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城回忆录(三版)

吴铁城回忆录(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吴铁城
  • 民国
  • 政治
  • 军事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吴铁城先生早年为革命运动奉献己力,民国初建后历任要职、致力于国家建设。所撰回忆录详述自年少时期之见闻,乃至从事革命运动后的重大经历,以纵观历史之视野、宽弘之胸怀,对当时政治环境有深刻的观察与体悟,内容足以反映我国政治社会近半个世纪的演变过程,乃中国现代史珍贵的史料。期年轻一代的读者能借由本书,缅怀这位曾高喊「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革命先进,并重返历史现场,再一次感受大时代的风起云涌、追忆前贤先人之足迹。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关于《吴铁城回忆录(三版)》之外的,内容详实、风格自然的图书简介。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其他图书名称,我将以一本假设的、与吴铁城同时期或相关领域的历史人物传记来撰写,以确保内容的丰富性和贴合历史的质感。 --- 《近代中国海洋史研究:1920-1949年间沿海防御与贸易变迁》 作者: 王铭远 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 98.00 元 开本: 16开 精装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旨在描摹个体英雄的崛起与沉浮,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维度——1920年至1949年间,中国沿海地区的战略防御体系重构与对外贸易格局的剧烈变迁。作者王铭远教授穷尽二十余年心血,查阅了散佚于南京、上海、香港乃至海外档案中数以万计的原始文献、海关报告、军事通信以及私人信函,力图还原一个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存的近代中国海防图景。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海军重塑(1920-1930) 本书开篇即聚焦于北洋政府瓦解后,地方实力派对沿海资源的争夺,以及国民政府初期试图重建中央集权海军的困境。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大型战舰采购的叙事,王教授详尽考察了“黄海舰队”残余力量的整合、江浙沪沿岸炮台的维护与现代化尝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闽系海军”的崛起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陈氏家族如何利用其对福建水系的控制,巧妙周旋于中央与地方之间,并在有限的资源内,发展出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巡逻与缉私力量。 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海防力量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派系间的掣肘与资金的挪用。例如,书中首次公开了多份关于采购“小型快速鱼雷艇”的招标书对比分析,揭示了当时决策层在“大舰”情结与“实用防御”需求之间的摇摆不定。同时,沿海通商口岸的税收与管理权争夺,如何直接影响了海军的财政供给,构成了海防建设的底层逻辑。 第二部分:贸易航道的脆弱性与防御体系的压力测试(1931-193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势力对东北的侵占直接改变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平衡,也对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王教授以长江口、珠江口和厦门港为核心案例,对比分析了国民政府在“不抵抗政策”阴影下,如何进行被动的海防部署。 书中对“吨位与关税”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对上海海关报告的深度挖掘,本书清晰地描绘出抗战前夕,中国对外贸易中“外轮垄断”与“华商自主航运”之间的微妙博弈。贸易额的波动不再仅仅是经济指标,而是直接折射出日本海上封锁试验对中国腹地经济的渗透程度。防御体系的压力测试体现在:当日本商船或军舰进入敏感海域时,中国海岸炮台的反应时间、火力覆盖范围以及与内陆陆军的协同机制,常常因信息不畅或政治指令的冲突而大打折扣。 第三部分:烽火中的海防与物资生命线(1937-1945) 抗战全面爆发,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本书的重心转向“海上生命线”的维持与“敌后海上抗争”。作者着重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将有限的海防力量和物资运输能力,向内陆和西南转移。这一部分大量引用了交通部航务局的内部档案,展现了抢救和疏散沿海工厂设备、战略物资的艰巨过程。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游击武装与海上情报网络”的论述。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军记录,而是着眼于粤东、浙南沿海地区,渔民、盐民自发组织的抗日力量,他们利用对本地潮汐、暗礁的熟悉,对日军运输船队构成了持续的、低烈度的骚扰。这些“非对称”的抗争,构成了中国近代海防史中充满民间韧性的重要一页。 第四部分:战后重建的错位与冷战序幕(1946-1949) 抗战胜利后,海防重建工作并未如预期般顺利。本书的最后部分,犀利地指出了接收沦陷区港口设施的混乱局面,以及美援海军装备的“水土不服”。国内政治的再度分裂,使得原本用于防御外侮的海防资源,迅速转向内战的需要,港口的安全管理和航道维护再次陷入停滞。 王教授通过分析1948年至1949年初,国民政府海关对于“走私”和“物资外流”的报告,揭示了在政权更迭的前夜,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是如何迅速瓦解的。本书的结论部分,深刻反思了近代中国在“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中,如何错失了系统性构建现代海洋防御与贸易体系的历史机遇。 本书特色: 1. 档案的深度挖掘: 大量引用了海关、交通部、海军部等机构的未公开或鲜为人知的内部报告,数据翔实,论证有力。 2. 宏观与微观结合: 既有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分析,也关注了具体港口、炮台、乃至某一艘缉私艇的命运,使历史更具可感性。 3. 多维度的透视: 融合了军事史、经济史、社会史的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传记或纯军事史的片面性。 本书是研究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海洋战略、对外贸易和沿海社会变迁的必备参考书。它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海洋困境”提供了坚实而细致的史料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铁城(1888~1953)


  广东省香山县人。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府。幼时就读于九江同文书院,后赴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1909年加入同盟会,始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期间,受命前往东南亚各地宣慰、团结侨胞,1942年于重庆成立南洋华侨协会,并出任首任理事长。是现今华侨协会前身与重要推手。1948年任职行政院副院长与外交部部长。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转任总统府资政。

图书目录

●再版序
●吴铁城先生回忆录序/张羣

【第1章】童年时代的回忆
一‧我的家庭和环境/002
中山与九江/002
初次还乡/004
幼稚的憧憬/005
二‧一个淘气的孩子/007
私塾开蒙/007
教会学堂/008
婚姻大事/009

【第2章】辛亥革命前后
一‧旧社会、新时代/014
鸦片战后/014
保皇与革命/015
我的政治意识的萌芽/016
一位好知县/016
地方的华洋纠纷/017
摸索前进/018
二‧交朋结友/020
邂逅林子超先生/020
组织书报社/021
三‧参加革命运动/024
革命意识的滋长/024
结合同志/026
奔走的开始/027
四‧九江起义/029
联络与响应/030
九江军政府/030
军舰始升革命旗/031
五‧统一江西与援鄂援皖/034
吴介璋与马毓宝/035
贯通了大江上下游/036

【第3章】民国的初生与挫折
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琐记/040
参加各省代表会议/040
总统问题与约法/042
总理海外归来/044
开国元首与民国正朔/045
二‧南北议和/047
清廷起用袁世凯/047
袁世凯之权诈/048
回到江西/049
初次北游/051
三‧总理北上/053
相忍为国/053
当年的国民党/054
太原之游/055
四‧第一个双十节/058
访候黎黄陂/058
广州见闻/060
五‧首次国会、二次革命/063
哀宋教仁同志/063
宋案主谋袁世凯/065
北平的政象/066
发动二次革命/067
失败的教训/069
六‧关于妇女参政的一些记忆/070
民初女杰/070
妇女参政的史迹/072

【第4章】海上流亡
一‧东瀛逋客/076
经台湾过神户到东京/076
中华革命党成立/078
心头眼底日本人/080
二‧在檀岛—太平洋上的乐园/082
到处有同志/082
檀岛风光/084
华侨与日人在檀岛/085
总理的胞兄—茂宜王/086
最早的航空同志/087
三‧无政府党案/088
是袁政府所指使/089
我是革命政党党员/090
抓住宣传机会/091
四‧归航—难忘的邂逅/093
海上交游/093
法国小姐/094
中国的礼防/096
重游日本/097
绕道小吕宋与香港/097
此情已是成追忆/098
五‧回国所见的政局/100
袁世凯只是妄人/100
陈英士 黄克强 蔡松坡/101
西南的军务院/102
段内阁与督军团/103
政局纷扰的分析/104
本党需要强有力的报纸/105

【第5章】扰攘十年间
一‧护法运动/108
总理的远见与警告/108
盘据广东的军阀/109
总理返粤领导/110
我所感觉的不安/112
多数不堪承教/113
二‧北方军阀的混战/115
兔起鹘落的元首与内阁/115
肆无忌惮的军人干政/116
军阀起伏如走马灯/116
段合肥其人/118
三‧当年的粤局/119
综合分析各方意态/119
总理所忧虑的/120
不绝如缕的妥协运动/121
革命武力回粤/121
重整军政府/123
非常大总统与北伐/123
陈炯明叛变/125
恢复大元帅制度/126
缔造艰难的革命基地/127

【第6章】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后
一‧初任民选县长/130
总理注意地方政事/130
公开竞选以开风气/131
新旧交接/132
县政府组织与施政/133
教育实验区/134
改革公文/135
抱憾离任/136
中山县的过去与未来/136
二‧我的军警生活/138
陈炯明败退后之粤垣/138
沈鸿英之变/139
省警卫军成立/140
平乱、讨逆、北伐/140
公安局与不法军队/142
革命时期财政与捐税/143
滇军的跋扈与滋扰/144
三‧中国国民党的改组/146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46
党的环境素质与时代使命/147
联俄的由来/149
一届中委的产生/150
鲜明的政策/151
容共与反共/152
汪精卫反覆无常/154
四‧商团叛乱/156
革命力量遭内外嫉视/156
对垒在西关/157
巷战致胜/158
商团及其军火/158
平乱的部署/160
叛乱前后/161
五‧反帝运动—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164
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164
总理不为外舰所屈/165
从上海五卅惨案开始/166
沙基血肉横飞/167
罢工、罢工、罢工/168
省港大罢工的收获/170
苏俄的渗透和利用/171
六‧总理北上与逝世/173
当时的南北情势/173
革命的政治蓝图/175
最后一次的谈话/175
总理扶病而行/176
中外震悼/177
奉安紫金山/178
北伐成功/179
七‧虎门幽居/181
免职与逮捕/181
共产党与李济琛/183
渗透与分化/183
中山舰事件前后/185
李济琛捣的鬼/186
服从组织、循规蹈矩/188

※铁城先生回忆录,因病中辍于此,以下各篇,章目虽具,文字则尚未撰写。※

【第7章】东北使命
一‧东北与日俄
二‧张汉卿的生活及其为人
三‧东北军政人物素描
四‧建党劳军
五‧太原张家口行脚
六‧九一八事变

【第8章】在上海
一‧仓卒应付沪战
二‧大上海的建设
三‧第四次全国运动会
四‧倡议献机运动
五‧日人交涉的困扰
六‧改良社会风尚掇拾
七‧官民合作—沪市繁荣的黄金时代

【第9章】十年桑梓赋重来
一‧服务乡邦的愿望
二‧重建农村的计画与失败
三‧维持抗战生命线—粤铁路
四‧苦中曾忆蔺相如
五‧施政一得
六‧凭弔故人百感生
七‧敌骑压境
八‧连县三江村

【第10章】南洋之行
一‧祖国与华侨
二‧无华不成市
三‧华侨血汗的结晶
四‧第二代的教育
五‧蕉风椰雨记游踪

【第11章】陪都六年的生活
一‧大隧道案
二‧敌后工作的部署
三‧十万青年十万军
四‧政治协商的开始
五‧党的秘书长尽职了吗?
六‧林主席长眠歌乐山
七‧惜别嘉陵江

【第12章】还都与迁都
一‧胜利后接收的我见
二‧鱼龙曼衍的政治协商
三‧初次行宪
四‧立法委员政党提名的纷扰
五‧协商破裂
六‧争取和平与战后局势
七‧画江而治与四国调停
八‧伟大而英明的领袖—蒋总统
九‧垂泪别金陵
十‧上海的防守线

【第13章】不堪回首
一‧政府南迁
二‧孙内阁辞职
三‧西北西南篱藩尽撤
四‧广州与海南相继失守
五‧李德邻弃职远行

【第14章】光明的展望
一‧复兴基地—宝岛台湾
二‧奉使印尼
三‧访问韩国
四‧访问日本与麦帅
五‧韩战发生与国际形势的转变
六‧光明的展望

【附 录】
前尘重拾‧十载人天  张羣/192
我思古人俾无尤矣  张羣/193
铁城先生与我  马超俊/199
铁老逝矣  李大超/207
从小事中看吴先生  陶百川/212
悼述铁老生平二三事  祝秀侠/214
敬悼铁公  闵石麟/223
铁城堂记  张其昀/226
怀念韩国之友—吴铁城先生  金信/230
铁老在上海  沈怡/233
教人长忆的吴铁老  郑彦棻/238
最了解华侨的铁老  戴愧生/243
文采风流想像中  张九如/246
三十五年来我与铁老  周雍能/265
铁老「陪都六年」片断  张寿贤/273
吴铁老与东北  孟广厚/290
铁老在重庆的国民外交工作  潘朝英/297
铁城先生与韩国  邵毓麟/299
长留风范在人间  汪公纪/311

●跋  吴幼林

图书序言

再版序

  吴铁城先生自幼聪慧敏捷,早年追随革命,创建民国,先后历任党政要职。纵观其一生,乃以「舍我其谁」之精神,忠党爱国,戮力从公,为国奉献,如建设上海、倡导航空事业、改革政府公文、宣抚海外侨胞等,成绩斐然。

  本书原收录于「三民文库」,内容详细记录吴铁城先生一生的经历。经过岁月的沉淀,以今视昔,更能体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意义与真谛。此外,众多关键事物的描述,亦如实反映出我国早年政经社会的发展脉络,实乃中国现代史的珍贵史料,从中亦可窥见吴铁城先生的处世思想与态度。《论语》曰:「见贤思齐。」我们在缅怀吴铁城先生的过往事迹之余,亦当学习那股奋发向上的精神,矢为国家富强而努力。是以为序。

三民书局编辑部 谨志

吴铁城先生回忆录序

  国民革命,奄盖近代中国半世纪之历史,其波澜之壮阔,一空前辙。吴铁城先生,自弱冠委身国家,始受知于国父,继见重于今总统蒋公,于国民革命各重要阶段,几无一不预,其弱冠以后之历史,实与中国国民革命共其脉络。本书为先生到台湾后之手笔,始于民国前二十四年,辍于民国十五年,以下仅有自定之目录,而未能竟篇。然中国国民革命事业之艰危曲折,民国十六年以后,实有过于前,而先生在此时期之所靖献,自亦非其少壮时所能比拟,如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华北旋告底定,统一之局粗成,而政令犹不能出关,先生于此时仆仆奔走关内外,遂以促成东北之易帜。十九年北方之变,国本为之震撼,先生受命再度出关,雍容谈笑而导致东北之内向。二十一年受命上海市长,不及一月,日军搆衅淞沪,战争突起,先生策励市民,支持军事,更发动宣传,运用国际力量,卒使日军自戢其凶锋。沪战甫终,即着手大上海市之计画,三年之间,主要建设,大体完成,其规模之闳远,使中外观感为之一新。二十六年调主粤政,时中日战争已迫眉睫,先生革新省政,兴办实业,督冬耕以救荒歉,延公路以通北江,凡其措施,不独为根本之图,亦以应非常之变,莅任四月余,对日之全面战争爆发,二十七年十月日军迫广州,先生与驻军守至最后,甫离省垣,敌已入城,几不得免,战时省治迁至粤北,艰苦支拄,处变如夷,粤省夙称难治,且在战时,而政军相辅,群情翕然。二十八年春由粤至重庆,奉命主持港澳党务,兼指挥闽粤两省之战时宣传,其影响所布,深入敌后,遍及穷乡,二十九年任中国国民党海外部长,受命代表政府,宣慰南洋华侨,阅时五月,行程三万里,经历一百三十城市,所至之地,侨情振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华侨均能与当地政府合作,参加战守。三十年春自南洋回国,任中央党部祕书长,阐扬抗战建国之大义,力谋各方意志之团结,并号召华侨,发动国民外交,同时辅助菲律宾韩国越南之复国建国运动,以实践国父扶植弱小民族之遗教,发皇中国国民党之国际声光,而在日军南进时期,缅甸星加坡马来亚各地之敌后工作,盟邦政府亦愿获得先生之协力。对日之战既了,先生戮力奔走,谋战后国家之和平建设,宪政开始,曾以副揆,兼外长入阁,是时局势已甚险恶,但国际共党在中国之阴谋,尚未为友邦与国内人士所洞烛,先生瘁其心力,而终无救于横流。在台数年,虽不预实际政治,然对于国民外交与侨务致力仍勤,先后有日韩印尼菲律宾之行,在大陆创立之华侨协会总会,中国国民外交协会,及中韩文化协会,亦均于此时恢复,并进而筹组中菲协会,中越协会,以为争取侨胞,加强东南亚民族联系之基础,惜以频年忧患,神形俱损,志事未竟,已夺天年,此书亦终为断简矣。余与先生相识于民国之初年,北伐成功,先后与先生为东北内向奔走,嗣此甘苦共尝,形迹无间,来台以后,往还愈密,所知于先生者甚深,尝论先生之为人,豁达大度,而邪正之辨仍严,机智过人,而诚信之心无替,用能融会歧异,汎应群伦。溯其生平经历,遍涉党务政治军事外交与警政各部门,其足迹遍历中国南北及东南亚各地,接触之人士以千万计,值动盪之时代,应反侧之人情,而艰阻化于潜移,事功成于默运,人皆惊叹其效果,而莫测其因缘,盖其成就,由于人格与襟度使然,非以权谋致,亦难以迹象求也。本书文笔生动,于重大经历之外,并道及生活琐事,于当时之政治与社会情况,叙述尤详,实为珍贵之史料,读者于此,亦可以窥见先生之风格,诗大雅之篇有言,「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是先生之所加被于国家与后世者,又岂独匆匆数十年之事功而已乎。

张羣
中华民国四十六年三月九日

图书试读

【第1章】童年时代的回忆
 
一‧我的家庭和环境
 
中山与九江
 
我于清末光绪十四年(民国前二十四年,戊子,即一八八八年)出生于一个旧家庭。其时正是中法战争不久之后,内忧外患,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日益不振。西方帝国主义者已经用大砲轰开中国的大门,争先插足于这一块落后而又博大的土地。但满清几百年的皇家天下,还不知世界上有所谓工业革命;一个顽固专制的老妇人,和一大群骄奢颟顸,拖着长辫子的大臣,正在颐和园里做着「天下即中国」的天朝的梦;那真是中国受难开始的一个昏沉的时代。
 
我是广东中山县人(原称香山县),生长在江西九江,幼年的生活是在九江度过的。十五岁时随母亲回过中山一次,后来直到二十五岁,我才回到我可爱的家乡。如众所知,中山是总理的故乡。那是珠江三角洲一块丰饶膏沃之地,距广州一百二十里,水秀山明,毗连港澳;西风东渐,得风气之先。中国最早的一个留学生,就是中山县的容闳。在上海办江南造船厂(招商局的前身)的徐雨之,也是中山人。这一个六十余万人口的县份,民风富于冒险进取性,出外谋生发展者甚多,美洲南洋,和国内的上海扬子江一带,都有中山人的足迹。
 
我父亲玉田公在光绪初年,便由中山的家乡到了江西九江,在一间百货商店做司帐之职。那家百货商店是当地百货店规模最大的一间。我父亲是在乡间受过私塾教育的,谨慎和气,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商人。后来离开那公司,自营了一间运售洋货的商店。父亲到了九江不久,就从家乡接了我的母亲来。她姓余,也曾识字读书,能够读通一封书信的农村姑娘,人很慈和。当时九江虽是一个繁华而开通的商埠,但因为他们都在农村生长,还是过着旧式的家庭生活。
 
我们的家,起先是在城内通衢的张官巷,后来迁到天主堂后街,很近租界。九江这一个地方,三国时代的柴桑口就在附近。东吴那一位英勇的大将周瑜,是在这里设立过水师都督府的。也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家乡。还有诗人白居易那着名诗篇〈琵琶行〉所咏的「浔阳江头」,也正是这个所在。这些往事,已成陈迹;英雄的衙署,东篱的秋菊,商人妇的琵琶,都只有望风怀想。那时九江已经是一个被条约规定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的轮船,教堂,领事馆,倒使人触目皆新。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吴铁城回忆录(三版)》的过程,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枯燥的传记,但事实却截然相反。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仿佛一位老友在和你促膝长谈。他对事件的描述,既有细节的生动,又不失整体的宏观。我尤其欣赏他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那些喜悦、失落、遗憾、甚至是矛盾的心情,都被坦诚地记录下来。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个体,而非一个符号化的历史人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伟人”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挣扎、困惑和成长。这种真实的力量,比任何虚假的赞美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学会了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历史人物,也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是否也能如他一般,保持一份清醒和勇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历史人物的全新维度,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照亮了我对历史人物的认知盲区。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历史人物要么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要么是遥不可及的传说。但《吴铁城回忆录(三版)》却以一种异常亲切、仿佛邻家老伯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个鲜活的个体呈现在我眼前。他的文字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生活化的细节,比如他对食物的偏爱,对儿女的教育方式,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和小烦恼。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构成了人物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心一笑,或是为他曾经的某个决定而捏一把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一同经历风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感,并非来源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来自于无数个平凡日子里,个体生命轨迹的交织与沉淀。它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洪流中,一个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努力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这种视角,比任何官方史书的记载都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它让我重新思考“名人”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记录真实生命轨迹的文本。

评分

如果说《吴铁城回忆录(三版)》是一本书,那么它在我心中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的经历所深深吸引,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他所面对的挑战,他所做出的抉择,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书中那些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自我实现的片段,更是如同明灯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便能找到前进的方向。作者的坦诚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将如何去实现它?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它通过作者真实的经历,激发了我内在的思考和动力。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的辉煌,而在于过程中的坚持和成长。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也是一次关于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义。

评分

《吴铁城回忆录(三版)》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度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作者在回忆往事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是对某些传统习俗的解读。这让我不仅看到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事件背后的文化根源。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家庭教育、师道传承以及社会交往的一些描述,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人伦道德、社会责任的认知。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也更加意识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塑造历史进程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肌理,也让我对“文化”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吴铁城回忆录(三版)》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深度思考。与其说这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的个人史诗。书中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虽然已是昨日黄花,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规律和人性洞察,却依旧发人深省。作者在叙述个人经历的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肌理和价值取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篇章印象深刻,那些或明或暗的社交潜规则,那些在复杂环境中求生存的智慧,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存哲学。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去对比当下,思考我们社会在经历了巨变之后,究竟改变了什么,又保留了什么。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过去,也让我更清晰地审视了现在。它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回忆,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态的一份珍贵记录,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视角。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