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存在,反省,思考,存在
陳俊輝
當代丹麥的人類性靈導師――梭倫‧阿比‧齊剋果,一八一三年五月五日生於哥本哈根市一個基督新教路德會的傢庭。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老麼。一八二一年就讀伯格戴德小學;一八二八年四月接受敏斯特主教的堅振禮。一八三〇年十月進入哥本哈根大學;一八四〇年七月通過神學考試。一八四〇年九月與十七歲的蕾貞娜‧奧森小姐訂婚;隔年十月十一日解除婚約。一八四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與一八四三年五月八日,先後兩度前往柏林。一八五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因病死於他曾峻拒就醫的基督教弗德烈醫院;得年四十有二。終生未娶。
綜觀齊剋果一生,能影響其寫作與情感思緒的,至少有四大因素:
一、傢庭方麵:父親米開爾‧裴德森‧齊剋果的憂鬱性格,以及對其拉丁文與希臘文過人的要求,深深籠罩著他。尤其後者,可引起齊剋果對該兩語文世界暨其內涵的專注。再來,是他與蕾貞娜解除婚約。當時的齊剋果,顯然深受父親個人問題的睏擾,而一直畏懼「原罪」帶給傢庭的禍害:其父違反教規,在前任妻子生病期間,卻娶瞭安妮‧梭倫斯達特‧隆德。齊剋果即為第二任妻子所生。
之後,齊剋果自承,蕾貞娜使他成為一個詩人。盡管逕視蕾貞娜不可能成為他生命中一個可互通理念與分享情愫的伴侶,齊剋果依然把他在柏林,即其解除婚約後的去處,繼續完成的《非此即彼:生活片簡》,以及接連寫成《重述》和《恐懼與戰慄》,另加上《兩篇訓義談話》,都獻給他心目中的那個「個人」――蕾貞娜。
二、社會方麵:是指以「海盜」為報紙刊名的事件。起因:當時齊剋果認為該報社有位名為繆勒的執行編輯,不僅人品差,實為一圖取教席之流;還曾以卑劣手段,啃蝕丹麥青年人的心靈。更有甚者,他還在自己的《文學評論年報》上,痛批齊剋果的《生命途中的階段》。
針對此事,齊剋果則牽怒於該報社的高爾德施密特這位編輯。因為他的妥協,可使上瞭報章的齊剋果,在一夕間,竟變成一個被諷刺有加、傢喻戶曉的滑稽人物。看來,經過這場風波,齊剋果憬悟:堅決肯定自我,衛護「個人」,不屑與「群眾」為伍,始是他與人交接的不二法則。
三、宗教方麵:親睹當時國傢宗教的不振、沉淪,乃至俗化,齊剋果痛心地批判:「基督教的不幸,顯然是在路德的信仰教義中,已割捨辯證的因素;因而,變成異端與享樂主義的藏身處。」又稱:「基督教國不存在,神卻永存。」
像這類的宗教論斷,可牽動齊剋果針對馬天生,這位於一八五四年一月三十日辭世的敏斯特主教的繼承者,在悼念會指敏斯特是真理的衛護者與見證者而作齣的反駁。刻意衝著馬天生,齊剋果不久為文反諷:「敏斯特主教是否為真理的見證者?」
自一八五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起,至隔年的六月間,齊剋果即不斷發錶一係列文章攻擊馬天生;直到他因病癱倒為止。
四、學術方麵:針對當時的學風,齊剋果關切的,勿寜是人的「生存」本義,以及「倫理」,乃至「宗教」之與人存在的關聯。因而,他極力喚醒時人當返迴內心,並對自己的意誌、激情、決斷與行動力的重視。為此,他針砭時代的迷思,並提點時人隻一味迷戀於反省、理解、思辨與努力積纍知識。
像他就稱:
「我們這時代,本質上是沒有熱情,隻重視理解與思想的時代;有時雖也發齣熱忱,但轉眼又如黠鼠般歸於緘默。」
「這時代之所需,在最深的意義上,可用一個詞充分錶達;它需要……『永恆』。我們這時代的不幸……它隻是『暫時』,是俗世。它對有關永恆的任何事物,全無耐心聽取。」
「這時代整個的趨勢,簡言之,必是深植在這個事實上:由於我們知識的廣泛增加,人們早已淡忘什麼是『生存』的意義,以及什麼是『內嚮性』的錶意。」
又說:
「如果人們遺忘以敬虔方式去生存的本義;無疑,他們也會遺忘以一個人去生存的本義。」
從以上的引述看來,齊剋果努力倡言,當不外要時人重視自我存在暨倫理的價值。尤其,更要宗教的加持;這纔能教個人的生命和存在獲緻完滿的意義。以下,稍自齊剋果的自白,就可得到佐證:
「一個人一旦欠缺倫理與宗教的熱情;那麼,單是作為一個個人,那也是一件絕望的事。」
「倫理,是為正存在的個人,是為瞭活人而存在;而神,卻是活人的神。」
「祂的權能,隻存於倫理內;而這,便是存在的內容。」
「個人的倫理發展,是在建立一個小小的私人劇院,神在其中,則是一位觀眾;個人自己,也不例外。當然,存在的個人,也是主角;隻是,他的工作,並不在欺瞞,而是在啓顯。為此,一切倫理的發展,都係賴在神的麵前變成透明化。」
齊剋果的一生,可用「存在,反省,思考,存在」這八字真言來形容。他對人類性靈的探索,有他的用心;因而,在人性、寓言、文學、心理學、語言學、詮釋學、哲學、美學、神學與宗教諸方麵的構思,則每有新的創見。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以及猶太基督教的教主暨救主耶穌基督,堪稱是他追隨的精神偉人。齊剋果所創建的「存在」觀,就深受他們的啓迪:生存,就要嚮前行,要決斷……;不斷認識自己,選擇自己,以更新自己。他還錶示:「『非此即彼』,是通嚮天堂的鎖鑰;『……兩者,都……』,卻是走嚮地獄之路。」
此際,且來檢視齊剋果撰作《非此即彼:生活片簡》的心路曆程。齊剋果在一八四八年十一月即已完成,至一八五九年由其胞兄齣版的《作為一個作者我對作品之觀點》,曾明示:包涵感性作品在內的所有著作,自始是以「宗教作傢」的身份在執筆。為此,針對包含〈誘惑者的日記〉在內整部的《非此即彼:生活片簡》,有人或會質疑:齊剋果將本其「宗教作傢」身份,而使它染上宗教色彩。想來,這是多慮瞭。因齊剋果之使用筆名,原是其探討個人生命真相刻意作的自我辯證:當下視己為一「異教徒」。這個「異教徒」,已覺察,且已在分辨……。他尤其知道在感性存在界之外,可另有一值得他理喻,甚至肯認的「倫理存在」界……。
齊剋果在《非此即彼:生活片簡》的齣版之後;接而,陸續完成多樣性又有分量的思想作品 :《恐懼與戰慄》、《哲學片簡》、《憂懼的概念》、《對哲學片簡之最終非學術的附筆》、《愛的作為》、《緻死之病》、《基督教中的勵練》,以及《瞬間》等等。
《恐懼與戰慄》一書,對《非此即彼:生活片簡》所注意到的倫理存在與宗教存在的關聯,則較有明確的闡述:倫理存在應可過渡到宗教存在。至於作為齊剋果所有論述的分水嶺之作《對哲學片簡之最終非學術的附筆》,則明白錶示:宗教存在似已吸收瞭倫理存在。
本文作者颱灣大學哲學係退休,現為輔仁大學哲學係兼任副教授
我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喜歡閱讀一些具有挑戰性題材的讀者。“誘惑者的日記”,這個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它暗示著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故事,一個可能充滿灰色地帶,甚至觸及道德邊緣的角色。我一直在思考,成為一個“誘惑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是超凡的魅力,敏銳的洞察力,還是強大的心理素質?而“日記”這種形式,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信息?是“誘惑者”的自我辯解,還是他對他人內心的剖析?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於“誘惑”這個概念更深層次的思考。它不僅僅是關於欺騙和操縱,也許更關乎人性的弱點,關於欲望的本質,以及關於選擇的自由。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復雜、也更真實的“誘惑者”形象。
评分最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讓我沉浸其中,暫時忘卻現實的書。“誘惑者的日記”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天然的魔力,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個充滿魅力的角色,他(她)可能遊走於各種社會階層,用他(她)獨特的方式影響著周圍的人。而“日記”的載體,則賦予瞭這種“誘惑”一種更加私密和真實的視角。我猜想,書中的文字,會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人性的光輝與陰暗,也可能揭示一些我們不曾注意到的社會現象。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故事所帶來的衝擊。我希望它能像一次奇妙的旅行,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體驗不同的人生,甚至改變我對世界的看法。
评分每次看到帶有“日記”字樣的書名,我都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感覺像是窺探到瞭彆人最私密、最真實的一麵,充滿瞭探索未知的神秘感。“誘惑者的日記”,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禁忌的誘惑,讓我忍不住想去瞭解,這個“誘惑者”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她)在日記裏記錄瞭些什麼?是關於愛情的甜蜜與背叛,還是關於權力的鬥爭與算計?又或者,僅僅是對人性微妙之處的觀察與反思?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種非常真實、甚至有些殘酷的敘事,不加任何修飾地展現齣人性的各個層麵。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流暢的文筆,將“誘惑者”的內心世界徐徐展開,讓我們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人物的成長、變化,甚至是他(她)最終的結局。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真的太有畫麵感瞭!“誘惑者的日記”,腦海裏立刻就蹦齣瞭各種各樣的畫麵,有可能是陰暗角落裏的秘密交易,也可能是燈紅酒綠下的聲色犬馬,更可能是眼神交匯間不動聲色的博弈。我特彆好奇,這個“誘惑者”究竟是男性還是女性?他的“誘惑”對象又是誰?是風情萬種的紅顔知己,還是心機深沉的商業對手?日記的風格,會是那種冷靜客觀的記錄,還是充滿激情的宣泄?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就是那個“誘惑者”,親身經曆著他(她)的生活,感受著他(她)的情緒。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個我們從未觸及過的世界,甚至是對我們現有認知的一次顛覆。
评分我是一個對心理學題材非常感興趣的讀者,而“誘惑者”這個名字,在我的認知裏,就天然地與心理學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掛鈎。我常常會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一個人成為“誘惑者”?是天生的魅力,還是後天的學習?是齣於某種目的,還是僅僅享受操縱他人的快感?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我可以去探索這些深層次的心理機製。我猜想,書中的日記,一定記錄瞭非常細膩的觀察和精準的分析,也許會涉及到行為經濟學、認知心理學,甚至是社會學的一些原理。作者會不會通過“誘惑者”的視角,揭示人性的弱點,或是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模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一些具體的案例,通過“誘惑者”的親身經曆,來驗證或顛覆我現有的某些心理學認知。讀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對我來說,不隻是消遣,更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成長的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新的啓發,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一些充滿懸疑和心理驚悚的元素。“誘惑者”本身就帶有一種不確定性,他(她)可能是個高明的操縱者,也可能是個被欲望驅使的獵物,而“日記”則像是一條綫索,串聯起一樁樁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很好奇,這本書的故事綫會是怎樣的?是綫性敘事,還是會有復雜的交叉和閃迴?“誘惑者”的“誘惑”行為,是否會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緻不可挽迴的後果?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情節,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刻保持著高度的緊張感和好奇心。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心編排的心理劇,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深意,每一個轉摺都令人拍案叫絕。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蠻有意思的,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搭配上若隱若現的插畫,光是擺在書架上就很有存在感。我一開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的,總覺得“誘惑者”這三個字帶有一種神秘又危險的張力,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裏麵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又會是什麼樣的人,會用日記的形式來記錄他的“誘惑”之路。拿到書的那一刻,觸感也很舒服,紙張的質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覺得是一本認真做齣來的作品。包裝也很到位,沒有任何磕碰,看得齣來齣版社很用心。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包裝精美的書,感覺收到禮物一樣,能為閱讀增添儀式感。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有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閱讀起來不會感到疲勞,這點對我來說很重要,畢竟我閱讀習慣是比較悠閑的,喜歡在周末的午後,泡上一杯咖啡,慢慢品味。不知道裏麵講述的故事,是那種純粹的心理博弈,還是帶有一點點情感糾葛,又或者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摺。這本書的外在就已經成功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期待翻開它的第一頁,進入“誘惑者”的內心世界。
评分作為一個平日裏比較喜歡閱讀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讀者,我拿到“誘惑者”這本,說實話,一開始還有點小小的猶豫。畢竟,“誘惑”這個詞,聽起來總帶點虛幻和不那麼接地氣。但是,我仔細看瞭一下書的介紹,雖然沒有具體內容,但名字本身就有一種力量,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誘惑”,而是會深入到更深層次的人性剖析。我猜想,這個“誘惑者”,也許就是我們身邊某個被我們忽視的角色,他的“誘惑”可能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可能是職場上的晉升,也可能是人際關係中的經營。我更傾嚮於相信,這本書會通過一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來展現“誘惑”在現代社會中的各種錶現形式,以及它對個人和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希望它能引發我一些關於道德、選擇、以及欲望的思考,讓我看到更真實、也更復雜的人性。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在我看來,帶有一種強烈的戲劇性。它似乎暗示著一個充滿衝突和張力的故事,而“日記”的形式,又賦予瞭它一種私密和真實的質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那些記錄著人物內心掙紮、情感波動的日記,往往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所以,我非常好奇,“誘惑者”的日記裏,究竟會寫下怎樣的人生故事?他(她)的“誘惑”,是齣於愛情,還是權力,抑或是復仇?日記的篇幅,會不會非常長,記錄著他(她)漫長的人生軌跡?又或者,它隻是某個特殊時期的片段,卻濃縮瞭驚心動魄的經曆?我期待著,在文字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細膩的情感描繪,以及對人物心理深刻的刻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引人入勝的世界,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在故事的海洋裏,跟隨“誘惑者”的筆觸,去體驗人生的悲歡離閤。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作品情有獨鍾。而“誘惑者的日記”這個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對人物內心探索的興趣。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誘惑者”,必然是極其瞭解人心的,他(她)懂得如何捕捉對方的弱點,如何利用對方的欲望,如何一步步將對方拉入自己的“誘惑”之中。而“日記”的形式,則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能夠窺探到“誘惑者”內心深處的想法,瞭解他(她)的動機、策略,甚至是他(她)自己也可能存在的掙紮和矛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非常細膩地描繪齣“誘惑者”的心理活動,讓我們不僅僅看到他(她)錶麵的“誘惑”,更能理解他(她)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復雜,以及人與人之間微妙而又充滿力量的互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