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一套两册)

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一套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革
  • 上海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红色记忆
  • 民国史
  • 20世纪中国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上海十年文革历史。由于官方不开放史料,无法了解上层政治,所以我的选择,更多地侧重于底层的群众运动。上海文革是中国十年文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革除了上层的政治斗争,群众运动是其最大特点。文革群众运动由两大部分组成:红卫兵运动,以北京为典型;工人造反派运动,以上海为典型。红卫兵运动,到1968年上山下乡基本结束。工人造反派运动,到1968年「大联合」也基本结束。只有上海以王洪文为首的工人造反派,通过组织的体制化,基本保留了骨干队伍,在文革政坛整整活跃十年。除了红卫兵和工人造反派,上海还有一支其他省份城市都不拥有的文革力量:以张春桥和姚文元为首的上海市委写作组。这股势力左右着上海的舆论,对全国的舆论也起着重大影响。上海的文革就这样与中央文革派紧密相连,从1965年的批判《海瑞罢官》,到1966年的安亭事件,到1967年的一月夺权,到1976年的未遂武装反抗,始终为毛泽东的文革寻找突破口,忠实地实现毛泽东的心愿。

  隐藏在本书整个敍事背后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我追溯的是历史的初始动机和逻辑。每个章节的敍述背后,都有这样一条主线。许多事情或事件,最初究竟因何而起,我希望通过细节,寻找历史的来龙去脉。我认为历史由细节组成,没有细节的历史有时可能存在着巨大的黑洞。我试图拼接我所能得到的碎片,重新梳理这段历史。许多细节是我有意识的选择,有些是为了再现场景,有些是希望能为学者和后人的研究提供关注点。我而且希望能尽量再现文革参与者的轨迹和形象,他们也是历史的组成。
时代记忆与历史回响:一段未曾褪色的岁月侧影 书名:《激荡与沉思: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个体经验研究》 作者:张建国 / 李明华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 内容概要 《激荡与沉思: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个体经验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启动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经历的剧烈变革时期,普通民众个体命运与心理结构变迁的纪实性学术著作。本书摒弃宏大叙事,聚焦于“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具体处境、困惑、选择与反思,力图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详尽的口述史料,勾勒出特定历史阶段下,中国社会肌理的微观变化图景。 全书共分上下两卷,涵盖了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到新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层面的深刻转型。它不是对某一个特定政治运动的直接研究,而是探讨这些运动和政策转向对个体生存状态、家庭关系、职业选择、以及精神世界产生的长期、复杂影响。 第一卷:生活的断裂与重塑(1978-1992) 主题聚焦:恢复秩序、观念松动与早期市场化冲击 第一卷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在拨乱反正之后,如何从高度统一的思想控制中逐步释放个体活力,并直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带来的阵痛与机遇。 第一章:从“下放”到“回归”:知识青年的命运转折 本章通过对第一代“上山下乡”返城知识青年的深度访谈,描绘了他们重返城市后面临的“结构性失业”困境,以及他们对过往政治热情与当下现实的复杂心态。重点分析了恢复高考制度对这批人心理冲击的深度,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知识体系的夹缝中寻找立足之地,探索教育与社会回报的关系。内容涉及个体身份认同的重构,以及对集体主义思潮的反思。 第二章:单位体制的微观政治生态 本章深入“单位”这一特殊社会组织内部,考察了改革初期单位职能的松动与权力的微妙转移。研究不再仅仅关注政策层面,而是深入到车间、办公室内部的人际网络、晋升机制的非正式化、以及“双轨制”下物质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如何引发基层矛盾与人际关系的紧张。重点分析了“铁饭碗”概念在个人预期中的瓦解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感。 第三章:观念的解放与“文化热”的兴起 本卷的第三部分,关注思想文化领域的松动。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沙龙的考察,描绘了“启蒙”思潮、西方哲学、乃至先锋艺术在特定群体中的传播路径与影响力。分析了文学艺术如何成为表达个体情感和质疑既有模式的载体,以及这种“文化热”在社会转型期扮演的疏导与批判角色。 第四章:家庭结构的变迁与代际冲突 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流动性增加,家庭结构开始从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本章聚焦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影响,以及代际关系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新变化。父母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子女辈对个人成功和物质改善的追求之间产生的张力,被作为个体经验的独特切面进行呈现。 第二卷:流动、分化与精神的追寻(1993-2000) 主题聚焦: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阶层固化趋势与个体精神重塑 第二卷将目光投向市场经济全面铺开的阶段,社会分化加剧,个体开始面临更直接的竞争压力和价值取舍。 第五章:乡土社会的“失语者”:农民工的初次大规模涌现 本书用较大篇幅探讨了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初期的生存状态。不同于宏大的城市规划叙事,本章着重于他们作为“二等公民”的法律地位、居住环境、收入不公以及对故土情感的割裂。通过对沿海工厂流水线工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人的口述,揭示了他们在实现个人经济目标的同时所付出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入上的代价。 第六章:私营经济的萌芽与“下海”的代价 本章关注那些勇敢“下海”的体制内人士。分析了他们放弃稳定的职业、承担巨大风险进入新兴私营经济领域的心路历程。记录了第一批私营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特别是他们如何在法律框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环境中进行商业运作,以及这种商业精神对传统社会伦理的冲击。 第七章:信仰的祛魅与“精神真空” 随着政治理想的退潮和物质主义的兴起,个体精神世界面临重塑。本章考察了在“价值相对主义”抬头背景下,个体如何寻求新的精神寄托——无论是转向宗教、新教派的兴起,还是沉溺于消费主义的幻象。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在快速物质积累过程中,个体对“意义”的集体性追问与迷惘。 第八章:地方性叙事的复兴与城市记忆的消逝 在国家统一叙事之外,本书试图抢救和记录那些正在消逝的城市空间和地方记忆。通过对老街区拆迁、传统手工业衰落过程中的个体回忆,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对“根基”的失落感。强调了地方文化和社区联系对于个体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以及当这些联系被打破后,个体如何承受随之而来的疏离感。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前行的方向 全书最后以对受访者的后续追踪和反思作为收尾。作者总结道,社会转型是一个持续且充满矛盾的过程,个体经验的丰富性远超任何单一的官方叙事。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复杂性提供一个立足于具体生命体验的视角,强调历史不仅存在于宏伟的政治决策中,更深藏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抉择与心灵挣扎之中。 --- 《激荡与沉思》通过对历史亲历者的细致倾听,为读者提供了一面映照特定年代社会心理与生存状态的镜子。它不是对过去的美化或批判,而是对“如何生活”这一永恒命题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严肃探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逊


  女,1948 年生,毕业于上海成人业余大学中文系。1979 年至1992 年,先后在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总工会工运研究所工作。主要着作:《无产阶级的力量》(Proletarian Power – 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与美国学者裴宜理合着,美国Westview Press出版社1997年出版;另着有《大崩溃》(与肖关鸿合作),台湾时报出版社,1996 年出版。

图书目录

前言
革命名份的诱惑
1 思路与方法
3 体制身份——被隔离的阶层群体
7 政治身份——被隔离的意识形态
11 政治身份是现代的「政治名份」
12 体制身份与政治名份的关系
15 文革中的政治名份与体制身份之争

第一章
批判《海瑞罢官》
──从上海拉开的文革序幕
25 江青来上海
29 柯庆施与批判《海瑞罢官》
31 被毛泽东欣赏的张春桥
34 「金棍子」姚文元
41 上海市委与批判《海瑞罢官》
47 北京市委的反应
50 张春桥收集学术界反应
55 「要害是罢官」
57 锦江饭店南楼会议
58 《二月提纲》与上海
63 姚文元再批《三家村》
66 小结

第二章
斗鬼风
──被转移了的文革方向
69 上海批判八个专家学者
72 批判「牛鬼蛇神」高潮
76 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vi. 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
79 市委向全市派工作组
81 斗鬼风蔓延上海高校
87 小结

第三章
红八月
──十七年阶级斗争的延续
91 第一个全市性红卫兵组织
98 上海的破四旧
103 红色恐怖
107 有组织的大抄家
114 抄家风蔓延
117 小结

第四章
北京红卫兵冲上海市委
──上海造反派的最初榜样
121 北京红卫兵到上海串联
127 「炮轰上海市委」
130 《我们老工人要讲话》
137 上海市委门前的工人造反派
140 周恩来的三点指示
146 北京红卫兵第二次南下
155 北京红卫兵第三次南下
158 小结

第五章
造反派红卫兵
──从反校党委到反市委
163 「复旦伤风,上海咳嗽」
169 复旦红卫兵领袖:安文江
171 复旦红卫兵领袖:马立新
173 最初的造反派红卫兵
177 复旦:上海三大红卫兵造反组织的发源地

目 录 .vii.

183 红卫兵造反组织在全市兴起
185 全市性中学红卫兵组织
187 从反校党委到反市委
192 结语

第六章
工厂里的造反派
──响应毛主席号召的积极分子们
193 工厂文革从上海开始
195 工厂基层干部王洪文
200 王洪文最初的造反
212 劳动模范王秀珍
213 王秀珍向厂党委
216 团支部书记金祖敏
218 党龄最长的耿金章
220 小青工潘国平
224 五好职工黄金海
229 文革委员会副主任叶昌明
233 退伍军人陈阿大
236 临时工戴立清
240 培养对象谢鹏飞
245 最初的造反原因
252 小结

第七章
工总司成立
──艰难的公民结社
261 毛泽东要求工矿企业开展文革
266 工总司筹备会议
274 工总司的诞生
280 抢红布行动
283 宣言、海报、袖章和大旗
289 市委的「三不」方针
291 工总司成立大会
.viii. 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
295 上北京告状
298 小结

第八章
安亭事件
──工人造反派崛起(上)
303 安亭拦截火车事件
313 中央讨论安亭事件
316 陈伯达电报
319 张春桥赴安亭
328 文化广场谈判
336 毛泽东支持张春桥
340 张春桥为什么签字
345 苏州谈判
349 北上告状的工人全部回沪

第九章
安亭事件
──工人造反派崛起(下)
353 市委会议上的分歧
356 安亭事件突破中央规定
359 市委调查王洪文等人
361 创建《工人造反报》
371 工总司总部最初的分工
373 工人造反派的构成
379 小结

第十章
工人赤卫队
──文革遭到强大阻力
383 二.七战斗队
387 市委与上海工人保守派
394 三个组织合併为赤卫队

目 录 .ix.

400 工人中的老保:王玉玺、陈阿春
401 工人中的老保:马骥
406 工人中的老保:李剑钰
408 赤卫队迅速发展
414 洪双寿事件和色织二十四厂事件
417 小结

第十一章
解放日报事件
──工人造反派取代红卫兵
421 聂元梓以常溪萍为突破口
425 红革会佔领解放日报社
431 工总司支援红革会
435 赤卫队与工总司的较量
437 市委再次妥协
441 马天水转变立场
444 佔领者撤出报社
447 小结

第十二章
写作班造反
──市委心脏爆炸
451 写作班的由来
456 市委机关干部徐景贤
466 大学讲师朱永嘉
476 党支部书记郭仁杰
478 大学教师王知常
481 朱永嘉宣佈「我要造反」
486 写作班召开全体会议讨论
491 徐景贤终于下决心
494 市委机关联络站串连成立
498 写作班宣佈造反
503 小结
.x. 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

第十三章
康平路事件
──造反派统领上海文革(上)
507 市委转向支持造反派
512 赤卫队被抛弃
522 张春桥告诫造反派
526 耿金章赴现场指挥围攻
530 上海第一场大规模两派冲突事件
532 抄张春桥家事件
537 康平路事件中的工总司

第十四章
康平路事件
──造反派统领上海文革(下)
543 昆山事件
547 「三停事件」
555 造反派强行解散赤卫队
560 赤卫队员转变观点
564 小结

第十五章
接管《文汇报》
──一月夺权的开端
569 毛泽东生日祝酒辞
571 陈丕显签字《急告上海人民书》
581 上海造反派筹备打倒上海市委
584 毛泽东派张春桥和姚文元回上海
589 《文汇报》被接管
597 《解放日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被接管
599 张春桥、姚文元与工人造反派见面
604 造反派宣佈罢免陈丕显、曹荻秋
610 毛泽东高度评价《告全市人民书》
614 陈丕显希望与造反派合署办公
618 小结

目 录 .xi.

第十六章

经济主义风潮
──革命口号下的身份和利益要求
621 最初的经济主义要求
623 全国临时工组织的成立
625 临时工、合同工、外包工要求转正
629 回乡职工要求迁回户口
634 支内职工和支疆下乡青年要求回城
636 小商小贩也造反
638 市委节节退让
644 香山路会议
647 港务局首先补发钞票
649 体制内职工的经济要求
654 上海经济生产危急
662 经济风中的工总司
665 小结

第十七章
中央贺电
──上海为毛泽东的文革找到出路
669 《紧急通告》的产生
675 反对经济主义联络总部
679 铁路造反派接管调度所
682 抓革命、促生产火线指挥部
689 毛泽东要中央向上海发贺电
695 保守派全面崩溃
701 造反派取得决定性胜利
703 小结

第十八章
一月革命
──从「接管」到「夺权」
707 红三司接管公安局
712 上三司接管上海市委
__720 毛泽东支持群众夺权
729 张春桥传达毛泽东讲话
732 造反派酝酿成立「新上海公社」
734 上三司再夺市委权
739 红革会夺市委和华东局权
742 张春桥回顾上海夺权
745 小结

第十九章
1.28炮打张春桥
──上海的红卫兵运动式微
747 复旦三派红卫兵打派仗
749 炮司贴出大标语
752 市红革会犹豫,复旦红革会积极
759 复旦红革会绑架徐景贤
763 张春桥被围攻
768 工总司保张春桥
770 毛泽东口授中央文革急电
776 上海红卫兵运动式微
782 小结

第二十章
「公社」的成立与改名
──回归秩序和权威
787 毛泽东要上海成立公社
793 毛泽东指示上海「三结合」
798 耿金章成立第二公社
804 张春桥化解危机
806 上海人民公社成立
808 毛泽东建议公社改名
811 从公社到市革会
815 小结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脉络方面的能力。上海作为那个年代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历史进程必然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涉及的派别、人物、事件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混乱。然而,这本书却能将这一切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抓住关键的线索,将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叙事。比如,他对不同造反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对政治运动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在阅读时,我常常会感觉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指引我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联系。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逻辑和运行机制,而不是被琐碎的细节所淹没。尤其是在理解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时,作者的分析显得尤为精准和到位,让人豁然开朗。

评分

读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那种冷静而客观的叙述方式。尽管主题是如此充满激情的“革命造反年代”,作者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不带过多的个人情感色彩,而是像一个旁观者,细致地记录下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他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努力去呈现历史的多重面向,展现不同群体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困境、挣扎以及各自的动机。这种叙事风格对于理解那个复杂的年代至关重要。我们往往容易被简化或标签化的叙述所影响,但这本书迫使我们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去思考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和被忽略的细节。我感觉作者在史料的考证和运用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大量的引用和对不同观点的辨析,让叙述显得尤为扎实可信。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这种思考的深度,离不开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史态度,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重建历史的肌理。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喧嚣而动荡的年代,看到了那些年轻的脸庞,听到了那些慷慨激昂的口号,也感受到了那份狂热背后隐藏的迷茫和痛苦。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极其生动,无论是街头巷尾的传单,还是大礼堂里的批斗会,亦或是家庭内部的紧张气氛,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常常会被书中的某些场景触动,想象着当时人们的处境,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无奈。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读完一些章节,我常常会陷入长久的沉默,思考那个年代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沉重的体验,但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体验,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考究,硬壳封面,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很舒适。第一眼看到这套书,就给人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本沉甸甸的往事。拆开包装,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书籍特有的味道,让人立刻进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状态。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那个年代的书籍,但通常要么是回忆录,要么是宏观叙事,很少有这样能够兼顾细节与整体,同时又带有如此精心打磨的实体呈现。书的排版也很合理,章节划分清晰,目录详细,方便查找和回顾。即使只是翻阅目录,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料上的用心,每一个小标题都充满了信息量,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那个复杂的时代。封面上的标题也很有力量,简洁有力地概括了内容,同时又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整体而言,从书籍本身的质感和外观来看,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承载着历史温度的艺术品,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收获的。挑战性在于,那个年代的很多叙事和理念,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需要我们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尝试理解那个时代的逻辑。而收获则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多维度的中国近现代史。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上海文革运动史”,它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如何经历剧变,如何反思,如何前行的深刻记录。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客观的呈现和分析,这种学术上的担当,令人肃然起敬。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