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1895-1915)

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1895-19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平等观念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中国
  • 社会变革
  • 历史研究
  •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观念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张灏先生曾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具有一个转型期,在这转型期中,传统概念资源在新时代命题下受到挑战,使得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必须在一个万国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画中国的位置,正是在中国要回应内在取向危机与外在列强的侵略下,启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旅程。在思想转型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以「平等」观念回应上述内外双重危机,作为启蒙、救亡、革命行动的新价值。在转型时代中,「平等」观念既于普遍性上成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于理想上的永恆追求,又于特殊性上满足了康有为、严复、章太炎等思想家于现实层面上的生命─政治目的,并进一步在中国近代三大两歧性命题:传统/现代、政界/家界、理想/现实的矛盾与拉扯中,焕发出不同于西方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平等观。本书作者正是从上述理路框架出发,为各位读者剖析了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轨迹,以及从中掘发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多元且重层的心灵世界。(典范集成.思想3)
《帝国黄昏:晚清社会思潮与现代性转型(1895-1915)》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充满剧变与抉择的二十年——1895年至1915年。这一时期,古老的中华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步履维艰,传统秩序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向现代性艰难迈进的转型过程。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涌现的多元思想光谱,探究它们如何与帝国衰亡、民族危机的现实紧密交织,并最终塑造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与文化版图。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救亡图存”的时代焦虑(1895-1905) 甲午战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惨败,更是对“天朝上国”观念的致命一击。本书首先考察了战败后知识精英阶层内部产生的巨大思想震荡。 一、维新思潮的兴衰与“君主立宪”的尝试: 重点分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演变。不同于以往的简单介绍,本书着重探讨了他们如何从早期的“托古改制”转向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系统性借鉴。梁启超对“新民”的提倡,其核心在于政治变革必须以国民心智的更新为前提。通过对《时务报》等刊物的细致文本分析,我们得以洞察早期知识分子对“公德”、“私德”以及“国民性”的深刻忧虑,这些忧虑构成了后来激进变革的思想基础。维新运动的失败,并非简单的政治挫折,它标志着改良主义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守旧势力时的局限性,促使一代知识人开始审视更彻底的政治变革可能性。 二、清末新政中的“制度移植”与思想张力: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被迫启动的“新政”不仅是行政和军事的改革,更是观念的松动。本书分析了官派留学生群体回国后带来的新知,特别是法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新观念如何与传统士大夫的思维模式产生碰撞。我们审视了“预备立宪”这一政治口号下,立宪派与激进派在对“主权在民”的理解上的根本差异。立宪派试图在君主框架内实现有限度的权力制衡,而这种“有条件的自由”与底层社会对彻底变革的渴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 第二部分:激进主义的崛起与革命思想的成熟(1905-1911) 随着改良路径的受挫,以反帝反满为核心的革命思潮迅速占据了思想制高点。 一、同盟会的意识形态构建与“民族主义”的重塑: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如何成功地将“排满”与“民权”结合起来,成为本书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民族主义”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考察——它如何超越传统的“华夷之辨”,成为一种以现代国家为单位的、具有排他性和动员力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对《民报》等革命刊物的批判性阅读,我们揭示了“三民主义”在理论构建上的吸收与改造,特别是它如何借鉴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部分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同时又加入了中国本土的朴素反封建诉求。 二、革命的文化动员:小说、戏剧与启蒙: 革命并非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密谋,它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本书探讨了小说和戏剧等新兴大众媒介在启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以邹容的激昂文字为代表的“暴力美学”如何激发了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以及鸳鸯蝴蝶派等世俗化文学的兴起,如何间接地瓦解了旧有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为更具颠覆性的政治主张打开了空间。 第三部分:共和初年的思想混乱与现代性的困境(1911-1915)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与和谐。共和制的建立,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关于“何为共和”、“如何治理”的争论。 一、共和语境下的“自由”与“秩序”之辩: 帝制瓦解后,社会思潮从“反抗”转向“建设”。此时,围绕“自由”、“人权”、“法治”等概念的理解出现了显著的分歧。本书对比了以宋教仁为代表的议会民主派对西方代议制的热衷,以及部分激进知识分子对“绝对自由”可能导致无序状态的担忧。这种对现代性核心价值的理解差异,直接导致了国民党与袁世凯之间围绕国家权力结构的斗争。 二、对西方文明的“再反思”与“国粹”的回潮: 革命初期的“全盘西化”热情开始降温。目睹西方议会政治的低效和政党政治的丑陋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后期思想的转向)开始呼吁回归中国的传统资源以维系社会整合。本书分析了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或“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它们试图在现代化的框架内,寻找一种既能保持民族主体性,又能解决共和困境的“中国方案”。这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一次重要自我修正。 三、青年群体的迷惘与未来方向的探索: 1915年前后,随着袁世凯洪宪帝制的闹剧上演,无数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深刻的理想幻灭。本书探讨了“五四”前夜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充满了对政治精英的失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新的、更具生命力的思想体系的迫切需求。这种普遍的迷惘,正是孕育新文化运动的土壤。 结论: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性思维 1895年至1915年,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如何救亡”到“如何立国”的艰难过渡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动态,并非是线性的进步,而是充满了矛盾、借鉴、修正与幻灭的复杂过程。本书试图揭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恰恰建立在对传统框架的激烈批判与对西方观念的不断筛选、本土化的努力之上。这些思想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国迈向二十世纪的复杂心路历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将我带回了1895年至1915年那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中国,让我看到了“平等”这一现代观念是如何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根发芽的。作者的论述风格独特,语言流畅而富有洞察力,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引人深思。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国民”概念的形成与平等观念内在联系的探讨,这让我理解了民族国家构建与个体权利保障之间的微妙关系。书中对一些具体社会运动和思想流派如何推动平等观念普及的描写,也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如何与对机会平等的追求相结合,以及对妇女解放的早期呼吁如何挑战传统的父权制。作者的分析往往能从细微处着眼,窥见宏大的历史趋势。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平等观念的学术研究,更是一面映照历史、启迪当下的镜子,让我更加理解了追求平等与公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评分

阅读此书,犹如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了中国近代社会那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变革。1895年至1915年,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年份,却承载了中国社会观念发生颠覆性转变的巨大能量。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着力于挖掘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思想脉络。书中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的初步探索,以及在废除等级制度、倡导个人自由方面的早期实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早期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平等问题上的异同分析,他们虽然在策略和路径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建立一个更公平社会的共同目标。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平等认识的差异性分析也十分精彩,例如,士绅阶层、新兴资产阶级以及部分底层民众对平等的不同理解和诉求。这种多层次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全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近代中国平等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轨迹,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根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评分

读毕此书,我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折服。它并非一本轻松易读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心品味、反复咀嚼的学术力作。书中所探讨的“平等观念的形成”这一主题,横跨了1895至1915这二十载关键岁月,恰恰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这一宏大命题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研究切片,如对不同社会阶层对平等的认知差异、对性别平等的早期讨论、以及在民族危机下对国家主权平等的诉求等。我尤为惊叹于作者对不同学派、不同阵营思想家之间观点的辨析,例如,在对待“君权神授”与“民权至上”的论争中,平等观念是如何逐渐侵蚀旧有思想藩篱的。书中的案例分析翔实,引用的史料丰富,每一步论证都力求扎实,给人以极强的说服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近代中国平等观念的来龙去脉,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诸多议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它让我们看到,任何社会进步都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先辈在思想激荡与社会实践中艰难跋涉的成果。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晚清中国在剧烈变动中对于“平等”这一概念的萌芽与探索。作者并非直接灌输某个既定结论,而是细致入微地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对报刊、书籍、社会思潮的剖析,勾勒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下,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义平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天赋人权”等西方平等思想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的描绘。它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儒家伦理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平等观念。例如,书中对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展示了他们在推翻封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平等的努力。这些思想的碰撞与发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深层反思,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变革者的呐喊,感受到他们对一个更公正、更自由社会的深切渴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展现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近代转型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艰难历程。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让我得以从“平等”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重新审视1895年至1915年间中国社会的演变。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娓娓道来。在阅读过程中,我看到了平等观念如何在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中如星星之火般燎原。书中对新式教育、报刊杂志的兴起以及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在推广平等思想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人物思想时展现出的客观性,既肯定了他们对进步思想的贡献,也指出了他们思想上的局限性,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真实可信。例如,书中对于知识分子在引入西方政治哲学概念时所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相调和的描写,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抽象观念的形成,更是关于这种观念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推动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伟大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的持久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