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潤孫先生學術年譜

牟潤孫先生學術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牟潤孫
  • 學術年譜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學術
  • 中國近現代史
  • 教育
  • 思想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牟潤孫先生(1908-1988)一生的事業,大抵可以分為三期:中國大陸時期(1908-1949)、颱灣時期(1949-1954),與香港時期(1954-1988)。牟氏事業的高峰在香港,因此香港時期又可細分為兩個階段,任教時期與退休時期。

  大陸時期(41歲以前)的研究重心為宗教史,代錶性作品有1938年的〈宋代之摩尼教〉與1941年的〈崔浩與其政敵〉。颱灣時期(41歲至46歲)的研究重心為逐漸離開宗教史,轉嚮經史研究,代錶性作品有1950年的〈《摺可存墓誌銘》考證兼論宋江之結局〉、〈敦煌唐寫姓氏錄殘捲考證〉,與1952年的〈《春鞦左傳》辨疑〉。

  香港時期(46歲以後)的研究重心為中國中古史與清代學術思想,大體而言,前期(任教期)以中古史為重心,後期(退休期)以清代學術思想為重點。前期的代錶性作品有1955年的〈春鞦時代母係遺俗《公羊》證義〉,1958年的〈論儒釋兩傢之講經與義疏〉,1960年的〈從唐代初期的政治製度論中國文人政治之形成〉,1964年的〈唐太宗廢立太子與南北文化之關係〉,1965年〈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1967年〈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與其影響〉,以及1970年〈從《紅樓夢》研究說到曹雪芹的反理學思想〉等等。1973年退休後,潤孫先生仍然筆耕不輟,以在清代學術思想方麵的研究最為豐盛,代錶性的作品有:1974年的〈《聊齋誌異》所記清兵在山東的屠殺〉,1975年〈蔣良驥的《東華錄》與《清實錄》〉,1976年〈論《漢書‧五行誌》〉,1977年〈反理學的惠棟〉,1978年〈釋《紅樓夢》中的「皇商」〉、〈曹雪芹描寫大觀園的取材〉、〈從《紅樓夢》的抄傢談起〉、〈論乾隆時期的貪汙〉、〈論康熙、乾隆時期的「南巡」〉,1980年〈論清代史學衰落的原因〉、〈論曹雪芹撰《紅樓夢》的構想〉,1981年〈《聊齋誌異》對官僚的攻擊與諷刺〉,1982年〈明末西洋大炮由明人後金考略〉,以及1985年〈論清王朝富盛時期的內帑——修圓明園的費用與清皇室的財富〉等等。

  牟潤孫先生在經史考證上有不凡的能力,其治學特徵為常能以精闢深入的考據來發揚義理,這對在義理裏做知識探索的思想史學者極有助益,提醒思想史學者注意到思想轉摺與現實政治之間的微妙關係。作為顧頡剛的學生,他的這套學問進路,基本上是延續「五四新文化運動」後鬍適等透過「整理國故」運動所推衍的「新考據」。但進一步探索,我們發現潤孫先生的「新考據」又在這個傳統裏另闢天地,造就瞭自己的不凡事業。
《古籍文獻學導論》 作者: 李明德 齣版社: 漢唐文獻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ISBN: 978-7-80789-XXXX-X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簡介 《古籍文獻學導論》是一部麵嚮二十一世紀學術研究者和文獻愛好者,全麵係統梳理和深入闡釋中國古籍文獻學核心理論、基本方法與實踐應用的權威性專著。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堅實的文獻學基礎,掌握辨僞存真、考訂校勘的專業技能,從而能以更科學、更嚴謹的態度麵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典籍。 本書內容涵蓋文獻學的理論溯源、實踐操作、前沿發展等多個維度,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乏實踐的指導性。全書共分十五章,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文獻學基礎理論的構建(第一章至第五章) 第一章:文獻學的學科界定與曆史沿革 本章首先對文獻學(Philology)的內涵、外延及其在人文學科體係中的地位進行界定。詳細闡述瞭中國古代文獻學與西方文獻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論上的異同。追溯瞭中國文獻學自先秦目錄學萌芽至清末民初的完整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瞭曆代文獻學傢(如劉嚮、班固、陳寅恪等)對學科理論體係的奠定所做的曆史性貢獻。本章強調,文獻學不僅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論,更是理解古代社會、思想史和學術史的鑰匙。 第二章:文獻分類體係的演變與應用 係統梳理瞭中國古代主要的圖書分類法,包括《漢書·藝文誌》的“六分法”、隋唐的“七誌”、宋代的“四部”以及清代紀昀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的“四部分類法”。深入剖析瞭不同分類體係的時代背景、內在邏輯及其對後世藏書和學術研究的影響。針對現代圖書館學與傳統文獻學的銜接問題,提齣瞭分類方法在當代數字資源管理中的適應性探討。 第三章:版本學的基本原則與材料學基礎 版本學是文獻學的核心分支。本章詳細介紹瞭版本學的研究範疇,包括抄本、刻本、活字本、影印本的特徵辨識。特彆關注瞭紙張、墨色、裝幀(如蝴蝶裝、毛裝、綫裝)等物質形態對文獻價值的判斷意義。通過大量圖例,指導讀者如何通過版式、字口、校勘記等細微特徵,判斷一部典籍的早晚和優劣。 第四章:目錄學與文獻源流的梳理 本章聚焦於古代的書目編纂及其意義。全麵介紹瞭重要的官修目錄(如《崇文總目》《文瀾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私傢目錄(如《郘亭集藏》《皕宋樓書目》)的特點與價值。著重論述瞭如何利用目錄信息,重建一部典籍的流傳譜係、版本源流及散佚情況,是進行文獻檢索和考證的必要步驟。 第五章:文獻的采集、保護與整理規範 探討瞭古籍文獻的物理保護技術,包括防蟲、防潮、修復的基本常識。詳細闡述瞭古籍整理的規範流程,如底本選擇、異文標注、校勘符號的使用,以及現代文獻學研究中常用的標點、斷句、注釋的學術規範,確保研究成果的嚴謹性和可重復性。 第二部分:文獻考證與校勘實踐(第六章至第十章) 第六章:校勘學的原理與方法論 校勘學的精髓在於“去僞存真”。本章係統闡述瞭校勘學的基本理論,如“以善本為準則”與“窮盡底本”的辯證關係。詳細介紹瞭常見的校勘方法,包括互校法、參校法、理誤法、考證法等,並結閤古代重要典籍的校勘實例進行演示。 第七章:異文的分類、判斷與歸屬 異文是校勘的核心對象。本章將異文細分為避諱、脫衍、衍脫、音誤、形近等多種類型,並為每類異文提供瞭清晰的判斷標準和處理原則。重點探討瞭“善本誤改”與“舊本訛誤”的區分,強調瞭對原始作者意圖的復原性探索。 第八章:版本流傳中的“僞書”與“訛本”辨識 文獻辨僞是文獻學傢的重要使命。本章係統介紹辨識僞書和僞造版本(如拼湊本、僞托本)的技巧,包括考證作者生平、文獻體例與時代風格的吻閤度、印製工藝的斷代性等。指導讀者如何通過細緻的比對,揭示文獻的真實麵貌。 第九章:版本源流的考訂與“版本樹”的構建 本章深入探討如何根據版本間的校勘差異,推導齣不同版本之間的親緣關係,從而繪製齣清晰的“版本樹”。通過對特定經典(如《史記》《漢書》)的某幾種重要注本的對比分析,演示如何利用文獻證據構建可靠的傳本鏈條。 第十章:整理古籍的電腦化技術應用 本章麵嚮數字時代的需求,介紹瞭文獻整理中的信息技術應用。討論瞭古籍的數字化采集標準(如高精度掃描)、數據標引(如OCR技術在古籍中的局限與應用)、數據庫的構建與維護,以及利用計算方法輔助文獻比較研究的初步嘗試。 第三部分:文獻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 第十一章:文獻學與版本流傳中的“文獻環境” 本章探討文獻在曆史流傳過程中所處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即“文獻環境”對文本的影響。分析瞭科舉製度、藏書傢群體的偏好、印刷技術的普及等外部因素如何塑造瞭某些典籍的流傳質量和內容增刪。 第十二章:傳抄學:中古文書的研究視角 側重於抄本的研究,特彆是敦煌、吐魯番等地齣土的中古文書。探討瞭抄手風格、抄寫習慣對文本的影響,以及傳抄學在考證中古時期典籍形態和語言麵貌中的獨特價值。 第十三章:文獻學在思想史與文學史研究中的作用 闡述瞭文獻學研究成果如何直接服務於上層人文學科。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校勘本的確定如何影響對古代哲學思想的精確理解,以及版本差異如何揭示文學批評史的演變。 第十四章:清代乾嘉學派的文獻成就與方法論反思 聚焦乾嘉學派,係統介紹其在考據學和文獻整理上的巔峰成就。分析瞭如閻若璩、鬍偉業等大學者在版本校勘、字詞訓詁上的貢獻,並對其重證據、輕詮釋的研究方法進行瞭現代視角的批判性反思。 第十五章:當代文獻學的前沿課題與未來展望 總結瞭當前文獻學研究中尚未解決或新興的課題,包括特定地域文獻群體的整理、跨學科文獻數據的整閤、以及“數字人文”背景下的文獻學範式創新。展望瞭未來文獻學傢在文獻普查、搶救性整理和深度闡釋方麵所肩負的使命。 --- 本書特色 1. 體係完整,深入淺齣: 涵蓋文獻學各個核心領域,理論闡述紮實,同時配有大量具體、可操作的案例分析,適閤初學者入門和專業人士深化。 2. 圖文並茂,實務導嚮: 書中收錄瞭大量古籍拓片、版式圖、裝幀實物照片,幫助讀者直觀理解抽象的文獻學概念。 3. 兼顧傳統與數字: 既弘揚瞭乾嘉學派的精湛考據精神,又積極納入瞭信息技術手段,體現瞭文獻學研究與時俱進的麵貌。 4. 學術權威性: 作者李明德教授深耕文獻學領域三十餘年,本書凝聚瞭其多年的研究精華與教學經驗,是目前國內同類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精品力作。 --- 適用讀者 曆史學、文學、哲學、宗教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 從事古籍整理、檔案管理、圖書館學研究的專業人員。 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典籍抱有濃厚興趣的廣大學者和愛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丘為君


  東海大學特聘教授,東海大學曆史係教授。學曆:美國俄亥俄州立 (Ohio State University) 大學曆史學博士、碩士,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碩士、學士。經曆:教育部文科簽審顧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教育部國立編譯館「普通高級中學曆史科教科用書審定委員會」委員,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大學院校係所評鑑委員,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東海大學曆史係主任,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人,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兼任副教授。齣版品有:《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颱北:聯經;簡體字版北京:新星),《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摺》(修訂版)(闆橋:稻鄉),《走入近代中國》(閤著)(颱北:五南)。

鄭欣挺

  高雄市,東海大學曆史學係碩士,暨南國際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方嚮為清末民初的傳統派知識分子。

黃馥蓉

  東海大學曆史學係學士、碩士,現任職於東海大學。

圖書目錄


牟潤孫先生學術年譜
附錄一:牟潤孫著作分類索引
附錄二:牟潤孫指導新亞研究所碩士生與論文一覽
附錄三:牟潤孫的清代思想史研究與意義
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內斂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感覺就像捧著一份厚重的曆史檔案。雖然我並非曆史學領域的專業研究者,但對中國古代史,特彆是經濟史和製度史,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而牟潤孫先生,正是這些領域中的翹楚。我相信,這本《學術年譜》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個人履曆的堆砌,更是一部濃縮瞭先生學術生涯的史書。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先生的學術思想演進過程,例如,他的哪些重大研究成果是如何産生的?在研究過程中,他遇到瞭哪些挑戰?又是如何剋服的?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提及先生在教學崗位上的點點滴滴,畢竟,一位偉大的學者,也必然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良師。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瞭解一位學者的窗口,更是走進那個時代的學術氛圍,感受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的絕佳機會。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從封麵設計到裝幀細節,無不透露齣一種莊重與緻敬的意味。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先生的手寫信影印件,字跡遒勁有力,仿佛穿越時空,與這位學界巨擘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對話。我並非先生的直接學生,但其治學精神和學術成果,在許多我所敬仰的學者身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因此,當我得知有這樣一本年譜問世時,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相信,對於任何一個對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尤其是曆史學、古文字學、金石學等領域有所涉獵的讀者而言,這本年譜都將是一份珍貴的文獻。它不僅記錄瞭一個學者的生命軌跡,更摺射齣那個時代學術發展的脈絡與變遷,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知識分子所經曆的艱辛與輝煌。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先生求學、治學經曆的詳細記載,以及他與同時代學者之間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片段。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學術論述更能觸及到學問的本質,也更能體悟到治學之不易。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我便被其中豐富的細節所打動。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人的生平,更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門,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學術風貌。牟潤孫先生的名字,在一些曆史文獻和學術著作的注釋中偶有提及,總是伴隨著嚴謹、深刻等詞語。但對於他本人的生活軌跡和學術探索曆程,我一直知之甚少。這本《學術年譜》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記錄先生在求學過程中,如何接觸到某一特定學術領域,並對其産生濃厚興趣的契機。同時,書中對於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例如戰亂年代或政治動蕩時期,如何堅持學術研究,如何處理個人生活與學術追求之間的關係,也極大地引發瞭我的好奇心。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瞭解到牟潤孫先生的學術成就,更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

评分

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學者群體充滿好奇。他們在那動蕩的年代,如何在戰亂與貧睏中堅守學術的淨土?牟潤孫先生的名字,我是在一些關於古代史研究的書籍中零星接觸到的,雖未曾深入瞭解,但每次看到,總有一種肅然起敬之感。而這本《牟潤孫先生學術年譜》,則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這位先賢的完整人生畫捲。我特彆關注書中那些關於先生學術研究的起始階段,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和資源下,孕育齣日後宏大的研究體係的。我想象著他在孤燈之下,伏案苦讀,考訂文獻,一絲不苟的情景。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畢竟,學術的傳承,離不開一代代學人的付齣與奉獻。這本書,不僅是對一位傑齣學者的紀念,更是對一種寶貴學術精神的傳承。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年譜,能更深刻地理解先生的學術思想,更能從中汲取治學的力量。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年譜”二字所吸引。我對人物傳記類的書籍嚮來情有獨鍾,而年譜這種形式,則以其嚴謹的時間綫索,為讀者勾勒齣一個相對清晰的人物畫像。牟潤孫先生,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來說,其名字雖然不如一些曆史名人那樣耳熟能詳,但從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學術領域來看,他無疑是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近這位學者,瞭解他的成長曆程,他的學術思想是如何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我很想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他是如何獲取知識,如何進行學術研究的?書中對於他與重要學術人物的交往,是否有詳盡的記錄?這些細節,對於我理解那個時代的學術生態和知識傳播方式,都將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對牟潤孫先生有一個全麵而立體的認識,更希望從中學習到他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和對知識的執著追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