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存在,反省,思考,存在
陈俊辉
当代丹麦的人类性灵导师――梭伦‧阿比‧齐克果,一八一三年五月五日生于哥本哈根市一个基督新教路德会的家庭。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一八二一年就读伯格戴德小学;一八二八年四月接受敏斯特主教的坚振礼。一八三〇年十月进入哥本哈根大学;一八四〇年七月通过神学考试。一八四〇年九月与十七岁的蕾贞娜‧奥森小姐订婚;隔年十月十一日解除婚约。一八四一年十月二十五日与一八四三年五月八日,先后两度前往柏林。一八五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因病死于他曾峻拒就医的基督教弗德烈医院;得年四十有二。终生未娶。
综观齐克果一生,能影响其写作与情感思绪的,至少有四大因素:
一、家庭方面:父亲米开尔‧裴德森‧齐克果的忧郁性格,以及对其拉丁文与希腊文过人的要求,深深笼罩着他。尤其后者,可引起齐克果对该两语文世界暨其内涵的专注。再来,是他与蕾贞娜解除婚约。当时的齐克果,显然深受父亲个人问题的困扰,而一直畏惧「原罪」带给家庭的祸害:其父违反教规,在前任妻子生病期间,却娶了安妮‧梭伦斯达特‧隆德。齐克果即为第二任妻子所生。
之后,齐克果自承,蕾贞娜使他成为一个诗人。尽管迳视蕾贞娜不可能成为他生命中一个可互通理念与分享情愫的伴侣,齐克果依然把他在柏林,即其解除婚约后的去处,继续完成的《非此即彼:生活片简》,以及接连写成《重述》和《恐惧与战慄》,另加上《两篇训义谈话》,都献给他心目中的那个「个人」――蕾贞娜。
二、社会方面:是指以「海盗」为报纸刊名的事件。起因:当时齐克果认为该报社有位名为缪勒的执行编辑,不仅人品差,实为一图取教席之流;还曾以卑劣手段,啃蚀丹麦青年人的心灵。更有甚者,他还在自己的《文学评论年报》上,痛批齐克果的《生命途中的阶段》。
针对此事,齐克果则牵怒于该报社的高尔德施密特这位编辑。因为他的妥协,可使上了报章的齐克果,在一夕间,竟变成一个被讽刺有加、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看来,经过这场风波,齐克果憬悟:坚决肯定自我,卫护「个人」,不屑与「群众」为伍,始是他与人交接的不二法则。
三、宗教方面:亲睹当时国家宗教的不振、沉沦,乃至俗化,齐克果痛心地批判:「基督教的不幸,显然是在路德的信仰教义中,已割舍辩证的因素;因而,变成异端与享乐主义的藏身处。」又称:「基督教国不存在,神却永存。」
像这类的宗教论断,可牵动齐克果针对马天生,这位于一八五四年一月三十日辞世的敏斯特主教的继承者,在悼念会指敏斯特是真理的卫护者与见证者而作出的反驳。刻意冲着马天生,齐克果不久为文反讽:「敏斯特主教是否为真理的见证者?」
自一八五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起,至隔年的六月间,齐克果即不断发表一系列文章攻击马天生;直到他因病瘫倒为止。
四、学术方面:针对当时的学风,齐克果关切的,勿宁是人的「生存」本义,以及「伦理」,乃至「宗教」之与人存在的关联。因而,他极力唤醒时人当返回内心,并对自己的意志、激情、决断与行动力的重视。为此,他针砭时代的迷思,并提点时人只一味迷恋于反省、理解、思辨与努力积累知识。
像他就称:
「我们这时代,本质上是没有热情,只重视理解与思想的时代;有时虽也发出热忱,但转眼又如黠鼠般归于缄默。」
「这时代之所需,在最深的意义上,可用一个词充分表达;它需要……『永恆』。我们这时代的不幸……它只是『暂时』,是俗世。它对有关永恆的任何事物,全无耐心听取。」
「这时代整个的趋势,简言之,必是深植在这个事实上:由于我们知识的广泛增加,人们早已淡忘什么是『生存』的意义,以及什么是『内向性』的表意。」
又说:
「如果人们遗忘以敬虔方式去生存的本义;无疑,他们也会遗忘以一个人去生存的本义。」
从以上的引述看来,齐克果努力倡言,当不外要时人重视自我存在暨伦理的价值。尤其,更要宗教的加持;这才能教个人的生命和存在获致完满的意义。以下,稍自齐克果的自白,就可得到佐证:
「一个人一旦欠缺伦理与宗教的热情;那么,单是作为一个个人,那也是一件绝望的事。」
「伦理,是为正存在的个人,是为了活人而存在;而神,却是活人的神。」
「祂的权能,只存于伦理内;而这,便是存在的内容。」
「个人的伦理发展,是在建立一个小小的私人剧院,神在其中,则是一位观众;个人自己,也不例外。当然,存在的个人,也是主角;只是,他的工作,并不在欺瞒,而是在启显。为此,一切伦理的发展,都系赖在神的面前变成透明化。」
齐克果的一生,可用「存在,反省,思考,存在」这八字真言来形容。他对人类性灵的探索,有他的用心;因而,在人性、寓言、文学、心理学、语言学、诠释学、哲学、美学、神学与宗教诸方面的构思,则每有新的创见。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以及犹太基督教的教主暨救主耶稣基督,堪称是他追随的精神伟人。齐克果所创建的「存在」观,就深受他们的启迪:生存,就要向前行,要决断……;不断认识自己,选择自己,以更新自己。他还表示:「『非此即彼』,是通向天堂的锁钥;『……两者,都……』,却是走向地狱之路。」
此际,且来检视齐克果撰作《非此即彼:生活片简》的心路历程。齐克果在一八四八年十一月即已完成,至一八五九年由其胞兄出版的《作为一个作者我对作品之观点》,曾明示:包涵感性作品在内的所有着作,自始是以「宗教作家」的身份在执笔。为此,针对包含〈诱惑者的日记〉在内整部的《非此即彼:生活片简》,有人或会质疑:齐克果将本其「宗教作家」身份,而使它染上宗教色彩。想来,这是多虑了。因齐克果之使用笔名,原是其探讨个人生命真相刻意作的自我辩证:当下视己为一「异教徒」。这个「异教徒」,已觉察,且已在分辨……。他尤其知道在感性存在界之外,可另有一值得他理喻,甚至肯认的「伦理存在」界……。
齐克果在《非此即彼:生活片简》的出版之后;接而,陆续完成多样性又有分量的思想作品 :《恐惧与战慄》、《哲学片简》、《忧惧的概念》、《对哲学片简之最终非学术的附笔》、《爱的作为》、《致死之病》、《基督教中的励练》,以及《瞬间》等等。
《恐惧与战慄》一书,对《非此即彼:生活片简》所注意到的伦理存在与宗教存在的关联,则较有明确的阐述:伦理存在应可过渡到宗教存在。至于作为齐克果所有论述的分水岭之作《对哲学片简之最终非学术的附笔》,则明白表示:宗教存在似已吸收了伦理存在。
本文作者台湾大学哲学系退休,现为辅仁大学哲学系兼任副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