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平等觀念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中國
  • 社會變革
  • 曆史研究
  • 19世紀中國
  • 20世紀中國
  • 觀念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張灝先生曾指齣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正是在中國要迴應內在取嚮危機與外在列強的侵略下,啓動瞭中國近代思想轉型的旅程。在思想轉型過程中,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以「平等」觀念迴應上述內外雙重危機,作為啓濛、救亡、革命行動的新價值。在轉型時代中,「平等」觀念既於普遍性上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於理想上的永恆追求,又於特殊性上滿足瞭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思想傢於現實層麵上的生命─政治目的,並進一步在中國近代三大兩歧性命題:傳統/現代、政界/傢界、理想/現實的矛盾與拉扯中,煥發齣不同於西方而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平等觀。本書作者正是從上述理路框架齣發,為各位讀者剖析瞭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軌跡,以及從中掘發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多元且重層的心靈世界。(典範集成.思想3)
《帝國黃昏:晚清社會思潮與現代性轉型(1895-1915)》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充滿劇變與抉擇的二十年——1895年至1915年。這一時期,古老的中華帝國在內憂外患中步履維艱,傳統秩序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一係列深刻的社會思潮應運而生,共同推動著中國社會嚮現代性艱難邁進的轉型過程。本書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湧現的多元思想光譜,探究它們如何與帝國衰亡、民族危機的現實緊密交織,並最終塑造瞭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政治與文化版圖。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救亡圖存”的時代焦慮(1895-1905) 甲午戰敗,不僅是軍事上的慘敗,更是對“天朝上國”觀念的緻命一擊。本書首先考察瞭戰敗後知識精英階層內部産生的巨大思想震蕩。 一、維新思潮的興衰與“君主立憲”的嘗試: 重點分析瞭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思想演變。不同於以往的簡單介紹,本書著重探討瞭他們如何從早期的“托古改製”轉嚮對西方政治製度的係統性藉鑒。梁啓超對“新民”的提倡,其核心在於政治變革必須以國民心智的更新為前提。通過對《時務報》等刊物的細緻文本分析,我們得以洞察早期知識分子對“公德”、“私德”以及“國民性”的深刻憂慮,這些憂慮構成瞭後來激進變革的思想基礎。維新運動的失敗,並非簡單的政治挫摺,它標誌著改良主義在麵對根深蒂固的守舊勢力時的局限性,促使一代知識人開始審視更徹底的政治變革可能性。 二、清末新政中的“製度移植”與思想張力: 清政府為挽救統治,被迫啓動的“新政”不僅是行政和軍事的改革,更是觀念的鬆動。本書分析瞭官派留學生群體迴國後帶來的新知,特彆是法學、教育學等領域的新觀念如何與傳統士大夫的思維模式産生碰撞。我們審視瞭“預備立憲”這一政治口號下,立憲派與激進派在對“主權在民”的理解上的根本差異。立憲派試圖在君主框架內實現有限度的權力製衡,而這種“有條件的自由”與底層社會對徹底變革的渴望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張力。 第二部分:激進主義的崛起與革命思想的成熟(1905-1911) 隨著改良路徑的受挫,以反帝反滿為核心的革命思潮迅速占據瞭思想製高點。 一、同盟會的意識形態構建與“民族主義”的重塑: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如何成功地將“排滿”與“民權”結閤起來,成為本書關注的焦點。我們將“民族主義”置於特定的曆史情境中考察——它如何超越傳統的“華夷之辨”,成為一種以現代國傢為單位的、具有排他性和動員力的政治意識形態。通過對《民報》等革命刊物的批判性閱讀,我們揭示瞭“三民主義”在理論構建上的吸收與改造,特彆是它如何藉鑒瞭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部分西方的自由主義理念,同時又加入瞭中國本土的樸素反封建訴求。 二、革命的文化動員:小說、戲劇與啓濛: 革命並非僅僅是精英階層的密謀,它需要廣泛的社會基礎。本書探討瞭小說和戲劇等新興大眾媒介在啓濛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以鄒容的激昂文字為代錶的“暴力美學”如何激發瞭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以及鴛鴦蝴蝶派等世俗化文學的興起,如何間接地瓦解瞭舊有道德規範的權威性,為更具顛覆性的政治主張打開瞭空間。 第三部分:共和初年的思想混亂與現代性的睏境(1911-1915) 辛亥革命推翻帝製,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並未帶來預期的穩定與和諧。共和製的建立,引發瞭更深層次的關於“何為共和”、“如何治理”的爭論。 一、共和語境下的“自由”與“秩序”之辯: 帝製瓦解後,社會思潮從“反抗”轉嚮“建設”。此時,圍繞“自由”、“人權”、“法治”等概念的理解齣現瞭顯著的分歧。本書對比瞭以宋教仁為代錶的議會民主派對西方代議製的熱衷,以及部分激進知識分子對“絕對自由”可能導緻無序狀態的擔憂。這種對現代性核心價值的理解差異,直接導緻瞭國民黨與袁世凱之間圍繞國傢權力結構的鬥爭。 二、對西方文明的“再反思”與“國粹”的迴潮: 革命初期的“全盤西化”熱情開始降溫。目睹西方議會政治的低效和政黨政治的醜陋後,一部分知識分子(如梁啓超後期思想的轉嚮)開始呼籲迴歸中國的傳統資源以維係社會整閤。本書分析瞭這種“文化保守主義”或“國粹主義”思潮的興起,它們試圖在現代化的框架內,尋找一種既能保持民族主體性,又能解決共和睏境的“中國方案”。這標誌著中國思想界對西方中心主義的一次重要自我修正。 三、青年群體的迷惘與未來方嚮的探索: 1915年前後,隨著袁世凱洪憲帝製的鬧劇上演,無數青年知識分子陷入瞭深刻的理想幻滅。本書探討瞭“五四”前夜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充滿瞭對政治精英的失望,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對新的、更具生命力的思想體係的迫切需求。這種普遍的迷惘,正是孕育新文化運動的土壤。 結論:從“晚清”到“民國”的過渡性思維 1895年至1915年,是中國思想史上從“如何救亡”到“如何立國”的艱難過渡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動態,並非是綫性的進步,而是充滿瞭矛盾、藉鑒、修正與幻滅的復雜過程。本書試圖揭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恰恰建立在對傳統框架的激烈批判與對西方觀念的不斷篩選、本土化的努力之上。這些思想遺産,共同構成瞭中國邁嚮二十世紀的復雜心路曆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觀察曆史的獨特視角,讓我得以從“平等”這一核心概念齣發,重新審視1895年至1915年間中國社會的演變。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將復雜的曆史進程娓娓道來。在閱讀過程中,我看到瞭平等觀念如何在辛亥革命前夕的社會思潮中如星星之火般燎原。書中對新式教育、報刊雜誌的興起以及革命黨人的宣傳活動在推廣平等思想方麵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人物思想時展現齣的客觀性,既肯定瞭他們對進步思想的貢獻,也指齣瞭他們思想上的局限性,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真實可信。例如,書中對於知識分子在引入西方政治哲學概念時所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其與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相調和的描寫,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思想睏境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一種抽象觀念的形成,更是關於這種觀念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推動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它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任何偉大的社會變革,都離不開對公平正義的持久追求。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晚清中國在劇烈變動中對於“平等”這一概念的萌芽與探索。作者並非直接灌輸某個既定結論,而是細緻入微地梳理瞭大量文獻資料,通過對報刊、書籍、社會思潮的剖析,勾勒齣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下,如何重新審視和定義平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天賦人權”等西方平等思想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過程的描繪。它並非簡單的照搬,而是與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儒傢倫理相結閤,産生瞭具有中國特色的平等觀念。例如,書中對梁啓超、譚嗣同等人的思想進行瞭深入解讀,展示瞭他們在推翻封建等級製度、追求政治平等的努力。這些思想的碰撞與發展,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對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的深層反思,為後來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瞭重要的思想基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變革者的呐喊,感受到他們對一個更公正、更自由社會的深切渴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展現瞭平等觀念在中國近代轉型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構建的艱難曆程。

评分

讀畢此書,我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摺服。它並非一本輕鬆易讀的通俗讀物,而是一部需要靜心品味、反復咀嚼的學術力作。書中所探討的“平等觀念的形成”這一主題,橫跨瞭1895至1915這二十載關鍵歲月,恰恰是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嚮現代的急劇轉型期。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將這一宏大命題拆解為若乾個具體的研究切片,如對不同社會階層對平等的認知差異、對性彆平等的早期討論、以及在民族危機下對國傢主權平等的訴求等。我尤為驚嘆於作者對不同學派、不同陣營思想傢之間觀點的辨析,例如,在對待“君權神授”與“民權至上”的論爭中,平等觀念是如何逐漸侵蝕舊有思想藩籬的。書中的案例分析翔實,引用的史料豐富,每一步論證都力求紮實,給人以極強的說服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瞭近代中國平等觀念的來龍去脈,更在於它為我們理解當下社會關於公平與正義的諸多議題,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參照。它讓我們看到,任何社會進步都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先輩在思想激蕩與社會實踐中艱難跋涉的成果。

评分

閱讀此書,猶如身臨其境般地體驗瞭中國近代社會那場波瀾壯闊的思想變革。1895年至1915年,這兩個看似普通的年份,卻承載瞭中國社會觀念發生顛覆性轉變的巨大能量。作者沒有停留在對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著力於挖掘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思想脈絡。書中對於“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一觀念的初步探索,以及在廢除等級製度、倡導個人自由方麵的早期實踐,都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早期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平等問題上的異同分析,他們雖然在策略和路徑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嚮瞭建立一個更公平社會的共同目標。書中對於當時社會各階層對平等認識的差異性分析也十分精彩,例如,士紳階層、新興資産階級以及部分底層民眾對平等的不同理解和訴求。這種多層次的視角,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加立體和全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清晰地揭示瞭近代中國平等觀念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的發展軌跡,為理解中國現代化的思想根源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它將我帶迴瞭1895年至1915年那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中國,讓我看到瞭“平等”這一現代觀念是如何在中國近代社會生根發芽的。作者的論述風格獨特,語言流暢而富有洞察力,在梳理曆史的同時,也引人深思。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國民”概念的形成與平等觀念內在聯係的探討,這讓我理解瞭民族國傢構建與個體權利保障之間的微妙關係。書中對一些具體社會運動和思想流派如何推動平等觀念普及的描寫,也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例如,對科舉製度的批判如何與對機會平等的追求相結閤,以及對婦女解放的早期呼籲如何挑戰傳統的父權製。作者的分析往往能從細微處著眼,窺見宏大的曆史趨勢。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平等觀念的學術研究,更是一麵映照曆史、啓迪當下的鏡子,讓我更加理解瞭追求平等與公正的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