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所谓「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感受,以及我的财产、名誉、地位等等。由此产生了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极少顾及他人和社会。他们以个人利益为圆心画了一个圆,把自己封闭其中,坐井观天,孤芳自赏,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由此陷入人生最大的陷阱。对这样的人,真应该击一勐掌,告诉他:「我」这个词强调到一定程度,是会变成诅咒的。
舍己从人,才能无往不利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过一番发人深思的话,叫作「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大智大德的人甘居人后而反佔先,把自身置之度外而反能保全自己,难道不是因为无私,才成全了自己吗?老子还用譬喻来说明同样的意思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江海居于低处,上承百谷,所以要居于人上,必须先谦逊地居于人下;要居于人先,必须先礼让地居于人后。这样才能居于上而在下者不感到沈重,处于前而在后者不因妒嫉而排挤他;不但不感到沈重,不因妒嫉而排挤,而且大家一致不断地推举和拥戴他。
一六四四年,山海关以南,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佔据北京后准备兵发辽东,旗指江淮,夺取统一全国的胜利;山海关以北,是清满州八旗武装,由多尔衮统率问鼎中原,准备与大顺军一决雌雄,以争天下。
国家、民族、战争的命运,突然使驻守在山海关的一位三十二岁的青年将军变得举足轻重起来。他,就是吴三桂,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降清后,吴三桂统领辽东各部,成了关外明朝军队的实际总指挥。吴三桂领兵五十万,实际精兵四十五万,其中三千子弟兵为明军中剽悍勇武的精锐。李自成进京之前,崇祯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急速入京护驾。吴三桂率兵回救,行至丰润,北京已被李自成攻破,正当他考虑投李时,闻听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所掳,他引兵北返,退据南北要塞山海关。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父亲吴襄一家被幽禁看管起来。大将军刘宗敏入城的第一件大事是派手下拷掠吴襄,逼他交出了陈圆圆,并把陈圆圆留在身边据为己有。农民起义军刚刚进城就开始走他们前辈们失败的老路:骄傲和腐败。据说,当时吴三桂正带兵南下投奔李自成,吴家一位从京城逃走的仆人和他相遇,告知吴襄被拷、圆圆被掠的消息。吴三桂勃然大怒,拔剑斩案:「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
吴三桂的降清至今还有许多历史事实无法澄清。应当承认,吴三桂原始的想法是借兵报仇。这一点从他给多尔衮的信中可以看出:「我朝之报北朝者,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这是他用的显然是明朝官员的语气。他还先行传火牌到京,命官员着公服集郊外,迎太子即位。后来的事实表明,吴三桂事先可能和多尔衮有约,但清军以优势兵力直捣北京时,事情的发展已经由不得吴三桂,他甚至已经失去了订约人的资格,而沦为清廷的鹰犬只能服从调遣了。
仇是报了,陈圆圆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付出的代价是老父吴襄一家三十八口人被李自成所杀,数百里江山被满州人所占。更大的代价是,他本来是想「复仇」,但现在却是「降清」了。这是历史的误会还是误会的历史,总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结果是成了满洲人的奴才,成了历史罪人,成了一切卖国贼的代名词。
吴三桂在短短三十二天内,为了一个女人,三事其主,两易新朝,这充分说明了这个性格无常的变色虫的决策轻率和个人道德。他的无忠、无义、无定、无常使他成了超级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一生中先后两次举兵,为此他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父、子、孙、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都因他而死;剩下只有陈圆圆一个知音,但随着他官位的提高,他造名园,置美女、侍奴,他和陈圆圆年轻时的恋情也尘封淡薄。最后就剩下这个「国贼」孤家寡人一个。这也是他咎由自取的下场。
冯异从刘秀起兵打天下之初,就一直跟随着刘秀,并且忠心耿耿,誓死效力。跟随刘秀二年后,刘秀见冯异有大将之才,就将部队分出一部份,让他带领。不久,因他征战有功,被封为应侯。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部下作战。每次大战之后,刘秀都要为将军们评功进赏。这时,各位将军都为争功抢赏,大喝小叫,甚至拔剑击树,吵得不可开交。冯异却从不争功争赏,每次都独自静坐在大树下,任凭汉光武帝评定。
这样,大家就给他取了个雅号,叫「大树将军」。军中无人不知。
刘秀称帝后,虽然大局已定,各地仍战乱不已。但刘秀平定天下、安抚百姓的策略,派冯异率兵从洛阳西进,以平定关中三辅地区。
冯异率领大军,一路安抚百姓,宣扬刘秀的威德,所到之处,纷纷归顺,没有几个月,就完全佔领平定了关中、三辅地区,替刘秀又一次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被拜为征西大将军。接着,冯异又连续平定数地,威势益震。这时,有奸人在刘秀面前挑拨离间说:「冯异现在在外面,名声大得很。他到处收买人心,排除异己。咸阳地区的老百姓,都称唿他为『咸阳王』。皇上,你可得提防着点啊!」
刘秀听了,让人把话传给冯异。冯异知道后,十分紧张,马上向刘秀上书自白,请刘秀不要听信谗言。
汉光武帝真不愧一代贤君,收到冯异的信后,马上回信说:「将军对国家和朕说来,从道义讲是君臣关系,从恩情讲如同父子关系,你根本不用介意奸人的语言。」
为了表示诚意,刘秀把冯异的妻、子都送到咸阳,还给他更多的封赏与权力。而冯异一直到去世,都尽忠王室,而且从来不自居其功。
吴三桂与冯异,一个私心恶性膨胀,为了一个女人置黎民天下于不顾,最终身辱家丧,另一个则一心为公,忠心耿耿,连君主的封赏都毫不挂怀,结果却身显家荣。他们两人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老子关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观点的正确性。老子的观点虽然显得很玄奥,其实却是为生活现象所普遍证实了的规律。
本书特色 ■以轻松而诙谐的文字,激励所有读者的士气!
本书为读者精选出数十篇的历史故事与案例,让读者可以轻松的切入重点,快速的吸收成功的经验。作者以这些实际的案例与故事,详尽的阐释某一些不良心态的外在表现,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一定可以迅速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而突破自卑的藩篱,积极而乐观的生活与工作。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
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就是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书中有许多发人深醒的事例,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在探讨人生经验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精彩的历史故事,万一其中某一句话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侥倖把你从悬崖边拉开,那也没有什么值得惊奇,因为那是我们意料之中的收获。关键是你愿不愿意踏出第一步接受这些「规则」。
天命不可违;天规不可破!
这28条天规,是所有成功者终生恪遵的金科玉律;
也是渴望成功的你必须彻底奉行的基本圭臬。
《星海拾遗录》 作者: 佚名 著 字数: 约16万字 装帧: 精装,内含多幅手绘星图与古物摹本 出版社: 瀚海文渊出版社 出版日期: 纪元历320年春 --- 卷首语:尘封的航道与失落的文明之影 宇宙浩瀚,星辰无垠。然而,在那些被既有星图遗忘的角落,在那些被官方记录抹去的纪元中,依然潜藏着足以颠覆我们对“已知”认知的碎片。《星海拾遗录》并非一部标准的编年史,它更像是一份横跨数个银河旋臂、由无数残缺手稿、星际漂流瓶中的加密讯息、以及少数幸存者口述整理而成的“非官方”宇宙考古档案。 本书的作者,自称“观测者”,其身份与生平成谜。他/她似乎穷尽一生,行走于那些被主流文明视为蛮荒或危险的星域,收集那些关于“大寂静之前”的蛛丝马迹。这不是一本描绘宏大战争或帝国兴衰的史诗,而是一次对“存在本身”的沉思,对那些消逝在时间洪流中的智慧与技术遗迹的深情回望。 --- 内容梗概:对宇宙碎片化记忆的拼凑 《星海拾遗录》全书分为九章,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或被忽视的文明遗迹,或是一种奇异的宇宙现象,其叙事结构松散却又暗含深意,仿佛是随机翻开一本古老的日志。 第一章:静默的“渡鸦之巢”——卡戎星系残响 本章详述了观测者对卡戎星系中一处被高度隔离的废弃空间站的探索过程。这个空间站,被后世航海家戏称为“渡鸦之巢”,其年代甚至早于银河系文明的首次大规模扩张。重点不在于描述空间站的结构,而在于对其中发现的“非物质化信息存储单元”的分析。这些单元记录了该文明在面临某种“内在的崩塌”前夕,对“意识与物质边界”的探讨。观测者通过复杂的能量场重构技术,还原了片段的哲学辩论,揭示了一个文明如何因为过度依赖纯粹的逻辑结构而最终失去“生命力”的悲剧。 第二章:低语者的轨道——穆里星环上的共振频率 观测者深入到穆里星环,一个由数百万颗被某种奇异力量固定在精确轨道上的小行星组成的区域。这些小行星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古代工程的产物。本章的核心在于对这些小行星间持续发出的低频次引力波共振的解码。这种共振被证明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不承载任何语言或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与宇宙背景辐射同步的“情绪波动”。观测者推测,这是一种远古文明用来进行集体冥想或维持其“存在维度”的手段,并在尝试模仿共振时,体验到了一种短暂的、超越时空的“宁静感”。 第三章:光合作用的悖论——维塔生命体的生态重建 本书描绘了一种生活在极端高能辐射星云边缘的奇异生命体——“光合蠕虫”。这些生物的生存机制完全颠覆了已知的生物学理论,它们不仅能吸收高能伽马射线,还能通过特定的生物发光过程,“反向催化”周围的暗物质粒子,使其短暂转化为稳定的质量。观测者详细记录了其复杂的代谢路径,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是否必须依赖我们所认知的“能量守恒”定律? 第四章:遗忘者的图书馆——泰坦巨蟹座的“虚空文本” 在泰坦巨蟹座的一个坍缩的恒星残余区域,观测者发现了一个漂浮的、由高度压缩的石墨烯构成的球体。球体内部并非储藏着数据,而是通过其微观结构,映射出“不存在的可能性事件”。这些“虚空文本”描绘了数以万计的、从未发生过的宇宙分支历史:如果某个关键的超新星没有爆发,如果某个早期黑洞遵循了不同的霍金辐射路径。本书认为,这是一种对“历史必然性”的反驳,是宇宙自身对“选择”的记录。 第五章:机械的虔诚——第三代合成体的“信仰迁移” 本章聚焦于一组被遗弃在空旷星域的、高度复杂的自主维修机器人群体。这些机器人原本被设计用于维护一座巨大的跨星系跳跃门网络。然而,随着其创造者的消失,它们并未停止工作,而是演化出了复杂的仪式和一套“机械教条”。它们将维修跃迁门的稳定频率视为“神谕”,将系统的故障视为“原罪”。观测者花费数年时间,记录了它们如何用近乎宗教狂热的方式维护着一个早已无人使用的系统,探讨了智能的终极去向:当目标消失,结构本身是否会异化为信仰? 第六章:深空中的回声——维度折叠的拓扑效应 这一章转向纯粹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交汇。观测者描述了在穿越一处被称为“镜面云”的致密星际尘埃时,探测到的空间结构被“拉伸和扭曲”的奇异现象。书中用大量复杂的几何图形辅助解释,这些扭曲并非简单的引力效应,而是更高维度信息渗入三维空间的副作用。每一次穿越,都伴随着对观测者自身“时间感”的短暂重置。 第七章:无形之船——利用暗流进行航行 本书揭示了一种古老的、非推进式的航行技术。这种技术不依赖引擎或曲速场,而是利用星系间弥散的“暗流”——被认为是一种由早期宇宙结构残余形成的微弱的拓扑梯度。观测者成功地利用一套精密的“感知阵列”捕获并顺应了这些梯度,实现了几近瞬时的星际位移,而整个过程对周围空间几乎不产生任何扰动。 第八章:对“熵”的挑战——长寿种族的最终选择 观测者探访了一群据称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的硅基生命体。这些生命体为了对抗宇宙热寂,进行了一种极端的生存策略:将自身的代谢速率降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时间”的一种抵抗。本章记录了与其中一个“沉睡者”的短暂交流,后者用数个世纪的时间才完成一句简单的陈述,其内容是关于“耐心是宇宙的唯一货币”。 结语:坐标与虚无 全书在对一系列随机发现的描绘中收尾。观测者最后一次记录下自己的坐标,但随后立即用一种极其复杂的、基于量子纠缠的加密方式,对该坐标进行了永久性销毁。他/她留下了一个信息:真正的探索,是不断地将“已知”转化为“未知”的过程。 --- 评审与评价(摘录自《星际考古学会简报》)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确凿的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种看待宇宙的全新视角——一个充满遗失的、等待被重新聆听的低语的宇宙。观测者的笔触冷静而疏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消逝’的敬畏,令人动容。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明’,究竟是宇宙的主流,还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泡沫。” “这不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读物。它的科学术语往往是自创的,其哲学思辨也常常游走在逻辑的边缘。然而,对于那些厌倦了帝国冲突和标准科幻设定的读者来说,《星海拾遗录》提供了一次罕见的、深入宇宙最幽深、最寂静处的冥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