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朝风云实录:相位争夺

历代皇朝风云实录:相位争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皇朝
  • 相位
  • 权力斗争
  • 政治
  • 传记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历史故事
  • 宫廷斗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论出身、不讲治国,权谋相争、不择手段、
欺君压臣、谋害忠良、滥杀无辜、祸乱朝廷,
古今多少忠义之血,皆因觊觎相位之奸佞而流淌!

  宰相是中国封建时代辅佐君主管理国家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位极人臣」之位,因此成为封建官僚政治中,权力斗争的焦点。

  想要独揽相权,有二个条件:
  第一,品德和才学。
  第二,皇帝的信任。

  但因为宰相是由皇帝任免,因此讽刺的是后者往往更重于前者;而「相位」作为人臣的最高权位,斗争不比一般,综观中国封建历史,相位的争夺不仅更激烈、更复杂,也更残酷,里头总交织着阴谋,伴随着血腥。相位有限,但往往不是个人之争,而是团体的党争,也不单是人臣之间的争夺,有时也是帝权与相权的互相角力,因此,什么样的人当上了宰相,有时比什么样的人当上了皇帝还要来得重要!
好的,这是一本不含《历代皇朝风云实录:相位争夺》内容的图书简介: 《星海遗珍:失落文明的钥匙》 作者:伊莱亚斯·凡恩 卷首语 在宇宙的浩瀚无垠中,时间如尘埃般散落,许多文明的辉煌与衰败,最终都归于寂静。然而,总有一些事物会抗拒遗忘,它们以碎片、符号或能量残留的形式,潜藏在星际的死角,等待着那些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解读它们的人。本书便是对其中一个最神秘、最强大的文明——“赛瑞恩”——遗迹的探寻与重构。 内容提要 《星海遗珍:失落文明的钥匙》是一部结合了硬科幻探索、考古学分析与哲学思辨的巨著。它带领读者进入一片被主流星际联盟遗弃的“熵区”——一个时空结构异常、物理定律似乎被随意扭曲的星域。在这里,探险家、语言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组成的“奥德赛”小组,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人造结构:一座漂浮在绝对虚空中的巨型水晶迷宫,被命名为“原初观测站”。 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奥德赛”小组试图解锁这座观测站的奥秘展开。赛瑞恩文明,据推测比银河系当前主导物种的历史要悠久数百万年,他们似乎掌握了操纵宇宙基本常数的能力。他们的消失,并非毁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留下了一个至今无人能解的悖论。 第一部分:熵区的呼唤 故事始于对一个古老信号的追踪。这个信号并非传统的无线电波,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引力波涟漪,它似乎在以一种极其缓慢但恒定的节奏,邀请着任何能解析其复杂性的智慧生命。在深入熵区的过程中,团队遭遇了巨大的物理挑战:时间流速的不确定性、空间折叠导致的导航失灵,以及从未记录过的奇异辐射。 核心人物,首席考古学家艾拉·科尔文,通过对残存文物碎片的研究,构建了赛瑞恩文明的初步图景。他们不使用化学燃料,不依赖基因工程,而是通过对“零点能量场”的直接干预来驱动文明的运作。他们的艺术、他们的建筑,无不体现着对“结构美学”的极致追求,每一块墙砖、每一道光束,似乎都蕴含着数学真理。 第二部分:语言的囚笼与钥匙 赛瑞恩文明留下的主要信息载体,是一种被称为“光语”的编码系统。它不是线性的文字,而是多维度的信息包,需要通过特定的“共振频率”才能被完整读取。大部分的解读工作陷入僵局,因为赛瑞恩的思维模式似乎完全超越了人类基于“因果律”的逻辑框架。 物理学家兼密码专家李昂·陈,提出了一种激进的理论:赛瑞恩人可能生活在一个更高维度的“时间叠加态”中,他们的信息流必须从一个“全景视角”去审视,而非线性展开。通过构建一台基于量子纠缠的模拟器,小组成功地激活了观测站外围的防御系统——这些系统并非用于攻击,而是用来“隔离”特定频率的现实。 随着解读的深入,小组发现赛瑞恩人似乎在进行一项宏大的“宇宙实验”。他们似乎在寻找一种方法,来“修复”宇宙中某种根本性的“瑕疵”或“错误”。 第三部分:原初观测站的真相 进入观测站的核心区域后,景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这里没有数据终端,没有服务器,只有一片由纯粹光构成的、不断变幻形态的“知识海洋”。艾拉意识到,赛瑞恩文明的终极目标,是“超越存在本身”。 他们发现,赛瑞恩人已经掌握了如何分离“信息”与“承载信息的基础物质”的方法。他们并非消亡,而是将整个文明的意识、历史、知识,全部上传到一个超维度的、非物质化的“知识矩阵”中。 然而,这个上传过程并非完美。观测站的能量核心显示,在信息上传的最后阶段,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无法被理解的“数据黑洞”——这导致了赛瑞恩文明的集体“升维”过程出现了未知的偏差,留下了他们最核心的“遗嘱”和“警告”。 结语:钥匙的重量 小组成功下载了观测站遗留下的最后信息包。这份信息揭示了赛瑞恩文明为何要进行这次宏大的尝试,以及他们对未来所有后来者的忠告:宇宙的真正边界,不在于空间,而在于“理解的深度”。 《星海遗珍:失落文明的钥匙》不仅仅是一部硬科幻小说,它更是一次对人类自身认知的挑战。它迫使读者思考:如果文明的终极形态不再依赖于血肉和星舰,那么我们追寻的“进步”究竟指向何方?赛瑞恩人的遗迹,是永恒的灯塔,还是一个关于过度求索的警示? 深入解析赛瑞恩人的“零点结构学”、熵区的奇异物理现象,以及解码“光语”背后的多维几何学。这是一次关于遗忘与永恒的史诗之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囤积奇货,只为窃国
小盗窃珠,大盗窃国。战国末年吕不韦,以千金之资,预购秦之相国,引出千古奇谈。

赵高篡权,祸灭秦朝
弄权术者最终被权术所杀,这似乎早已成为历史的定律。无论你有多大智慧、多大贡献,只要受到权术的诱惑,最终都是在劫难逃。秦王朝时的赵高、李斯,均未逃脱。

亦奸亦雄,千古评说
乱世宰相曹操,有雄才大略,亦不乏小人之计,挟天子以令诸侯,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汉室不再复。

太监宰相,欺君压臣
太监本是大内奴才,皇家走狗,狗仗人势是太监专权的一个通例。然而事有例外,唐朝太监李辅国却是仗势要官,权倾朝野,欺君压臣。

虎父犬子,残害朝臣
老子英雄儿未必都是好汉,唐朝着名丞相卢怀慎清廉方正,其孙卢杞却是一个惯使奸计残害朝臣的小人。

生死之争,不择手段
位卑人轻,愿与辅国重臣一争。攀结宦官,几度搅起政治大波。唐穆宗宰相李训,误失「甘露之谋」,未达目的,终丧宦官之手。

宦海沉浮,千秋功罪
大起大落,宦海多艰。宋朝宰相赵普,三次入相罢相。国运初开,权争激烈。

除弊变法,权力交争
在封建社会中,一种经济和政权模式的形成,体现了造成这种模式阶层的权力,一旦改变这种模式,便会削弱该阶层的利益。因此,宋代围绕王安石变法所展开的斗争,也是一次权力之争。

结党营私,六贼之首
见风使舵,导君淫奢;攀附结党,陷臣误国。宋朝奸相蔡京,名列六贼之首,可见其奸之大。

无赖宰相,祸乱朝廷
不知是历史的幽默,还是对封建政治的嘲弄,极其相似地将两个无赖推上相位。唐有杨国忠,宋有贾似道。他们都是靠裙带入相,并用同样的技巧表演着历史丑剧。

乱世贤相,壮志难酬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一腔热血未洒疆场,却在奸佞小人的暗箭中倒下。元末贤相脱脱,一代英杰,可惜壮志未酬,便在奸臣的阴谋下丧生。

据奸逞恶,父子横行
聪明如果用在正道,可以造福一方;如果用自己的才能去造孽,其祸也烈。奸相严嵩,也算是饱读诗书,但他把才智用在争权于朝,争利于市的权争中,结果权裂财损,如噩梦一场。

权争于朝,盛年致仕
争权反为权误,历史无数次给人教训。但权力的诱惑,往往使人心存侥幸。晚明宰相高拱,才高气傲,欲与众臣一较高下,结果两次遭贬,盛年致仕。空怀满腹经纶,只有望权兴叹。

各怀心事,虎狼相争
为了共同的目的,他们勾结在一起。为了各自的欲望,他们又互相厮杀。明朝奸相温体仁、周延儒为独揽大权而进行的虎狼之争,空留后人唾骂。

惑主陷臣,国破家亡
明末宰相马士英,文不能定国,武不能安邦,採用卑劣手段惑主陷臣得到宰辅。如同一块朽木错置栋樑之位,最终使明末弘光政权的大厦倾覆。

图书序言

前言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宰相是封建官僚政治的代表。相位之争斗,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总体现。因此通过对相位争斗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统治集团中,君臣之间、各级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利角逐的特点和规律。
  
  一
  
  宰相是中国封建时代辅佐君主管理国家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地位之显赫,权力之巨大,人们曾用「位极人臣」来形容。可说是封建官僚政治矛盾斗争的焦点。
  
  宰相由皇帝任免,但也并不是一朝上任便可终身为相。它既不能世袭,也不是终身之职,一般士大夫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争取。当宰相的条件,一是品德和才学,二是皇帝的信任。因此,封建时代的下级官僚,都把出将入相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王夫之总结说:「宰相之重,仕宦之止境也,茍资望之可为,皆垂涎而思得。」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做宰相的「资望」,千方百计想得到相位。由于官位有限,而欲得到它的人多,那么权力斗争便不可避免。更由于相位是人臣的最高权位,能够参加相位争斗的人,不仅具备了很高的权力和地位,而且也有着相当的势力,因此相位争斗比一般的官僚斗争更激烈、更复杂、更残酷。综观中国封建历史,围绕着相位的争斗,不仅交织着阴谋,而且伴随着血腥。
  
  (一)宦官争夺相位。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后,注重起用人才,因此很多原本地位低下的布衣,便有机会担当国家要职,也给野心家争权提供了条件。赵高本来是宦官,秦始皇听说他干练有才,精通狱法,便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专管皇帝的车舆。条件的改变,使他萌发了争夺大权的野心。他私下里勾结公子胡亥,以做为自己争权的靠山。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时,不幸病逝沙丘,他私自扣押了始皇临终要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的诏书,拥立胡亥篡位,是为秦二世。由于他的策划和拥立之功,被封为郎中令,位居九卿。赵高为了保住自己既有的地位,便唆使秦二世大兴冤狱,杀死朝中很多功名显赫的大臣,甚至连秦始皇的十二位公子、十位公主都遭到了残害,受株连的人不可胜数。这样便为他继续争夺相权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接着,赵高又施展阴谋,要二世深居宫中,自己和几个亲信侍候在二世身边,使他不理朝政,一切大权皆控制在赵高手中,甚至连丞相李斯也见不到秦二世。接着,赵高又採用卑鄙手段陷害李斯,将其腰斩,并诛灭三族。李斯死后,朝中便完全由他掌握,逼死右丞相冯去疾之后,秦二世便任命他当了宰相。
  
  宦官身处宫中,围绕在皇帝身边,对朝中情况了如指掌,这给他们争权带。来了方便条件。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宦官专权的事情屡有发生。加上这些人生理上的缺陷,心理趋于变态,因此在权争中手段极其残忍。
  
  唐朝宦官李辅国,十几岁便被阉割,送到宫中养马院。由于他机警圆滑,办事认真,四十岁时混上了养马院中管帐的差事。后又被推荐到太子李亨宫中听差,李辅国非常懂得如何讨好太子,取得太子的信任。恰好此时发生了安禄山兵变,唐玄宗带着太子及部分嫔妃出逃,李辅国不分昼夜紧随太子,表现得无限忠诚。尤其他知道太子痛恨杨国忠,在马嵬驿士兵譁变杀杨国忠时,便积极参与,深受太子的器重。在逃跑途中,李辅国分析了当时混乱的形势,便劝太子北上,并同大臣裴冕等人联名上书,奉劝太子登帝位。虽然太子左右推辞,但最后还是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由于他的劝驾之功,肃宗当然把他视为心腹,任其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并且掌管起御前符印、军队号令和各地来的文件奏章等等,从此掌握了朝中的军政实权。
  
  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之后,李辅国同其他人一样,野心大发,开始勾结同党、排斥异己,为自己独揽大权铺路。他首先勾结肃宗所宠爱的张良娣,与她互相利用,阴谋害死了肃宗的长子李俶和三子李倓。因为他们不仅是张良娣儿子成为太子的障碍,也是李辅国独揽朝政的劲敌。建宁王李倓对李辅国的所作所为早有察觉,便多次劝肃宗不要相信他。李辅国担心肃宗被说服,便千方百计陷害他。
  
  回到长安之后,李辅国升任殿中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利甩已有的权力和肃宗的信任,到处安插自己的耳目,打击排斥异己。最后竟逼迫宰相裴冕,要他与大臣们联络,上书推荐他当宰相,真有些急不可待了。后来在肃宗临死时,李辅国计杀越王李系,囚禁张皇后,拥立太子李豫登极,夺取了宰相的宝座。
  
  宦官当宰相,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多见,他们取得宰相职位都是靠皇帝的权势。赵高也好,李辅国也好,他们之所以能够夺得相位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靠扶持太子,或帮助所扶持的王子篡夺太子位,然后拥立太子登上皇位,利用皇帝的权利控制朝中,独揽大权,排斥打击异己,然后夺取宰相宝座。宦官当宰相,表现了当朝制度的混乱,和皇权的削弱。综观中国封建社会史,凡是宦官当权的朝代,那个朝代的皇帝肯定无所作为,社会必然动乱不安。
  
  (二)朋党与相位争斗。相位争斗不是孤立产生的,在封建官僚集团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围绕着相位展开角逐,宰相只是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因此在相位争斗中,往往表现为朋党之间的对抗。他们拉山头搞派性,对异己者进行打击排斥。唐代的牛、李党争表现得尤为突出。
  
  牛、李两党的形成,是权利斗争的结果。唐朝的开科取士,打破了士族垄断朝政的政治局面,一些地位低下的寒士可以有机会通过进士及第进入朝中做官。唐宪宗时,牛僧孺、李宗闵同年考中进士,又同登制科。他们意气相投,指斥时政,对当时宰相李吉甫进行了抨击。后来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政击李宗闵科场舞弊,并同郑覃一起主张罢止科举考试,朝中要职应由公卿子弟担任,企图回复门阀制度。牛僧孺则坚决反对公卿子弟垄断朝政,他们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于是便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排挤,势不两立,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李德裕为宰相时,欲置牛僧孺和李宗闵于死地,派人搜寻其谋反的证据,以陷害之。牛党执政后,又对李党进行残酷报复,罗织李德裕的罪名,最后终于将其整死。他们甚至不能同朝相处,一党上台,必定利用相权打击对方。两党根据不同政治形势的变化,交替执政,轮流外任。虽然他们两党都各自不同地为朝中作过贡献,但他们所搞的历时长久的党争,也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朋党的另一种形式是攀附党首,互相勾结,彼此援引,为争权夺利互相利用。宋代奸相蔡京,史书上称其为「六贼」之首。他与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耐结为朋党,祸乱朝廷。他们结党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结党营私。与牛李党争不同的是,牛李二党阵线分明,而蔡京为首的「六贼」奸党,是与朝中所有正直大臣为仇。最初蔡京因坑害同僚、投机取巧,已经爬到了龙图阁直学士的位置,后被贬到杭州闲居,偶然遇到了在杭州为宋徽宗购买字画的宦官童贯,于是互相交结,靠童贯的力量得以登上相位。接着利用权势将地痞朱耐安插到苏杭应奉局任职,又收买专善投机钻营的王黼,将其提拔为御史中丞。宦官梁师成见他们在朝中得势,于是也投靠了他们,蔡京将其荐为太尉。李彦出身于市井无赖,也逐臭而来,围绕在蔡京周围。他们朋比为奸,凡是不为其所用的正直朝臣,一概加以打击排斥。为了达到独揽相权的目的,把司马光等一百二十多位大臣定为「奸党」,并在皇宫门前立所谓「奸党碑」。凡是碑上有名的大臣,不仅本人不得复用,就连其子孙也不得起用。前任宰相章悖与蔡京是同乡,蔡京怕其复相,便将其打入「奸党」。「六贼」专擅朝政,使北宋政权吏治腐败,朝纲紊乱,最终断送了北宋政权。
  
  相位争斗与朋党政治是相辅产生的,宰相一旦执政,必然要选任一批能够支持自己施政的朝臣,而宰相往往在一朝中有几个,他们各自都拥有自己的拥护者。那么宰相之间的矛盾,便是他们拥护者互相斗争的根源。如果宰相之间互相争权夺利,那么他们的拥护者也变成了对方打击的对象。因此说相位争斗与朋党之争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相位争斗必然会牵扯朝中各派政治势力。有相位之争,也就有朋党之争,也就会有朝中大规模的政治斗争。这种斗争在封建统治集团中从未间断过,只是有时激烈一些有时平缓一些罢了。由于相位争斗引出的朋党政治,使国家机器难以正常运转,甚至会危及封建帝国的存在,因此在一些朝代中,封建君主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制止,但收效甚微。
  
  二
  
  相位争斗的另一种集中表现,是围绕着改革展开的。
  
  改革是统治集团运用国家机器解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倡导改革的政治家,往往是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当朝宰相。然而反对改革的旧势力,在朝中依然十分强大。有时候改革家与反改革者同朝为相,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因而斗争更加复杂,更加尖锐,涉及的范围也更大。围绕宋代王安石变法和明代张居正变法所展开的斗争,可以充分反映出其斗争之激烈。
  
  变法改革必然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既得利益者当然会不顾一切地进行反对。尤其既得利益者多是当朝权贵,他们有着庞大的社会势力。而改革者往往是新兴力量的代表,新与旧的较量也一定是殊死的。当宋神宗将改革派代表王安石召到京师,准备任他参知政事(副相)领导改革时,那些墨守旧章的官僚士大夫们,便对他产生了嫉恨和敌视。唐介首先表示反对,说:「若使王安石为参政,恐多所变更,必扰天下。」韩琦也说:「安石做翰林学士有余,当执政官则不行。」吕诲更是捏造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状,对其大加诽谤诋毁。总归一句话,就是要阻止他任副相,以便把他变法的计划扼杀掉。
  
  由于宋神宗的支持,终于力排众议,使改革变法得以进行。反变法派便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破坏,他们甚至利用天象的变化大做文章。当时华山发生了山崩,文彦博竟对神宗说:「市易司不当差官自卖果实,致华山山崩。」真是无稽之谈。王安石当即上书反驳:「天文之变无穷,人事之变无已,上下傅会,或远或近,岂无偶合?此其不足信也。」但是在那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里,神宗便对变法产生了怀疑。由于新法的施行,直接由市易司向宫廷和官衙供应所需物品,致使那些以往在购买宫中用品大占便宜的官员一下子无利可图了,他们便大造谣言,反对新法。神宗的岳父向经,也因为免行钱的实施,而无法从中渔利,便把市面上的各种谣言带到宫中,在宫中掀起了一次反变法的高潮。他们甚至动员太后向神宗施加压力:「安石乱天下,怎么办呢?」面对反对派强大的攻势,王安石毅然进行反击,他提出了着名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但是反对派採用了各种手段对王安石变法集团成员进行围攻、迫害,乃至分化瓦解,王安石最终二次罢相,使变法最终失败。
  
  明代张居正的改革也是如此。虽然他的改革没有触犯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确实触动了一批官僚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便群起而狼之,公开起来与之对抗,一时间也是风波迭起。刘台本是张居正的学生,此时也弹劾老师「威福自己,目无朝廷祖宗之法」。甚至指责张居正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并要求神宗「抑损相权,毋偾事误国,臣死且不朽」。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张居正从宰相的位置赶下台。可以说变法改革与反对派的斗争,是新旧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其主要表现是相位之争。因为作为改革家的宰相,他是靠宰相权力的实施来调动国家机器进行改革的,反对派阻止改革,首先就是要把他从相位上拉下来。正当张居正准备把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其父在江陵病逝。按照当时的制度,张居正应提出辞职守丧的请求。如果其子在军队任职,并恰好处于战争,皇帝,可下诏特批继续任职,这叫「夺情」。而张居正不在军队任职,所以不能「夺情」。但改革正处在重要关头,张居正一旦离职,则一切都将付诸东流。在户部侍郎李幼孜的请求下,神宗要张居正「夺情」,在京城守丧四十七天,期满即入署办公。
  
  「夺情」的诏书一下,引出了轩然大波,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些以维护名教为借口的士大夫指责他「热中权势而不守礼义」。不少人上书反对夺情。他们质问张居正:「位极人臣,反不修匹夫常节,何以对天下后世?」请求神宗让张居正「奔丧终制,以全大节」。其目的都是要赶张居正离任,以中断改革。张居正死后,神宗废去了张居正的大部分措施,使改革最终失败。
  
  围绕改革而起的相位争斗,是新旧两种政治势力的较量,是推动和阻拦社会进步的斗争,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三
  
  相权是由君主授予的,靠它来治理国家。但是为了防止宰相手中的权力过大,致使大权旁落,给宰相篡位以机会,封建君主总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对相权加以限制。结果导致了历代宰相制度、名称、权限的不稳定。当授予某部门权力时,必定用以制约前一权力部门的权限,同时加上一个新的名称,规定其权限范围。
  
  秦朝统一中国后,在新的官僚机构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总揽朝政,权力极大。《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到了隋唐时期,实行新的宰相制度,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首脑为宰相。三省并立,互相制约。由内史拟旨,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尤其唐代,皇帝为了限制三省权限,还常常挑一些品级低的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称,使其担当宰相职务。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唐代还设有枢密使。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枢密使,唐制以内臣为主,故常与内诸司使、副为伍。自后唐庄宗用郭崇韬,与宰相分秉朝政,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自此之后,其权渐盛。」宋代初期官职承唐制,宋太祖赵匡胤,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设三个参知政事为副职。神宗五年又加以改革,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并以尚书左右丞代替参知政事为副相。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废除了相承已久的宰相制。朱元璋为了加重自己的权力,洪武十三年除掉了胡惟庸等几位曾任宰相的人后,下令取消了这一职位。他把大权收归皇室,自己亲自掌握。把朝中的实际政务交由六部分掌。朱元璋声明;「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间亦多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大权一归朝廷。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清代的官制秉承明制,没有太大变化。我们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这一举措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明初朱元璋设宰相两个,李善长为左相,右相由徐达担任。李善长多谋善断,在朱元璋夺取政权的战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军事上、经济上等等方面大小法规制度几乎都是由李善长组织制定的。明朝建立之后,李善长没有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尤其身居相位,很多事情就显得有点自作主张,甚至有些独断专行了。渐渐朱元璋的帝权与相权的冲突便出现了。朱元璋对这位开国功臣也不好使用强压的手段,只好一忍再忍,最后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机会,让他致仕回家。此时,朱元璋已感到相权太大,弄不好对帝权是个威胁。但是他此时还仅仅认为是李善长个人的情况所致。他是否觉得自己功高盖世、骄傲自肆?如果换个谦恭稳重的人,就不会出现那些情况。也就是说,问题不是出在丞相这个职位上。因此,当徐达、李善长都致仕后,朱元璋仍保留丞相一职,并任原帅府旧臣汪广洋担任。这汪广洋善揣帝旨,工作极为小心,但能力太差,无所建树,使朱元璋大感失望。致仕在家的李善长为了能对朝中施加影响,便趁机推荐自己的亲信胡惟庸进入中书省,结果也被任为右相。
  
  胡惟庸为人精明干练,上任不久便把中书省大事小情弄得井井有条。朱元璋感到汪广洋实在不称职,便将他外放到广东。其实胡惟庸在入相前就与李善长密谋,要把汪广洋挤出中书省。因此,在李善长的策划下,胡惟庸才得以把事情办得干凈利索,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汪广洋离开后,朱元璋才发现胡惟庸与李善长相勾结。此人机诈善变,唯利是图,而且独断专行。使朱元璋十分后悔的是,不该把汪广洋贬走。朱元璋也是工于心计之人,他为了利用而又能控制胡惟庸,便採取了一个措施,将胡惟庸升为左相,又从广东调回汪广洋为右相。朱元璋调他回来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让他牵制胡惟庸,一方面作为自己的耳目,另一方面分散他的权力。但汪广洋是个树叶掉下来也怕打破头的人,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朱元璋非常生气,便准备把宰相制度废掉。于是便千方百计找寻左相胡惟庸的罪证,否则也不好轻易把相传了多少代的制度废掉。终于有御史中丞弹劾胡惟庸结党谋反,朱元璋便迅速处理,马上命有关方面审理,即刻处决。随着胡惟庸的死,中书省同时被撤消,宰相制度在明洪武十三年被废除。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中书省的政事悉归六部,使中央各权力部门互不统属,大权统归皇帝。为了解决拟旨、定制、批示等工作问题,便用一些在内廷工作的学士、讲官,以及翰林院中修史人员帮助。开始时没有定编,也不定职,直到明永乐皇帝登极后,才将处理这些文书的人予以定员,也给了定称,这就是「阁臣」。明代的「阁臣」虽然类似于「宰相」,但权力却比宰相小多了。这也正是朱元璋限制相权最成功的地方。
  
  四
  
  相位争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课题,我们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去研究它。无论争夺相位,宰相之间及与官僚们的争权夺利,还是帝权与相权的互相角逐,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去分善恶美丑。还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思想、行为可能都会发生变化,有的人可能从邪恶归于正途,也有的由君子变成小人。如宋代奸相秦桧,最初也是位饱学之士,进士及第后又中词学兼茂科,也想有所作为。当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朝廷主和派向金兵乞和,金兵要求宋朝割让三镇时,秦桧立即上《兵机四事》疏,反对割让三镇,当他的四条意见被主和派大臣张邦昌压下,他愤然以辞职相抗,尤其又与主战派大臣积极主张抗战,应该说是有民族气节的。但后来他竟背叛了祖国,成了杀害岳飞的兇手。可以说他是一个由君子变成小人的人。但是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是被逼、被利诱,还是另有原因?可以进行专门研究。但有人说他一开始就是混蛋,假装主战,这就未免太主观。
  
  也有的历史人物大节可以说不亏,有的甚至对历史的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同时,他们也搞任人唯亲、结党营私,乃至贪污纳贿那些东西。如王安石是宋熙宁年间变法派领袖,他身任宰相,却毫无顾忌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自己的儿子、亲家安排到朝中机要部门。甚至那些逢迎谄媚之徒,拍马熘须之辈也受到重用。正如司马光所说的:王安石「汲引亲党,盘踞要津,挤排异己,占固权宠」。变法期间,王安石的重要助手吕惠卿,也利用自己副相的地位巧取豪夺,他同地方官相勾结,向富户「借」了四千多贯钱,在苏州购买了大片田产。同是变法首领的章惇,也利用职权在风光秀丽之处建立别墅,购置田产。即使是改革派的总指挥王安石,也曾在江宁「求田问舍」,利用改革变法之机,大发个人之财。再如明代万历年间着名改革家,有「救时宰相」美誉的张居正,在改革开始时,为官清正廉明,整饬吏治,唯才是举。但是到了改革取得成效之后,便对反对过自己的人大打出手,严加排斥,结成张氏小集团。同时也开始居功自傲,喜听阿谀奉承话。礼部侍郎邱岳写了一副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张居正喜不自胜,准备对其越级提拔,后因有病才未实现。身为宰相,甚至带头科场作弊,大坏科场风纪。在其为相其间,大肆接收请託贿赂,甚至贪污纳私。张居正后来被抄家时,抄出黄金一万两,白金十几万两,还有大量的珠宝玉器。虽然他自己不承认贪污受贿,但事实是否定不掉的。如果单从这一点去看,这与严嵩和清代的和珅又有什么区别呢?
  
  也有的人奋斗的目标无可指责,但是所用的手段却是十分卑劣的。如发动「甘露之变」的唐代宰相李训,鑑于宦官势力对唐朝的祸乱,以剷除宦官势力为己任。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主动投谒攀结大宦官王守澄的亲信郑注,以作为自己进身的阶梯。果然他得到了当朝皇帝文宗的宠信。为了达到可以与宦官势力较量的宰相位置,他同样又利用宦官的势力首先打败了以李德裕为首的政治集团「李党」。接着,又採用了卑劣的手段,击垮了李宗闵、牛僧孺的牛党。接着又对朝中一些大臣,进行了残酷打击,为自己争夺相位铺平了道路。虽然他终于当上了宰相,但是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等等。
  
  总之,在相位争斗中,人们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我们对之应加以认真地分析。今天,我们从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众多的权争中,选取十几次有代表性的权力角逐,编成《相位争夺》这本书,以使广大读者对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有一个初步了解,认识其斗争的实质,从而加深对中国封建时代专制主义政治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其内部斗争的特点和规律。

图书试读

囤积奇货,只为窃国

吕不韦原是战国末期的韩国商人,家住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他的父亲靠小本生意起家,虽不算巨富,但日子过得也算殷实,因此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可是这吕不韦从小熟读诗书,心高志大,哪里会把父亲这点殷切期望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群雄争霸之世,英雄人物一日数起。有的人凭三寸不烂之舌,一夜之间称王为相。鸡鸣狗盗之辈,附龙攀凤,也将彪炳千古。可是他不明白,父亲千辛万苦,经商营业,虽然吃穿不愁,但是却不为人们所看重。人生竟是这样不公平。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再像父亲那样,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劳苦一生。有一次他问父亲:「爹,耕种一年的盈利是几倍?」

「有十倍的盈利。」父亲回答。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宝玉器的盈利是几倍?」

「有百倍的盈利。」父亲漫不经心地回答。

想了一会儿,吕不韦又问:「如果拥立国君呢?」

「其利千万倍,不可计算。」父亲疑惑地看着他说:「别胡思乱想了,好好做你的生意吧。」

拥立国君不仅可以盈利千万倍,还可以显耀一时,并保子子孙孙荣华富贵。吕不韦于是暗下决心,要做这盈利千万倍的生意。

当然,眼下他还是要做那盈利百倍的生意。他来往于各国之间,经商营业,悟通行情。从贩卖布帛,到倒卖珠宝,低价买高价卖,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几年下来,却积攒了万贯家产。他一边做生意,一边注意留心观察各国的政治形势。这不仅是做买卖的需要,因为兵荒马乱,你征我伐,商路不通,会给做生意带来不便。更主要的是,他在观察各国的政治行情,是否有千万倍的生意可做。

这一年吕不韦又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这里是赵国最繁华的地区,市场十分繁荣。以前他也经常来这里贩卖珠宝玉器,可是这一次他准备长期住在这里。

此时的吕不韦,已不再是几年前跑单帮的小商人,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富贾。凭着自己的万贯财产,他准备做盈利千万倍的生意,开始结交各种人物。

有一天,吕不韦来到一家饭店,偶然看见一位公子,二十多岁,仪表不凡,但却衣着寒酸。他一下子便被这位年轻人给吸引住了,忙问店主:「这个年轻人是干什么的?看他的样子不该是人下之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深深地抓住了我。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将读者一下子带入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既有宏观的铺陈,又有微观的细节描摹,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画面感。读的时候,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朝代的兴衰更迭,看到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语言流畅自然,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张力。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政治斗争,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人物轶事,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读起来充满了趣味性。

评分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功底非常深厚。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能够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融会贯通,形成一条清晰的叙事线。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深信不疑。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机会读读。最近终于入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拿到手后,首先就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厚重而典雅,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扎实的感觉,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特别喜欢这种有质感、有分量的书,让人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权力斗争、政治博弈的细节十分着迷。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动机和逻辑,让我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决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常常能点醒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角度,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