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书共有十五章,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在探讨性别平权理念在国际法上的发展、CEDAW的历史发展与监督机制、CEDAW在台湾的落实、国家积极落实反歧视的义务,以及探讨妇女歧视的根源问题。第二部分则是探讨CEDAW如何保障与妇女相关的重要公民与政治权利,以及其在台湾实践过程的成果与问题。第三部分则是关注CEDAW如何保障与妇女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权利,以及其在台湾落实的面貌与挑战。
作者简介(依姓氏笔画顺序)
官晓薇(执行主编)
美国宾州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助理教授、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院法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财团法人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
林昀嫺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姚孟昌
英国伦敦大学法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学士后法律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翁燕菁
巴黎第二大学法学博士,隶属该校人权暨人道法研究中心;现任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
张文贞(执行主编)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陈金燕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瓦基校区)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教授。
陈隆志
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纽约法学院法学教授,新世纪基金会(纽约)理事长,美国政策科学中心董事;新世纪智库论坛发行人兼总编辑,台湾联合国研究书库及新世纪智库丛书总策划。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及法学博士。
陈瑶华
德国波昂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哲学系专任教授。
陆诗薇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杨婉莹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专任教授。
叶毓兰
美国伊利诺大学公共政策分析博士,现任中华警政研究学会秘书长、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会委员、行政院防制人口贩运协调会报委员、行政院永续发展委员会委员、台湾民主基金会董事、交通部、经济部、铨叙部性别平等委员,内政部移民人权谘询委员、内政部外籍配偶辅导基金委员。
廖福特
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研究员、台北大学法律学系兼任副教授、东吴大学人权硕士班兼任副教授。
萧昭君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哲学博士,主修教育科技;现任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副教授。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洗涤。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性别平等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和根深蒂固。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女性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是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细致地剖析了歧视产生的土壤和机制。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却又充满力量,她没有煽动情绪,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中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书中对于法律框架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许多看似进步的法律条文,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漏洞和偏差,导致女性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促使我反思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我发现自己可能在无意中 perpetuating 一些性别刻板印象,或者对女性的贡献视而不见。这让我感到羞愧,也更加坚定了我要为性别平等贡献力量的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女性权益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权、正义和尊严的书,它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进步的人认真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微侵犯”的描述,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例如不经意间打断女性的发言,或者对女性的穿着进行评头论足,虽然看似无伤大雅,但却会给女性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并加剧性别不平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歧视不仅仅存在于那些明显的暴力行为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反思自身的行为,避免 perpetuating 那些无意识的偏见。书中对于“男性参与”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性别平等不是女性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男性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争取性别平等的行列中来。只有当男性和女性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性别平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要为性别平等贡献力量的决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沉重,甚至让人感到压抑。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不公,让我感到愤怒和无助。但同时,我也被书中女性的坚韧和勇气所感动。她们在面对歧视和压迫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抗争和奋斗。书中讲述了许多女性的故事,她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经历,但她们都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努力。有的女性成为了政治家,为女性的权益发声;有的女性成为了企业家,为女性创造就业机会;有的女性成为了艺术家,用作品表达对性别平等的渴望。这些女性的故事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依然存在。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性别平等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和行动,才能逐步消除歧视,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我要为女性的权益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没有按照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采用了类似“对话”的形式,作者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歧视的本质和影响。这种形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启发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交叉性”的讨论,作者指出,女性的歧视往往与其他形式的歧视交织在一起,例如种族歧视、阶级歧视、性取向歧视等。这意味着,不同背景的女性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同的,我们需要采取更加 nuanced 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书中对于“赋权”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赋权不仅仅是给予女性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女性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意识,让她们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性别平等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需要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社会环境。读完之后,我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更加关注那些可能被边缘化的群体。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但比纪录片更深入,更具思辨性。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受害者叙事”,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歧视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从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展示了歧视是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隐形歧视”的讨论,这种歧视往往不易察觉,但却无处不在,它像一层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女性的梦想和潜力。例如,在职场上,女性常常面临“玻璃天花板”的困境,即使她们拥有与男性相同的能力和资历,也很难获得晋升的机会。在家庭中,女性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这使得她们在事业发展上处于劣势。这些看似微小的歧视,日积月累,就会对女性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性别平等不仅仅是女性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歧视的存在,并积极地采取行动,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读完之后,我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更加关注身边那些可能存在的歧视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