要添加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一些天然的风味和颜色可能会流失,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添加物来弥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食品添加物时,总是强调“平衡”和“适度”的原则。它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排斥食品添加物,而是要我们理性地认识它们,并且在选择食品时做出明智的判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让我能够更好地驾驭食品这个复杂的领域。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食品安全的妈妈,尤其是有孩子之后,对食品添加物的顾虑就更重了。坊间流传的各种食品安全新闻,总是让我忧心忡忡。我买过不少关于食品安全的书籍,但很多要么太专业,要么太偏激,让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图解”方式太棒了,让那些原本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活泼生动,我甚至可以和我家孩子一起看,用他能理解的方式给他讲解。让我最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妖魔化食品添加物,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来解读。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食品添加物,以及在合理的范围内,它们可以带来哪些好处,比如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增加营养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陷入恐慌。书里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添加物的分类、功能以及常见的应用场景,让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它们在食品生产中的角色。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反式脂肪”和“人工甜味剂”的讨论,书中提供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结果,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这些争议性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食品添加物信息轰炸得无所适从的父母,而是一个能够理性分析、做出科学决策的消费者。这本书给了我信心,让我能更安心地为家人挑选食物。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太喜欢了!本来只是在书局随便翻翻,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直接抱回家了。我以前对食品添加物这东西,说实话,挺模糊的,总是觉得好像不太好,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为什么,只知道新闻上偶尔会爆出一些不好的消息,听得人心惶惶的。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印象。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图解,把那些化学名词解释得清清楚楚,比如各种增稠剂、乳化剂、着色剂等等,以前觉得它们都像是一堆听不懂的乱码,现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们在食品里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被使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焦糖色素”的那一部分,以前总觉得“焦糖”就应该是甜甜的,没想到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区分得那么细。还有一些关于“防腐剂”的解释,也让我打消了不少顾虑,原来很多防腐剂是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证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不会因为细菌滋生而生病,这才是最重要的。书里还提到了很多我们在台湾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食品,比如便利商店的便当、超市里的零食、路边摊的小吃,作者都会一一举例说明,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更有代入感。不像有些专业书籍,写得高高在上,让人看了就打瞌睡,这本书真的就像是跟一位非常懂行的朋友聊天,一边跟你解释,一边还给你看图,学起来毫不费力。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各种添加物的安全性时,会引用很多科学数据和法规,不是那种空穴来风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对食品的了解更深了,也更懂得如何去辨别和选择,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去思考。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对食品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接触到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食品添加物世界的全新大门。作者用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语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添加物“家族”的划分和介绍,让我能够系统性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它对“色素”家族的细致描绘,让我认识到原来我们看到的鲜艳色彩,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并非所有色素都令人担忧。此外,这本书在解释“风味增强剂”和“甜味剂”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一直以为甜味剂就是单纯地让食物变甜,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它们在调节风味、提升口感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食品加工工艺”的介绍,这让我对添加物在整个生产链条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某些加工食品需要大量的稳定剂和乳化剂,这与它们在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息息相关。最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知识的科普,而是引导读者思考“适度”和“平衡”的重要性。它让我们认识到,过度依赖加工食品和无休止地追求极致口感,反而可能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原味和营养。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食品添加物的真相。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自己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食品添加物的世界太复杂了,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图解”风格,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化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风味”的讲解,以前我以为食物的味道都是天然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很多风味都是通过各种食品添加物来模拟和强化的,比如各种香料、增味剂等等。这让我对食物的味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那些拥有纯粹天然风味的食物。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食品加工”的工艺,这让我对为什么需要添加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一些天然的风味和颜色可能会流失,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添加物来弥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食品添加物时,总是强调“平衡”和“适度”的原则。它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排斥食品添加物,而是要我们理性地认识它们,并且在选择食品时做出明智的判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让我能够更好地驾驭食品这个复杂的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