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原来是这样

民国原来是这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民国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回忆录
  • 旧时光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民国时代的断代历史通俗读物,从清末到民国的四十年间,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其潮起潮落后的乱象纷呈,却是历史所不常有的,通过四十余篇专题文章对照该段历史,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历史知识,揭开历史不为人知的细节,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书中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1912-1949年间迷雾重重的民国历史,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历史的浩渺烟尘中,以人带事,从细节中窥探全貌,勾画大观,点射历史。对于历史的评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相在于细节的推敲,推敲即是一种思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即是读史乐趣的所在。作者力求提供一种清新客观的视角,摆脱意识形态、个人偏好以及利益纠葛的牵绊,还原历史真实面目。读民国史,读到心里千涛万浪,这样一本小书不足以勾画民国的历史大貌,但从细节中看历史倒也能收窥斑之效。
历史的侧影:民国风云下的社会变迁与人物群像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个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加微观、也更具烟火气的角度,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时期的真实面貌。它是一系列精心收集和整理的历史侧面影集,旨在捕捉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却又深刻影响了时代脉络的细节、情感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本书的叙事视角是多维度的,它将目光投向了知识分子的挣扎、普通市民的安生立命、新兴商业的勃兴与衰落,以及传统伦理在现代冲击下的重塑。我们试图超越教科书式的标准陈述,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探究“民国”二字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复杂的人性与无奈的抉择。 第一部分:都市的脉搏与日常的风景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以及日渐现代化的北平、天津等都会。然而,现代化的光鲜外衣之下,是深刻的社会断裂。 一、城市空间的重构与阶层分野 我们将详细描绘租界与华界之间的物理与心理隔阂。在租界内,西方的生活模式、娱乐方式、乃至服饰审美是如何被模仿、吸收并本土化的。我们会详细考察早期百货公司的设立,它们如何改变了民众的消费习惯,并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摩登”身份认同。同时,我们也关注城市边缘的棚户区和底层工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在工厂的轰鸣声和富人区的霓虹灯光下,艰难地维持生计。这种强烈的对比,是理解民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二、媒介与娱乐的革新 民国时期是大众传媒和娱乐产业的萌芽期。本书将深入探讨新型媒体,如报纸、杂志(尤其是女性刊物)和早期电影的兴起,它们如何成为了塑造公共舆论、传播新思想乃至贩卖时尚的重要工具。我们分析了早期明星制度的形成,以及普通民众对这些新“偶像”的狂热追捧,这不仅是娱乐史,也是社会心理史的一个侧面。例如,对月份牌年画的研究,不仅展示了艺术风格的演变,更揭示了商业广告如何利用传统符号来推销现代生活。 三、家庭伦理的松动与女性的觉醒 “新家庭”的理念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震荡。本书将聚焦于新式知识女性群体,分析她们在接受新式教育后,如何在婚姻观、职业观上与传统父权制发生冲突。我们不会回避包办婚姻的痛苦残留,也不会忽略进步女性在争取婚姻自主权过程中付出的代价。通过分析当时的离婚案例、女性社团的活动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旧世界正在瓦解,新世界艰难地生长。 第二部分:思想的角力与文化的熔炉 民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各种思潮如潮水般涌入,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也留下了深刻的隐忧。 一、学术的独立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大学的建立过程,以及在军阀混战和外部干预下,中国顶尖学府是如何艰难地维护其“象牙塔”的纯洁性的。我们将梳理几位重要的、但未被主流历史充分描绘的学者群体。他们的学术成就固然光辉,但他们个人的政治立场、经费来源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命题。如何在中国传统学术精神与西方科学方法论之间找到平衡,是他们终身面对的课题。 二、文学的革命与新旧之争 白话文的普及并非一帆风顺,本书详细记录了这场语言革命的幕后争论,以及新文学运动中不同流派之间的激烈竞争。从“语体文”到彻底的白话,这一转变如何影响了底层识字的普及,以及知识的传播速度。同时,我们对比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与保守派在文学主题、艺术手法上的分歧,探讨了文学如何成为承载民族情绪和政治诉求的载体。 三、宗教、哲学与民间信仰的共存 在西方理性思潮涌入之时,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并未消亡,反而出现了新的适应性变化。本书考察了民国时期天主教、基督教的快速发展,以及它们在慈善事业、教育普及方面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民间宗教、地方神祇信仰是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混合体”。 第三部分:经济的侧影与社会的脉动 经济的变革是理解民国社会稳定性的重要参照系。本书避免宏观的经济数据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商业案例和金融现象来展示经济的真实面貌。 一、新兴民族工业的脆弱与韧性 民族资本家群体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分析他们在列强资本、官僚资本的双重夹击下,是如何摸索出一条充满风险的工业化道路的。从纺织业、面粉业到轻工业,每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政商关系、资金链的危机以及劳资矛盾的激化。这些民族工业者既是现代化的推动者,也是时代洪流中的牺牲品。 二、金融体系的动荡与民间借贷 货币的频繁更迭、通货膨胀的阴影,是笼罩在普通民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书将详细描述“大洋”、“关平库平”、“法币”的流转历史,以及它对城乡财富分配的影响。我们还将考察民间票号、钱庄在战乱年代如何扮演了重要的信用中介角色,以及当这些非正规金融体系崩溃时,对社会稳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三、地方精英与社会治理的空隙 在中央权力时常真空或紊乱的背景下,地方绅士、宗族领袖、士绅文人构成了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本书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声望、财产和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在维护地方安宁、组织赈灾、兴办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准官方”的治理模式,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真空下的自我修复机制,同时也暴露了其结构性的不平等。 结语 《历史的侧影:民国风云下的社会变迁与人物群像》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层次的民国图景。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一系列鲜活的“如何发生”的故事,让读者得以触摸那个时代中国人在面对剧变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韧性、矛盾与无奈。它是一部关于“在路上”的中国的故事,一段充满着希望与失落的转型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满楼


  金满楼,本名金松。江西陜江人,现居上海。着名作家,新锐历史写手,近年来专注于晚清民国史的通俗写作,2007年后陆续出版《晚清帝国回忆录》、《向康熙学习》、《晚清的最后十年》、《大清野史之谜》、《女人当国》、《这才是晚清》、《北洋野史》等畅销历史读物。

图书目录

一、杨度:不甘寂寞的旷世逸才/007
二、凤凰才子熊希龄的跌宕人生/020
三、张振武之死:武昌首义者的不归路/031
四、梁启超与夭折的民国两党制/039
五、蹊跷的定都之争与北京兵变/048
六、末代皇帝的成长与孤独/056
七、谁是刺杀宋教仁的幕后真凶/066
八、「二次革命」只是一场退潮的革命/080
九、陈其美和他的兄弟们/089
十、《二十一条》背后的屈辱外交/098
十一、「关门皇帝」的懊恼与败亡/105
十二、章太炎:才子,「疯子」,大师/112
十三、飞将军蔡锷/126
十四、张勋复辟/135
十五、复辟余闻笑料多:就当是一出喜剧/150
十六、原来冯国璋也是个复辟派/160
十七、黎元洪宦海沉浮终受辱/169
十八、曹锟贿选总统记/177
十九、北京政变:冯玉祥一飞沖天/185
二○、土老头儿王士珍/193
二一、军阀「楷模」段祺瑞/201
二二、少年英才顾维钧的出道史/211
二三、「五四」狂飙的背后/220
二四、「五四」之后的大风潮/230
二五、狗肉将军张宗昌/239
二六、郭松龄倒戈为哪般/251
二七、「落水狗」张敬尧/260
二八、徐树铮:天生有才,死于非命/269
二九、唐绍仪自毁前程惨遭「斧噼」/278
三○、韩复榘的真假幽默/286
三一、神祕之旅:蒋介石访问苏联/295
三二、蒋介石的枪桿子是怎样炼成的/304
三三、阎钖山、冯玉祥与蒋介石斗法/312
三四、公共租界里的「八一三」抗战/321
三五、唐生智的大野心与小本领/330
三六、哀愤之战台儿庄/337
三七、一将成名李宗仁/349
三八、磨难与成长:蒋经国旅苏十二年/357
三九、蒋经国对苏谈判大碰壁/367
四○、好人胡适,为什么就这么好/375
四一、两袖清风于右任/389
四二、银元时代下的上海生活/397
四三、白银战争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408
附录:民国大事年表/417
参考文献/42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一、杨度:不甘寂寞的旷世逸才

原本是租界时代万国公墓旧地的宋庆龄陵园,如今已处上海西南角的繁华区。在这个闹市中难得的寂寥之地,一块墓碑傲然拱立在一个更加寂寞的角落里,上面刻着「湘潭杨皙子先生之墓」几个大字,碑文笔锋健锐,取法隽古,系民国知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夏寿田的手笔。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墓碑前还有个卧碑,上面赫然镌刻着「杨度同志」几个字的抬头,这与周围那些民国名人的墓碑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

杨度的祖父杨礼堂,原本是以耕读传家的读书人,在太平军横扫江南后,他带领自己的大儿子杨瑞生投入湘军李续宾部,后以军功升为哨长。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李续宾部六千人与太平军新秀陈玉成、李秀成数万人在安徽庐州三河镇展开了一场极为残酷的血战。战役结束后,主将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藩之弟)等人全部战死,主力尽没。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当场吐血不止,并哀叹道:「三河败后,元气尽伤;湘军精锐,覆于一旦!」

命运是残酷的,杨礼堂也埋骨于当年的这场战事中。不过,杨度的大伯、父子同营的杨瑞生却在太平军的重重围杀下,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这对于满江是血、尸横遍野的三河镇之战来说,实在是个难得的幸运和异数了。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杨瑞生由此步步升迁,先后做上了归德镇、朝阳镇等地的总兵。

杨度的父亲杨懿生身体羸弱,不能随父兄拼杀于疆场,因而只能在家务农。在杨度六岁的时候,杨懿生不幸去世,伯父杨瑞生后来便将杨度和妹妹杨庄接到自己的驻地,直到他后来外迁关外朝阳镇,杨度和妹妹才再次回到湘潭老家。

杨瑞生以军功起家,深知战争之残酷,因而他并不希望侄子走上自己的道路。在很小的时候,杨瑞生便看出杨度天分很高,因为只要是杨度看过的东西,他就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而且杨度从小就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颇有贵人之相。因此,杨瑞生花费重金为子侄们请来了知名的塾师,以求这一代人能够金榜题名,为杨家争一口气。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近代史的书,尤其是关于民国时期的,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很多书籍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聚焦于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和重大历史节点,比如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北伐战争的统一,或者后来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这些当然很重要,是构成历史宏大叙事的骨架。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面对着怎样的困境?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思想情感又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读过一些描述民国女性解放的著作,详细讲述了她们如何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争取权利,这让我看到了女性的觉醒和进步,充满了力量。也读过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章,看到了工业的萌芽,商业的兴盛,也看到了城乡差距的加剧,这些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总的来说,总觉得有些书的讲述方式比较学术化,虽然内容翔实,但缺乏一点温度,读起来总是隔靴搔痒。

评分

这两天沉迷于翻阅一些关于民国历史的书籍,试图拼凑出那个时代的模样。我发现,尽管书本众多,但真正能够让我产生强烈代入感的作品却不常见。很多时候,我读到的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是党派的斗争,是国家命运的起伏,这些固然重要,却像是一出远距离的戏剧,我看到了舞台上的表演,却触摸不到演员的体温。我渴望了解的是,在那些大事件的背景下,一个寻常的上海滩的市民,如何度过他的早晨?一个北平的书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日常是怎样的困惑与挣扎?一个江南水乡的女子,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爱恨情仇,又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被冲刷?我读过一些描绘民国风土人情的文章,比如关于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关于民国时期的时尚潮流,这些都为我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但总感觉像是碎片化的拼贴,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脉络,让我能够真正“走进”那个时代,感受它独特的呼吸。

评分

近来,我一直在探索民国时期,翻阅了许多相关的书籍。有些书详细描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从北洋政府的动荡到国民政府的建立,再到抗日战争的艰辛,如同观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我看到了革命者的激情,看到了政治家的谋略,也看到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挣扎与坚韧。另一类书籍则侧重于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变迁,比如新文化的兴起,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社会习俗的改变。我读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的求索与困惑,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阶层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还读到了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物质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描写,比如老上海的十里洋场,北平的胡同生活,这些都为我勾勒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生活气息。但总的来说,这些书虽然内容丰富,却总感觉像是远观,我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活态度,能有更细腻、更贴近的描绘。

评分

这几天翻了几本关于民国史的书,说实话,看得我眼花缭乱。从宏大的政治变革到寻常百姓的生活,感觉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视角和侧重点。有的侧重军阀混战时期的刀光剑影,把那个时代描绘得惊心动魄,仿佛能听到枪炮声在耳边回响;有的则深入挖掘那个年代的文化思潮,细致地分析新思想如何如同种子一般在旧土壤中生根发芽,知识分子的迷惘与呐喊,艺术家的风流与忧愁,都像是浮现在眼前。还有的则聚焦在社会风俗的变迁,那些旗袍、留声机、咖啡馆,还有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都勾勒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情。但老实说,很多书读下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在看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色彩斑斓,细节丰富,但总归是“隔岸观火”,缺乏一种触及灵魂的共鸣。我渴望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情感,他们如何爱,如何恨,如何面对命运的波折,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与前行。尤其是那些在历史大潮中被掩盖住的个体命运,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果能被娓娓道来,那该是多么动人。

评分

最近读了许多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感觉就像是在品尝一道道精美的菜肴,每一道都有其独特的风味。有的书以严谨的考证,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让我看到权力如何交织,利益如何博弈;有的则聚焦于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从文学到艺术,从哲学到教育,勾勒出一幅知识分子群像,他们的思想碰撞,他们的理想与彷徨,都让我深思。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还原当时社会生活细节的书籍,比如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的洋场风情,那些十里洋场上的霓虹闪烁,舞女的裙摆,绅士的礼帽,都仿佛昨日重现。还有关于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这些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然而,即便如此,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种更为深刻的链接,一种能够让我真切地“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是如何起伏,他们的希望是如何燃起又如何破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