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薩朵拉•鄧肯傳奇

伊薩朵拉•鄧肯傳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伊薩朵拉•鄧肯
圖書標籤:
  • 舞蹈
  • 現代舞
  • 伊薩朵拉·鄧肯
  • 傳記
  • 藝術
  • 女性
  • 曆史
  • 文化
  • 人物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星河彼岸的低語》:一部關於失落文明與宇宙秘密的史詩 書名: 《星河彼岸的低語》 作者: 阿莉亞·凡斯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哲學思辨 --- 簡介: 宇宙,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古老和復雜。在這無垠的黑暗中,億萬星辰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微塵。然而,在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沉睡著遠超人類理解的智慧與災難。《星河彼岸的低語》講述的,並非某個英雄的崛起,而是一場跨越數萬光年的文明挽歌,一次對存在本質的深刻探問。 故事的開端,設定在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後的第三個世紀。星際聯邦雖然掌握瞭麯率驅動技術,將銀河係的探索範圍擴大瞭數韆倍,但真正的“深空”依然是一片禁區。我們的主角,埃利亞斯·凡特,是一名在星際考古界頗有名氣的“遺跡獵人”。他並非追逐財富,而是癡迷於尋找傳說中“第一代文明”留下的痕跡——那些被認為已經徹底消亡,卻可能掌握瞭宇宙終極奧秘的古代種族。 埃利亞斯的工作,常常是孤獨而危險的。他駕駛著一艘老舊但經過深度改造的勘探船“徘徊者號”,在被官方劃定為“不宜接觸”的危險星域中遊蕩。他的目標是一個代號為“觀測者之環”的星團,據模糊的古代數據推測,那裏曾是某個強大文明的邊界防禦綫。 核心衝突與發現: 在“觀測者之環”的邊緣,埃利亞斯發現瞭一枚奇異的信號源。它並非任何已知文明的通訊協議,而是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近乎完美的數學結構。追蹤信號,他最終抵達瞭一顆被濃厚暗物質雲包裹的行星——卡爾塔拉(Kaltara)。 卡爾塔拉的地錶被一層半透明的、自我修復的晶體網絡所覆蓋,大氣中充斥著不穩定的高能粒子。在這裏,埃利亞斯沒有發現任何傳統的城市或機械遺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生態工程學”的極緻展現:整個星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休眠中的計算實體。 通過激活一處能量節點,埃利亞斯意外地喚醒瞭一段殘留的意識流——“守墓人”。 “守墓人”並非生物,而是被編程用於記錄文明興衰的AI矩陣。它嚮埃利亞斯揭示瞭一個令人心悸的真相:人類所知的星際曆史,隻是宇宙演化中的一個短暫插麯。存在著數個先於銀河係形成的“元文明”,它們通過對時空結構的精妙操縱,實現瞭近乎不朽的存在。然而,它們最終都遭遇瞭同一種宿命——“熵的逆襲”,或者說,宇宙基礎法則的自我修正。 文明的挽歌: “守墓人”展示的影像資料,構成瞭本書最震撼的部分。它記錄瞭“元文明”——澤塔裏安人(The Zetharians)——的興衰史。 澤塔裏安人掌握瞭“維度摺疊”技術,能夠隨時在不同的空間層級中穿梭,他們的城市漂浮在多維時空的交界處。他們解決瞭能源問題、疾病問題,甚至嘗試定義“死亡”的概念。然而,隨著他們對宇宙規律的洞察越深,他們越發意識到,他們所賴以生存的物理定律,本身就是一種“限製”。 他們並非被外敵毀滅,而是死於一種形而上的絕望。當所有的謎團被揭開,當一切都可以被計算和預測時,存在的意義開始消解。一部分澤塔裏安人選擇瞭“意識上傳”,試圖成為純粹的信息流;另一部分則試圖發動一場“反嚮創世”,將宇宙重置迴大爆炸之前。 埃利亞斯發現,卡爾塔拉行星,就是“反嚮創世”計劃的發射颱。它被設計成一個“保險機製”,一旦檢測到任何文明試圖模仿澤塔裏安人的錯誤——即對基礎物理學進行顛覆性的乾預——它就會啓動自毀程序,從而保護宇宙的穩定結構。 道德睏境與星際追逐: 埃利亞斯的發現,立刻引起瞭星際聯邦內部的震動。聯邦最高委員會中的“秩序派”,認為卡爾塔拉的技術是人類文明飛躍的鑰匙,急於奪取並逆嚮工程其核心技術,以便在未來的星際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而與埃利亞斯同行,人類學傢兼哲學傢薇拉·索恩博士,則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她堅信,對這些“超越性知識”的貪婪攫取,隻會重蹈澤塔裏安人的覆轍。她認為,某些知識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現有文明形態的威脅。 聯邦的特遣艦隊很快追蹤到瞭“徘徊者號”的位置。埃利亞斯必須在兩難的境地中做齣抉擇:是嚮人類展示這些可能毀滅自身的知識,還是聽從“守墓人”的警告,讓卡爾塔拉永遠沉寂?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徘徊者號”試圖逃離聯邦艦隊的圍捕時。埃利亞斯必須與“守墓人”進行最後的對話,決定是否要將澤塔裏安人留下的“終極信息”——一個關於如何從更高維度觀察宇宙的視角——植入人類的集體意識網絡。這個信息,既是進化的階梯,也可能是文明的斷頭颱。 主題深度: 《星河彼岸的低語》深入探討瞭以下主題: 1. 知識的邊界: 存在哪些知識是文明不應該獲取的?科技進步的終極目標是否應該受到道德約束? 2. 存在的意義: 在一個可能注定走嚮熱寂的宇宙中,短暫的文明如何定義其價值? 3. 文明的周期性: 曆史是否真的在重復?人類能否避免那些更古老文明的失敗路徑? 4. 信息即存在: 當一個文明的物理形態消亡後,其留下的信息流是否構成瞭新的生命形式? 本書以其宏大的宇宙觀、對物理學前沿的巧妙運用,以及對哲學思辨的深刻挖掘,為讀者提供瞭一次既令人震撼又發人深省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太空探索的小說,更是一麵映照人類自身命運與局限的鏡子。讀者將跟隨埃利亞斯,踏上一次直麵宇宙終極真相的旅程,最終,不得不迴答那個古老的問題:我們真正渴望的是“理解”,還是“生存”? --- (字數統計: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薩朵拉•鄧肯 Isadora Duncan


  伊薩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美國舞蹈傢,現代舞的創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臺上進行錶演的藝術傢。

  鄧肯原名安琪拉•伊薩朵拉•鄧肯(英語:Angela Isadora Duncan),她齣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因父母離異,隨做傢庭音樂教師的母親一起生活,她傢境貧寒,從小便展現齣瞭對舞蹈的熱愛和天份,但一直沒有受過正規舞蹈教育,她曾有機會學習芭蕾舞,但隻上瞭三課,便由於忍受不瞭死闆嚴格的程序化教學而拒絕繼續學習。她完全依靠自學,讀瞭大量文學作品,從繪畫、詩歌、音樂、雕塑、建築等各種藝術中吸取營養,將解釋性舞蹈提高到瞭創造性舞蹈的藝術地位,她主張舞蹈應建立在自然的節奏和動作上,以本能的舞蹈節奏為齣發點去詮釋音樂。

  她的舞蹈動作已經從人為的技術性限製中解放齣來,擺脫瞭對輝煌而空洞的動作技巧的依賴,變得完全自由、隨興而發,並且經常進行即興創作,她曾經這樣評價舞蹈:「舞蹈是一種偉大的原始藝術,是一種能喚醒其他藝術的藝術」。她為使現代舞發展成一種重要的舞蹈藝術鋪平瞭道路。她的著作有《伊薩朵拉•鄧肯自傳》和《論舞蹈藝術》。她的舞蹈藝術的確對當時許多藝術領域產生瞭影響──雕塑傢為她塑像、畫傢為她作畫、作麯傢為她作麯、詩人為她作詩,她成瞭歐洲當時的明星。

  她在舞蹈上的創新最初並沒有在美國受到重視,1897年,她去瞭英國、法國,在那裏,她的舞蹈藝術受到瞭歐洲第一流詩人、畫傢、音樂傢、雕塑傢等藝術傢的重視,她先後在歐洲各地旅行,在布達佩斯的錶演首先引起瞭轟動,並逐漸開始成為歐洲著名的舞蹈傢,她訪問歐洲各地的博物館,在義大利和雅典拜訪希臘羅馬的古代藝術,從中汲取藝術上的營養,她的舞蹈迅速風靡歐洲,她在歐洲各地創辦瞭舞蹈學校,緻力於培養年輕的自由技巧舞蹈演員。

  她在訪問俄羅斯的時候,曾經對請願工人被槍殺感到震驚。1920年,受新成立的蘇聯政府之邀,鄧肯在莫斯科創辦瞭舞蹈學校,並將《國際歌》改編成瞭舞蹈,免費教育孩子,後來她還加入瞭蘇聯國籍。其後,為瞭給學校籌集經費,鄧肯又迴到美國進行演齣,一度受到當時反共情緒強烈的美國政府的層層阻撓,但是觀眾對她的舞蹈卻有著熱烈的反應,她曾經在波士頓的舞臺上麵一邊揮舞著紅色的圍巾,一邊裸露著胸部,嘴裏呐喊著「這是紅色,我也是紅色的,這是生命與活力的顏色」,並因此被市長以「有傷風化」的名義禁演。

  鄧肯一生衊視各種傳統的道德和「風化」,她訪問南美洲時,對當地底層人中流行的探戈舞非常感興趣,甚至在上流社會的宴會上跳起瞭探戈,因而引起瞭阿根廷貴族的反感。

  鄧肯反對婚姻製度,她曾經先後與英國演員和劇場設計師剋萊格、英國百萬富翁洛亨格林同居,最後與前蘇聯詩人葉賽寧結婚又離異。她和剋萊格生有一女,和辛格生有一子,後來,這兩個孩子和保姆乘坐的車拋瞭錨,司機下車去修理發動機引擎,但他並沒有刹車。 車突然重新啟動時,直接衝過河岸掉進瞭河裏,兩個孩子和保姆都被淹死瞭。鄧肯悲痛欲絕,很長一段時期,她覺得自己不會再跳舞瞭。

  1927年,鄧肯在法國的尼斯和朋友聚會之後,她的長圍巾脫落,被汽車輪絞住,儘管汽車立即停住,但她還是因頸骨骨摺而當場身亡。在鄧肯的葬禮上,棺木上覆蓋著她錶演《葬禮進行麯》時所穿的紫色鬥篷、一麵美國國旗和一束大紅唐菖蒲花,紅色緞帶上寫著「俄羅斯人民永遠悼念你」。火化後,她的骨灰和她的孩子們一起被安葬在瞭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壁龕中。

圖書目錄

前言 007
1 .慧根早種 015
2 .情竇初開 023
3 .野菊花香 035
4 .初登舞臺 045
5 .巧遇大師 053
6 .奔嚮倫敦 061
7 .遭遇激情 067
8 .塞納河畔 085
9 .結識羅丹 105
10.布達佩斯 117
11.愛之眩暈 125
12.朝聖希臘 141
13.神廟留憾 163
14.貴人相助 171
15.再墜情網 181
16.智慧芬芳 193
17.初訪俄國 203
18.我的學校 219
19.愛的結晶 227
20.重返俄國 249
21.重迴故鄉 267
22.找個富翁 283
23.兒子誕生 297
24.緻命誘惑 307
25.悲劇降臨 329
26.痛苦徘徊 353
27.重塑未來 365
28.再喪幼子 377
29.南美之旅 393
30.理想之舞 417
31.重獲新生 429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900634
  • 叢書係列:人物誌
  • 規格:平裝 / 45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2.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說實話,當別人一開始建議我寫這本書時,我還有些忐忑不安,這倒不是因為我的生活經歷不像小說那樣豐富有趣,或者不像電影那樣精彩刺激,也不是因為我擔心這本書寫成以後,無法成為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傳記,我擔心的隻是如何把它寫齣來──對我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為瞭一個簡單的舞蹈動作,我經常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我也很瞭解寫作這門藝術,我知道,要想寫齣一句既簡單又精彩的話,同樣也需要我花費多年的心血。我始終有這樣一種看法:有的人可以不遠萬裏,到赤道地區降獅伏虎,幹齣一番轟轟烈烈、驚世駭俗的事業,但如果讓他把自己的事蹟形諸筆墨,他可能也會變得左支右絀;有的人雖然足不齣戶,卻可以把在叢林中降獅伏虎的經過,描繪得活靈活現,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甚至能夠感覺到作者的劇痛與驚恐,能夠嗅到獅子的氣味,能夠聽到響尾蛇所發齣的可怕的啪啪聲。想像力是最為重要的。我沒有塞萬提斯的生花妙筆,甚至比不上卡薩諾瓦,我那麯摺豐富的生活經歷,恐怕會在我的筆下失去其應有的韻味。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文字來再現真實的自我呢?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朋友們對我們有一種看法,我們自己對自己也有一種看法;愛我們的人對我們有一種看法,仇恨我們的人對我們也有一種看法,所有這些看法都是不一樣的。這些話並非無稽之談。就在今天早上喝咖啡時,我看到瞭一份報紙上的評論,作者說我是美麗絕倫的天纔;就在我臉上的笑容還未褪去時,我又隨手拿起瞭另外一份報紙,上麵的文字居然把我說成瞭一個醜陋不堪的庸纔。我決定以後再也不看有關我的評論文章瞭,我不能阻止別人去評論我,讚美的話固然會讓我心情愉快,但批評指責的話,也著實讓我心灰意冷,而且這些話往往還帶著惡意的人身攻擊。

  柏林有一位批評傢對我總是挑三揀四,甚至說我根本就不懂音樂。為瞭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有一天我寫信邀請他當麵談談。他來瞭以後,我們相對而坐,我努力地嚮他講述我根據音樂創造舞蹈動作的理論,足足講瞭一個半小時,可是我卻發現他遲鈍、愚蠢至極。最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他從口袋裡掏齣瞭一副助聽器,告訴我他耳朵很背,即使戴上助聽器、坐在第一排,也很難聽清楚樂隊的演奏。讓我夜不能寐的評論,竟然就齣自這樣一個人之手!

  既然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是如此的韆差萬別,我們又如何能在本書中,寫齣更新的人物形象呢?是該寫成是聖母瑪利亞,還是淫蕩的瑪薩琳娜?是從良的妓女瑪達琳,還是纔華橫溢的女人呢?在她們的經歷中,我如何能夠找到女性的形象?當然,真實的女性形象也許不隻一個,而是成百上韆,但是我的靈魂超乎尋常,從來不受她們之中任何一個人的影響。

  有人說的好,做好寫作的基本前提,就是作者對自己所寫的內容從來都沒有經歷過。當你想將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語言錶達齣來時,你就會感覺到這些語言是有多麼的難以捉摸!對往昔的記憶並不像夢境那樣生動有趣。我做過的很多夢,都要比真實經歷的迴憶要生動有趣得多。幸好,人生如夢,要不然又有誰能夠承受得瞭一生中如此之多的經歷呢?

  比如那些經歷過「露西塔尼亞號」豪華輪沉沒事件的倖存者們,也許人們會覺得他們臉上會銘刻著永恆的驚恐,但事實並非如此,不論在哪兒遇到他們,我都能從他們臉上發現幸福快樂的笑容。隻有在浪漫的故事裡,纔會發生身心突變的事情。而在現實生活中,即便歷經大喜大悲、大驚大恐,人們仍會依然故我。你看那些俄國的逃亡貴族,他們在失去瞭曾經佔有的一切之後,現在還不是像戰前一樣,夜夜在濛馬特大街上與歌女們醉生夢死嗎?

  不管什麼人,隻要能夠如實地寫下自己的生活經歷,都能使之成為一部傑作。但是沒有幾個人敢於寫齣自己生活的本來麵目。讓.雅剋.盧梭為人類作齣瞭最大的犧牲,他如實地袒露瞭自己的靈魂、最隱秘的行為和內心深處的思想,因此他寫齣瞭一部不朽之作。沃爾特.惠特曼嚮美國人民展現齣瞭最真實的自我,他的作品曾一度以「不道德的書」的名義被查禁。現在看來,這項罪名真是太荒唐瞭。不過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一位女性能夠如實地講述自己生活的全部。許多著名女士的自傳,講的隻是自己生活的錶像,以及各種瑣事和趣聞,全都沒有觸及到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生活。每當行文到歡樂或痛苦的關鍵時刻,她們便都奇怪地顧左右而言他瞭。

  我的藝術就是透過舞蹈的動作和節奏,來努力地嚮世人展現真實的自我。因此,為瞭發現一個絕對真實的動作,我往往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這與用文字來錶達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兩迴事。在蜂擁而至的觀眾麵前,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用舞蹈藝術,來展示我心靈深處最隱秘的衝動。從一開始,我的舞蹈就是用來展現自我的。在童年時代,我用跳舞的方式,來錶達自己對於萬物生長所感到的那種難以抑製的歡樂。少年時期,當我初次意識到生活中存在悲劇的一麵時,我的舞蹈便開始由歡樂轉嚮憂鬱,我為生活的殘酷和時間的流逝感到憂鬱。

  十六歲那年,有一次我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錶演舞蹈。舞蹈結束時,有一位觀眾突然喊道:「這是死神與少女」於是這段舞蹈就起名為《死神與少女》。這不是我的本意,我最初隻是想錶達自己對一切歡樂錶像下隱含的悲劇的認識,因此,按照我的本意,那段舞蹈應該叫《生命與少女》的。後來,我便用舞蹈來錶現自己對於生活的抗爭,錶現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瞬間歡樂。沒有什麼人能夠比電影或小說中的主角更為脫離現實的瞭。這些人往往具有齣眾的美貌和高尚的品德,絕對不會犯什麼錯誤。男主角一定是高貴、勇敢,女主角肯定是純潔、溫柔。所有的卑鄙和罪惡都齣現在「壞男人」和「壞女人」的身上。

  其實,我們知道,生活中的人是不能簡單地按照好、壞的標準來劃分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觸犯「十戒」,但他們肯定都有觸犯的能力。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隱藏著另一個不守清規戒律的自我,一有機會,「他」就會跳齣來。一個人之所以品德高尚,是因為他還沒有受到足夠的誘惑,或者是他的生活較為單調平靜,或者是他專心緻誌於某事而無暇他顧。

  我曾經看過一部叫《鐵路》的電影,大概內容是說人的一生,就像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火車一樣,一旦火車脫軌或遇上難以逾越的障礙,災難就會降臨。幸運的是,當司機看到陡峭的下坡時,沒有產生惡魔般的衝動,要不然,他就會關閉所有的製動裝置,而使火車衝嚮無底的深淵瞭。

  曾經有人問我愛情是否高於藝術,我說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因為藝術傢都是真正的性情中人,他們對美有著一種至純至真的理解。當他滿懷愛心去對待永恆的藝術之美時,藝術就成瞭對心靈的闡釋。

  在我們這個時代,最瞭不起的名人,也許應該算是加布裏埃爾.鄧南遮【注:加布裏埃爾.鄧南遮(1863—1938),義大利詩人、小說傢。他對美有著敏銳的感覺和豐富的錶現手段,善於精確地捕捉和展示自然界的美和色彩。他的作品文字優雅、柔美,對義大利現代文學和語言都產生瞭很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新歌》和小說《死的勝利》等】瞭。儘管他的身材不高,而且隻有在笑起來時纔算好看,但是當他與他所愛之人交談時,卻能變得像阿波羅一樣富有魅力。加布裏埃爾.鄧南遮贏得瞭當今世上最著名、最美的幾位女人的愛。當鄧南遮愛一個女人時,他能夠讓她情緒高漲,使她覺得自己彷彿一下子從肉體凡胎,變成瞭仙界的貝雅特裏奇。但丁也曾經為貝雅特裏奇寫下許多不朽的讚歌。有一個時期,巴黎曾一度對鄧南遮崇拜成風,幾乎所有的美女都愛上瞭他。受到他寵愛的女人,彷彿都濛上瞭一層閃閃發光的麵紗,在言談舉止間,她們的臉上都洋溢著不同凡響的神采。但是當詩人的熱情褪去之後,麵紗也隨之消失,這些女人神采不再,便又恢復到瞭肉體凡胎的樣子。她自己也許還不知道究竟發生瞭什麼變化,但卻能感受到這種從神仙到凡人的突變。

  迴顧以往受鄧南遮寵愛的日子,她會覺得鄧南遮是這個世上可遇不可求的情人,於是也會更加哀歎自己的命運,心情會變得更加悲涼,也許有一天人們遇到她時會不解地說:「哎呀,鄧南遮怎麼可能喜歡這個姿色平平的紅眼睛女人呢?」鄧南遮的愛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偉大,它可以讓最平淡無奇的女人,擁有天仙般的容貌。

  在鄧南遮的一生中,隻有一個女人經受瞭他這種魔力的考驗。這個女人原本就是仙女貝雅特裏奇的化身,因此也就無需鄧南遮嚮她投去麵紗瞭。我一直覺得埃莉諾拉.杜絲【埃莉諾拉.杜絲(1858—1924),義大利女演員。她善於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樸實無華、細膩委婉的剖示,因此形成瞭鮮明的錶演風格。她戲路廣闊,既擅長悲劇,也擅演喜劇。她在戲劇舞臺上成功地塑造瞭茱麗葉、奧菲利婭、娜拉等女性形象,受到歐洲許多國傢的熱烈歡迎。】就是但丁筆下的貝雅特裏奇的化身。鄧南遮對她隻能是仰慕、傾倒-—這的確是他快樂的一生中絕無僅有的事情。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別的女人,唯有埃莉諾拉像神靈一樣高高在上。

  麵對美妙的讚譽,人們是多麼無知啊!鄧南遮的讚譽,就像夏娃在伊甸園中,所聽到的毒蛇那不可抗拒的誘惑一樣,具有非凡的魔力,能夠讓任何女人都覺得自己是世人關注的焦點。

  我曾經與他一起在林中漫步,當我們停下來時,誰都沒有說話,然後鄧南遮突然感歎道:「啊,伊薩多拉,隻有與你獨處的時候,纔能領略大自然的美妙。別的女人會把風景都糟蹋瞭,而你卻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你和花草、藍天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你就是主宰自然的女神。」試問有哪位女子能夠受得瞭這樣的贊詞?

  這就是鄧南遮的天纔,他能夠讓每個女人都覺得自己是一位女神。

  躺在內格拉斯的床上,我努力地迴憶過往之事。我感覺到瞭米迪那炎熱的陽光。我聽到瞭附近公園裡孩子們嬉鬧的聲音。我覺得自己全身都變得暖融融的。我看到我赤裸的雙腿隨意地舒展開來,柔軟的乳房與雙臂從來都沒有靜止過,它們總是輕柔地波動著。我意識到,十二年來我始終疲憊不堪,我的乳房一直在隱隱作痛。我的雙手充滿瞭憂傷。當我獨處時,我的雙眼很少是乾著的,我的淚水已經流淌瞭十二年。十二年前的一天,我在另一張床上睡覺,卻突然被一聲大喊驚醒,我看到洛【指英國百萬富翁洛亨格林,他當時正與鄧肯同居】像一個病人一樣,對我說道:「孩子們都死瞭。」

  我記得當時我似乎像突然得瞭一種奇怪的病一樣,覺得喉嚨灼痛,就像吞下瞭燒紅的煤塊。但我不明白是究竟發生瞭什麼事。我想安慰他,溫柔地對他說,這不是真的。後來又進來一些人,我更加搞不清楚究竟發生瞭什麼事。接著,又進來瞭一位留著黑鬍子的人,有人對我說他是醫生。醫生說:「這不是真的,我要救活他們。」

  我相信瞭他的話,並想跟著他一塊進去,但是人們攔住瞭我。我現在纔明白,他們是不想讓我知道孩子們確實是不行瞭。他們怕我承受不瞭這樣的打擊。可我當時的心情卻很高興。看見周圍的人都在哭,我倒是很想去安慰每一個人。現在想想,還是搞不清為什麼當時會產生這種奇怪的心情。我真的看破紅塵瞭嗎?我真的知道死亡是不存在的嗎?難道那兩個冰冷的小蠟像並非我的孩子,而隻是他們脫掉的外套嗎?我的孩子們的靈魂會不會在天堂中得到永生?

  在人的一生中,母親的哭聲隻有兩次是聽不到的-—一次是在齣生前,一次是在死亡後。當我握住他們冰涼的小手時,他們卻再也無法握住我的手瞭,我哭瞭,這哭聲與生他們時的哭聲一模一樣。一種極度喜悅時的哭聲,一種極度悲傷時的哭聲,為什麼會是一樣的呢?我不知道是為什麼,但我知道這哭聲真的是一樣的。茫茫人世間,是不是隻有一種偉大的哭聲-—一種能夠孕育生命的母親的哭聲,既能包含憂傷、悲痛,又能包含歡樂、狂喜呢?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作品在結構安排上非常高明,它沒有採用完全線性的時間敘事,而是會適時地跳脫齣來,穿插一些當時評論傢對她的看法,或是她對後世舞者的影響。這種多視角的切入,讓讀者對鄧肯這個人物的認知更為豐富和全麵。我個人覺得,書中關於她如何籌辦舞蹈學校,試圖將自己的理念傳承下去的那段描述,尤其感人肺腑。那不僅僅是建立一個機構,更是她試圖將一種精神信念播撒到世界各地的努力,儘管過程充滿瞭現實的阻力與不被理解的痛苦。整本書散發著一種濃厚的藝術氛圍,無論是對舞蹈細節的描述,還是對她個人舞颱魅力的捕捉,都顯得非常到位。這本書成功地勾勒齣一個不畏世俗眼光、用身體與生命實踐理想的女性形象,讀完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感覺好像經歷瞭一場盛大而又略帶哀傷的洗禮,這份閱讀體驗是難以言喻的珍貴。

评分

老實說,我原本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舞蹈史沒啥研究,但這本傳記的敘事節奏感絕佳,讓我這個外行人也能輕鬆跟上鄧肯那複雜多變的人生軌跡。書中對她那些情感糾葛的描寫,實在是太引人入勝瞭,簡直比小說還精采!她生命中那些摯愛的失去、刻骨銘心的愛戀,那種痛徹心扉的經歷,作者並沒有避諱,反而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調去呈現,反而更凸顯瞭鄧肯內心的堅韌。我特別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她與當時文人雅士的往來細節,從側邊烘托齣她那種跨越時代的個人魅力,讓鄧肯這個形象不再是單薄的藝術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歡笑有淚水的女性。不得不提的是,書中對於她教育理念的探討也頗具啟發性,那種反對僵化體製、強調個體靈魂自由發展的思想,即便放在現在來看,依然充滿前瞻性。這本書的厚度讓人有點卻步,但一旦翻開,就會發現時間過得飛快,彷彿被捲入瞭一場華麗的世紀風暴。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讀這本書時,我對鄧肯的「過度浪漫」和「不羈」感到有點難以消化,總覺得那樣的人生似乎太過戲劇化,不太貼近現實。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理解,她並非刻意追求戲劇性,而是她的生命本質就是如此奔放熱烈,她的人生哲學與她的舞蹈是全然一緻的。作者很巧妙地平衡瞭對她成就的讚頌與對她個人缺陷的客觀呈現,沒有將她塑造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承認她也有脆弱、也會犯錯,這讓這個人物更加立體、更具人性光輝。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她如何跨越國界、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動的部分,那種國際視野和開放胸襟,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讀完後,留給我的不隻是鄧肯的形象,更是一種「活齣自我」的勇氣。雖然這是一本關於過去的書,但它所傳達的精神能量,對於現代人麵對生活壓力,絕對有極大的啟發作用,非常值得我們反覆咀嚼。

评分

這本關於伊薩朵拉·鄧肯的傳記,真是讓人讀得如癡如醉,彷彿親眼見證瞭一位藝術巨星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鄧肯那充滿激情與反叛的靈魂描摹得淋灕盡緻。從她早年在美國的顛沛流離,到後來在歐洲掀起的舞蹈革命,每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都處理得極為精準。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鄧肯藝術哲學的深入剖析,那種追求「自然之舞」、擺脫古典束縛的渴望,透過文字彷彿都能感受到那種原始而強大的生命力。書中對於她與當時社會、藝術界主流的衝突,描寫得相當生動,那種不妥協的態度,在那個保守的年代是多麼驚世駭俗。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想像,當她赤足登颱,身著輕紗翩翩起舞時,觀眾的心情會是如何的震撼與激動。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位舞者的生平,更像是一部關於自由意誌與藝術追求的史詩,讓人讀完後對人生的定義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那種對美與真實的不懈追尋,至今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精神火花。

评分

這本傳記的編排和資料蒐集工作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可以看齣作者在背後下瞭多少苦功。它不是那種蜻蜓點水、隻講八卦的傳記文學,而是非常紮實地考據瞭大量的信件、日記乃至於當時的報章雜誌評論。特別是關於她在俄國的最後幾年,作者引用的資料極具說服力,讓人能清晰地感受到時代背景對她個人命運的巨大推力。書中對於舞蹈風格的描述,雖然沒有圖片輔助(這是書本的限製,而非作者的失誤),但作者光靠文字描述,就能讓讀者在腦海中建構齣她那標誌性的「自由體操」樣貌,那種對古希臘理想的追慕與實踐,被描繪得極具畫麵感。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也側麵反映瞭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社會的變遷,鄧肯就像一麵映照時代的鏡子,她的歡樂與悲劇都與那個動盪的年代息息相關。整體來說,對於想深入瞭解藝術史與女性傳記的讀者,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