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批:康雍干用人与治吏

朱批:康雍干用人与治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史
  • 康雍乾
  • 用人
  • 治吏
  • 政治
  • 历史
  • 朱批
  • 学术
  • 研究
  • 吏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在康雍干三帝上万条朱批中精选113条,从「讲官德」、「重才能」、「崇实政」、「识大体」、「树模范」、「加勗勉」、「惩贪腐」七个方面,对康雍干三帝的用人治吏思想进行诠释。无论是「做官只要,莫过公正清廉」的谆谆告诫,还是「凡有材具之员,当惜之教之」的爱才情怀;无论是「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的务实精神,还是「封疆大吏,以察吏安民为第一要务」的大局意识;无论是「当体朕心以为心,共加黾勉,始终如一」的君臣同心,还是「贪官之罪,断不可宽」的反腐决心,这些用人治吏思想虽出自满清的三位帝王,却也是我国两千多年吏治思想的浓缩和精华,对当今之世颇有镜鉴意义。
《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与权力运作》 本书深入探讨了明代中后期内阁制度如何从一个皇帝的顾问机构,逐步演变为实际的最高决策中枢。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详细梳理了自永乐年间设立内阁以来,历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变迁、职权范围的扩张与收缩,以及他们与皇帝、六部、乃至宦官集团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制度的萌芽与确立(洪武至成化) 本书首先追溯了内阁制度的渊源,分析了朱元璋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内阁的最初形态——“殿阁大学士”的设立目的。重点分析了早期大学士的“清客”色彩和顾问性质。通过考察洪武、永乐两朝的内阁人选构成和日常工作内容,揭示了早期内阁在国家治理中的从属地位。 随后,着墨于仁宣之治时期内阁权力的初步提升。随着国家事务日益繁复,皇帝需要更稳定、专业的文官集团协助批阅奏章。本部分通过对“票拟”制度萌芽期的文献研究,展示了内阁如何开始介入决策流程,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权力运作模式。分析了早期内阁首辅(如“三杨”)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力,指出这种影响力更多依赖于个人声望而非制度赋予的权力。 第二部分:票拟权的确立与内阁权力的鼎盛(弘治至嘉靖) 本章聚焦于“票拟”制度的正式化和成熟化,这是内阁权力获得实质性飞跃的关键节点。详细剖析了弘治朝的内阁如何通过长期、稳定的票拟实践,将决策权的核心——即对奏折的处理意见——牢牢掌握在手中。通过案例研究,如对地方财政、军事调度的介入,说明了内阁如何从皇帝的秘书升级为事实上的行政总揽者。 嘉靖时期内阁权力的复杂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在皇帝长期怠政的背景下,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了历史高峰。本书细致分析了如严嵩、徐阶等内阁首辅如何利用票拟权、奏议权以及对吏部的渗透,构建起庞大的政治网络。同时,本部分也探讨了这种权力膨胀所带来的内部张力,特别是内阁与皇帝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以及皇帝如何通过“廷推”和“诏旨”来制衡内阁的实际控制力。研究表明,此时的内阁权力高度依赖于首辅的个人能力和与君主的信任程度。 第三部分:内阁与外部势力的博弈(万历至崇祯) 万历朝的“万历怠政”为内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皇帝的消极态度使得内阁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日常行政责任,进一步巩固了票拟的权威性。本书详细阐述了张居正改革时期,内阁如何通过集中权力,推行强力政策,展示了高效运作下的内阁国家机器的威力。通过对《申遗疏》和相关政令的分析,揭示了内阁在制定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书着重分析了内阁权力在晚明时期面临的“多头政治”困境。重点研究了宦官势力,特别是司礼监的崛起,对内阁权力的侵蚀。通过对比“批红”与“票拟”的权限边界,揭示了两者之间持续不断的权力拉锯战。分析了内阁与东林党、非东林党等文官集团的派系斗争如何外溢到内阁的决策过程中,导致内阁意见的不统一和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崇祯朝的内阁运作进行了深入考察。在内忧外患的极端环境下,内阁的集体性决策能力受到了严峻考验。本书通过分析崇祯朝内阁更迭之频繁与缺乏长期政策的现象,论证了在缺乏稳定君主支持时,内阁制度的固有缺陷——其本质上仍是君主附庸——暴露无遗,最终无法挽救明朝的衰亡。 全书通过大量的内阁奏疏、廷议记录、私人笔记等一手史料,力求还原明代内阁作为国家权力中枢的真实运作面貌,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下,文官集团如何在中国传统皇权制度的框架内,实现权力制衡与制度创新的历史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凤云


  哈尔滨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清代政治史研究,主持国家清史工程项目《传记‧康熙朝上》、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着有多部学术着作,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图书目录

引言
第壹章  讲官德
        做官之要  莫过公正清廉
第贰章  重才能
        凡有材具之员  当惜之教之
第叁章  崇实政
        自古圣贤为治  皆尚实政  最恶虚名
第肆章  识大体
        封疆大臣  以察吏安民为第一要务
第伍章  树模范
        若各省督抚皆能如田文镜  鄂尔泰  则天下允称大治矣
第陆章  加勗勉
        当体朕心以为心  共加黾勉  始终如一
第柒章  惩贪腐
        贪官之罪  断不可宽
 
后记

图书序言



  清代官员的上奏文书中,除了题本、奏本之外,就是奏折。奏折是作为君臣之间以信函方式进行私密性交流的一个途径,它最早出现在康熙朝,是康熙皇帝为了解地方真实情形所採取的非常规手段。作为信息的回馈,皇帝有时会在奏折上表达自己的意见,需要进行批示,因使用红笔,故有了「朱批」的称谓。此后,朱批在雍正朝得到了高效使用,朱批的运用也被发挥到极致。雍正帝曾说:「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朕谕旨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所以,清朝的康雍干三帝虽都有朱批,而以雍正帝的朱批最多。现在保存下来的雍正《朱批谕旨》有三百六十卷,是在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由允禄、鄂尔泰等人编刻的,全书收录了七千余件奏折,对应的也就有七千多条朱批。有人评价说,雍正帝「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了」。

  朱批作为清代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重要记录,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原始档案。因奏折有请安折、谢恩折、奏事折、庆贺折等,朱批也必然涉及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皇帝的行政理念在朱批中均有生动的反映。又由于奏折具有很高的保密性质,往往包含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信息。尤其在康熙和雍正时期,皇帝要求具折人亲自书写奏折,内容不得让皇帝以外的人知晓,奏折中有关地方衙门的通报多不见于《实录》《起居注》等官书。所以,朱批是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朱批往往表达的是没有修饰过的历史,它剖开的社会断面,可以拉近我们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距离,甚至会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君臣之间的关系、皇帝的个性都会在缺乏掩饰中流露出来,皇权也由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它正可告诉我们,清朝的权力者是怎样借助朱批实施政治方针的,又是怎样将整饬吏治、监察民情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朱批的价值毋庸置疑,它的历史通鉴功能尤不可小觑,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宝贵的历史遗产。

  以故,此书所编朱批是有历史资鉴作用考虑的,而选取康雍干三帝用人内容,并将其梳理了七个部分,更是抓住了三位帝王政治理念的核心思想,正如干隆皇帝所说,「用人乃政治之大端」,「用人尤为行政首务」。同时,此书也关照到古代官箴中对官员品德及素质的要求,或可成为为官者的一面视镜。

  清代帝王酷爱书法,且皆为书法大家,康熙帝崇尚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等名家,其手书也酷摹董法。雍正帝是清代帝王中书法水平较高的一位,亦崇尚董其昌书法,干隆皇帝则爱元代赵孟頫书。是书以图片的方式直接将康雍干三帝的墨宝展示出来,也可作为一次书法的饕餮大餐以飨读者。

  凤云是我的学生,是书编成后向我索序,故记之。

戴逸
二○一四年六月

出版说明

  治国必先治吏。中国古代历史文明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以史为鉴,深入发掘历史上有积极意义的用人与治吏思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当代所用,是我们策划《朱批——康雍干用人与治吏》一书的初衷。着名清史专家刘凤云教授,围绕用人与治吏这一主题,历时两年,潜心研究,在康雍干三帝上万条朱批中精选出一百一十五条,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解读。希望广大读者能够跳出康雍干三帝的历史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得些许有益的启迪和思考。

图书试读

引言

在我国古代社会,权力结构一直以高度的君主集权与官僚制的有机结合为不变的模式。君主如何有效地掌控官僚群体而又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历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理论上讲,国家的各项法规主要是为规范政府行政及掌握权力的统治阶层而设,皇权同样会受到成文法典的某些制约。清朝的法制尤其繁复缜密,所谓「大纲小纪,无法不修。畿甸遐荒,无微不烛」。但是,清朝又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王朝,皇权的独断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国家政治运行过程中,法规与制度虽为行政的根本性原则,但仍会因君主为政风格与行为方式的不同、面临问题的各异,形成独具个性特征的统治方式,在选官用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治人无治法」

在清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中,「有治人无治法」当属于最具政治特质的一项,尤为康雍干三帝大力倡导,也正因如此,清朝政治往往被断言为尚人治而不重法治。

那么,「有治人无治法」是否可以仅就其字面进行解读?其内在的语义究竟是什么?它能够成为清朝盛世皇帝的治国理念,又是缘于它自身的哪些能量呢?对此,是有必要进行探讨的。

「有治人无治法」一语,出自先秦思想家荀子。《荀子•君道》曰:「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何谓「治人」?「治人」是指有仁心仁德的贤人;何谓「治法」?「治法」是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法。荀子「治人」与「治法」这一对范畴的提出,是针对「人」与「法」的辩证关系进行的讨论,而非否定「法」的作用。荀子是说,「治法」是由「治人」创建,且只有得到「治人」的执行,才能在治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论语•衞灵公》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离娄上》的「徒法不能以自行」是一个道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康雍干用人与治吏:朱批奏折中的秘密》并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瑕的神明,而是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有其英明之处,也有其局限。书中对几位不同类型官员的命运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政治生态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有些官员,虽然才华横溢,但因为性格或站队问题,最终未能善终;有些官员,可能资质平平,却因为懂得迎合和巴结,反而平步青云。皇帝的朱批,也并非总是公正无私,有时也会受到个人喜好、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不加修饰的展现,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也更能引发我的思考。我开始反思,在任何时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都存在着普遍性的难题,人性中的弱点,永远是需要警惕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深度,也让我对现实中的权力运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初读《康雍干用人与治吏:朱批奏折中的秘密》,我内心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想了解一些帝王家事和政治秘闻。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的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解读,构建出一幅精细的康雍乾时期用人治吏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奏折和朱批时的逻辑性,能够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问题梳理得清晰明了。书中对一些制度细节的探讨,如“推举”、“考察”的流程,以及对官员品行的评判标准,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治吏”,而是有具体的制度、具体的执行、具体的成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清官”和“能臣”的定义都有了新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是一本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历史读物。

评分

《康雍干用人与治吏:朱批奏折中的秘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讲”。过往我对康雍乾盛世的了解,多半是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或是戏说类读物中的夸张演绎。而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认识那个时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新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考察”和“淘汰”机制的详细阐述印象深刻。皇帝的朱批,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更多的是一种长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它能够让官员们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被审视,从而不敢懈怠,更加谨慎。书中对一些“落马”官员案例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权力监督的严酷与必要。这种机制的背后,体现了皇帝对治吏的决心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忧虑。读完这些,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康雍乾时期能够出现那么多勤勉有为的官员,也明白了“吏治”二字的重要性,它绝非空谈,而是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评分

读完《康雍干用人与治吏:朱批奏折中的秘密》后,我内心真是波澜壮阔,仿佛亲历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并非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隐藏在朱批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和治国智慧。以往读史书,总觉得帝王高高在上,冷冰冰的,但通过这些亲笔批示,我看到了雍正皇帝那近乎偏执的勤政,他对官员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了如指掌,甚至能从只言片语中洞察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有时他会严厉斥责,有时又会语重心长地教导,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感,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比如某位官员的升迁,或是某个政策的推行,雍正的朱批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批示,更是一种治吏艺术的展现,一种对权力运行和人性洞察的极致体现。读完这本书,我对“明君”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纸面上的赞美,而是有了鲜活的、充满温度的具象。

评分

翻开《康雍干用人与治吏:朱批奏折中的秘密》,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折页复印件。它们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带着历史的温度和墨香。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在解析那些奏折和朱批时,简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侦探推理”游戏。作者凭借深厚的功底,将原本晦涩的古代文书,变成了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一个词语的选用,一个标点的位置,甚至是笔画的力度,都能被解读出不同的含义,进而揭示出官员的心思和皇帝的考量。这种解构式阅读,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并非只有大事件,更有人性的博弈,有权力的制衡,有制度的演变。书中对几位重要大臣的仕途轨迹的梳理,以及他们与皇帝之间的互动,更是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复杂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探索之中,享受着抽丝剥茧、豁然开朗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