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事诉讼
  • 诉讼法
  • 法律
  • 法学
  • 民事
  • 诉讼
  • 法典
  • 案例
  • 实务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依体例共分九编,依序介绍民事诉讼法之基本架构。除了详加讨论学说理论外,作者并以自身多年民事审判实务经验,补充相关重要判例、解释等,使理论与实务见解并行,期使读者在理解民事诉讼法理论之余,亦能掌握实务之动向。此外,针对最新支付命令之修法,作者同时也有所建言,并提出修法建议方案,以建构支付命令制度作为民事事件之筛选机制,而更有利于债务人、债权人时间成本之支出,及司法资源之更有效运用。
深度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当代价值 一书导读:超越法条的智慧之光 本书并非聚焦于现代法律条文的细枝末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那些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乃至权力运行逻辑的底层哲学思潮。我们试图构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先贤的深邃思考与当下社会运行的复杂现实,探寻那些看似“陈旧”的智慧,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对“秩序”、“公平”乃至“人际关系”的基本认知。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的宏大叙事:秩序的构建与人性的定位 第一章:儒家思想的基石:礼、仁与教化之维 本章将深入剖析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了一套以“礼”为外在规范、以“仁”为内在精神的社会秩序模型。我们着重考察“克己复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其对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和权力合法性来源的决定性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对“性善论”的倡导,如何成为限制君主权力的早期思想资源,以及荀子“化性起伪”的现实主义视角,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际效用。这不是对儒家思想的简单颂扬或批判,而是对其作为一套成熟的社会治理理论的细致解构。 第二章:道家思想的超验空间:无为与自然的平衡 老庄哲学,以其对“道”的终极追问,为僵化的社会规范提供了一种审视的距离。本章探讨“无为而治”在政治哲学上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一种顺应事物自身规律的高级治理艺术。我们将比对《道德经》中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述,分析其对权力膨胀的天然警惕,以及这种“退让哲学”在民间社会自治、个人精神自由领域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们会探讨庄子“齐物论”如何挑战了约定俗成的二元对立思维,为后世的辩证法思想埋下伏笔。 第三章:法家思想的铁腕:效率、术与势的结合 与前两者截然不同,法家思想直指权力的工具性与绝对性。本章集中分析商鞅、韩非子的理论体系,重点解析“法、术、势”三要素的紧密耦合机制。我们不仅关注严刑峻法如何实现国家的快速统一和资源动员,更重要的是分析“术”(权谋之术)在维护君主个人统治安全上的精妙应用。通过对法家思想的梳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技术层面的实现路径,及其对后世官僚体系的深刻塑造。 第四部分:百家争鸣后的融合与转型:汉代以来的思想演变 第四章: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与实际操作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非一个简单的学术选择,而是国家形态稳定后的政治需求。本章旨在揭示董仲舒如何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治理需要,特别是“天人感应”理论如何成为君权神授的强力支撑。同时,我们将考察儒家思想在吸收了法家工具理性、阴阳五行等元素后,所表现出的惊人韧性与适应性。 第五章:魏晋玄学的“出世”与士人精神的觉醒 面对汉末的剧变,玄学作为对僵化儒学的反动而兴起。本章分析“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如何通过老庄思想,进行一场精神上的“逃离”。“清谈”并非无谓的闲聊,而是士人群体在政治高压下维护自我独立性、构建精神家园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探讨玄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审美和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深沉的形而上学气质。 第六章:宋明理学的内求之道:心性论与格物致知 宋明理学是儒学在面对佛教、道教挑战后的一次集大成式的回应。本章聚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的分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构建了一个严密的伦理框架,而王阳明“心即理”的“致良知”则将实践的重心彻底转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对“内在道德自觉”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个体在社会伦理系统中的地位,并对后来的启蒙思潮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第三部分:思想的遗产与当代对话 第七章:传统伦理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张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致力于将上述哲学遗产放置到当代语境下进行审视。我们探讨“孝道文化”在家庭结构变迁中的适应性挑战;分析传统社会中基于“关系”而非“规则”的互动模式,与现代契约精神之间的碰撞;以及古代关于“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理论在本质上的异同。我们力求展现,理解古代哲学,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身行为模式的文化根源,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复杂议题。 结语:在继承中求索新的智慧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使读者得以超越具体的专业知识范畴,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脉络。我们相信,对这些经典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成熟世界观的必经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魏大喨


  台南市盐水区人

  学历: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博士
  辅仁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辅仁大学法律系学士

  经历:
  司法院大法官书记处处长
  台湾高等法院法官
  台北、金门、桃园地方法院法官
  法务部司法官训练所第24期结业
  辅仁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兼任副教授
  司法官学院民事审判实务讲座、法官学院讲座 

  现职:
  最高法院法官

图书目录

刘 序
自 序
 
第一编 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民事纷争之解决  3
第二章 民事诉讼制度目的论  6
第三章 民事诉讼制度之法系  9
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与宪法  14
第五章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  24
第六章 诉讼与非讼  27
 
第二编 诉讼主体  31
概 说  33
第一章 法 院  34
第一节 通 则  34
第二节 法院之管辖  37
第三节 法院职员之回避  46
第二章 当事人  51
第一节 当事人意义及其确定  51
第二节 当事人能力  56
第三节 诉讼能力及其补充  58
第三章 多数主体诉讼  69
第一节 共同诉讼  69
第二节 选定当事人及公益法人之不作为诉讼  83
第三节 诉讼参加  91
 
第三编 诉讼客体  103
第一章 诉  105
第一节 诉之意义及各种之诉  105
第二节 诉之提出  108
第三节 起诉效果  111
第四节 诉讼要件、诉讼障碍  116
第五节 诉之利益  119
第二章 诉讼标的  129
第一节 意义及特定  129
第二节 诉讼标的理论  131
第三节 诉讼标的价额核定、诉讼费用及诉讼救助  134
第三章 复数请求之诉讼  146
第一节 概 说  146
第二节 诉之客观合併  147
第三节 诉之变更、追加  157
第四节 反 诉  162
第五节 中间确认之诉  165
 
第四编 程序构造及诉讼行为  167
概 说  169
第一章 程序构造及立法原则  170
第一节 诉讼程序构造  170
第二节 民事诉讼之立法原则  175
第二章 诉讼行为总论  185
第一节 当事人之诉讼行为  185
第二节 法院诉讼行为总论  194
第三章 诉讼程序发展  198
第一节 当事人书状及送达  198
第二节 期日及期间  203
第三节 诉讼程序停止  206
第四章 诉讼之终了  212
第一节 诉之撤回  212
第二节 诉讼上和解  215
第三节 法院裁判  221
第五章 其他司法人员之处分及卷宗保存利用  225
第一节 司法事务官之处分  225
第二节 书记官之处分  228
第三节 诉讼卷宗之保存利用  228
 
第五编 第一审诉讼程序  231
第一章 言词辩论及其准备  233
第一节 言词辩论之准备  233
第二节 言词辩论之过程  238
第三节 言词辩论当事人之行为及义务  242
第四节 法院于言词辩论之行为  249
第二章 证 据  259
第一节 证据总论  259
第二节 证明责任  269
第三节 证据调查程序  279
第四节 各种证据方法  283
第五节 证据保全  298
第三章 判 决  303
第一节 判决概说  303
第二节 判决之成立生效  315
第三节 判决效  321
第四节 既判力  328
第五节 外国法院确定裁判之承认及效力  339
 
第六编 通常审级救济程序  343
第一章 上诉通则  345
第一节 上诉意义及目的  345
第二节 不服利益  350
第三节 移审效及遮断效  352
第二章 第二审上诉  358
第一节 第二审上诉程式及要件  358
第二节 第二审之构造及程序  360
第三节 第二审诉之变更、追加及反诉  363
第四节 附带上诉  367
第五节 第二审判决  371
第六节 裁判以外方式之终结  381
第三章 第三审上诉  383
第一节 意义及要件  383
第二节 上诉之提出  388
第三节 审理程序及范围  390
第四节 第三审之判决  395
第四章 抗告程序  40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06
第二节 抗告之要件及效力  411
第三节 抗告程序  414
第四节 再抗告  417
第五节 准抗告  420
 
第七编 既判力破除  423
第一章 再 审  425
第一节 总 说  425
第二节 再审之诉合法要件  430
第三节 再审理由  438
第四节 再审之审理程序与判决  447
第五节 准再审  452
第二章 第三人撤销诉讼  454
第一节 概 说  454
第二节 要件限制及当事人适格  455
第三节 审理客体及程序  463
第三章 情事变更之变更判决之诉  469
第一节 基本法理  469
第二节 要件及审理程序  475
 
第八编 简易事件及小额事件程序  479
第一章 简易诉讼程序  481
第一节 事件范围及审判程序  481
第二节 审级救济及再审程序  487
第二章 小额诉讼程序  492
第一节 适用对象及程序特则  492
第二节 审级救济及再审程序  497
 
第九编 特别程序  501
第一章 调解程序  503
第二章 督促程序  512
第三章 民事保全程序  526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26
第二节 假扣押程序  532
第三节 通常假处分程序  543
第四节 定暂时状态处分程序  547
第五节 自助行为之保全程序  552
第四章 公示催告程序  554
第一节 概 说  554
第二节 一般公示催告程序  555
第三节 宣告证券无效之公示催告程序  562
 
主要参考书目  567

图书序言

自序

  作者长期担任民事庭法官一职,审判过程中,屡有民事诉讼程序疑义发生,于蒐集研读文献资料后,随手写下心得,久而积沙成塔,进而兴起撰写民事诉讼法教科书念头。我国已不乏权威着作,有从基础理论出发,有以实务见解为先者,学习者当可从中汲取许多学问;作者公务原已繁重,岂敢不自量力,惟身为民事庭法官,审案过程中随时面临着教科书所未启蒙之难题,着书研究已非纯学理研究兴趣,而是具体个案审判程序公正性的严肃课题,因而抱持着学以致用与教学相长心情,撰写本书。

  现今民事诉讼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有如潮水涌至,着实令莘莘学子难以应付。有感于此,本书先从基础理论作体系性之介绍,并论及宪法诉讼权保障之根本内涵,及其与诉权之关连,以之为解说本法立法原理之最顶点位置。再值一提者,民事诉讼理论固然百家齐放、错综复杂,惟仍有一定脉络可循,因此简要介绍罗马法与日耳曼法二大法系诉讼观之差异后,对学习者而言应有提纲挈领之效果。

  法律学科研究,不外以有助于社会现实生活之实践为目的;而民事诉讼法学,无论传统或独创理论,必须通过实务检验后,方有经世济民之功。作者审判实务经验中,无论学理发展如何快速,仍永远追不上现实需求;抽象空洞理论虽有启发作用,惟具体个案妥当性之追求,判决先例、决议意见反而弥足珍贵,因此本书不忘适予引用以为解说题材,并借之提醒学习者,民事诉讼法学不能只谈云端理论,实践之可行性与否,才是本学门最关键位置。

  着书期间,家父魏丁万先生、家母赵罔受女士,半夜见作者埋首案牍,常再三告诫身体为重,今书虽成,二老却相继离世,而叮咛情状仍留耳际,谨以本书永怀亲恩。并借付梓之机,向尚坚守审判岗位之法官同仁们,聊表敬意。

魏大喨
中华民国104年6月

图书试读

第一编 基础理论

第一章    民事纷争之解决

民事纷争
人类经营社会生活,难免发生纷争,因此须有一定机制作为消弭纷争手段,以回复社会生活平静。国家组织出现后,为防免自力救济造成更大危害,因而以公权力手段发布法律制度,以预防纷争发生,并执为解决纷争之依据,以求社会生活秩序之回复。法治国意义下,规范人民私生活秩序之私法体系为人民私生活之共同准则,具有划定私权关系功能,因而当某一纷争事实发生,并与私法秩序发生关联时,既存之私法规范体系,成为纷争解决及法秩序回复之凭据与目标。

法规范意义下之纷争解决制度,虽以社会纷争事实为解决对象,但法规范意义之纷争事实,仍与社会纷争事实有别。社会纷争事实,为社会客观存在之事实状态,不一定具备法规范意义,而无启动国家司法组织运作必要。反之,具有法规范意义之纷争事实,因已涉及私法秩序之冲突,及侵害依私法而可以享有之权利,为回复私法秩序及回复当事人之实体权利,而有利用民事诉讼制度必要。基此,社会纷争事实,须具有法规范评价之价值,始能作为民事诉讼制度之审理对象。因此民事诉讼法(下称本法),将社会纷争事实称为基础事实(第255条第1项第2款),而将具法规范评价意义与价值之社会纷争事实,称为原因事实(第244条第1项第2款)。
 
民事纷争之诉讼解决
民事纷争之诉讼制度,以法规范为实体与程序依据。民事纷争解决程序,系法规范评价作用过程。过程中,社会纷争事实被分析为与法规范构成要件有关之事实及法规范构成要件以外之事实,其最终目的,在完成法规范效力之评价。以此为前提,民事诉讼系程序主体,依既存之诉讼制度,就社会纷争事实之法律解决或为法之地位形成,而裁判即为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之一种形态1。又有谓民事纷争,系生活利益之冲突,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得以诉向法院请求解决,而法院回应请求之方法系将具体之事实关系,透过法规之解释及适用,为请求有无理由之判断,因此被主张之生活利益,必须系被法律承认之权利或利益,始足当之2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很有心思,采用双色印刷,重点条文用醒目的颜色标注,让人一目了然。而且,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触感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内容方面,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条文的解释上,更深入地探讨了民事诉讼的每一个环节,从起诉、应诉、证据、辩论到判决、执行,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证据规则的讲解,非常细致,不仅解释了各种证据的种类和效力,还分析了证据的收集、保全和运用技巧。对于我们这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技巧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另外,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诉讼策略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诉讼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法律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策略,才能取得最好的诉讼效果。我曾经在模拟法庭上,因为没有考虑到诉讼策略,导致败诉,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很可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生存指南”。它教你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民事纠纷。以前我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只有遇到麻烦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法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把保护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民事纠纷,比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财产纠纷等等,并针对这些纠纷,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它告诉我们,在遇到纠纷的时候,应该如何收集证据,如何起诉,如何应诉,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这本书还提醒我们,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它还告诉我们,在发生侵权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经因为对法律知识的匮乏,在一次购物纠纷中吃了亏,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很后悔。如果当时我读过这本书,也许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了。

评分

读完这本《民事诉讼法》,说实话,一开始是被法学院的作业逼的。老实说,法律条文一直以来都让我觉得像一座高墙,晦涩难懂,而且跟日常生活好像隔着好几层。但读着读着,我渐渐发现,它其实不是高墙,而是一张保护我们权利的网。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很特别,它没有像其他法条书那样,只是冷冰冰地罗列条文,而是把每个条文都放在一个情境里去解读。比如,讲到“诉讼时效”的时候,它会举一个很生活化的例子,像是邻居之间的借贷纠纷,然后一步一步地分析,如果超过了诉讼时效,借款人该怎么办,债权人又有什么权利。这种方式真的让我更容易理解,也更能体会到法律的实际意义。而且,书里还会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有些甚至在新闻里出现过。通过这些案例,我看到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看到了法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以前我总觉得法律是遥不可及的,现在我发现,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本书让我对法律产生了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司法精神”的强调。它不仅仅教我们如何运用法律条文,更教我们如何理解法律背后的价值理念,如何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充满人性的关怀。它要保护弱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司法精神,对于我们这些法律从业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仅仅把法律当成一种工具,用来追求个人利益,更要把它当成一种责任,用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本书还介绍了台湾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让我对台湾的法律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台湾的民事诉讼制度,在保护弱者权益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台湾的“法律扶助基金会”,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法律知识,更能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功底深厚,文笔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法律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不像有些法条书那样,堆砌专业术语,让人看了就头晕脑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在跟你娓娓道来,用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你对民事诉讼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特别喜欢书里“实务考量”的部分,作者会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条文,如何处理复杂的诉讼问题。这些实务考量,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社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这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学术论文,方便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我经常会根据书里的参考资料,去查找更多的信息,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民事诉讼法教材,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法律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