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传

光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象征「风平浪静」的吉祥名字─载湉,由于诞生在皇室贵冑之家,而开始了他惊涛骇浪的一生,有幸与不幸,有为而无为;由王子而万乘之君,由皇帝而又形同傀儡,继而沦如狱囚般的艰难一生─他就是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帝即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

  大清帝国踏上覆灭之路,是慈禧太后的责任?抑或光绪帝之过?

  光绪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后慈安太后崩逝,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

  光绪帝是较能接受新式制度的开明君主吗?

  光绪帝十九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室贵族阻挠,加以被袁世凯出卖,导致戊戌变法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本书不仅对光绪皇帝自娃娃入坐金銮殿、慈禧垂帘听政,清政府处于强邻环伺、蚕食鲸吞,尤其是中日甲午战败,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中所经历的内外交困情势的历史,作了翔实的剖析;也对光绪图强求存,变法维新,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的振兴改革之路作了精辟的铺陈。

本书特色

  ★光绪帝自清朝历代皇帝以来,是较能接受新式制度的开明君主。

  ★他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过实权,连最宠爱的珍妃也无法保护,註定了悲剧的一生。

  ★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客观而又真实地刻画了光绪帝这样一个悲剧性的帝王,评述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历史功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以珍贵又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真实地反映了这位近代中国悲剧角色的政治活动、思想发展、宫闱生活及其精神风貌。

名人推荐

  陈哲明(公孙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孝恩


  着名历史学者

丁琪

  着名历史学者

图书目录

导读

第一章  即位
  出生于衰世王朝
  黄袍加身
  紫禁城中的小皇帝

第二章  在内争外患中成长
  宫中的风波
  锋芒初露

第三章  「亲政」
  「亲政」的酝酿
  大婚与「亲政」

第四章  甲午起战云
  在战争威胁面前
  宣战之后
  抗战阴影的扩大

第五章  乙未之辱
  屈辱议和 
  蒙辱批约

第六章  何去何从
  困惑
  励精图治雪国耻

第七章  不做亡国之君
  救亡
  变革之前夜

第八章  变法更新绘宏图
  颁诏定国是
  希望之光

第九章  崎岖的维新之路
  艰难的起步
  步履维艰的征程

第十章  转机
  攻势
  向改革的纵深推进

第十一章  变法夭折
  新、旧势力的殊死搏斗
  政变

第十二章  壮志未酬
  身陷逆境
  存亡之秋
  饮恨而终

结语

后记

光绪帝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导读

光绪传


  这是一本文字洗鍊,又能搜罗广博的一本传记。作者用几句话就涵盖了光绪的一生:有幸而不幸,有为而无为,由王子而万乘之尊,由皇帝而又形同傀儡,继而沦如狱囚般──简明且准确的定位了这位晚清皇帝。

  作者个人的强烈民族主义贯穿全书,因此创造出晚清朝廷中的一个「抵抗派」,这个名词在其他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文章中其实罕见,但这也可能是我阅读近年大陆新出版书籍太少的缘故。在大国崛起的全民热潮之下,民族主义蔚为主流不足为异。诸如「随着中国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年轻的光绪帝和那些主战的官员们紧相唿应,为了『固守边界』维护国土,也加强了『抵制妥协势力』的斗争」等措辞字句,读者或许可以更加冷静的思考待之。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搜罗广博的传记,书中引述的记载极为丰富,人名、事件非常多,读者如果对晚清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可以注焦于主人翁光绪帝之外的三位关键人物,以便于掌握那一段历史的发展。

  首先,当然是慈禧太后(本书一贯以西太后称之,为免混淆,以次亦称西太后)。

  同治年号不是「东西两太后同治」,而是「两太后与两亲王同治」,书中引述「….两宫皇太后垂帘(用纱屏八扇,黄色──原注),皇上在帘前御榻坐。恭邸(恭亲王奕䜣)立于左,醇邸(醇亲王奕譞)立于右…」,情景宛然在目,而「同治」的意义乃昭然明白。

  这个「太后加亲王」的体制,在排除肃顺等顾命大臣之后建立。这样的集体领导,也造成了「同治中兴」:敉平洪杨之乱、与夷人短暂相安,甚至开始洋化改革。

  可是,杀安德海却使得矛盾表面化,因为那摆明了是恭亲王与东太后联合封疆大吏(山东巡抚丁宝桢)对付西太后的举动。更令西太后寒心的是,同治帝居然也说:「此曹如此,该杀之至!」站在她的对立一方。

  说西太后「不爱」光绪,是未尽公平的。西太后才因儿子(同治帝)早逝,差点当不成太后──她是母以子贵,换一个皇帝,东太后是正宫,太后地位不受影响,西太后可能就此失去正当性。她好不容易立了载湉(光绪帝),让他叫自己「亲爸爸」,保护他都来不及了,岂有「不爱」之理。但这种爱,毕竟不是母爱,加上她爱之深却责之太切,小皇帝对她畏多于敬,后来的「叛逆」良有以也。

  总之,杀安德海事件让西太后心生警惕,乃有「甲申易枢」发生。而这一局,更突显了「东太后加恭亲王」乃至举朝大臣,都无力抵挡西太后。从此,西太后才坤纲独断,而摇尾倖进之徒快速向她靠拢,「后党」形成。

  确实,西太后要为晚清积弱负最大责任,可是她由「兰儿」(肃顺可以直唿她小名)变成「老佛爷」,却不是一天的事情。我们读这一段历史,也要能体察历史人物在每一阶段的心境变化,才能更真切的汲取历史教训。

  第二位重要人物是翁同龢。他担任光绪皇帝的师傅二十三年,西太后「撤上书房」之后,他仍一直担任军机大臣,事实上是光绪帝唯一可以倾吐心声和听取意见的管道。本书作者更直陈:可以说,光绪帝之所以逐渐意欲有所作为,后来走上革新之路,「是翁同龢一手点燃了光绪帝的改革思想之火」。(「」内为作者引述自其他文献)

  然而,翁同龢是位儒家学者,「君子不党」,因此当小皇帝长大,「翁师傅」又是唯一对外管道,渐渐形成的「帝党」乃向翁同龢靠拢。可惜翁同龢既缺乏权术加以筛拣,又没有其他能干的「党羽」来帮忙推动事情,这是儒者的缺点。举例说,「帝党」最初的核心是瑾、珍二妃,及二妃的堂兄志锐。这不但犯了西太后的大忌,更让西太后可以拿来说服其他大臣,而「外戚干政」的大帽子更不是翁同龢戴得起的。于是翁同龢只能被夹在当中,两边都不敢得罪,却又两边都抗拒不了。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大帅,淮军将领刘铭传、刘坤一、张树声、聂士成都是当时的主战派,甚至跟洋人交手打过胜仗。可是大帅却成为「民族罪人」,为什么?

  因为「形势比人强」。本书中写到「(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前夕)法方提出要求中国赔款,而两江总督曾国荃有意同意….」。要晓得,曾国荃在湘军中以勇敢着称,他本人更与李鸿章不合。可是他也倾向同意对法国赔款。当曾国荃也跟李鸿章採取相同立场,可以视为形势不利于开战的证明。

  另一个旁证是恭亲王奕䜣复出,面对中日(甲午)开战危机,这位「贤王」且曾是西太后「对头」的洋务老手,却「迫不及待地…乞求各国公使帮助中国寻求和平」!为什么?莫不也是因为看清楚「形势不利于开战」吗?但是光绪却不能了解,形势是不断在变的,而人是会老的,同一个人,老了、官大了,血气既衰,恋栈之心愈重,遇到形势严峻,自然就倾向保守、退让、姑息,终至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汉奸。

  然而,光绪帝并不是个蠢皇帝,心里多少还是有一些感觉的。于是才会要求李秉衡上任山东巡抚,「路过天津时,面晤李鸿章,察其精神气体如何,有无衰病情状」。

  书中并未记载李秉衡是否回报,但那已不重要,因为在甲午海战与乙未议和(马关条约)之后,光绪帝已经有了充分觉悟。

  在开战之前,张荫桓与邵友濂赴日谈和,先受玩弄、终遭拒绝,全无反制能力。之后开战,北洋舰队灰飞烟灭,西太后「指定李鸿章全权赴日谈和」,随即以「肝气作疼,左体不适,筋起作块」,託病躲进深宫。光绪帝一下子成了第一线拍板的决策者,却必须面对「和还是战」、「割地还是决裂」,陷入个人历史罪名与国家存亡的两难之间。最后的场面是,「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在签下「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中日和约那一刻,光绪帝有了觉悟:他的帝国朝廷已经颟顸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再不变法图强,只是耗到灭亡而已。

  变法必须掌握权力,但权力的定义是什么?除了发号施令「一体遵从」之外,还得有「让事情实现的能力」(The power to make things happen),才是完整的权力。可是光绪帝只拥有前者,缺了后者,使得他的权力无法持久。

  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是康有为,但他的职位只是个工部从事,所有改革方案必须透过翁同龢转呈皇帝,再发下各部门,能帮得上忙的只有几个军机章京,各部官员若阳奉阴违,其实一点办法也没有。这跟历史上的改革者,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本身大权在握,命令一出,如臂使指,有着霄壤之别。也就是说,戊戌变法事实上没有「让事情实现的能力」,朝廷官员与地方督抚自然也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即使西太后不发动政变,即使袁世凯没有临阵背叛,光绪帝的变法也不会成功的。

  直到百日维新失败,自己被幽禁,光绪帝才真正「看清形势」,此所以他在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前,成了「主和派」,反对「借拳团灭洋」,但那都已经太迟了。

  掌握住慈禧太后、翁同龢、李鸿章,当然最重要的是光绪皇帝,这几位核心人物的心境变迁,这本搜罗广博的传记,读来就能执简御繁了。

公孙策

图书试读

第一章即位

出生于衰世王朝


一、出生与家世

京城八月,骄阳似火,令人窒息。伴随夜幕的降临,聒噪一天的蝉鸣总算渐渐平息了。城内西南角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今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内烛光通明,人影晃动。醇王福晋叶赫那拉氏,十月怀胎就要分娩了。

一声婴儿清脆响亮的啼哭,刺破了子夜的寂静。(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一八七一年八月十四日)夜,醇亲王府槐荫斋内一个小男孩降临到这个天皇贵胄、钟鸣鼎食之家。他尙未睁开双眼,就已可感知那拥金堆玉的温馨。

文人笔下的他是「生而神灵,天庭奇表,丰上兑下,隆准颀身,睿智渊通,志量恢远」①。诚然,这不免有些言过其实,而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的喜形于色则肯定自不待言。这位年已三十一岁、位极人臣的显贵,虽曾有过一子,却不幸早夭,急切盼子的心情总算如愿以偿。此时,夜半更深,一家人却欢天喜地,难以入睡。

按照清朝皇室的规定,凡宗室子孙降生均要录入皇帝的家谱《玉牒》,且要按辈分排定的命名用字规矩,由皇上赐名,并不由父母作主②。因此,次日清晨入朝,醇亲王奕譞兴匆匆地请回了一个象征「风平浪静」的吉祥名字——「载湉」。可从此,爱新觉罗•载湉开始了他惊涛骇浪的一生;开始了他有幸而不幸,有爲而无爲,由王子而万乘之尊;由皇帝而又形同傀儡,继而沦如狱囚般的艰难一生。

载湉的家世并不复杂,但却无比的显赫。早在他的十世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时代,这个被称作女眞族(后改称爲满洲族)的家族便已被神化爲仙女的后人。清朝自东北入关、定鼎中原后近二百三十年来,爱新觉罗家族就成爲「眞龙天子」一脉相传的皇族,世代相继,已有八代八个君主统治着全国。当今天子就是载湉的堂兄。载湉的祖父爱新觉罗•旻宁,即道光皇帝。在其驾崩宾天、江山撒手之时,共生有九子。除长子、次子、三子已死外,载湉的父辈尙有六人,叙齿分别爲奕詝、奕誴、奕䜣、奕譞、奕詥、奕譓。那一年奕詝继位爲皇帝(咸丰帝)时,他的父亲奕譞尙不足十岁。然而,旣然身爲当朝皇帝的胞弟,在他的面前展开的自然是富贵荣华、威势显赫的未来。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