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 上

读史有智慧 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俗历史
  • 历史故事
  • 文化
  • 教育
  • 启迪
  • 智慧
  • 国学
  • 传统文化
  • 青少年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是什么?

  历史不仅仅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是强权暴力、阴谋诡计,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大智慧,谁掌握了这种文化和大智慧,谁就掌握了历史!

  人,不是权谋的动物,却是文化的动物。没有文化素质的人,玩弄权术只会玩火自焚;而只要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不用刻意玩弄权谋,也会做出利人利己的「外王」的业绩来。

本书特色
   
  本书分以「儒家」与「法家」所具的内含与特色,叙述分属不同层次智慧的重点,让读者在不同的政治人物与事件中,学习历史可能延伸出的大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着名学者,主攻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曾先后出版《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隐士与解脱》、《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等专着,以及《智典》、《辨经》、《读史有学问》、《读史有智慧》等历史漫谈作品,在文化界影响巨大。其中《辨经》、《智典》已被译成韩文和日文出版,在韩国和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广受欢迎。韩国前总理虑武铉认为《辨经》是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经典读本。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儒家智慧

最深刻的儒家智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儒家智慧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它的运谋方法不是谋智,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
 
书生皇帝的成败
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开国皇帝。当开国皇帝的大多属于这两种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强,盖因流氓无顾忌而豪强有势力也。
 
帝王都是苦命人
皇帝身分尊贵,惹人羡慕。但其中的个中滋味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实在是没有福寿双全的,要么短命,要么深陷权利之争,备受煎熬。看来,说帝王是苦命人,实在并不过分。
 
曾国藩的「内圣外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学者兼「贤相」的典型,是最后一个能够体现这种理想人生模式的人。
 
政治家与艺术家
政治家与艺术家是否可以统一?如果可以的话,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昏君了。只能感叹,造化弄人,将「艺术家」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昏君」。
 
「礼」是什么
礼仪是古人用来教化人的一种文化仪式,是要人懂得怎样做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要有人的精神价值。但叔孙通却把礼仪当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工具,去掉了它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积极的东西。
 
人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
智家讲究强权,借权谋和独裁专断来夺取晋的政权;赵家却注重通过人的品性的考核,选立贤德诚信的人接班。从根本意义上讲,这是一段早有预言的历史,成败的种子早在选择接班人时就已经埋下了。
 
儒者善于巧谏
喜欢逢迎是人的本性,只有人格修养到达了极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闻过则喜,普通人往往是闻过不喜,甚至是闻过则怒。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是千古以来知人、用人经验的经典性总结,是万古不变的真理。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关键,在于给人以真正的尊重和尊严。
 
文人的「德性」
官僚文人和书生学子总是伸长了脖子去挑社会的刺,也许他们伸长了脖子本来就是为了挨杀。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昂起了强硬不屈的头颅,中国的古代社会才得以延续发展!
 
至忠至勤的太平宰相
宦海浮沉,不败的真谛何在?为人臣者有三忌:一忌功高震主;二忌权大欺主;三忌才大压主。
 
善始而不能善终的开国宰相
善始而不能善终,虽然遗憾,但必有其内在原因。成大事者,才能、见识、志向等虽缺一不可,但唯独不可缺的乃是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仁义道德成就霸业
管仲说:「我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一个人而死呢?只有国家灭亡、宗庙被毁、祭祀无人这三件事才能使我死亡,如果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中国人对以退为进的处世方式历来是很重视的。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蛮干,那只能变成一个莽汉,结果也只能是自讨苦吃。如果能够尊重客观事实,採取策略上的让步,取得喘息、休整、积蓄力量的机会,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
 
巧忠良相
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国破家亡,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
 
仁者真的无敌吗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只通过外交的方法,或者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树立起国家的威望,使别的国家主动归附,这才是达到了战争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 法家智慧
最严苛的法家智慧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法家智慧的核心在于法、术、势。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是强权威慑,术的实质是权术阴谋。
 
流氓无赖亦能得天下
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德之为用,过于迂远;术之为用,则立竿见影。因而,救急之道,重术而轻德。虽是流氓,但亦无妨,只要用术得「道」,即可为天下之主。
 
中国的「法」
极端的集权就失去了民主,人民不敢说话了就失去了舆论导向,没有舆论导向,社会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不是读书和自由使国家灭亡,相反,正是压制思想和自由才使国家灭亡。
 
诸葛亮的悲剧
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一语道破天机,辅助刘备建立后蜀,可谓功业盖世。奈何后蜀始终偏安一隅,也不过是数十年便国破家亡。追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后蜀无人,种下这祸根的便是诸葛亮。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多以道德角度为出发点,但这恰恰也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悲剧。
 
「法家」的结局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改革者似乎总没有好下场。其实,中国的变法绝非坏在老百姓的手里,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才是使变法夭折的主要原因。
 
再为曹操「翻案」
我们是否想过,在喜欢刘备的潜意识里,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深深的依赖、懒惰和畏惧外在世界的心理呢?是不是希望刘备式的明君如父母一般地呵护我们,替我们包办一切呢?其实,当我们被人「做主」的时候,我们已经变成了奴隶。
 
小人物的大谋略
蒯彻生逢乱世,正当群雄逐鹿之时,可谓得时矣。观蒯彻之谋,可谓大矣,其智应在韩信之上,只是不得其人而已。不得其人,并不是蒯彻的智计不及,实在是不逢其人。
 
以臣代君的政变术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语,足以见证中国历史的翻云覆雨。「三分公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和「后周代汉」,都是以臣代君的政变。
 
阴谋的胜利
世界上有两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宫廷。妓院在社会的最下层,唯钱是图,连皮肉都出卖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讲?宫廷在社会的最上层,唯权是从,连灵魂都不要了,更没有什么道德信义可言。
 
谋国与谋家
忠与奸,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但在有的时候却很难区分。说他奸,他却是全心全意地为国家社稷着想,乃至为某一姓一族效力,不论从哪一层意义上讲,都应当算作忠臣;但说他忠,他却又大权独揽,往往超越了人臣之礼,实在是大奸有余。
 
开国与固权
历史不是一匹驯服的马。像朱元璋那样彻底地杀掉功臣,很难将皇位维持长久;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以柔治国」,未杀一个开国功臣,却招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巨大弊端。
 
谁是中国历史剧的最大导演
赵匡胤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导演还不敢说,但他肯定是一个最善于把握戏剧节奏的导演!而节奏,在历史和人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书生政治家
中国的书生历来就有强烈的参政愿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似乎是他们的人生目的。然而,问题是,书生的品格与政治的品格本来就是冲突的,想二者兼而有之,那本来就是书生的幻想。
 
官场不倒翁的「做官学」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做官虽然看起来是一门极其高深而又十分神祕的艺术,其实官场不倒的祕诀有二:一是不辨是非,良心丧尽;二是见风使舵,善投新主。
 
宫廷绯闻背后的「官商一家」
吕不韦把政治当作商业来经营,实在是开了中国「官商一家」的先河。单就吕不韦的这次经营活动来说,他最后是据有了天下,获得了说也说不完的利息呢,还是蚀尽了老本,落得人财两亡呢?
 
温情脉脉的经义决狱
礼入于法的温情实际上是不平等的社会的产物,它致命的弱点就是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法律上的不平等,而法律的不平等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法律。
 
当野心家遇到阴谋家
李斯与赵高,一个是融政治家、阴谋家、学者为一体的人,一个是融野心家、阴谋家和宦官为一体的人,二人狭路相逢,谁败谁胜?
 
男权制社会为何有「女皇」
中国封建社会的男人们鄙视女人、压抑女人,甚至不把女人当作人看待;但一旦女人得势,男人们又彷彿忘记了她们是女人,就好像她们一个个都是女菩萨一般,是天生的统治者,男人们争相趋奉尚且不及,更不要说反抗了。
 
刘邦将将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源源不断供粮饷,刘邦又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刘邦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刘邦能量才重用,所以能够取得天下。
 
帝王的韬晦术
中国有一句着名的俗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即使是封建皇帝对于自己的臣下,也往往不得不如此。

图书试读

帝王都是苦命人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大概是中国大多数封建皇帝的共同生活经历。乍一听,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但他们并不怎么快活,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失去了身心自由。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皇帝骄奢淫逸、为所欲为的一面,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被严格规定了的,这对于大多数守成时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对帝王预备期的太子来说,是确切而真实的。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曾说到这个问题。明神宗万历皇帝做太子时,老师曾经为他讲经,年轻人心性好动,在不知不觉间把一条腿放在了另一条腿上,老师就阴阳怪气地责备起来:「为人君者,可不敬乎?」讲经之间忽然背起了先贤的劝责之语,万历皇帝一时间莫名其妙,老师见他不明白,就又刻板地重复起那句话,直到万历皇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腿放的不是地方,赶快端正了姿势,老师才继续讲下去。春天到了,莺飞草长,热爱自然乃是人之本性,但万历皇帝仅仅折了一截刚发芽的柳枝,老师就责备起来,说什么人君者要有体仁之心,要有好生之德云云,弄得万历畏首畏尾,毫无兴致。这种生活,实际上与囚徒无异。
  
一般说来,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个预备见习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听老师讲经。这还罢了,就好像搞选美比赛一样,太子要把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大臣们去品头论足,如果有哪一项不太符合大臣们的要求,太子的位子就多少有些危险了。因此,太子的生活与其说是耀武扬威,还不如说是兢兢业业乃至战战兢兢。终于熬到当了皇帝,其实也不自由。每天重复一套仪式,乍看起来十分威风,像刘邦当年初试朝仪时所说的,「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但时间一长,就会不胜其烦,觉得生活枯燥无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个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深入浅出讲解这些复杂体系的书。《读史有智慧 上》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陷入堆砌大量政治术语的泥沼,而是通过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剖析,层层剥茧,将古代官僚体系、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统治者维护权力的种种手段,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审慎和客观,他不会轻易褒贬人物,而是力求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复杂的社会动态出发,去理解人物的决策和行为。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原来,历史的走向,往往是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那些风云人物,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智慧”二字有了更宏观的理解,因为它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聪明才智,更是对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弱点的洞悉。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曾经对历史这类读物有些抗拒,总觉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离我生活甚远的朝代更迭和权谋斗争。我更喜欢那些贴近生活、充满情感的故事。然而,《读史有智慧 上》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化的感悟。作者仿佛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他会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转折,让你在捧腹大笑或是扼腕叹息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那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他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黑暗和残酷的时刻,但总是能从中提炼出值得我们借鉴的智慧。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在古代的历史人物身上也曾上演过,而他们当时的应对方式,以及最终的结果,都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也给予我们启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历史漠不关心的人,而是开始对过往的人类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从中汲取了许多应对人生挑战的力量。

评分

**评价一**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历史就像一幅宏大的画卷,里面有英雄的叱咤风云,也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更有王朝的兴衰更迭。可很多时候,面对浩如烟海的史书,总感觉自己像个站在迷宫入口的孩子,不知从何下手,即便勉强读下去,也常常是囫囵吞枣,过后遗忘。直到我偶然翻开这本《读史有智慧 上》,才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他没有让我去背诵帝王将相的名字和年号,而是引导我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些历史人物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动机?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睿智的长者在促膝长谈,他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洞察力,一点点地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看到事件背后的脉络,理解人性的复杂,也因此,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的视角,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评分

**评价五** 阅读《读史有智慧 上》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身心都得到极大满足的旅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沉重复杂的历史题材,用一种轻盈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展现出来。我很少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感受到如此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精彩,能够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挖掘出来,让我们看到人物真实的一面,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权衡。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藏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藏在每一次选择中,藏在每一次对未来的思考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这种深度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是我在其他许多历史读物中鲜少感受到的。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坚信,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读史有智慧 上》这本书,恰恰践行了这一理念。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记录,而是着重于挖掘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普遍性规律和教训。作者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总能巧妙地将之与当下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倍感亲切和启发。我开始反思,在某些困境面前,我们是否重蹈了历史的覆辙?我们是否能够从古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像是一声声警钟,提醒我要保持警惕,要独立思考,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尤其是关于权力、人性以及决策的章节,让我对许多社会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它用历史的经验,教会我在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不被潮流裹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