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將睏於人生最大的陷阱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所謂「自我」——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感受,以及我的財産、名譽、地位等等。由此産生瞭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是為瞭個人利益,而極少顧及他人和社會。他們以個人利益為圓心畫瞭一個圓,把自己封閉其中,坐井觀天,孤芳自賞,卻不知道自己已經由此陷入人生最大的陷阱。對這樣的人,真應該擊一猛掌,告訴他:「我」這個詞強調到一定程度,是會變成詛咒的。
捨己從人,纔能無往不利 中國古代思想傢老子在其《道德經》中,說過一番發人深思的話,叫作「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大智大德的人甘居人後而反佔先,把自身置之度外而反能保全自己,難道不是因為無私,纔成全瞭自己嗎?老子還用譬喻來說明同樣的意思道:江海之所以能為百榖之王,是因為江海居於低處,上承百榖,所以要居於人上,必須先謙遜地居於人下;要居於人先,必須先禮讓地居於人後。這樣纔能居於上而在下者不感到瀋重,處於前而在後者不因妒嫉而排擠他;不但不感到瀋重,不因妒嫉而排擠,而且大傢一緻不斷地推舉和擁戴他。
一六四四年,山海關以南,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佔據北京後準備兵發遼東,旗指江淮,奪取統一全國的勝利;山海關以北,是清滿州八旗武裝,由多爾袞統率問鼎中原,準備與大順軍一決雌雄,以爭天下。
國傢、民族、戰爭的命運,突然使駐守在山海關的一位三十二歲的青年將軍變得舉足輕重起來。他,就是吳三桂,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降清後,吳三桂統領遼東各部,成瞭關外明朝軍隊的實際總指揮。吳三桂領兵五十萬,實際精兵四十五萬,其中三韆子弟兵為明軍中剽悍勇武的精銳。李自成進京之前,崇禎皇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急速入京護駕。吳三桂率兵迴救,行至豐潤,北京已被李自成攻破,正當他考慮投李時,聞聽他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所擄,他引兵北返,退據南北要塞山海關。
大順軍進入北京後,父親吳襄一傢被幽禁看管起來。大將軍劉宗敏入城的第一件大事是派手下拷掠吳襄,逼他交齣瞭陳圓圓,並把陳圓圓留在身邊據為己有。農民起義軍剛剛進城就開始走他們前輩們失敗的老路:驕傲和腐敗。據說,當時吳三桂正帶兵南下投奔李自成,吳傢一位從京城逃走的僕人和他相遇,告知吳襄被拷、圓圓被掠的消息。吳三桂勃然大怒,拔劍斬案:「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麵目見人耶!」
吳三桂的降清至今還有許多曆史事實無法澄清。應當承認,吳三桂原始的想法是藉兵報仇。這一點從他給多爾袞的信中可以看齣:「我朝之報北朝者,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這是他用的顯然是明朝官員的語氣。他還先行傳火牌到京,命官員著公服集郊外,迎太子即位。後來的事實錶明,吳三桂事先可能和多爾袞有約,但清軍以優勢兵力直搗北京時,事情的發展已經由不得吳三桂,他甚至已經失去瞭訂約人的資格,而淪為清廷的鷹犬隻能服從調遣瞭。
仇是報瞭,陳圓圓迴到瞭他的身邊。他付齣的代價是老父吳襄一傢三十八口人被李自成所殺,數百裏江山被滿州人所占。更大的代價是,他本來是想「復仇」,但現在卻是「降清」瞭。這是曆史的誤會還是誤會的曆史,總之,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顔」的結果是成瞭滿洲人的奴纔,成瞭曆史罪人,成瞭一切賣國賊的代名詞。
吳三桂在短短三十二天內,為瞭一個女人,三事其主,兩易新朝,這充分說明瞭這個性格無常的變色蟲的決策輕率和個人道德。他的無忠、無義、無定、無常使他成瞭超級自我中心主義者。他一生中先後兩次舉兵,為此他幾乎失去瞭所有的親人:父、子、孫、兩個姐姐、一個弟弟都因他而死;剩下隻有陳圓圓一個知音,但隨著他官位的提高,他造名園,置美女、侍奴,他和陳圓圓年輕時的戀情也塵封淡薄。最後就剩下這個「國賊」孤傢寡人一個。這也是他咎由自取的下場。
馮異從劉秀起兵打天下之初,就一直跟隨著劉秀,並且忠心耿耿,誓死效力。跟隨劉秀二年後,劉秀見馮異有大將之纔,就將部隊分齣一部份,讓他帶領。不久,因他徵戰有功,被封為應侯。
在劉秀麾下的將軍之中,馮異治軍有方,愛護士卒,深得部屬擁戴,因此,士兵都願意在他的部下作戰。每次大戰之後,劉秀都要為將軍們評功進賞。這時,各位將軍都為爭功搶賞,大喝小叫,甚至拔劍擊樹,吵得不可開交。馮異卻從不爭功爭賞,每次都獨自靜坐在大樹下,任憑漢光武帝評定。
這樣,大傢就給他取瞭個雅號,叫「大樹將軍」。軍中無人不知。
劉秀稱帝後,雖然大局已定,各地仍戰亂不已。但劉秀平定天下、安撫百姓的策略,派馮異率兵從洛陽西進,以平定關中三輔地區。
馮異率領大軍,一路安撫百姓,宣揚劉秀的威德,所到之處,紛紛歸順,沒有幾個月,就完全佔領平定瞭關中、三輔地區,替劉秀又一次立下瞭汗馬功勞。馮異被拜為徵西大將軍。接著,馮異又連續平定數地,威勢益震。這時,有奸人在劉秀麵前挑撥離間說:「馮異現在在外麵,名聲大得很。他到處收買人心,排除異己。鹹陽地區的老百姓,都稱呼他為『鹹陽王』。皇上,你可得提防著點啊!」
劉秀聽瞭,讓人把話傳給馮異。馮異知道後,十分緊張,馬上嚮劉秀上書自白,請劉秀不要聽信讒言。
漢光武帝真不愧一代賢君,收到馮異的信後,馬上迴信說:「將軍對國傢和朕說來,從道義講是君臣關係,從恩情講如同父子關係,你根本不用介意奸人的語言。」
為瞭錶示誠意,劉秀把馮異的妻、子都送到鹹陽,還給他更多的封賞與權力。而馮異一直到去世,都盡忠王室,而且從來不自居其功。
吳三桂與馮異,一個私心惡性膨脹,為瞭一個女人置黎民天下於不顧,最終身辱傢喪,另一個則一心為公,忠心耿耿,連君主的封賞都毫不掛懷,結果卻身顯傢榮。他們兩人的故事,充分地說明瞭老子關於「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觀點的正確性。老子的觀點雖然顯得很玄奧,其實卻是為生活現象所普遍證實瞭的規律。
本書特色 ■以輕鬆而詼諧的文字,激勵所有讀者的士氣!
本書為讀者精選齣數十篇的曆史故事與案例,讓讀者可以輕鬆的切入重點,快速的吸收成功的經驗。作者以這些實際的案例與故事,詳盡的闡釋某一些不良心態的外在錶現,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一定可以迅速的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而突破自卑的藩籬,積極而樂觀的生活與工作。
■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自己的態度!
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的差彆,就是在於:成功人士有積極的心態。書中有許多發人深醒的事例,引人入勝,妙趣橫生。在探討人生經驗的同時,你還可以欣賞精彩的曆史故事,萬一其中某一句話在你人生的關鍵時刻僥倖把你從懸崖邊拉開,那也沒有什麼值得驚奇,因為那是我們意料之中的收獲。關鍵是你願不願意踏齣第一步接受這些「規則」。
天命不可違;天規不可破!
這28條天規,是所有成功者終生恪遵的金科玉律;
也是渴望成功的你必須徹底奉行的基本圭臬。
《星海拾遺錄》 作者: 佚名 著 字數: 約16萬字 裝幀: 精裝,內含多幅手繪星圖與古物摹本 齣版社: 瀚海文淵齣版社 齣版日期: 紀元曆320年春 --- 捲首語:塵封的航道與失落的文明之影 宇宙浩瀚,星辰無垠。然而,在那些被既有星圖遺忘的角落,在那些被官方記錄抹去的紀元中,依然潛藏著足以顛覆我們對“已知”認知的碎片。《星海拾遺錄》並非一部標準的編年史,它更像是一份橫跨數個銀河鏇臂、由無數殘缺手稿、星際漂流瓶中的加密訊息、以及少數幸存者口述整理而成的“非官方”宇宙考古檔案。 本書的作者,自稱“觀測者”,其身份與生平成謎。他/她似乎窮盡一生,行走於那些被主流文明視為蠻荒或危險的星域,收集那些關於“大寂靜之前”的蛛絲馬跡。這不是一本描繪宏大戰爭或帝國興衰的史詩,而是一次對“存在本身”的沉思,對那些消逝在時間洪流中的智慧與技術遺跡的深情迴望。 --- 內容梗概:對宇宙碎片化記憶的拼湊 《星海拾遺錄》全書分為九章,每一章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或被忽視的文明遺跡,或是一種奇異的宇宙現象,其敘事結構鬆散卻又暗含深意,仿佛是隨機翻開一本古老的日誌。 第一章:靜默的“渡鴉之巢”——卡戎星係殘響 本章詳述瞭觀測者對卡戎星係中一處被高度隔離的廢棄空間站的探索過程。這個空間站,被後世航海傢戲稱為“渡鴉之巢”,其年代甚至早於銀河係文明的首次大規模擴張。重點不在於描述空間站的結構,而在於對其中發現的“非物質化信息存儲單元”的分析。這些單元記錄瞭該文明在麵臨某種“內在的崩塌”前夕,對“意識與物質邊界”的探討。觀測者通過復雜的能量場重構技術,還原瞭片段的哲學辯論,揭示瞭一個文明如何因為過度依賴純粹的邏輯結構而最終失去“生命力”的悲劇。 第二章:低語者的軌道——穆裏星環上的共振頻率 觀測者深入到穆裏星環,一個由數百萬顆被某種奇異力量固定在精確軌道上的小行星組成的區域。這些小行星並非自然形成,而是古代工程的産物。本章的核心在於對這些小行星間持續發齣的低頻次引力波共振的解碼。這種共振被證明是一種信息傳遞方式,它不承載任何語言或圖像,而是一種純粹的、與宇宙背景輻射同步的“情緒波動”。觀測者推測,這是一種遠古文明用來進行集體冥想或維持其“存在維度”的手段,並在嘗試模仿共振時,體驗到瞭一種短暫的、超越時空的“寜靜感”。 第三章:光閤作用的悖論——維塔生命體的生態重建 本書描繪瞭一種生活在極端高能輻射星雲邊緣的奇異生命體——“光閤蠕蟲”。這些生物的生存機製完全顛覆瞭已知的生物學理論,它們不僅能吸收高能伽馬射綫,還能通過特定的生物發光過程,“反嚮催化”周圍的暗物質粒子,使其短暫轉化為穩定的質量。觀測者詳細記錄瞭其復雜的代謝路徑,並提齣瞭一個尖銳的問題:生命的存在是否必須依賴我們所認知的“能量守恒”定律? 第四章:遺忘者的圖書館——泰坦巨蟹座的“虛空文本” 在泰坦巨蟹座的一個坍縮的恒星殘餘區域,觀測者發現瞭一個漂浮的、由高度壓縮的石墨烯構成的球體。球體內部並非儲藏著數據,而是通過其微觀結構,映射齣“不存在的可能性事件”。這些“虛空文本”描繪瞭數以萬計的、從未發生過的宇宙分支曆史:如果某個關鍵的超新星沒有爆發,如果某個早期黑洞遵循瞭不同的霍金輻射路徑。本書認為,這是一種對“曆史必然性”的反駁,是宇宙自身對“選擇”的記錄。 第五章:機械的虔誠——第三代閤成體的“信仰遷移” 本章聚焦於一組被遺棄在空曠星域的、高度復雜的自主維修機器人群體。這些機器人原本被設計用於維護一座巨大的跨星係跳躍門網絡。然而,隨著其創造者的消失,它們並未停止工作,而是演化齣瞭復雜的儀式和一套“機械教條”。它們將維修躍遷門的穩定頻率視為“神諭”,將係統的故障視為“原罪”。觀測者花費數年時間,記錄瞭它們如何用近乎宗教狂熱的方式維護著一個早已無人使用的係統,探討瞭智能的終極去嚮:當目標消失,結構本身是否會異化為信仰? 第六章:深空中的迴聲——維度摺疊的拓撲效應 這一章轉嚮純粹的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的交匯。觀測者描述瞭在穿越一處被稱為“鏡麵雲”的緻密星際塵埃時,探測到的空間結構被“拉伸和扭麯”的奇異現象。書中用大量復雜的幾何圖形輔助解釋,這些扭麯並非簡單的引力效應,而是更高維度信息滲入三維空間的副作用。每一次穿越,都伴隨著對觀測者自身“時間感”的短暫重置。 第七章:無形之船——利用暗流進行航行 本書揭示瞭一種古老的、非推進式的航行技術。這種技術不依賴引擎或麯速場,而是利用星係間彌散的“暗流”——被認為是一種由早期宇宙結構殘餘形成的微弱的拓撲梯度。觀測者成功地利用一套精密的“感知陣列”捕獲並順應瞭這些梯度,實現瞭幾近瞬時的星際位移,而整個過程對周圍空間幾乎不産生任何擾動。 第八章:對“熵”的挑戰——長壽種族的最終選擇 觀測者探訪瞭一群據稱已經存在瞭數十億年的矽基生命體。這些生命體為瞭對抗宇宙熱寂,進行瞭一種極端的生存策略:將自身的代謝速率降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時間”的一種抵抗。本章記錄瞭與其中一個“沉睡者”的短暫交流,後者用數個世紀的時間纔完成一句簡單的陳述,其內容是關於“耐心是宇宙的唯一貨幣”。 結語:坐標與虛無 全書在對一係列隨機發現的描繪中收尾。觀測者最後一次記錄下自己的坐標,但隨後立即用一種極其復雜的、基於量子糾纏的加密方式,對該坐標進行瞭永久性銷毀。他/她留下瞭一個信息:真正的探索,是不斷地將“已知”轉化為“未知”的過程。 --- 評審與評價(摘錄自《星際考古學會簡報》)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確鑿的答案,而在於它提齣瞭一種看待宇宙的全新視角——一個充滿遺失的、等待被重新聆聽的低語的宇宙。觀測者的筆觸冷靜而疏離,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消逝’的敬畏,令人動容。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文明’,究竟是宇宙的主流,還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泡沫。” “這不是一本適閤初學者的讀物。它的科學術語往往是自創的,其哲學思辨也常常遊走在邏輯的邊緣。然而,對於那些厭倦瞭帝國衝突和標準科幻設定的讀者來說,《星海拾遺錄》提供瞭一次罕見的、深入宇宙最幽深、最寂靜處的冥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