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動下的財産犯罪

時代變動下的財産犯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財産犯罪
  • 犯罪學
  • 時代變遷
  • 社會發展
  • 法律研究
  • 刑法
  • 犯罪分析
  • 社會問題
  • 經濟犯罪
  • 風險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天一


  作者張天一副教授,於2007年取得輔仁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係,擔任刑事法課程之授課。曾榮獲中原大學教學特優教師,於2012年至2014間連續三年獲得研究特優年輕教師之奬勵,並擔任國傢考試命題與閱捲委員,以及立法院法製局修法諮詢委員。

  作者之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刑法上之財産概念-探索財産犯罪之體係架構」,近年之主要研究領域為財産犯罪、經濟暨金融犯罪以及毒品犯罪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甘添貴
推薦序 郭振恭
序 言

第一章 財産犯罪在歐陸法製史上之發展軌跡──從羅馬法時代至現代德國法
壹、前 言/1
貳、羅馬法時代/1
參、中世紀末義大利教義時代/14
肆、日耳曼法時代至卡諾利納刑法典時代/20
伍、十八世紀至現今德國法/40
陸、代結論──財産犯罪在變遷過程中所展露之脈絡/48

第二章 對財産犯罪中「財産概念」之再建構──以「支配關係」所形成之財産概念
壹、前 言/55
貳、學說上對財産利益之詮釋/57
參、對「財産概念」之再檢視/64
肆、以「支配關係」所形成之財産概念/81
伍、結 論/97
 
第三章 論民事請求權對竊盜罪中「不法所有意圖」之影響

壹、權利行使對不法所有意圖認定之影響/105
貳、我國實務界及學界之見解/106
參、德國實務界及學界之見解/119
肆、對民事請求權與不法意圖關係之重新檢視/128
伍、結 論/138

第四章 去刑罰化政策對商業活動之影響──兼論對「擔保物權」保障之必要性
壹、前 言/141
貳、以財産犯罪保護「擔保物權」之必要性/144
參、對「動産擔保交易法」去刑罰化之檢討/153
肆、結 論/173

第五章 強盜罪中「至使不能抗拒」要件之判斷標準
壹、強盜罪成立要件上的一個難題/175
貳、強盜罪與恐嚇罪之關連性/178
參、「至使不能抗拒」要件之判斷標準/182
肆、日本實務見解之藉鏡/185
伍、代結論──對「至使不能抗拒」要件之理解與判斷/188

第六章 拿人錢財,不與人消災?──「類宗教行為」於詐欺罪上之問題
壹、案例的提齣/191
貳、「宗教詐欺」概念之理解/195
參、類宗教行為能否成立詐欺罪之判斷/199
肆、結 語/203

第七章 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定位
壹、前 言/205
貳、外國立法例上背信罪之沿革/209
參、背信罪在本質與定位上之論爭/216
肆、對背信罪本質及定位問題之新思考/235
伍、結 論/248

第八章 背信罪中「違背任務行為」之判斷
壹、時代變遷下背信罪所遭遇之問題/251
貳、背信罪客觀與主觀構成要件之區分/255
參、學說上提齣之判斷標準/257
肆、對判斷標準之檢討/260
伍、代結論──「違背任務行為」之檢驗層次/264

第九章 由「和艦案」論商業經營活動對背信罪適用之影響
壹、緒 論/267
貳、「和艦案」之判決迴顧/269
參、對「和艦案」判決之評析/276
肆、背信罪於商業經營活動上之諸問題/282
伍、結 語/291

第十章 背信罪之共同正犯
壹、背信罪於共同正犯上之問題/293
貳、「對嚮犯」與「共同正犯」概念間之關連性/298
參、日本實務及學說上之藉鏡/305
肆、對背信罪共同正犯適用問題之重新思考/318
伍、結 論/327

第十一章 對「破産犯罪」之修正芻議──以「詐欺破産罪」與「過怠破産罪」為中心
壹、緒 論/329
貳、破産犯罪保護法益之內涵/333
參、檢視「詐欺破産罪」與「過怠破産罪」/340
肆、對破産犯罪之修正建議/354
伍、結 論/365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英國哲學傢約翰‧洛剋(John Locke, 1632-1704)認為,財産權是人們享有其他一切自然權利的基礎,為人類自然權利中極為重要的核心。隻有當人的財産權得到保障之後,人纔有瞭實現自己 其他自然權利的物質基礎。如果人的財産權受到侵害,即可能喪失其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政府成立的目的是為保護人民的財産,保障人民的和平、安全及公共福 利。未經人民的同意,政府不能隨意取走人民的財産,政府必須嚴格保障公民私有財産權不受侵犯。我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之財産權,應予保障」,實與洛剋保 護財産權的思想,不謀而閤。因此,國傢對於人民的財産權,應予保護,不容任人恣意侵害;同時,一般人對於他人的財産權,應予尊重,亦不得隨意予以侵害。

   張天一教授基於憲法保護財産權的理念,曾於二○○七年以「刑法上之財産概念──探索財産犯罪之體係架構」一文榮獲法學博士學位,並曾負笈德國進修刑法 學,嗣獲中原大學延聘擔任有關刑事法學的專任教職,課餘之暇,潛心鑽研,數年來均沿襲其深究財産犯罪的一貫理念,有係統地以財産犯罪的相關議題作為其學術 研究的對象。

  張教授思想敏捷,口纔便給,且法學基礎深厚,見解獨到,近日於舌耕之餘,蒐集其發錶於國內各大法學雜誌有關財産犯罪的論 文共計十一篇,加以匯集成冊,定名為「時代變動下的財産犯罪」,以饗有誌於研究刑法財産犯罪理論的學者及莘莘學子,作為彼此互相攻錯的參酌。觀諸本書所蒐 集的論文,旁徵博引外國文獻、國內學說及實務見解,並加以深入闡述,不但見解精闢,處處闡述其獨自的看法,且研究的態度與推理的方法,亦甚為嚴絲閤縫,深 具啓發性。本人對於張教授深耕法學的精神以及嚴謹治學的態度,深為欽佩與贊賞,爰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略綴數語,以為之序。

甘添貴
2015年9月於挹翠山莊半半齋

推薦序

   張天一老師現為中原大學法學院財經法律學係副教授,擔任刑事法學之課程。多年來,餘有幸與天一老師同在中原任教,深知天一老師非常認真教學,鼓勵學生嚮 上,並勤於研究,不斷發錶刑事法之論文於學術期刊。由於天一老師之優良錶現,近年來,陸續獲得教學特優教師、年輕教師研究特優奬勵等榮譽,受到高度之肯 定。

  最近,天一老師將其幾年來所發錶之十一篇學術論文集結成冊,以「時代變動下的財産犯罪」為書名齣版,其內容為財産犯罪之個彆問題 研究,包括:財産犯罪於歐陸法製史上之沿革、對財産概念之再檢視、財産犯罪之不法所有意圖、動産擔保交易法去刑罰化之檢討等總論性議題,以及對於強盜罪、 背信罪、破産犯罪等個彆犯罪類型議題為詳密之論述。

  天一老師囑餘就其大作為序,餘於刑事法並無研究,原不敢為之序。唯以曾擔任刑事偵 查、審判及辯護之工作經驗,拜讀天一老師之各篇大作,見其引用國內、外文獻,分析學者之見解為理論之闡發,並評析法院之裁判,兼顧實務之情況,切閤現實, 餘深信其具學術上及實用上之參考價值。

  以天一老師教學之熱忱、研究之勤奮,未來有更多之成果,應可預期。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係專任客座教授
郭振恭
2015年9月

序文 

   自取得博士學位於中原大學任教,轉眼間已過瞭八個寒暑,在這段期間裏,財産犯罪的相關議題是我的研究重心之一,主要延續瞭我於博士論文中對於財産犯罪體 係所提齣之架構,進一步針對財産犯罪的總體性概念以及個彆財産犯罪的適用問題予以探討,雖不敢說有豐碩的成果,但也纍積瞭一些心得,於是起瞭集結成冊的念 頭,並且付諸實現,算是記錄與呈現這段時間中自己的思考過程,也期許自己繼續朝下一個階段邁進。

  財産犯罪由來已久,從羅馬法時代開 始,對於侵奪他人財産行為之處罰程度,有時不遜於殺人、傷害等犯行,雖然德國學界對於此一財産犯罪的重刑化現象稱之為「百年大錯」,但卻反映齣大眾對於財 産的重視。在談論到刑法上的「法益位階」概念時,財産利益通常會被排在最低層次,遠在生命、身體、自由、名譽等利益之後(因為錢財乃身外之物?),但現實 上人們對於財産遭侵奪時的激烈反應,卻經常大過我們的想像,就如近年在一些土地徵收或都市更新事件中,部分居住者即使獲有補償,卻仍採取極為激烈的手段來 捍衛自身的財産。法國學者Jean Bodin「人民或許會忘記殺父之仇,但對剝奪財産之恨,則終生不忘」的這一席話,正描述齣財産利益對個人生存間的關連性,亦提醒我們應如何落實憲法上對 財産權保障的重要性。

  財産犯罪具有保護個人財産利益之功能,但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財産權多樣化及復雜化的發展結果,既有的財産犯罪 規定,是否還足以於現今社會周全地保障財産利益,這是目前財産犯罪所麵對及必須獲得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書中所探討的各個主題均是環繞著此一關鍵點,不論 是原本既已存在的問題,抑或是近期始為發生的問題,都呈現齣時代變動與財産犯罪間的相互影響,我於本書文中嘗試提齣個人的觀點,惟難免有謬誤或不足之處, 尚請讀者不吝指正。

  近年我國高等教育環境急遽惡化,教師所背負之壓力日益沉重,時常可見教師疲於奔命,心神難以安定,令人不禁感嘆與 欷噓。而本人有幸能於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係任教,而得享有一個得以發揮所長的工作環境,並獲得豐沛的資源得以順利進行研究,對於係上同仁平日對我的諸多關 懷與鼓勵,在此錶達我最誠摯的謝意。

  受業於甘添貴老師門下十餘載的歲月裏,老師一直是我在學習及生活上的導引者,當有所疑惑或遭遇挫 摺之際,與老師晤談之間,老師的幾句發人深省之語總讓我有體悟與能量繼續嚮前,至今仍是如此。若說甘添貴老師是我學生時代的導師,那郭振恭老師則是我進入 職場後的導師,在學生時代即仰慕郭老師的風采,甚幸能有機會與郭老師共事。在郭老師擔任院長期間,帶領係所前進,並給予我極大的尊重與支持,而郭老師亦經 常與我分享其豐富的人生經驗,且不斷給予我鼓勵,讓我在教職之路上得以走得更順遂些。這兩位我所敬愛的師長願意撥冗為本書撰寫推薦序,迴想起他們對我的提 攜,令我感恩點滴在心。

  教學與研究為大學教師工作的核心,研究可提供教學上的基石,教學則可迴饋研究上之素材,但欲同時兼顧教學與研 究,實非易事,因好的教學,必須是一場散發魅力的舞颱錶演;而就研究而言,則必須是數迴心無旁騖的自我對話,兩者所處之情境猶如火與冰,要能夠在這兩者之 間迅速轉換,對教師而言,確屬一大考驗。很幸運的在教學與研究上,得到瞭許多優秀學生的協助,使得我能夠更從容的去麵對工作。而本書中部分論著的完成,同 樣也是研究助理們的全心參與始能獲緻之成果,於此,嚮邱馨誼、硃美樺、郭嘉英、黃誌微、瀋芳伃及齊翎廷學棣錶達我的感謝與祝福,也盼望你們邁嚮更精彩、充 實的人生旅程。

  從學生時代起,黃榮堅老師、林東茂老師與張麗卿老師一直給予我甚多的照顧與關心,亦帶給我諸多的啓發。而在長年的學術 之路上,甚幸能與吳耀宗老師、李聖傑老師、吳俊毅老師、林誌潔老師、王榮聖老師、謝庭晃老師、林書楷老師、古承宗老師、薛智仁老師、許傢源老師等學養均優 的學者同行,與他們間每一次的學術對話或是經驗分享,都帶給我省思與溫暖。

  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不順遂或是甚感疲憊之時,內人韡婷是我精 神上的重要支柱,不但將傢中大小事務打點的井然有序,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麵對工作上的挑戰,更與我分享生活中的一切,一同歡笑、一同流淚、一同成長,我 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體會到「而夫妻之所以謂為夫妻,無非在於藉由婚姻關係,相互扶持,甘苦與共;信諒為基,情愛相隨」這段話的意涵。我的雙親黃瑩妃女 士與張榖興先生,自我年幼即給予我最優渥的成長環境,對於我人生中所做的每一次決定,他們也給予最大的尊重與包容。如果沒有我的傢人,也不會有今天的我, 而這本書的齣版,隻是對他們為我的付齣所為的微小謝意,也願與他們分享這份喜悅。

  最後,感謝元照齣版公司願意協助齣版此書,以及元照同仁們在編輯過程中的辛勞協助,在齣版業麵臨寒鼕之際,仍願意支持一本可能沒有太大市場的學術專論齣版。此外,齊翎廷與呂雅倫兩位學棣協助校閱本書,使得內容得以更盡完善,對我而言,除瞭感謝、仍是感謝。

   在本書完稿之際,利用暑假的尾聲前往日本沖繩一遊,坐在沖繩南端的咖啡店中,耳邊傳來日本女歌手MISIA所唱「明日へ」的這首麯子,聽聞著「對著明 天、朝著明天、往明天歌唱,縱使聲嘶力竭,也要繼續唱著。對著你、朝著你、望著你歌唱,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麵對明天走下去吧」的歌詞,遙望眼前無邊無際 的太平洋,我想,追求學問與真理之路,就如同眼前的汪洋大海,或許一生也無法窮盡,所以,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持續不斷的嚮前走下去。

張天一
2015年9月 於沖繩南城市CAFE 風樹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讀起來有點沉重,因為它揭露瞭颱灣社會一些不為人知的黑暗麵。作者的文筆非常犀利,他毫不避諱地批評瞭社會製度的弊端,以及一些權貴階層的腐敗行為。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讓我感到非常憤怒和無奈。例如,一些大型企業的負責人利用職權,侵吞公共財産,卻能夠逍遙法外,而那些普通的犯罪者卻要受到嚴厲的懲罰。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讓許多人對社會失去瞭信心。作者也對颱灣的司法體係提齣瞭質疑,他認為司法係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瞭政治和經濟的影響,無法真正實現公平正義。他呼籲颱灣社會進行徹底的改革,建立一個更加公正、透明的社會製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發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並促使人們采取行動,改變現狀。雖然這本書讀起來有些壓抑,但它卻是一本充滿良知的作品,值得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閱讀。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颱灣社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自己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決心。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財産犯罪的書,感覺像是走瞭一趟颱灣社會底層的暗影。作者的視角相當獨特,他沒有停留在法律條文的冰冷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犯罪背後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貧富差距”的分析印象深刻,颱灣的經濟發展雖然取得瞭一定的成就,但隨之而來的階級固化現象也日益嚴重。許多人為瞭生存,為瞭給傢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鋌而走險,而這種絕望往往是製度性的。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讓我聯想到新聞裏經常看到的“缺錢”、“走投無路”之類的字眼,但作者卻能透過這些錶象,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原因,例如教育資源的不均、社會流動的阻礙等等。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犯罪者標簽化為“壞人”,而是試圖理解他們的處境,並呼籲社會關注這些被邊緣化的人群。這本書也讓我反思,我們常常隻看到犯罪的結果,卻忽略瞭導緻犯罪發生的根源。如果社會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建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或許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悲劇。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犯罪紀實,而是一麵反映颱灣社會現實的鏡子,值得每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細細品讀。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手法相當獨特,作者采用瞭大量的訪談和調查報告,力圖還原財産犯罪的真實麵貌。他走訪瞭監獄、看守所、派齣所等場所,與犯罪者、警察、法官等不同人群進行瞭深入的交流。這些訪談和調查報告,為我們提供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能夠更加全麵地瞭解財産犯罪的現狀。書中對於颱灣“詐騙集團”的描述,讓我感到非常震驚。這些詐騙集團往往組織嚴密,分工明確,而且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他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各種各樣的詐騙活動,給社會造成瞭巨大的損失。作者對於這些詐騙集團的運作模式進行瞭詳細的分析,揭示瞭其背後的利益鏈條和犯罪動機。更重要的是,作者還探討瞭如何有效地打擊這些詐騙集團,並保護受害者的權益。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財産犯罪的紀實作品,更是一部關於社會調查的優秀範例。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社會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相當有意思,作者沒有按照傳統的犯罪類型來劃分章節,而是從“時代變遷”的角度切入,探討不同曆史時期財産犯罪的特點和演變。這種敘事方式讓我覺得更加立體和深刻,因為財産犯罪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社會、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緊密相連。書中對於早期颱灣社會“米蟲”現象的描述,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有瞭更直觀的瞭解。那時候,由於經濟發展落後,許多人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為瞭生存,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而隨著颱灣經濟的起飛,財産犯罪的形式也發生瞭變化,從早期的盜竊、搶劫,逐漸演變為詐騙、洗錢等更加復雜的犯罪類型。作者對於這些犯罪類型的分析,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實踐的經驗,讓人感覺非常專業。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犯罪現象的描述上,而是試圖探討這些犯罪現象背後的文化心理因素。例如,他提到颱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好麵子”文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消費主義和虛榮心,這些都可能成為財産犯罪的誘因。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社會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財産犯罪有瞭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關注財産犯罪本身,更關注犯罪者的人性。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現瞭犯罪者在犯罪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掙紮。他試圖理解犯罪者為什麼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他們在犯罪之後所麵臨的睏境。書中有一個案例,講述瞭一個年輕人在失業後,為瞭償還債務,不得不參與詐騙活動。這個案例讓我非常感動,因為我看到瞭這個年輕人的絕望和無奈。他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罪犯,而是一個被社會逼迫的受害者。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定罪,而是試圖理解他的處境,並呼籲社會給予他更多的幫助和關懷。這種人文關懷的精神,讓我對作者充滿瞭敬佩。這本書也讓我反思,我們常常隻看到犯罪者的罪惡,卻忽略瞭他們背後的故事。如果我們能夠更加理解犯罪者,或許就能更好地預防犯罪,並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犯罪小說,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紀實,值得每一個關心社會問題的人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