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度过的时光:周有光百年口述

我所度过的时光:周有光百年口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有光
  • 口述历史
  • 回忆录
  • 语言文字
  • 文化
  • 百岁人生
  • 时代变迁
  • 中国近现代史
  • 个人经历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周有光从未发表的最完整的回忆作品。文字记录源于周有光1996年至1997年期间,与友人、家人持续一年左右时间的长谈录音材料。作品从自己的家庭渊源开始谈起,细数清末至今日之历史演变,以现场亲历者的身分,透过敏感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讲述包括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文字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五七干校」、尼克逊访华、唐山大地震、改革开放、香港回归问题等百年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及其对个人、社会的深刻影响。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方面,其中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中外人物接近200位。
 
  书中通篇保持了周老聊天时生动的口语化特点,语言随意自然,充满智慧、乐观、幽默的基调。
穿越时空的低语: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私人档案 作者: 史家 笔耕不辍 出版社: 世纪文华 页码: 680页(含大量珍贵未刊档案与手稿影印)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册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单一的学术领域,而是一部宏大而细密的编年史,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剧烈动荡中,其思想图景的迁徙、挣扎与最终的定型过程。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据为基石,运用“微观史诗”的叙事手法,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知识个体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选择、困惑、坚持与妥协,进行深度的交叉比对与解析。 全书结构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几个关键“断裂点”展开:从晚清的“器物之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浪潮;从民国初期的思潮混战到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高扬;再到解放前后,知识分子面对意识形态重构时的“精神迁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脱出传统传记体或纯粹思想史分析的窠臼,而是将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他们阅读的书单、参与的沙龙、撰写的私人信札、甚至他们选择居住的城市与他们购买的家具——都视为理解其思想深度的重要文本。 第一部分:边缘的觉醒与追寻(1890-1920)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传统儒学体系瓦解之际,首批“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身份认同。重点分析了留日学生群体中,对国家出路探索的“激进派”与“改良派”之间的张力。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梁启超或陈独秀的宏大论述,而是细致考察了那些在地方报馆或新兴教会学校中,默默翻译西方哲学著作的“中层知识人”的困境。他们既要抵御来自宗族和旧式师长的压力,又要在新思潮中寻找安身立命的立足点。本章首次披露了一批上海法租界私人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揭示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在知识圈层中的初始传播路径。 第二部分:城邦的迷惘与思想的重组(1920-1937) “黄金十年”的都市文明与思想光谱的极化是本部分的核心。作者挑战了“自由主义全盘胜利”或“左翼思潮全面压倒”的传统二元对立叙事。通过对上海、北平、南京三地知识精英的比较研究,展现了多元思潮如何共存、渗透乃至冲突。 知识生产的地理学: 考察了不同城市如何滋养出特定类型的思想家。例如,上海作为出版和金融中心,催生了更注重应用经济学和文化批判的学者;而北平则保留了更多传统学术的“孤岛”。 “中间地带”的挣扎: 集中笔墨分析了那些拒绝加入任何明确政治阵营的中间派学者。他们的选择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对“何为中国之道”的深刻诘问。本书援引了大量未发表的日记片段,揭示了他们在面对政治高压时,如何通过学术研究的“内化”来自我保护与延续。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文本与记忆的重塑(1937-1949) 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的淬火期,也是知识分子“思想忠诚度”的试金石。本部分着重研究了战争如何重塑了知识生产的“地理”与“伦理”。 西南联大的“时间胶囊”: 联大被视为中国学术史上的奇迹,但本书更关注其背后的“人力成本”——贫困、疾病与物资匮乏如何影响了学术的连续性。通过分析昆明时期教授家庭的开支账本和子女教育的艰难,展现了知识的传承并非总是浪漫的。 沦陷区的“沉默的知识”: 对比了日占区知识分子的生存策略。他们是妥协、抵抗还是选择“以学为道”的隐忍?本书首次系统整理了沦陷区小型刊物中的“隐晦话语”和“学术暗语”,解读了在严酷审查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学术的外衣传递民族情绪和政治倾向。 第四部分:转向与重构:新时代的知识身份(1949-1960s初) 新中国的建立带来了对知识界前所未有的重组。本部分避开了对宏大政治运动的直接论述,转而聚焦于知识分子在身份重塑过程中的“内心重构”。 学术范式的转移: 详尽分析了从欧洲中心主义哲学(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向苏联式马列主义的范式转换中,学者们在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变化。哪些学科被迅速边缘化?哪些新学科被强行引入并以何种面貌出现? “知识分子的职业化”: 考察了知识分子从“自由职业者/文化精英”向“国家雇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转变。他们的物质生活如何改善?随之而来的精神代价又是什么?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学科(如法学、历史学、古典文学)在政策调整后的“就业结构”,提供了一个冷峻的行业分析。 本书特色: 1. “文本互证”法: 交叉比对官方史料、私人信件、经济记录、学术专著,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的历史侧面,避免单一视角的偏颇。 2. 去英雄化处理: 本书拒绝将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的圣人或彻底的叛徒,而是将他们置于复杂的历史经济与社会结构中,探讨“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的能动性”之间的永恒张力。 3. 详尽的附录: 包含抗战时期知识分子互助小组的财务清单、民国时期大学教职员的薪资档案、以及重要学者在数次搬迁中遗失的书籍清单,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 读者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爱好者、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命运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但其流畅的叙事和丰富的细节,也使其对渴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复杂性的读者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思想完整性”的深刻寓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有光

  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1950年代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在其主导下建立了影响整个华人世界的汉语拼音系统,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如今已年逾百岁,仍然思维清晰敏捷,不断有新着问世。被友人戏称为「四朝元老」的周有光经历了清末、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时代,见证着近百年的社会变迁。

图书目录

xiii 呜谢
xv 编辑说明
xix 百年沧桑笑谈间(葛剑雄)
xxv 我的爸爸(周晓平)
周有光百年口述
03 我的家庭背景
07 祖母与常州旧家
13 父亲与母亲
23 小学和中学 世谊变亲家
33 「五卅运动」前后 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42 我的几位同学
47 开始交女朋友 跟随孟宪承办民众教育
59 在杭州开「新闻学」课程
67 东北旅行 简朴而随意的婚礼
78 留学日本
80 考入京都帝国大学
88 身兼两职:进入江苏银行和光华大学
92 章乃器及救国会诸君子
100 夫妇互补 弃家逃难
104 张家兄弟姐妹
109 周家兄弟姐妹
115 抗战前的上海生活
121 逃难:苏州 合肥 汉口
132 长沙办报 三崃遇险合川团聚
143 从成都光华大学到重庆农本局
150 抗战时期农本局的作用及贡献
155 空袭重庆 南溪遇盗居转搬家
164 通货膨胀 生活艰难
168 再进江苏银行 四川印象
173 「星五聚餐会」与民主人士
177 见证国共合作 与许涤新等人的交往
183 仰光探母 缅甸见闻
190 战争的持续及国际形势的发展
197 金华巧遇杜立特 痛失幼女小禾
20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国形势及思想武器
210 进入新华银行 考察西北
214 河西走廊的故事
221 在西安的生活
225 战时贸易 儿子被流弹所伤
229 美苏对日作战与抗战的胜利
233 重返上海 转赴美英
236 漂洋过海 众议战后局势
240 纽约观察
245 探访亲友 游历美国
255 美国的交通和效率
261 美国的经济
265 建设国家的若干想法
269 赴伦敦游轮上的趣事渴望建设新中国
274 「二战」后左倾的欧洲古罗马的语文技术
280 归国途中的见闻与思考
283 与爱因斯坦聊天 认识范旭东 设计速记符号
287 滞留香港 撰文着书
290 回到上海 教书 进银行办杂志
297 不断的运动和改造
302 移居北京 进入「文改会」
306 研究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312 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321 《汉字改革概论》与日本的文字改革运动
329 「反右」运动
333 「文改会」大院的变迁北京的风沙与大雨
337 张允和的工作经历
340 从「打麻雀」到「大炼钢铁」
343 人民公社化与粮荒
347 饥饿的时代
350 人民公社制度与现代经济
359 「文革」开始 搬进「牛棚」
362 「破四旧」带来的恐慌
367 袁二姐与胡仙洲的悲惨故事
372 奉命看批判陈毅的大字报
375 越南华侨陈越离奇蒙冤「文改会」的批斗会
381 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
385 西大滩的「学习」与生活
389 在干校种黄瓜和水稻
394 奇妙的芨芨草
397 几件让人难受的事
399 和林汉达一起看守高粱地
402 「白菜原理」 探亲十天
406 用《新华字典》做研究大雁粪雨的奇观
411 奇怪的如厕习俗 开办造纸厂 人性的「原始状态」
414 和当地农民谈宁夏的发展潜力
417 林彪死了 尼克松来了
420 回到北京 反对简化《汉语拼音方案》
424 听闻「四五」运动
427 唐山大地震 「四人帮」垮台
431 苏州过冬 票证时代 巧吃刀鱼
435 凋敝的洞庭东山 人民公社是「井田制」
439 「二简草案」被废除
444 「文化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448 身无分文赴巴黎参加 ISO会议
452 华沙会议上的两次发言外汇稿费需上缴
455 张宁和的经历 巴黎与华沙两重天
458 苏联见闻
461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 在中国召开国际会议
465 应邀去香港演讲文字改革
470 香港的巨变及回归问题
475 到夏威夷参加华语现代化国际会议
479 《汉语拼音方案》在华语文化圈的影响
483 夏威夷土着文化 中日美文化在夏威夷
489 在美国讲学旅行 探望张元和
492 现代化城市圣巴巴拉 旅馆和女服务员
495 在圣巴巴拉市的两次演讲
498 在芝加哥大学演讲
501 讨论「同音词恐惧症」
503 探望表弟 美国式家庭生活
505 重访纽约
508 开眼界:用电脑查书目
510 在联合国语言学学会演讲用英语讨论华语问题
513 美国大选观察 纽约黑人问题 在宾大演讲
517 看望张充和 在耶鲁大学演讲
520 与《江青传》的作者交谈
524 尾声
527 附录一:窗外的大树
531 附录二: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问题」
543 附录三:文明的常识
547 周有光年谱简编
551 周有光着作一览
554 周有光家族世系表
555 张允和家族世系表
557 人物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我的家庭背景
 
我小的时候不注意我的家庭背景,大人也几乎没有给我讲。后来我进小学、中学、大学,基本上就离开家庭,因此知道家庭的背景非常少。现在我点点滴滴谈一些我小的时候从旁听到的我家里面的背景。
 
我的曾祖父1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曾祖父的号。因为从前的人名是不大讲的,小辈不能随便讲长辈的名字,可是过年呢要把长辈的「神像」(大幅挂像)挂出来,要磕头,这个时候呢长辈就讲这是什么公、什么公。我记得我的曾祖父叫「润之公」,他的大名我不知道。我听说,我的曾祖父润之公在清朝也做过官,可是呢他很早就不做官了。他就在本乡常州做生意,做什么生意呢?做两种大生意:一种就是开布厂,纺线织布,同时也开布店,就是这个布的生意从纺到织到卖,他都做,而且不止开一个厂。第二件生意呢是开当店,就是当舖。我记得有一个当舖是开在常州乡下,叫「埠头」,2因为有的时候我听说叫「埠头当舖」这个名词。其他的工厂、当舖在哪里,我都不知道。由于我的曾祖父做大生意,他很有钱。后来遇到太平天国来了—那时不叫太平天国,叫长毛—长毛来了,我的曾祖父觉得形势非常紧张,就安排家庭成员赶快逃走。我不知道我的曾祖母这个时候在不在,我只知道我的曾祖父有一个姨太太—人家提起她的时候都叫她老姨太太—这个老姨太太就逃了。还有我的曾祖父有好几个女儿,有的出嫁,有的没有出嫁,也都逃了。大家带了能够带的所谓「细软」,就是动产,包括首饰、珍珠宝贝这些值钱的轻便的东西都带了逃走了。逃到哪里我也不知道。可是我的曾祖父呢他留下来守常州城,他不是军人,可是他有钱。常州城里面军人很少,听说就是临时组织起来守城。守城需要军费,军费主要是我曾祖父来负担,他就把他所有的能够留在常州的钱都拿出来做军费。可是这个城没有守住,城还是破了。城破以后,我的曾祖父就投水死了。他是投水在常州城里面的一条大河里面,还是投在另外一个小小的湖里,我不知道,反正是投水而死。这是我的曾祖父的情况,我只知道这么一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所度过的时光:周有光百年口述》本身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让我对周有光先生那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一个人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直至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他的眼中一定承载了多少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洪流。这本书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我会期待书中详细描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比如老北京的胡同生活,上海滩的十里洋场,亦或是那个动荡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周有光先生作为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口述或许会触及到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思考,如何坚守,又如何适应。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他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文化、教育制度的观察和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一个充满智慧和洞察的灵魂,去解读那些我们只能在历史书中读到的事件。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理解周有光先生身上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关于人生、关于历史、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我所度过的时光:周有光百年口述》这个书名,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叙事感,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入历史,回溯生命源头的旅程。我将本书视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堂关于人生智慧的生动课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周有光先生在语言学、汉字改革等领域的核心思想,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在他长达百年的生命体验中孕育、成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我尤其想了解,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传承问题?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又是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考的?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充满人性的温度和个体的色彩。或许会有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的小插曲,关于他的家庭,关于他的朋友,这些细节能够让读者更立体地感受到这位学者的生活气息。我也会留意他对于后辈的期许和建议,从一位百岁智者那里获得关于人生道路的指引,这无疑会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精神洗礼。

评分

翻开《我所度过的时光:周有光百年口述》,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饱经沧桑、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老者形象。这本书,我预想中会是一场与智者对话的旅程。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位老人漫长的人生,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周有光先生早年求学经历的叙述,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他如何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环境中,汲取知识,磨砺思想?他与同时代的学者们是如何交流切磋,共同探讨中国未来的道路?书中的口述,我期待它能呈现出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如同长者在灯下,与晚辈讲述家族的往事,将那些遥远的历史细节,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已经褪色的场景,都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具体社会事件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记载,更是亲历者眼中独特的光影和情感的流露。比如,他对那个时代教育理念的看法,对社会思潮的敏锐捕捉,甚至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录,都会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有代入感。这本书,我会把它当作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来阅读,从中汲取智慧,感受历史的温度,并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

评分

《我所度过的时光:周有光百年口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印记。我把它想象成一本关于个人生命轨迹与时代变迁交织的宏大叙事。阅读这本书,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周有光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如何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形成、发展并演变的。尤其是在经历了多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时期后,他对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等领域的核心看法是什么?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他对汉字改革、汉语拼音化等重大议题的深刻见解,以及这些见解是如何在历史的实践中得到验证或修正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片段的生动描绘,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往往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的深度。例如,他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时代洪流的冲突?他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独立的思考?他对年轻一代的寄语又是什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深度精神交流的机会。我会带着对历史的好奇,对智慧的渴求,去细细品读,从中体悟生命的厚度与广度。

评分

《我所度过的时光:周有光百年口述》这个标题,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历程,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首先是它能够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将周有光先生那跨越百年的生命画卷徐徐展开。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关于他人生中那些关键转折点的详实记录,比如他在不同时期所从事的工作,遇到的重要人物,以及他对这些经历的深刻反思。从晚清的残垣断壁,到民国的动荡不安,再到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变。我想知道,在这些历史的大事件中,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书中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否会有细腻而真实的描绘?例如,他对当时的教育模式、文化思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看法,会是如何?这本书,我将其视为一面镜子,能够照见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图景,更能折射出一个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活出生命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