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

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陈岛
  • 两岸关系
  • 新移民
  • 历史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社会变迁
  • 文化认同
  • 乡愁
  • 台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年2月15日,台北松山机场。一位78岁的独眼老人坐着轮椅,踏上台湾土地,迎接他的是台湾陆军司令杨天啸等3名将军。老人叫陈小斌,曾是一名国军下士,他在1955年的一江山战役中失去右眼,并被劳改12年,晚年生活孤苦。2010年陈小斌透过先前已来台的战友楼子香代为申请赴台定居,国防部透过海基会查验大陆政府核发的各项证明文书后,确认陈小斌作战被俘身分,批准其来台养老,并由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安置到「荣家」就养。依抚恤相关规定,陈小斌可依照年资计算退休金,阶级以被俘时为准,在大陆坐牢的时间,可以并计年资,另发给慰助金,最高五十万元。就此,陈小斌正式入籍台湾。

  1955年的一江山战役,战后国民党政府称「一江山战役浴血奋战三昼夜,毙伤匪军2000余,伤毁匪机5架,全体壮烈成仁。」大陆地区则声称「是役击毙一江山守备司令王生明以下519人,俘虏敌第四突击大队大队长王辅弼以下567人」。 56年后,台湾国防部承认当时确有官兵被俘。台湾联合报还做了《一江山战俘返台 破「全体成仁」神话》的报导。据悉,1991年前后,就有当初被俘生还的官兵陆续申请赴台,根据国防部资料,总数达131人。虽然军方依据《国军在台期间作战被俘归来人员人事处理作业要点》发给退休金与补偿金,但对外始终不曾公佈消息。军方一直到陈小斌返台,才正式证实。两岸对峙时期的文宣神话就此破灭。

  自从1950年5月舟山群岛的军队整体撤退后,蒋介石政权在中国大陆还有控制力的週边岛屿分为三类:一为大陈区,沿浙江省海岸在台湾以北二百十英里;二为马祖区,沿闽省海岸在台湾西北一百英里;三为金门区,沿闽省海岸在台湾之西一百三十英里。对蒋介石来说,大陈岛是他在浙江省的最后一块领地,既寄託了他对家乡对大陆国土的留恋,更是作为反攻大陆的前沿阵地。一江山是大陈岛北部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王生明上校坐镇该地,指挥六个中队总数一千余人的救国军。1955年1月18日,中共解放军发动陆海空协同作战,国军失去空军和海军优势,无力增援,经历61小时战斗,几乎全军覆没,王生明自戕。

  随着一江山的失守,蒋介石想要留住家乡领地的愿望越发缥缈。在美国方面,「一江山被攻以后国务卿宣言大陈各岛对台湾防卫并不重要」3,即便蒋介石授权下属向美方表达了必须防卫大陈的诸多理由,但美国拒绝协防大陈,只愿意协助蒋介石进行大陈岛军队和百姓的整体撤退。蒋介石曾一度希望大陈战事可以让美国介入,从而掀起反攻大陆的序幕,也曾一度希望能够推迟撤退大陈驻军的时间,但在美国方面的强硬以及大陈岛难以防卫的现实状况下,进退两难的他不得不接受与美国海军联合发动「金刚计画」,自2月7日开始执行,2月12日结束,将大陈、渔山、披山的三万多军民全部撤回台湾。

  1955年2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下「大陈军民转移工作,全部顺利完成,撤运来台义胞一万六千四百八十七人」。这一笔,也代表着蒋介石政权永远失去了对浙江的控制。

  两岸对峙的年代,太多的政治意识形态渗入民众生活,从大陈岛撤退的描述文字,就可知晓当时的氛围。根据市志的编撰者陈志超先生介绍:大陈撤退后,关在洋岐岛上还有59人,所谓的共谍;大陈岛上留下的孔江波当时80岁,病重不起,无法行走,儿子买了一口棺材放在身边,告诉他,买了香烛祭祀你,我们要走了,你看着不行了,就翻个身自己入棺材了吧;2月12日解放军登陆大陈岛,卫生兵挨家挨户消毒,听到有人在轻轻呻吟,于是把他救活了,90岁时他被侄孙接走,93岁过世。大陆资料显示:「1955年 2月7—11日,一江山岛解放后,大陈岛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第七舰队掩护下,于2月8日胁迫居民14911人,随同军队18000余人撤往台湾。」「大陈岛被劫时受残害而病得将要死去而留在棺材边的老渔民孔江波,今年已经84岁了,新生活使他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过着幸福的晚年」。「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登上大陈岛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凄凉的荒岛。这里的渔民被蒋军劫走了,渔船被烧毁了,房屋被捣毁了,荒芜的土地上还留着铁丝网,到处是齐人高的青蒿和杂草。这一切,更激起了人们对蒋美集团的愤怒,也加强了垦荒队员们恢复和建设大陈岛的决心,200多名温州青年在毛主席像前,把悲愤化为无比的力量,高举拳头宣誓:……万恶的敌人破坏,我们要建设。我们要在建设大陈岛中献出青春,让青春在祖国东海海面上发出强烈的光和热……」海崃的那一边,迁移到台湾的大陈地区民众包括上下大陈、渔山、披山、南麂岛等,被集体冠以一个称唿——「大陈义胞」,以表示他们追随蒋介石政权的政治意涵,而他们的后代则直接被称大陈人,而不再冠以「大陈义胞」。「2月21日上午义胞七人,由义胞辅导会秘书长方治,大陈行政专员沈之岳陪同,谒见蒋介石,义胞代表对于政府的妥善接待,表示感谢」,蒋介石则「勉励义胞继续发挥过去刻苦耐劳的精神,为反共抗俄大业而努力。」下午三时,义胞借台北信义路东门国校,举行记者招待会,「报告在浙海所目睹的共军残杀真空岛民众暴行后,并说明彼等抵台后,所见到的台湾的进步情形,使他们更具胜利信心。」这九位义胞代表在招待会中发表书面声明称:「我们这一群来自铁幕边缘浙海沿岸岛屿的一万七千余民众,能在此时此地与诸位记者先生见面,报告我们此次舍家荡产,自动要求与国军同时撤离我们的家乡转移来台的情形,这在争取自由而言,委实值得我们欣喜若狂。然而离乡背井,眼看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被共军蹂躏,则又使我们潸然泪下,悲愤填膺」。

  今日重读60年前充满硝烟味的文字,涌上心头的情绪是复杂的。我们这一代无法感同身受60年前的战争,也无法理解两党对立之下的民众行为。我无意探寻国共两党在政权上的争夺,我只想关注这一历史背景下被迫迁移的民众的生活和未来。对大陈地区民众而言,告别世代生存的故土,无疑是一种艰难的抉择和心灵的考验,他们将面临着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网路的破裂,各种因素影响都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压力。然而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这也不啻为选择新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对1959年到1963年间因修建长潭水库而移民到大陈岛的859人来说,这种搬移更为艰难,毕竟当时的大陈岛还比较落后,同时他们必须从务农的生活方式转换为渔业生活状态,别无他选。原生大陈人移民到了台湾,原生黄岩乌岩区人移民到了大陈,也有大陆沿海的一些民众陆续迁移到了大陈,更有不少去大陈的垦荒队员日后选择留在大陈生活,两岸新移民的悲欢也註定成为大陈历史中不可抹杀的深刻印记。是为大陈记忆。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打造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绘一个与“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主题截然不同的故事世界。 --- 潮汐彼岸的铸剑者:中古帝国挽歌与边陲领主的崛起 一部磅礴的史诗,聚焦于一个行将覆灭的帝国腹地,在权力真空与信仰崩塌的时代,一群边缘人物如何以血与火重塑世界秩序的故事。 序章:腐朽的帝国之影 故事始于“泰拉西亚帝国”的黄昏。这个曾经横跨三大洲、以铁腕和神谕统治千年的庞大实体,正被内在的瘟疫与外部的蛮族铁蹄侵蚀至崩溃的边缘。帝国的核心——宏伟的首都“圣光城”——早已成为权谋家和佞臣的角斗场,昔日神圣的法律沦为可供交易的筹码。皇帝沉溺于虚妄的永生秘术,对日益扩大的领土危机视而不见。 在帝国的西北边陲,被称作“霜岩行省”的苦寒之地,生活着一群被中央遗忘的子民。他们依靠艰苦的采矿和简陋的冶金技术勉强度日。霜岩的贵族早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世代经营矿场的“铁手家族”——他们不事王权,只忠于手中的矿脉和氏族的荣誉。 第一部:烈焰下的觉醒 故事的主人公,卡西乌斯·维恩,是铁手家族中一个不被看好的次子。他没有继承家业的野心,却拥有超越时代的冶金天赋和对古老符文金属的痴迷研究。在一次深入古老矿脉的探险中,卡西乌斯偶然发现了一个被帝国历史学家刻意抹去的秘密:一套关于“泰坦之钢”的铸造法,这是一种据说能抵御任何魔法侵蚀的远古合金。 与此同时,帝国的衰弱引发了连锁反应。来自东方的“灰烬部落”越过无尽草原,对霜岩行省发动了毁灭性的突袭。他们不仅带来了暴力,更带来了被帝国视为异端的“虚空信仰”,迅速在底层民众中散播,动摇了泰拉西亚神权的根基。 面对部落的屠戮和帝国军的漠视(或曰无能为力),卡西乌斯别无选择。他必须将手中的知识转化为力量,否则他的人民将成为历史的尘埃。他召集了行省内所有流亡的工匠、被流放的学者以及不愿屈服于新信仰的旧神祭司。 第二部:熔炉与契约 卡西乌斯的锻造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抵抗。他利用泰坦之钢的独特性质,铸造出第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破晓之刃”。这些武器的锋芒足以斩断部落巫师的黑暗法术,使霜岩的民兵第一次在战场上占据了优势。 然而,仅凭武力无法长久维系。卡西乌斯意识到,要对抗一个腐朽的帝国和一个激进的信仰,他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他开始了他的“边陲契约”之旅: 1. 联合流亡者: 他前往南部沼泽,说服了被帝国污蔑为叛徒的“鹰眼游侠团”加入,以换取他们对山路的绝对控制权。 2. 夺取知识: 他派出手下最精干的间谍潜入圣光城边缘的“沉默学院”,窃取帝国关于攻城器械和炼金术的资料。 3. 面对信仰: 虚空信仰的扩张是最大的挑战。卡西乌斯没有选择直接的军事对抗,而是通过公开的“真理之辩”——利用古老的逻辑学和工程学的严谨,一步步瓦解虚空信仰的底层神学基础,为地方百姓保留了思考的空间。 他的崛起,犹如一块坚硬的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帝国内部所有势力的连锁反应。腐朽的贵族开始恐惧这个不按牌理出牌的“铁匠王爷”;而更危险的是,远在圣光城的皇帝终于察觉到了来自边陲的威胁。 第三部:权力的错位与新时代的黎明 泰拉西亚帝国派遣了数位名将和精锐军团前来镇压卡西乌斯。这些军队装备着帝国最先进的制式武器,由效忠于皇帝的圣骑士团领导。 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横跨两省的“风息隘口”。卡西乌斯没有依靠数量取胜,而是利用他对地形的熟悉和泰坦之钢的特殊属性——它在特定频率的声波下会产生共振,干扰敌方魔法的稳定——设下了精妙的陷阱。 在隘口之战中,卡西乌斯面对的不仅是帝国骑士,更是他曾经敬仰的导师,现已成为帝国执行官的塞拉菲姆。这场对决不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而是新旧理念的碰撞:是僵化的秩序,还是基于能力和实际贡献的新型社群。 最终,卡西乌斯以一场惨烈的胜利,宣告了霜岩行省的独立。他没有称帝,而是建立了一个以“铸造者议会”为核心的、注重实用主义和技术革新的“边陲共同体”。他将自己定位为“首席铸剑者”,而非统治者。 尾声: 故事结束于卡西乌斯站在新铸成的城墙上,俯瞰着正在建设中的试验工厂。远处,泰拉西亚帝国的旗帜依旧飘扬,但其光芒已然黯淡。一个由工匠、学者和坚韧的边民所建立的微小力量,如同从废墟中抽出的第一根坚固的钢筋,预示着一个更注重实际力量而非虚妄神谕的新时代的到来。然而,谁都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因为当一个帝国开始倾覆时,留下的权力真空足以吞噬一切。卡西乌斯和他的共同体,必须准备好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觊觎与挑战。 --- 本书看点: 反套路的权力更迭: 权力中心从血脉继承转向了技术与实干能力。 冷兵器与神秘学的深度融合: 对古代冶金术与符文金属的详尽描绘,而非简单的魔法对决。 边陲的韧性: 展现了在中央集权崩溃时,边缘社群如何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实现自救。 复杂的人性冲突: 探讨了效忠、背叛、信仰的动摇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玲 副教授


  涉台研究学者.服务任教于浙江海洋学院

  代表性论文
  【太平轮船难史实探讨与台海交流合作契机展望】
  【浙江及台湾荣民研究】

  曾获浙江省涉台类课题一、二等奖。舟山市设科优秀成果壹等奖

  (着作)
  【舟山撤退机密档案】
  【浙江人在台湾】
  【逝去的硝烟-赴台老兵访问实录】
  【解密国共舟山群岛争夺战】
  【品味台湾-人文风景篇】

  研究成果被台湾联合报、中广、新浪网、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等媒体关注、部份成果被舟山市博物馆征集

图书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驻守大陈
1、认识大陈
2、大陈防卫
3、下令46师死守
4、大陈游击队
5、纷扰的11月
6、一江山战役
7、炮火中的会谈

第二章   撤守大陈
1、蒋介石的不舍与不满
2、金刚计画
3、撤退过程
4、撤退日记
5、蒋仲苓口述

第三章  大陈人在台湾
1、生活概况
2、口述
(1)叶匡时:母亲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
(2)罗智勇:宽容的台湾造就了我
(3)梁文杰:我感恩并珍惜一切

第四章  大陈垦荒与新移民
1、胡耀邦与垦荒
2、长潭水库移民
3、习近平的大陈足迹

第五章  新大陈人口述
1、垦荒队员口述
(1)王宗楣:无悔的垦荒岁月
(2)金可人:我的青春印记
(3)张其元:在大陈斗风斩浪
(4)戴婕媭:海岛上的风雨人生
(5)张菊莲:从养兔姑娘到边陲优秀儿女
2、长潭水库移民口述/190
(1)叶仕华及家人:移民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2)朱宗胜:六七十年代姑娘们都往大陈跑
(3)金圣国:成分好的才能移民大陈岛

后记/199

图书序言



  距离上次到台湾,已近4年。在机场候机厅和飞机上,我都埋头校对着书稿,真是狼狈不堪。对这份书稿,我自知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但换个角度,它是我几乎在每个凌晨的心血,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即便有再多的遗憾,我都准备完稿了,不然用母亲的话说,恐怕连命都没了。

  4年前写了一半的书稿,直到4年后才有时间精力和心情继续,曾经觉得我和台湾的缘分划下中止符,只是没想到,4年后,我却以完成4年前书稿的方式重续我与它的情缘。无论是最近出版的《品味台湾:人文风景篇》还是《台湾统派运动口述史》抑或是这本《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都是开启我重新上路的序幕。

  感恩我的家人对我的宽容;感谢那么多的台湾朋友给予的帮助,在此不一一点名,但永远铭记在心;感谢出版社的吴心健、吴心颐先生的大力支持。

  感谢2012年7月时任台州椒江区区长的陈祥荣校友,对我的大陈之行给予了必要协助;感谢浙江海洋学院毕业生周权和陈英,前者帮助我在温州完成了对王宗楣的访问,后者带着孕身帮我去档案馆查找资料。大陈垦荒队员和水库移民的资料少有记载,尤其是水库移民部分,椒江区档案馆没有,黄岩档案馆没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没有,山穷水尽之时,网路上一位名叫蒋思军的论文让我发现了线索,于是一路追寻,终于让我的这本书补充了水库移民的资料,感谢蒋思军先生和移民办的吴志远先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群像。想象一下,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群人离开了熟悉的大陈岛,带着海风的咸湿和故乡的思念,来到了海峡的另一岸。他们是“新移民”,意味着他们需要从零开始,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面对全新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而“悲欢”二字,则预示着这段旅程绝非坦途,充满了挑战、失落,但也可能伴随着希望、奋斗和最终的温暖。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新移民”的视角,来展现那个时代的变迁,以及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维系亲情、友情,如何面对身份认同的困惑,又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窥见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其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就像是一扇门,推开后,便能窥见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我猜测,书中讲述的“大陈”,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共同的经历。而“新移民”,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背负着过去的痕迹,在新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的“悲欢”,是时代的缩影,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是无数家庭的离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感,又是如何将零散的记忆串联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鲜活的人物,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呐喊,感受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以及那些跨越海峡的情感,如何在时间的洗礼中,变得愈发深沉和珍贵。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轻易带过的群体,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付出与牺牲。

评分

“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海岛的晚霞,渡船的汽笛,以及一张张带着复杂表情的面孔。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名词“大陈”,更是关于那些离开故土,漂泊异乡的“新移民”们。他们的“记忆”,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失落,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新环境下适应的艰辛。而“两岸”,则暗示了地理的距离,也可能象征着情感的割裂与牵绊。最动人的,莫过于“悲欢”二字,它概括了人生百态,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与时代印记的史诗。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新移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他们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新的土地上寻找归属感,以及那些跨越海峡的情感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与流转。

评分

这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性,“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或许是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人被迫离开故土,带着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们的“新移民”身份,意味着曾经的熟悉与根基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重新建立联系。而“两岸”,则暗示了地理上的分隔,也可能意味着情感上的羁绊与牵挂。“悲欢”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苦难叙述,而是将喜悦、失落、奋斗、感伤等复杂的情感融汇其中,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描绘着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新土地上,用汗水和泪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鲜活的人物,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与坚韧,以及那些跨越海峡的情感纽带是如何维系和发展的。

评分

一拿到这本《大陈记忆:两岸新移民的悲欢》,我的思绪便被“记忆”这个词牢牢抓住了。记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沉重的负担。这本书,定然是挖掘了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往事,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重新呈现出来。我猜想,书中描写的“大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方,承载着许多人的离散与重聚。而“新移民”,则是一个充满动态的概念,他们并非简单的“迁徙者”,而是带着过往的荣光与伤痛,在新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群体。他们的“悲欢”,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时代洪流下无数个体命运的缩影。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又是如何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新移民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点滴,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做出的选择和付出的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