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

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华夏历史
  • 历史
  • 文化
  • 百科
  • 传统文化
  • 中国历史
  • 历史科普
  • 国学
  • 文化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是有关中国历史的趣味问答。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件,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有许多未解的谜团。《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选取中国历史上重要、有趣的事件和人物,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设问有趣,解答知识丰富、言语生动。此外,每个问答还配有相关插图,既提高了趣味性,也增加了知识性。

书籍重点

  中国历史的趣味问答
  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拥有的皇子最多?
  你知道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是什么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在「荆轲刺秦王」的关键时刻,是谁救了秦王一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把持朝政的皇后是谁?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是谁?
  汉代最喜欢做买卖的皇帝是谁?
  刘备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是因为诸葛亮架子大吗?
  南朝梁武帝贵为皇帝,怎么会被活活饿死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状元分别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具贤德的皇后是谁?
  唐太宗为什么将魏征比作镜子?
  「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
  明朝皇帝命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为了寻找什么宝物吗?
  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实行 「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是谁?
  清朝为什么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
  人们常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真的吗?
  康熙皇帝採用什么手段制服了飞扬跋扈的鳌拜,让自己顺利亲政?
  清朝在康熙皇帝以后为什么就不再立太子了?
  雍正真的是因篡改诏书而登上帝位的吗?
华夏文明的缩影:中华文化小百科(二)—— 思想与艺术的瑰宝 图书简介 《中华文化小百科(二)——思想与艺术的瑰宝》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华文明核心精神脉络与审美结晶的权威性著作。本书聚焦于华夏文化中塑造民族精神气质和构建独特艺术图景的两大支柱——哲学思想体系与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它并非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揭示文化基因的深层逻辑,带领读者领略中华民族如何通过思想的锤炼与艺术的表达,完成了对宇宙、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深刻阐释。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流与精神的构建 本卷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追溯中华思想文明的源头。我们不满足于罗列“子曰”或“老子曰”的片段,而是着重分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探究儒、道、墨、法等主要学派如何针对当时社会面临的危机,提供了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影响的治理方案与生命哲学。 儒家思想的内化: 详细阐述“仁、义、礼、智、信”的核心范畴,探讨其从社会伦理延伸至个体修养的完整路径。重点分析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如何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适应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基础,及其在宋明理学中如何完成向心性论与天理观的哲学深化,最终成为数千年来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基石。 道家思想的超脱: 剖析《道德经》与《庄子》中“道”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阐明“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不仅是消极避世,更是对权力和人为干预的反思,以及如何通过“逍遥游”实现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探讨道家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应对压力与追求内心平衡的独特哲学出口。 其他思想流派的补充与调和: 梳理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关怀,法家“循名责实”的治理效率,以及名家对逻辑与语言的精妙辨析。本书强调,中华文明的韧性恰恰在于其强大的兼容并包能力,各种思想并非相互湮灭,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相互渗透、调和,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富有弹性的思想图景。 第二部分:艺术的语汇与审美的升华 如果说思想奠定了华夏文明的“骨架”,那么艺术便是其血肉与灵魂的展现。本卷用大量篇幅聚焦于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特征,强调“意在笔先”和“神形兼备”的境界追求。 书法——无字的诗,无行的舞: 书法被视为中华艺术的“第一门”,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工具,更是个体精神状态的外化。本书将系统介绍篆、隶、楷、行、草五体的发展脉络,重点解析唐代楷书的法度森严与宋代行书的意态万千。深入剖析“笔力”、“气韵”等概念,揭示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大师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疾徐,传达出超越文字本身的哲学意境。 国画——空间、留白与气韵生动: 阐释中国画区别于西方写实主义的根本差异——对“气韵”的捕捉而非对形体的忠实复制。我们将详细分析山水画中“咫尺千里”的空间处理手法(如散点透视),解读“留白”在构建意境和引导观者想象力中的关键作用。重点考察元四家、明清文人画的演变,探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跨媒介融合美学。 陶瓷艺术——泥土的涅槃与时代的气息: 陶瓷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本书将梳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周的原始青瓷,再到唐三彩的斑斓绚丽,直至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极简与内敛。尤其深入探讨明清景德镇彩瓷(青花、五彩、粉彩)的技艺创新,它们不仅是工艺的巅峰,更是当时社会经济和对外交流的直观记录。 戏曲与音乐——集体叙事与情感的宣泄: 介绍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分析其程式化的表演(唱、念、做、打)如何浓缩复杂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情感冲突。音乐部分则侧重于传统乐器(如古琴、琵琶)的音色哲学,解释古琴音乐中对“寂静”和“心性”的追求,这与道家对自然的沉思不谋而合。 第三部分:文化融合与当代启示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强大吸收力,比如佛教艺术如何与本土雕塑、绘画相互影响,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最后,反思在高速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深厚的思想遗产和成熟的艺术表达,如何为当代中国人提供应对现代性挑战的精神资源与审美范式。 本书旨在为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内在精神的读者,提供一部既具学术深度,又兼具阅读趣味的知识宝库。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种独特文明生命力的深度体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和最长的皇帝分别是谁? ……………… 1
2.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和最大的皇帝分别是谁? ……………… 4
3.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拥有的皇子最多? …………………………… 6
4.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一些朝代前要加上「东」「西」「南」「北」,比如「西汉」「东汉」「南宋」「北宋」呢? ……………………… 8
5.你知道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是什么吗? ……………… 11
6.尧舜都将王位传给贤能的人,而大禹却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是大禹比尧舜心胸狭隘吗? ………………………………… 14
7.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 16
8.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 18
9.西周建立后将诸侯分封到各地,是因为都城太小没有地方供他们居住吗? ………………………………………………… 21
10.周幽王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为的是换取美人褒姒一笑,他这算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吗? ………………………………………… 23
11.据说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管仲人品很差,为什么鲍叔牙还愿意与他做朋友呢? …………………………………………… 25
12.晋文公为什么流亡境外十九年才能回国,难道他遗失了护照? …………………………………………………………… 28
13.孔子离开自己的祖国—鲁国,周游其他国家十多年才回来,他是为了游山玩水吗? …………………………………………… 30
14.魏国信陵君让魏王的宠妾偷窃兵符,难道他想夺取王位吗? … 32
15.齐国孟尝君为什么要收留会学鸡叫的人和偷东西的人做门客? ………………………………………………………… 35
16.赵武灵王提倡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是因为他喜爱穿衣打扮和游乐打猎吗? ……………………………… 37
17.越王勾践睡在干草上,每天舔一口苦胆,他为什么这样跟自己过不去? …………………………………………………… 40
18.在「荆轲刺秦王」的关键时刻,是谁救了秦王一命? ………… 43
19.秦始皇大规模焚毁书籍还活埋儒生,他为什么要和读书人过不去? ………………………………………………………… 46
20.秦代的赵高将一只鹿说成是马,难道古代的鹿和马长得很像吗? ……………………………………………………………… 48
21.人们都说「鸿门宴」后天下大势已成定局,一个饭局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 50
22.我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为什么? ……………… 52
2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把持朝政的皇后是谁? …………………… 55
24.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了什么样的统治措施,使汉朝成为一个「快乐大本营」? ……………………………………………… 57
25.中国历史上最早作自我批评的皇帝是谁? ……………………… 59
26.皇帝也可以假冒吗?为什么两汉之间会出现一位「假皇帝」? … 67
27.班超为什么要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一路上有什么冒险传奇经历? …………………………………………………… 63
28.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是谁? ………………………… 66
29.中国历史上的将领往往有「常胜将军」「飞将军」等称号,为什么东汉冯异却被称为「大树将军」呢? ………………… 68
30.汉代最喜欢做买卖的皇帝是谁?………………………………… 70
31.东汉末年政坛、沙场、文坛的三栖明星是谁? ………………… 72
32.黄巾起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从剿灭黄巾军起家的? ……………………………………… 74
33.刘备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是因为诸葛亮架子大吗? …… 76
34.西晋时期攀比之风盛行,你知道石崇和王恺是怎样斗富的吗? …………………………………………………………… 78
35.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对民族融合贡献最大的皇帝? ……… 80
36.南朝梁武帝贵为皇帝,怎么会被活活饿死呢? ………………… 83
37.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又制定了许多开创性的政策,为什么反倒短命? …………………………………………………… 85
38.唐朝国号是怎么来的? ………………………………………… 87
39.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状元分别是谁? ……………… 89
40.据说唐太宗统治时期,人们晚上睡觉都不用锁门,这是真的吗? ………………………………………………………… 91
41.中国历史上最具贤德的皇后是谁? …………………………… 93
42.唐太宗让文成公主入藏是有意向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施「美人计」吗? ………………………………………………… 96
43.唐代名臣魏征曾做过太子洗马一职,他的职责就是为太子洗刷马匹吗? …………………………………………………… 99
44.唐太宗为什么将魏征比作镜子? ……………………………… 101
45.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洛阳? ……………… 103
46.历代墓碑上都有字,是对墓主人的介绍和评价,但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 105
47.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繁盛,为什么突然爆发了安史之乱呢? … 108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的名字来源于唐末农民起义
48.领袖黄巢的一首诗,黄巢的这次起义成功了吗? ……………… 111
49.说某人为官资格老可称为「三朝元老」,可历史上还有一位「十朝元老」,他是谁? ………………………………………… 114
50.中国古代有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父亲的吗? ………………… 116
51.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 118
52.「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 …………………………………… 120
53.为什么有人形容宋朝为「宋鼻涕」,是宋朝人容易患感冒吗? … 122
54.既然西夏向北宋称臣了,为什么北宋还要年年给西夏财物呢? … 124
55.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中说「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是怎么一回事,竟让这位英雄如此痛心? …………… 126
56.南宋同意联合蒙古灭金,最后却被蒙古所灭,这算不算引狼入室? …………………………………………………………… 129
57.毛泽东曾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难道这位蒙古统治者真的只会打鸟吗? ………………………… 132
58.元朝有一类人被称为色目人,是因为他们的眼睛五颜六色吗? … 135
59.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 137
60.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是谁? ………………………… 139
61.皇帝诏书开头总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什么意思呢? … 142
62.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为什么他的儿子永乐皇帝朱棣却要将都城迁到北京呢? ……………………………………… 144
63.明朝皇帝命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为了寻找什么宝物吗? ……… 147
64.明朝有一位皇帝外号「蟋蟀天子」,你知道他是谁吗? ………… 150
65.在明代大臣于谦的努力下,被蒙古瓦剌俘虏的英宗皇帝才被放回,但英宗为什么恩将仇报,反而杀死于谦呢? …………… 152
66.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实行 「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是谁? ………… 155
67.因为自己姓朱又属猪,明武宗就下令全国禁止养猪,这是真的吗? ……………………………………………………………… 157
68.眼看皇后寝宫失火,嘉靖皇帝却袖手旁观,不许救火,这是为什么? …………………………………………………… 159
69.海瑞为官清廉且忠心耿耿,为什么还被嘉靖皇帝罢官呢? … 161明朝大学士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为什么他死后还会
70.被抄家呢?他们师徒有什么深仇大恨吗? …………………… 163
71.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却有二十几年不上朝,不见大臣,他为什么如此消极怠工? ……………………………………… 166
72.袁崇焕抗击后金,保卫了北京城,为什么他被处死时北京城的人反倒要争相吃他的肉? ………………………………… 168
73.崇祯皇帝曾说:「我不是亡国之君,但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朝的灭亡真的与皇帝无关吗? ………………………………… 171
74.为什么说明朝是士大夫最没有尊严的时代?…………………… 174
75.鱼鳞图册是古代的土地登记簿,土地登记簿怎么会和水里的鱼有关系? …………………………………………………… 176
76.金庸说清朝的开国者努尔哈赤是继成吉思汗以来又一位军事天才,这是为什么呢? ………………………………………… 178
77.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清朝「成也八旗败也八旗」的说法? ……………………………………………… 180
78.孝庄太后真的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了吗? ……………………… 183
79.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个反清的秘密组织叫「天地会」,它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吗? ………………………………………… 186
80.清朝为什么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 ……………………………… 188
81.人们常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真的吗? ………………………………………………………… 190
82.民间盛传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之死而万念俱灰,去五台山出家为僧,这是真的吗? ………………………………………… 193
83.康熙皇帝採用什么手段制服了飞扬跋扈的鳌拜,让自己顺利亲政? …………………………………………………… 195
84.清朝在康熙皇帝以后为什么就不再立太子了? ………………… 197
85.清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为什么他还不满足,反而要起兵反清呢? ………………………………………………………… 199
86.雍正真的是因篡改诏书而登上帝位的吗? ……………………… 202
87.香妃真的是身体有异香吗? …………………………………… 204
88.干隆皇帝总结自己的一生有「十全武功」,还自封为「十全老人」,他真的十全十美吗? …………………………………… 207
89.干隆皇帝85岁时身体还很硬朗,却为什么选择退位呢? ……… 210
90.在影视剧中,和和纪晓岚总是针锋相对,互相挤兑,历史中的这两个人关系也这样僵吗? ……………………………… 212
91.民间有「和跌倒,嘉庆吃饱」一说,是因为和经常动用权势不让嘉庆皇帝吃饭吗? …………………………………… 215
92.嘉庆皇帝先后两次遇刺,他怎么这么背? ……………………… 218
93.据说道光皇帝很节俭,竟然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上朝,这是真的吗? ……………………………………………………………… 220
94.林则徐究竟做了什么事而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222
95.近代中国最早官派留学生是在什么时候? ……………………… 225
96.戊戌变法是清朝向近代化国家转型的改革,它为什么只推行了103天就失败了呢? ………………………………………… 228
97.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为什么谭嗣同有机会逃走却选择留在家中等待被捕? ………………………………………………… 231
98.据说晚清名士梁启超两次遭到掌掴,这是真的吗? …………… 234
99.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开办于什么时候?叫什么名字? ………… 237
100.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出现在什么时候?叫什么名字? ……… 239

图书序言

前言

  为什么过年放鞭炮?为什么重阳要登高?为什么额前的头发叫「刘海」?为什么乱涂乱画叫「涂鸦」?……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乍一看平平常常,但要把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却未必那么简单。

  就像每一条溪水都有源头,每一个今天的现象,都有历史的影子。了解现象,探究过去,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一个「为什么」的解答,会牵出新的「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消长连缀,可照出整个中华文化的轮廓—我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样的体验:寻找,回答,联想,生发。因此,我们推出了「中华文化小百科」丛书。

  本套丛书本着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的原则,专注于解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编写时按照专题、领域进行分类,分别为华夏历史、文化精华、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多彩汉语,分辑推出。

  丛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设问力求生动有趣、简洁通俗,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回答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语言风格明快活泼,不做繁琐考究,适量引用古代经典,在原题的基础上有所扩展。

  问答配有插图与图註,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生僻字词标出中文拼音,配以简註,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本套丛书由精通中华文化、乐于分享知识的专业人士协力完成,感谢他们的辛勤努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怎么也没想到,一本叫做“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的书,竟然能让我看得如此津津有味,简直是停不下来!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对历史不太感冒的人,总觉得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离我太遥远,枯燥无味。但是,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那些原本复杂的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小故事,比如说,书中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并没有简单地说“他统一了”,而是详细描绘了那个过程中的一些趣闻轶事,比如关于焚书坑儒的细节,以及秦始皇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而且,这本书的插画也太给力了吧!我之前看一些历史书,要么是没有插图,要么插图很粗糙。但这本书的插图,每一个都充满了艺术感,而且非常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比如古代的宫殿、战车、士兵的服饰等等,我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的插画,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甚至会把书中提到的一些历史地名,在地图上找出来,然后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本书真的是一点点地,把我对历史的兴趣给点燃了,让我发现,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好玩,这么有魅力!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厚重感和书名上“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几个大字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咱们祖国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片深邃而迷人的海洋,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艘能够引领我探索这片海洋的小船。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它们色彩鲜艳,勾勒出的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从远古的传说,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再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书中内容详实,语言生动,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描绘,比如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还有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他们的谋略和勇气,也让我大开眼界。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还穿插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比如古代的服饰、建筑、节日习俗等等,这些细节的补充,让我对华夏历史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有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对照着书中的插图,脑海里会自然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每页的留白也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心情舒畅。我常常会在睡前翻几页,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觉得这是一次非常美妙的阅读体验。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实在太多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注重碎片化信息堆砌的书籍,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为我勾勒出了华夏历史的完整图景。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和核心精神。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从古籍中挖掘出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并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演变、政治制度的更迭以及经济模式的变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对比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两种制度的优劣,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百家争鸣”的出现,并没有简单地列出人物和学派,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为何会出现如此思想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挖掘事物本质的深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思想启迪之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很有文化底蕴。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真正能让我沉浸其中的历史读物。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讲述华夏历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让我仿佛在一次愉快的旅行中,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我喜欢书中对古代一些重要文化成就的描绘,比如关于书法艺术的演变,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朝代的代表性书法家及其风格,还配以了精美的字帖拓片,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那种古朴典雅的美,真的让人心醉。还有对古代音乐、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介绍,都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某些历史人物,而是用一种客观、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和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总是会呈现出多方面的观点,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这种开放式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用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引导我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

评分

最近入手了这本“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平时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籍,也算是个小小的历史爱好者吧,对华夏历史的脉络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一步步过渡到夏商周的早期文明,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涌现,整个过程衔接自然,内容详略得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解读,它并没有简单地呈现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其深远的影响,比如在讲到“三家分晋”的时候,书中不仅说明了晋国分裂的原因,还分析了这次分裂对后续战国格局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文化常识,比如不同朝代的礼仪制度、文学艺术的成就,甚至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让我收获良多。书中的文字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语言流畅,信息量大,而且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让原本可能比较严肃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