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存在,反省,思考,存在
陈俊辉
当代丹麦的人类性灵导师――梭伦‧阿比‧齐克果,一八一三年五月五日生于哥本哈根市一个基督新教路德会的家庭。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一八二一年就读伯格戴德小学;一八二八年四月接受敏斯特主教的坚振礼。一八三〇年十月进入哥本哈根大学;一八四〇年七月通过神学考试。一八四〇年九月与十七岁的蕾贞娜‧奥森小姐订婚;隔年十月十一日解除婚约。一八四一年十月二十五日与一八四三年五月八日,先后两度前往柏林。一八五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因病死于他曾峻拒就医的基督教弗德烈医院;得年四十有二。终生未娶。
综观齐克果一生,能影响其写作与情感思绪的,至少有四大因素:
一、家庭方面:父亲米开尔‧裴德森‧齐克果的忧郁性格,以及对其拉丁文与希腊文过人的要求,深深笼罩着他。尤其后者,可引起齐克果对该两语文世界暨其内涵的专注。再来,是他与蕾贞娜解除婚约。当时的齐克果,显然深受父亲个人问题的困扰,而一直畏惧「原罪」带给家庭的祸害:其父违反教规,在前任妻子生病期间,却娶了安妮‧梭伦斯达特‧隆德。齐克果即为第二任妻子所生。
之后,齐克果自承,蕾贞娜使他成为一个诗人。尽管迳视蕾贞娜不可能成为他生命中一个可互通理念与分享情愫的伴侣,齐克果依然把他在柏林,即其解除婚约后的去处,继续完成的《非此即彼:生活片简》,以及接连写成《重述》和《恐惧与战慄》,另加上《两篇训义谈话》,都献给他心目中的那个「个人」――蕾贞娜。
二、社会方面:是指以「海盗」为报纸刊名的事件。起因:当时齐克果认为该报社有位名为缪勒的执行编辑,不仅人品差,实为一图取教席之流;还曾以卑劣手段,啃蚀丹麦青年人的心灵。更有甚者,他还在自己的《文学评论年报》上,痛批齐克果的《生命途中的阶段》。
针对此事,齐克果则牵怒于该报社的高尔德施密特这位编辑。因为他的妥协,可使上了报章的齐克果,在一夕间,竟变成一个被讽刺有加、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看来,经过这场风波,齐克果憬悟:坚决肯定自我,卫护「个人」,不屑与「群众」为伍,始是他与人交接的不二法则。
三、宗教方面:亲睹当时国家宗教的不振、沉沦,乃至俗化,齐克果痛心地批判:「基督教的不幸,显然是在路德的信仰教义中,已割舍辩证的因素;因而,变成异端与享乐主义的藏身处。」又称:「基督教国不存在,神却永存。」
像这类的宗教论断,可牵动齐克果针对马天生,这位于一八五四年一月三十日辞世的敏斯特主教的继承者,在悼念会指敏斯特是真理的卫护者与见证者而作出的反驳。刻意冲着马天生,齐克果不久为文反讽:「敏斯特主教是否为真理的见证者?」
自一八五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起,至隔年的六月间,齐克果即不断发表一系列文章攻击马天生;直到他因病瘫倒为止。
四、学术方面:针对当时的学风,齐克果关切的,勿宁是人的「生存」本义,以及「伦理」,乃至「宗教」之与人存在的关联。因而,他极力唤醒时人当返回内心,并对自己的意志、激情、决断与行动力的重视。为此,他针砭时代的迷思,并提点时人只一味迷恋于反省、理解、思辨与努力积累知识。
像他就称:
「我们这时代,本质上是没有热情,只重视理解与思想的时代;有时虽也发出热忱,但转眼又如黠鼠般归于缄默。」
「这时代之所需,在最深的意义上,可用一个词充分表达;它需要……『永恆』。我们这时代的不幸……它只是『暂时』,是俗世。它对有关永恆的任何事物,全无耐心听取。」
「这时代整个的趋势,简言之,必是深植在这个事实上:由于我们知识的广泛增加,人们早已淡忘什么是『生存』的意义,以及什么是『内向性』的表意。」
又说:
「如果人们遗忘以敬虔方式去生存的本义;无疑,他们也会遗忘以一个人去生存的本义。」
从以上的引述看来,齐克果努力倡言,当不外要时人重视自我存在暨伦理的价值。尤其,更要宗教的加持;这才能教个人的生命和存在获致完满的意义。以下,稍自齐克果的自白,就可得到佐证:
「一个人一旦欠缺伦理与宗教的热情;那么,单是作为一个个人,那也是一件绝望的事。」
「伦理,是为正存在的个人,是为了活人而存在;而神,却是活人的神。」
「祂的权能,只存于伦理内;而这,便是存在的内容。」
「个人的伦理发展,是在建立一个小小的私人剧院,神在其中,则是一位观众;个人自己,也不例外。当然,存在的个人,也是主角;只是,他的工作,并不在欺瞒,而是在启显。为此,一切伦理的发展,都系赖在神的面前变成透明化。」
齐克果的一生,可用「存在,反省,思考,存在」这八字真言来形容。他对人类性灵的探索,有他的用心;因而,在人性、寓言、文学、心理学、语言学、诠释学、哲学、美学、神学与宗教诸方面的构思,则每有新的创见。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以及犹太基督教的教主暨救主耶稣基督,堪称是他追随的精神伟人。齐克果所创建的「存在」观,就深受他们的启迪:生存,就要向前行,要决断……;不断认识自己,选择自己,以更新自己。他还表示:「『非此即彼』,是通向天堂的锁钥;『……两者,都……』,却是走向地狱之路。」
此际,且来检视齐克果撰作《非此即彼:生活片简》的心路历程。齐克果在一八四八年十一月即已完成,至一八五九年由其胞兄出版的《作为一个作者我对作品之观点》,曾明示:包涵感性作品在内的所有着作,自始是以「宗教作家」的身份在执笔。为此,针对包含〈诱惑者的日记〉在内整部的《非此即彼:生活片简》,有人或会质疑:齐克果将本其「宗教作家」身份,而使它染上宗教色彩。想来,这是多虑了。因齐克果之使用笔名,原是其探讨个人生命真相刻意作的自我辩证:当下视己为一「异教徒」。这个「异教徒」,已觉察,且已在分辨……。他尤其知道在感性存在界之外,可另有一值得他理喻,甚至肯认的「伦理存在」界……。
齐克果在《非此即彼:生活片简》的出版之后;接而,陆续完成多样性又有分量的思想作品 :《恐惧与战慄》、《哲学片简》、《忧惧的概念》、《对哲学片简之最终非学术的附笔》、《爱的作为》、《致死之病》、《基督教中的励练》,以及《瞬间》等等。
《恐惧与战慄》一书,对《非此即彼:生活片简》所注意到的伦理存在与宗教存在的关联,则较有明确的阐述:伦理存在应可过渡到宗教存在。至于作为齐克果所有论述的分水岭之作《对哲学片简之最终非学术的附笔》,则明白表示:宗教存在似已吸收了伦理存在。
本文作者台湾大学哲学系退休,现为辅仁大学哲学系兼任副教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蛮有意思的,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上若隐若现的插画,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很有存在感。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的,总觉得“诱惑者”这三个字带有一种神秘又危险的张力,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又会是什么样的人,会用日记的形式来记录他的“诱惑”之路。拿到书的那一刻,触感也很舒服,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是一本认真做出来的作品。包装也很到位,没有任何磕碰,看得出来出版社很用心。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包装精美的书,感觉收到礼物一样,能为阅读增添仪式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毕竟我阅读习惯是比较悠闲的,喜欢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咖啡,慢慢品味。不知道里面讲述的故事,是那种纯粹的心理博弈,还是带有一点点情感纠葛,又或者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这本书的外在就已经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期待翻开它的第一页,进入“诱惑者”的内心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太有画面感了!“诱惑者的日记”,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各种各样的画面,有可能是阴暗角落里的秘密交易,也可能是灯红酒绿下的声色犬马,更可能是眼神交汇间不动声色的博弈。我特别好奇,这个“诱惑者”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他的“诱惑”对象又是谁?是风情万种的红颜知己,还是心机深沉的商业对手?日记的风格,会是那种冷静客观的记录,还是充满激情的宣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就是那个“诱惑者”,亲身经历着他(她)的生活,感受着他(她)的情绪。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们看到一个我们从未触及过的世界,甚至是对我们现有认知的一次颠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在我看来,带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它似乎暗示着一个充满冲突和张力的故事,而“日记”的形式,又赋予了它一种私密和真实的质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那些记录着人物内心挣扎、情感波动的日记,往往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所以,我非常好奇,“诱惑者”的日记里,究竟会写下怎样的人生故事?他(她)的“诱惑”,是出于爱情,还是权力,抑或是复仇?日记的篇幅,会不会非常长,记录着他(她)漫长的人生轨迹?又或者,它只是某个特殊时期的片段,却浓缩了惊心动魄的经历?我期待着,在文字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对人物心理深刻的刻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故事的海洋里,跟随“诱惑者”的笔触,去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最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暂时忘却现实的书。“诱惑者的日记”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天然的魔力,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他(她)可能游走于各种社会阶层,用他(她)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人。而“日记”的载体,则赋予了这种“诱惑”一种更加私密和真实的视角。我猜想,书中的文字,会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可能揭示一些我们不曾注意到的社会现象。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故事所带来的冲击。我希望它能像一次奇妙的旅行,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体验不同的人生,甚至改变我对世界的看法。
评分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一些具有挑战性题材的读者。“诱惑者的日记”,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它暗示着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故事,一个可能充满灰色地带,甚至触及道德边缘的角色。我一直在思考,成为一个“诱惑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超凡的魅力,敏锐的洞察力,还是强大的心理素质?而“日记”这种形式,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信息?是“诱惑者”的自我辩解,还是他对他人内心的剖析?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诱惑”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欺骗和操纵,也许更关乎人性的弱点,关于欲望的本质,以及关于选择的自由。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复杂、也更真实的“诱惑者”形象。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诱惑者的日记”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人物内心探索的兴趣。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诱惑者”,必然是极其了解人心的,他(她)懂得如何捕捉对方的弱点,如何利用对方的欲望,如何一步步将对方拉入自己的“诱惑”之中。而“日记”的形式,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窥探到“诱惑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解他(她)的动机、策略,甚至是他(她)自己也可能存在的挣扎和矛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细腻地描绘出“诱惑者”的心理活动,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他(她)表面的“诱惑”,更能理解他(她)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又充满力量的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一些充满悬疑和心理惊悚的元素。“诱惑者”本身就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他(她)可能是个高明的操纵者,也可能是个被欲望驱使的猎物,而“日记”则像是一条线索,串联起一桩桩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很好奇,这本书的故事线会是怎样的?是线性叙事,还是会有复杂的交叉和闪回?“诱惑者”的“诱惑”行为,是否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心理剧,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深意,每一个转折都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每次看到带有“日记”字样的书名,我都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感觉像是窥探到了别人最私密、最真实的一面,充满了探索未知的神秘感。“诱惑者的日记”,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禁忌的诱惑,让我忍不住想去了解,这个“诱惑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她)在日记里记录了些什么?是关于爱情的甜蜜与背叛,还是关于权力的斗争与算计?又或者,仅仅是对人性微妙之处的观察与反思?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非常真实、甚至有些残酷的叙事,不加任何修饰地展现出人性的各个层面。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流畅的文笔,将“诱惑者”的内心世界徐徐展开,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的成长、变化,甚至是他(她)最终的结局。
评分作为一个平日里比较喜欢阅读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读者,我拿到“诱惑者”这本,说实话,一开始还有点小小的犹豫。毕竟,“诱惑”这个词,听起来总带点虚幻和不那么接地气。但是,我仔细看了一下书的介绍,虽然没有具体内容,但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力量,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诱惑”,而是会深入到更深层次的人性剖析。我猜想,这个“诱惑者”,也许就是我们身边某个被我们忽视的角色,他的“诱惑”可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能是职场上的晋升,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中的经营。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本书会通过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来展现“诱惑”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希望它能引发我一些关于道德、选择、以及欲望的思考,让我看到更真实、也更复杂的人性。
评分我是一个对心理学题材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诱惑者”这个名字,在我的认知里,就天然地与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挂钩。我常常会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驱使一个人成为“诱惑者”?是天生的魅力,还是后天的学习?是出于某种目的,还是仅仅享受操纵他人的快感?这本书的名字,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可以去探索这些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我猜想,书中的日记,一定记录了非常细腻的观察和精准的分析,也许会涉及到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甚至是社会学的一些原理。作者会不会通过“诱惑者”的视角,揭示人性的弱点,或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模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诱惑者”的亲身经历,来验证或颠覆我现有的某些心理学认知。读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对我来说,不只是消遣,更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