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动下的财产犯罪

时代变动下的财产犯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财产犯罪
  • 犯罪学
  • 时代变迁
  • 社会发展
  • 法律研究
  • 刑法
  • 犯罪分析
  • 社会问题
  • 经济犯罪
  • 风险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代的脉络与法律的边界:一部聚焦非传统财产犯罪形态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探讨传统意义上以暴力或欺诈为核心的财产侵害行为,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复杂、变化迅猛的领域——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背景下,新型财产犯罪所呈现出的复杂性、隐蔽性与跨国性特征。它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的、批判性的视角,审视当代法律体系在应对这些“时代遗留问题”时的滞后与演进。 本书的视角,从宏观的经济权力转移和数字化的浪潮切入,系统梳理了二十一世纪以来,财产概念本身如何被重塑,以及围绕这些新形态财产所滋生的犯罪活动。它避开了对刑法总则和分则中基础犯罪的冗余论述,而是集中火力于那些对现有法律框架提出严峻挑战的灰色地带。 第一部分:数字生态下的财产重构与侵蚀 本部分首先剖析了“数据”和“虚拟资产”如何从信息载体转变为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财产”。我们探讨了算法偏见、平台垄断以及用户数据控制权之间的博弈。这不仅仅是隐私权的范畴,更是对未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预演。 1. 知识产权的数字化陷阱与流失: 重点分析了软件盗版、流媒体内容的非法分发,以及源代码保护的困境。我们深入研究了“零日漏洞”(Zero-Day Exploits)的交易黑市,这是一种新型的、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财产掠夺行为。书籍详细阐述了恶意软件(如勒索病毒)如何从单纯的破坏行为演变为一种精确的、以获取加密货币赎金为目的的“数字绑架”财产犯罪。 2. 虚拟经济体的治理与黑洞: 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虽然带来了金融创新的潜力,同时也为洗钱和逃避监管的财产转移提供了温床。本书细致分析了“首次代币发行”(ICO)泡沫中的欺诈行为,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中因治理结构缺陷导致的资金挪用与内部掠夺。这部分内容并非简单介绍区块链技术,而是聚焦于技术框架下,如何设计出足以规避现有金融监管和刑法打击的犯罪模型。 3. 基础设施层面的攻击与勒索: 关注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电网、交通枢纽、医疗系统)的网络攻击。这些攻击的目的并非窃取传统意义上的“物证”,而是通过瘫痪服务来制造恐慌,从而勒索巨额的、通常以加密货币形式支付的“服务恢复费”。这是一种对社会运行秩序的直接财产威胁,其复杂性在于定性——是破坏行为还是新型敲诈勒索? 第二部分:金融工具的异化与证券市场的隐形掠夺 本部分将焦点从纯粹的技术犯罪转向金融体系内部的复杂操作,探讨了在金融全球化和高频交易环境下,如何通过合法的工具和复杂的交易结构,进行大规模的、却难以被传统金融犯罪定义所捕捉的财产转移。 1. 市场操纵的演进: 传统意义上的“坐庄”行为已经被更为精妙的算法和信息优势所取代。本书揭示了“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在社交媒体和信息群组中的快速传播机制,以及如何利用算法交易的延迟和信息不对称来设计“闪电式卸载”(Flash Crashes)以牟取暴利。这涉及到对“市场信息”这一新型财产的非法占有与滥用。 2. 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与结构性欺诈: 深入剖析了在次贷危机后,衍生品市场中出现的,利用复杂结构嵌套、信息不对称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所进行的系统性掠夺。这些行为通常披着“金融创新”的外衣,使得追溯资金流向和证明犯罪意图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设立层层离岸公司和特殊目的载体(SPV)来“清洗”非法所得的资金路径。 3. 内部人交易的数字化伪装: 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内部信息获取的范围和速度也发生了质变。本书考察了如何利用高速网络接入权(Co-location)或通过“信息中介”获取尚未公开的重大交易信息,并以极其隐蔽的方式进行交易,以规避传统内幕交易的监管监控。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财产犯罪与治理困境 当财产的载体(数据、虚拟货币)和犯罪主体(分布式黑客组织)都具有跨国性时,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关注国际合作的不足与法律冲突。 1. 属地管辖的失效: 分析了网络攻击的起源地、受害地与服务器托管地的分离,导致司法管辖权认定的困难。例如,一个位于A国的黑客通过B国的服务器,对C国的企业发起攻击,窃取的财产信息存储于D国的云端。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国际条约和数字证据的交换机制来填补这一法律真空。 2. 离岸避风港的金融犯罪链条: 详细描绘了利用“避税天堂”和缺乏透明度的司法管辖区,进行大规模财产转移和“合理避税”向“非法洗钱”转化的过程。这不仅关乎刑法打击,更关乎国际税法与金融监管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3. 法律责任的模糊化: 在高度组织化的犯罪集团中,责任的分配变得异常困难。平台运营者、软件开发者、资金转移的“骡子”以及最终的受益人之间,存在着清晰的责任断层。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法人责任和共同犯罪理论在处理这些分布式犯罪结构时的适用性。 本书的论述风格严谨且富有洞察力,旨在提供一个超越表面现象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现代社会中,财产的定义如何被拓宽,以及法律体系如何艰难地跟上这场深刻的、技术驱动的财产关系重塑的步伐。它不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聚焦于识别问题、剖析复杂性,并探讨现有法律工具的适用极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天一


  作者张天一副教授,于2007年取得辅仁大学法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担任刑事法课程之授课。曾荣获中原大学教学特优教师,于2012年至2014间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特优年轻教师之奖励,并担任国家考试命题与阅卷委员,以及立法院法制局修法谘询委员。

  作者之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刑法上之财产概念-探索财产犯罪之体系架构」,近年之主要研究领域为财产犯罪、经济暨金融犯罪以及毒品犯罪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甘添贵
推荐序 郭振恭
序 言

第一章 财产犯罪在欧陆法制史上之发展轨迹──从罗马法时代至现代德国法
壹、前 言/1
贰、罗马法时代/1
参、中世纪末义大利教义时代/14
肆、日耳曼法时代至卡诺利纳刑法典时代/20
伍、十八世纪至现今德国法/40
陆、代结论──财产犯罪在变迁过程中所展露之脉络/48

第二章 对财产犯罪中「财产概念」之再建构──以「支配关系」所形成之财产概念
壹、前 言/55
贰、学说上对财产利益之诠释/57
参、对「财产概念」之再检视/64
肆、以「支配关系」所形成之财产概念/81
伍、结 论/97
 
第三章 论民事请求权对窃盗罪中「不法所有意图」之影响

壹、权利行使对不法所有意图认定之影响/105
贰、我国实务界及学界之见解/106
参、德国实务界及学界之见解/119
肆、对民事请求权与不法意图关系之重新检视/128
伍、结 论/138

第四章 去刑罚化政策对商业活动之影响──兼论对「担保物权」保障之必要性
壹、前 言/141
贰、以财产犯罪保护「担保物权」之必要性/144
参、对「动产担保交易法」去刑罚化之检讨/153
肆、结 论/173

第五章 强盗罪中「至使不能抗拒」要件之判断标准
壹、强盗罪成立要件上的一个难题/175
贰、强盗罪与恐吓罪之关连性/178
参、「至使不能抗拒」要件之判断标准/182
肆、日本实务见解之借镜/185
伍、代结论──对「至使不能抗拒」要件之理解与判断/188

第六章 拿人钱财,不与人消灾?──「类宗教行为」于诈欺罪上之问题
壹、案例的提出/191
贰、「宗教诈欺」概念之理解/195
参、类宗教行为能否成立诈欺罪之判断/199
肆、结 语/203

第七章 论背信罪之本质及定位
壹、前 言/205
贰、外国立法例上背信罪之沿革/209
参、背信罪在本质与定位上之论争/216
肆、对背信罪本质及定位问题之新思考/235
伍、结 论/248

第八章 背信罪中「违背任务行为」之判断
壹、时代变迁下背信罪所遭遇之问题/251
贰、背信罪客观与主观构成要件之区分/255
参、学说上提出之判断标准/257
肆、对判断标准之检讨/260
伍、代结论──「违背任务行为」之检验层次/264

第九章 由「和舰案」论商业经营活动对背信罪适用之影响
壹、绪 论/267
贰、「和舰案」之判决回顾/269
参、对「和舰案」判决之评析/276
肆、背信罪于商业经营活动上之诸问题/282
伍、结 语/291

第十章 背信罪之共同正犯
壹、背信罪于共同正犯上之问题/293
贰、「对向犯」与「共同正犯」概念间之关连性/298
参、日本实务及学说上之借镜/305
肆、对背信罪共同正犯适用问题之重新思考/318
伍、结 论/327

第十一章 对「破产犯罪」之修正刍议──以「诈欺破产罪」与「过怠破产罪」为中心
壹、绪 论/329
贰、破产犯罪保护法益之内涵/333
参、检视「诈欺破产罪」与「过怠破产罪」/340
肆、对破产犯罪之修正建议/354
伍、结 论/36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认为,财产权是人们享有其他一切自然权利的基础,为人类自然权利中极为重要的核心。只有当人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之后,人才有了实现自己 其他自然权利的物质基础。如果人的财产权受到侵害,即可能丧失其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成立的目的是为保护人民的财产,保障人民的和平、安全及公共福 利。未经人民的同意,政府不能随意取走人民的财产,政府必须严格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我宪法第十五条规定「人民之财产权,应予保障」,实与洛克保 护财产权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国家对于人民的财产权,应予保护,不容任人恣意侵害;同时,一般人对于他人的财产权,应予尊重,亦不得随意予以侵害。

   张天一教授基于宪法保护财产权的理念,曾于二○○七年以「刑法上之财产概念──探索财产犯罪之体系架构」一文荣获法学博士学位,并曾负笈德国进修刑法 学,嗣获中原大学延聘担任有关刑事法学的专任教职,课余之暇,潜心钻研,数年来均沿袭其深究财产犯罪的一贯理念,有系统地以财产犯罪的相关议题作为其学术 研究的对象。

  张教授思想敏捷,口才便给,且法学基础深厚,见解独到,近日于舌耕之余,蒐集其发表于国内各大法学杂志有关财产犯罪的论 文共计十一篇,加以汇集成册,定名为「时代变动下的财产犯罪」,以飨有志于研究刑法财产犯罪理论的学者及莘莘学子,作为彼此互相攻错的参酌。观诸本书所蒐 集的论文,旁征博引外国文献、国内学说及实务见解,并加以深入阐述,不但见解精辟,处处阐述其独自的看法,且研究的态度与推理的方法,亦甚为严丝合缝,深 具启发性。本人对于张教授深耕法学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深为钦佩与赞赏,爰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略缀数语,以为之序。

甘添贵
2015年9月于挹翠山庄半半斋

推荐序

   张天一老师现为中原大学法学院财经法律学系副教授,担任刑事法学之课程。多年来,余有幸与天一老师同在中原任教,深知天一老师非常认真教学,鼓励学生向 上,并勤于研究,不断发表刑事法之论文于学术期刊。由于天一老师之优良表现,近年来,陆续获得教学特优教师、年轻教师研究特优奖励等荣誉,受到高度之肯 定。

  最近,天一老师将其几年来所发表之十一篇学术论文集结成册,以「时代变动下的财产犯罪」为书名出版,其内容为财产犯罪之个别问题 研究,包括:财产犯罪于欧陆法制史上之沿革、对财产概念之再检视、财产犯罪之不法所有意图、动产担保交易法去刑罚化之检讨等总论性议题,以及对于强盗罪、 背信罪、破产犯罪等个别犯罪类型议题为详密之论述。

  天一老师嘱余就其大作为序,余于刑事法并无研究,原不敢为之序。唯以曾担任刑事侦 查、审判及辩护之工作经验,拜读天一老师之各篇大作,见其引用国内、外文献,分析学者之见解为理论之阐发,并评析法院之裁判,兼顾实务之情况,切合现实, 余深信其具学术上及实用上之参考价值。

  以天一老师教学之热忱、研究之勤奋,未来有更多之成果,应可预期。

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专任客座教授
郭振恭
2015年9月

序文 

   自取得博士学位于中原大学任教,转眼间已过了八个寒暑,在这段期间里,财产犯罪的相关议题是我的研究重心之一,主要延续了我于博士论文中对于财产犯罪体 系所提出之架构,进一步针对财产犯罪的总体性概念以及个别财产犯罪的适用问题予以探讨,虽不敢说有丰硕的成果,但也累积了一些心得,于是起了集结成册的念 头,并且付诸实现,算是记录与呈现这段时间中自己的思考过程,也期许自己继续朝下一个阶段迈进。

  财产犯罪由来已久,从罗马法时代开 始,对于侵夺他人财产行为之处罚程度,有时不逊于杀人、伤害等犯行,虽然德国学界对于此一财产犯罪的重刑化现象称之为「百年大错」,但却反映出大众对于财 产的重视。在谈论到刑法上的「法益位阶」概念时,财产利益通常会被排在最低层次,远在生命、身体、自由、名誉等利益之后(因为钱财乃身外之物?),但现实 上人们对于财产遭侵夺时的激烈反应,却经常大过我们的想像,就如近年在一些土地征收或都市更新事件中,部分居住者即使获有补偿,却仍採取极为激烈的手段来 捍卫自身的财产。法国学者Jean Bodin「人民或许会忘记杀父之仇,但对剥夺财产之恨,则终生不忘」的这一席话,正描述出财产利益对个人生存间的关连性,亦提醒我们应如何落实宪法上对 财产权保障的重要性。

  财产犯罪具有保护个人财产利益之功能,但随着时空环境的变迁,财产权多样化及复杂化的发展结果,既有的财产犯罪 规定,是否还足以于现今社会周全地保障财产利益,这是目前财产犯罪所面对及必须获得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书中所探讨的各个主题均是环绕着此一关键点,不论 是原本既已存在的问题,抑或是近期始为发生的问题,都呈现出时代变动与财产犯罪间的相互影响,我于本书文中尝试提出个人的观点,惟难免有谬误或不足之处, 尚请读者不吝指正。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环境急遽恶化,教师所背负之压力日益沉重,时常可见教师疲于奔命,心神难以安定,令人不禁感叹与 欷嘘。而本人有幸能于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任教,而得享有一个得以发挥所长的工作环境,并获得丰沛的资源得以顺利进行研究,对于系上同仁平日对我的诸多关 怀与鼓励,在此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受业于甘添贵老师门下十余载的岁月里,老师一直是我在学习及生活上的导引者,当有所疑惑或遭遇挫 折之际,与老师晤谈之间,老师的几句发人深省之语总让我有体悟与能量继续向前,至今仍是如此。若说甘添贵老师是我学生时代的导师,那郭振恭老师则是我进入 职场后的导师,在学生时代即仰慕郭老师的风采,甚幸能有机会与郭老师共事。在郭老师担任院长期间,带领系所前进,并给予我极大的尊重与支持,而郭老师亦经 常与我分享其丰富的人生经验,且不断给予我鼓励,让我在教职之路上得以走得更顺遂些。这两位我所敬爱的师长愿意拨冗为本书撰写推荐序,回想起他们对我的提 携,令我感恩点滴在心。

  教学与研究为大学教师工作的核心,研究可提供教学上的基石,教学则可回馈研究上之素材,但欲同时兼顾教学与研 究,实非易事,因好的教学,必须是一场散发魅力的舞台表演;而就研究而言,则必须是数回心无旁骛的自我对话,两者所处之情境犹如火与冰,要能够在这两者之 间迅速转换,对教师而言,确属一大考验。很幸运的在教学与研究上,得到了许多优秀学生的协助,使得我能够更从容的去面对工作。而本书中部分论着的完成,同 样也是研究助理们的全心参与始能获致之成果,于此,向邱馨谊、朱美桦、郭嘉英、黄志微、沈芳伃及齐翎廷学棣表达我的感谢与祝福,也盼望你们迈向更精彩、充 实的人生旅程。

  从学生时代起,黄荣坚老师、林东茂老师与张丽卿老师一直给予我甚多的照顾与关心,亦带给我诸多的启发。而在长年的学术 之路上,甚幸能与吴耀宗老师、李圣杰老师、吴俊毅老师、林志洁老师、王荣圣老师、谢庭晃老师、林书楷老师、古承宗老师、薛智仁老师、许家源老师等学养均优 的学者同行,与他们间每一次的学术对话或是经验分享,都带给我省思与温暖。

  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不顺遂或是甚感疲惫之时,内人韡婷是我精 神上的重要支柱,不但将家中大小事务打点的井然有序,让我可以无后顾之忧的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更与我分享生活中的一切,一同欢笑、一同流泪、一同成长,我 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而夫妻之所以谓为夫妻,无非在于借由婚姻关系,相互扶持,甘苦与共;信谅为基,情爱相随」这段话的意涵。我的双亲黄莹妃女 士与张谷兴先生,自我年幼即给予我最优渥的成长环境,对于我人生中所做的每一次决定,他们也给予最大的尊重与包容。如果没有我的家人,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而这本书的出版,只是对他们为我的付出所为的微小谢意,也愿与他们分享这份喜悦。

  最后,感谢元照出版公司愿意协助出版此书,以及元照同仁们在编辑过程中的辛劳协助,在出版业面临寒冬之际,仍愿意支持一本可能没有太大市场的学术专论出版。此外,齐翎廷与吕雅伦两位学棣协助校阅本书,使得内容得以更尽完善,对我而言,除了感谢、仍是感谢。

   在本书完稿之际,利用暑假的尾声前往日本沖绳一游,坐在沖绳南端的咖啡店中,耳边传来日本女歌手MISIA所唱「明日へ」的这首曲子,听闻着「对着明 天、朝着明天、往明天歌唱,纵使声嘶力竭,也要继续唱着。对着你、朝着你、望着你歌唱,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面对明天走下去吧」的歌词,遥望眼前无边无际 的太平洋,我想,追求学问与真理之路,就如同眼前的汪洋大海,或许一生也无法穷尽,所以,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向前走下去。

张天一
2015年9月 于沖绳南城市CAFE 风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财产犯罪本身,更关注犯罪者的人性。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挣扎。他试图理解犯罪者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他们在犯罪之后所面临的困境。书中有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失业后,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参与诈骗活动。这个案例让我非常感动,因为我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绝望和无奈。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罪犯,而是一个被社会逼迫的受害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定罪,而是试图理解他的处境,并呼吁社会给予他更多的帮助和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让我对作者充满了敬佩。这本书也让我反思,我们常常只看到犯罪者的罪恶,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解犯罪者,或许就能更好地预防犯罪,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犯罪小说,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纪实,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问题的人阅读。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沉重,因为它揭露了台湾社会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作者的文笔非常犀利,他毫不避讳地批评了社会制度的弊端,以及一些权贵阶层的腐败行为。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让我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奈。例如,一些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利用职权,侵吞公共财产,却能够逍遥法外,而那些普通的犯罪者却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让许多人对社会失去了信心。作者也对台湾的司法体系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司法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公平正义。他呼吁台湾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革,建立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社会制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改变现状。虽然这本书读起来有些压抑,但它却是一本充满良知的作品,值得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阅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有意思,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犯罪类型来划分章节,而是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切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财产犯罪的特点和演变。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更加立体和深刻,因为财产犯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紧密相连。书中对于早期台湾社会“米虫”现象的描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那时候,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许多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而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财产犯罪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盗窃、抢劫,逐渐演变为诈骗、洗钱等更加复杂的犯罪类型。作者对于这些犯罪类型的分析,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专业。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犯罪现象的描述上,而是试图探讨这些犯罪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例如,他提到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好面子”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消费主义和虚荣心,这些都可能成为财产犯罪的诱因。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财产犯罪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财产犯罪的书,感觉像是走了一趟台湾社会底层的暗影。作者的视角相当独特,他没有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冰冷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犯罪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贫富差距”的分析印象深刻,台湾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阶级固化现象也日益严重。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铤而走险,而这种绝望往往是制度性的。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让我联想到新闻里经常看到的“缺钱”、“走投无路”之类的字眼,但作者却能透过这些表象,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教育资源的不均、社会流动的阻碍等等。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犯罪者标签化为“坏人”,而是试图理解他们的处境,并呼吁社会关注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这本书也让我反思,我们常常只看到犯罪的结果,却忽略了导致犯罪发生的根源。如果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安全网,或许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悲剧。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犯罪纪实,而是一面反映台湾社会现实的镜子,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议题的读者细细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相当独特,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访谈和调查报告,力图还原财产犯罪的真实面貌。他走访了监狱、看守所、派出所等场所,与犯罪者、警察、法官等不同人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些访谈和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财产犯罪的现状。书中对于台湾“诈骗集团”的描述,让我感到非常震惊。这些诈骗集团往往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而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各种各样的诈骗活动,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者对于这些诈骗集团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利益链条和犯罪动机。更重要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如何有效地打击这些诈骗集团,并保护受害者的权益。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财产犯罪的纪实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社会调查的优秀范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