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2版)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女性文学
  • 中国女性
  • 生命故事
  • 传记文学
  • 女性研究
  • 社会文化
  • 历史
  • 个人叙事
  • 重读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女子传记的特性及其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统考察过,本书是首次尝试。

  从烈女贤媛、碑铭小说、史外线索,到劳模事蹟和口述历史,重新梳理两千年来各类中国女性的故事。

  中国女性传记构成一个历史传统的领域,其重要性逐渐浮现。本书着手发掘这一丰富的传统,是为了对中国女性历史了解更多。然而我们发现,广泛流播、历史悠久的女子传记,几乎总是卷入到当时强有力的巨大意识形态议程之中。甚至那些允诺会进入内在生活的文类,诸如私人传记概略和口头访问,也常常用当时流行的话语来讲述那些生平故事。

  中国女子的典范故事以一种截然不同于现代西方模式的传记概念而构成了挑战。为了理解这些中国女子的生平故事,为了切实体会她们所做的选择,必须认识到中国传记传统的文化特征。「真实」的中国女子并非位于产生她们的、更大的文化规划「之下、背后或之上」;她们就在这些规划「之中」,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她们自己的生产,留下了一定程度上的适应、质疑、讨价还价和偷樑换柱的挪用等种种痕迹,从而介入到对自身生平的叙述之中,并最终介入到历史的写作之中。

  中国传记文类的权威论述仍多以男性为主,女子传记的特性及其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统考察过,本书是首次尝试。它预示着中国女子传记作为一个有其独特历史重要性、学术完整性、独特方法论及研究可能性的领域逐渐浮现。
尘封的记忆,不朽的篇章: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女性的思潮与抉择 一部深度挖掘中国近现代知识女性群体在社会剧变中的精神肖像与生存策略的恢弘叙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本解读,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中国社会转型期中涌现出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她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深刻的思考者。本书摒弃了传统叙事中对女性的刻板化描摹,转而深入探究她们在传统束缚与现代浪潮的激烈碰撞下,如何在思想领域进行自我塑造、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光谱中进行身份定位,以及如何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中做出艰难的抉择。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思潮的涌动”、“行动的轨迹”与“精神的隘口”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群体的多维面貌。 --- 第一部分:思潮的涌动——在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点上确立自我 这一部分着重梳理了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国女性所接触和吸收的西方思想资源,以及她们如何将其本土化,用以批判和革新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结构。 一、从“闺秀”到“学子”:教育革命的先驱 本书细致描绘了二十世纪初女子学堂的建立背景及其对个体解放的深刻意义。重点分析了早期留洋学生群体,如浸润于美国七校的女性精英,她们不仅学习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理念,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异国环境中完成了对自身“他者”身份的审视与重构。我们追溯了她们回国后如何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创办教育机构,并在此过程中开始质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 二、新旧伦理的撕扯: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的悖论 知识女性的觉醒往往伴随着对传统婚姻和家庭制度的挑战。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知识女性群体中关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讨论。通过梳理早期进步刊物上的论战文章,揭示了这些先驱者在追求个体独立情感与履行传统孝道责任之间的巨大精神张力。书中不回避讨论“不婚主义”思潮的出现,以及它如何成为女性表达对父权制度抵抗的一种极端形式。 三、文学作为武器:从闺阁叙事到社会批判 本书将文学作品视为知识女性思想表达最直接的载体。重点分析了早期白话文运动中,女性作家群体所关注的核心主题——从对青春与爱情的懵懂探索,迅速转向对社会不公、底层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我们探讨了她们如何借鉴欧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中国都市女性的内心世界,并最终将个人情感的抒发升华为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批判的工具。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成长的标志。 --- 第二部分:行动的轨迹——政治风云中的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 知识女性的觉醒并非停留在书斋之中,而是迅速融入了国家救亡图存的洪流。本部分关注她们参与政治运动和公共事务的实践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身份漂移。 一、从“女权运动”到“劳工解放”:参与公共领域的拓宽 本书详尽考察了五四前后女权运动的组织形态及其诉求的演变。早期女权运动对政治权利的争取,如何逐渐扩展到对工商业领域女性劳动权益的关注。我们通过考察她们组织的义卖、请愿、街头演讲等活动,再现了她们如何冲破传统对女性“公共性”的禁锢,将自身的声音嵌入到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中。 二、革命的召唤与意识形态的抉择 随着国民革命和随后的国共分裂,知识女性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政治站队问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知识女性群体内部的分化:一部分选择投身于国民政府的教育和文化建设;另一部分则被共产主义的阶级解放理论所吸引,走上了更激进的革命道路。书中对那些活跃于左翼文化团体或地下工作的女性进行了个案梳理,展现了她们在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将自我牺牲精神与革命信仰紧密结合。 三、战时体制下的文化生产与动员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女性的身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争取解放的“思潮者”转变为动员民众的“文化工作者”。本书分析了她们在战时文艺、宣传以及社会救助体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探讨了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如何暂时让位于集体主义的动员需求,以及这对她们后续的思想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 --- 第三部分:精神的隘口——记忆、书写与历史的再审视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这些知识女性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面对个人生活的沉淀和历史进程的回顾时所展现出的复杂精神面貌。 一、知识女性的“下野”与回归家庭的张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知识女性被纳入国家体制,但与此同时,社会话语权和意识形态的重塑也对她们原有的个人主义倾向构成了新的限制。本部分探讨了部分知识女性在新的政治语境下,如何重新调整她们的自我定位,以及这种调整对她们个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带来的内在冲突。 二、口述历史的意义:沉默与自我叙事的重建 通过对少量存世的晚年访谈和未发表的手稿的挖掘,本书尝试构建一个“后见之明”的视角。我们审视了这些女性在回顾自己充满波折的一生时,是如何筛选记忆、重塑叙事的。这种自我叙事的重建,往往是她们在历史洪流被大一统话语覆盖后,为个体经验争取价值的最后努力。 三、超越“模范”:现代性的持久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这些知识女性的价值不在于她们是否完全符合任何一种单一的“模范”标准,而在于她们为后世留下的关于“如何在一个动荡时代中,以知识和良知来定义自我存在”的深刻启示。她们的探索,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女性维度,她们的困境与成就,至今仍是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亟待深入挖掘的宝藏。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视野开阔: 整合了档案文献、私人信函、早期报刊、学术著作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理论反思深刻: 运用后殖民理论、性别研究等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女性叙事进行多层次的解构与重构。 叙事引人入胜: 尽管学术性强,但通过鲜活的个体案例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展现出知识女性命运的戏剧性与深刻性。 本书适合人群: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社会学与性别研究学者、对知识分子群体变迁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女性发展史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十四位世界各地的知名汉学家,皆为中国女性史研究的权威人物:

1.曼素恩(Susan Mann)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系荣退教授,研究明清中国、东亚的家庭与性别关系、中国妇女史等。

2.贺萧(Gail Hershatter)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与妇女史。

3.钱南秀

  美国莱斯大学东亚系副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妇女与性别。

4.卢苇菁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研究中国妇女、家庭与婚姻史、帝国晚期的社会与文化史。

5.季家珍(Joan Judge)

  加拿大约克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报刊史及妇女史。

6.胡缨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东亚系副教授。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女性主义理论。

7.姚平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唐代妇女与唐代宗教。

8.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唐宋元时期的性别、妇女与家庭史。

9.柯丽德(Katherine Carlitz)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语文学系教授。研究明清小说、戏剧与中国性别关系史。

10.伊沛霞(Patricia Ebrey)

  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中国宋代社会文化史。

11.王安(Ann Waltner)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十六、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史、妇女史、宗教等。

12.伊维德(Wilt Idema)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叙事文学、妇女文学。

13.魏爱莲(Ellen Widmer)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在中国的传教士、东亚比较文学、韩国文学等。

14.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近代中国与台湾妇女史。

图书目录

编者序:游鑑明
导言:胡缨、季家珍

一、学术方法论:倾听沉默,质疑内质

1. 曼素恩(Susan Mann):传记史料中的言与不言
2. 贺萧(Gail Hershatter):重获新生:二十世纪五○年代陕西农村妇女劳动模范的产生

二、传记与教化
3. 钱南秀:「列女」与「贤媛」:中国妇女传记书写的两种传统
4. 卢苇菁:贞女传记:礼仪论辩、道德批评和个人反思的平台
5. 季家珍(Joan Judge):典范时间与世俗时间:魏息园的《绣像古今贤女传》与晚清时刻
6. 胡缨:性别与现代殉身史:作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秋瑾

三、非传统的传记资料
(一)碑铭及小说
7. 姚平:唐代女性墓志综览
8.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贞操的想像:从贞妓到节妇
9. 柯丽德(Katherine Carlitz):情妇、长舌妇、妖妇与良妇:明中期墓志铭及小说中争竞的女性形象
(二)史外线索
10. 伊沛霞(Patricia Ebrey):向皇后(1046-1101)及史传以外的传记资料
11. 王安(Ann Waltner):生命与书简:对昙阳子之再思

四、自己的声音?
12. 伊维德(Wilt Idema):薄少君百首哭夫诗中的自传与传记性质
13. 魏爱莲(Ellen Widmer):清代中期江南的女性传记作家
14. 游鑑明:改写人生之外:从三位女性口述战争经验说起

结语:如何阅读中国女子传记
附录 1:正史列女传统
附录 2:《世说》贤媛传统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导    言
  
  刘向(西元前77-前6年)编纂的《列女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漆室邑的一个女子因「鲁君老、太子幼」而忧伤,这时,邻家妇人回应说,此乃「大夫之忧」,而非女子之忧,漆室女反驳说:「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

  大约在这个故事编纂两千年之后,秋瑾(1875-1907)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幽燕烽火几时收,
  闻道中洋战未休。
  漆室空怀忧国恨,
  难将巾帼易兜鍪。
  
  漆室女的故事为这位现代诗人评论其时代提供了贴切的典故。这一典故允许她吐露对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关切、批评妨碍她充分参与政治的性别约束。秋瑾自己不久后真的「将巾帼易兜鍪」,领导制订了反对清政府的军事起义计画,而这一行动使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九一一年民国建立时,她被赞颂为民族主义烈士。秋瑾的一生从此变成了一个供后来的读者们引用、模仿的现代典范故事,就像她本人引用漆室女的故事一样。

  我们的导言以对古代《列女传》的现代引用开始,因为它是中国女子传记传统的原始文本(ur-text),并以此为本书中的所有文章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历史的基础。刘向这部收录了一二五篇传记的文集生成了一大传统;这一传统一直主导着中国有关女子的着述与思考,上迄编纂文集的西元前三十四年、下至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秋瑾时代都还远未终止。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它作为断代史——现存最早的例子是范晔的《后汉书》——地方史、各种教化文本以及文人着述中女子传记部分的模板发挥着作用。

  《列女传》早已被译成英文,近年,至少两部英文研究着作以刘向的文本,以及官方女子传记传统为主题。但除此以外,至今多数研究中国传记文类的权威论述仍是基于对男性传记的分析。女子传记的特性及其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统考察过。

  本书乃这种系统研究的首次尝试。它预示着中国女子传记作为一个有其独特历史重要性、学术完整性、独特方法论及研究可能性的领域逐渐浮现。在中国女性历史与文学这一现已确立的研究领域的滋养下,下面这些文章汇集了相当一批关于女子传记的研究,范围覆盖了两千年的中国女子传记传统,示范了多个不同学科及跨学科的方法。

一、作为中国历史资料的女子传记
  
  本书所讨论的女子生平故事不仅对中国女性历史,而且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历史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这些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各式各样的材料,却一致证明,女子传记能令我们重新思考一些历史学术假定,修正我们关于主要历史趋势的理解。

  虽然《列女传》及其后来各种修订版本的明确目的是描绘、控制及规范女子生活,但不同文本的最终目标却是塑造中国的文化与道德。刘向最初编这个集子是为了在儒家价值标准下促进整个帝国——而非特定性别的——文明发展。帝国晚期的学者们追随刘向,用有德妇女的故事来谴责社会习俗的腐化,在他们自己的时代推行一种有关政治的道德愿景。把女子传记作为培养道德之方式的实践也不是儒家仅有,佛教徒、道教徒和现代的民族主义者全都把女子典范故事当作教育工具。

  儒士们没有垄断对教育性传记的运用,同样,被公认为有巨大影响力的《列女传》对中华帝国的女子来说也并非唯一的道德模板。对传记在中国生平着述传统中的意识形态霸权的这些重要挑战,往往反映出未载入史册的、对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霸权的挑战。本书发掘出了另一些女性传统及非正统的「传记」文类。前者最突出的例子是「贤媛」传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西元五世纪所开创的这一传统,在刘向《列女传》所生产出的有德典范谱系旁边发展起来,使得中国文化领域中挑衅儒家女性准则与社会规范的某些因素明确凸显出来。循着类似的脉络,本书还考察了大量其他体裁的传记纪录,为探索被列女式文本所忽略的私人感情生活提供了洞见。例如,唐代的墓志铭就凸显了女子——和男子——生活中的私人侧面,比如,情感纠葛、虔信佛教这类在更受儒家训诫约束的标准传记中大多隐匿不见的侧面。

  更重要的是,本书集中证明了,中国文化虽然时常因其延续数千年而饱受称颂,但它是不断变化的,正如其赓续不绝一样。事实上,正是这一动态演变使得这种延续成为可能。《列女传》传统在对其霸权的重重挑战中胜出,并持续了两千多年;但即便是它,也从未固定不变。它最标准的传记功能是中国文化自我繁殖这一持续不断之进程的媒介,而非永恆不变的文化造物。那些维护现状的人通过引用古代先例,将他们自己对常见典范故事的阐释挪用到其《列女传》的扩充版本中,令自身合法化了。同样,那些现状的批评者们,包括革命者秋瑾,则认可对当代文化及政治权威的挑战,并以这种方式赋予了古代故事以新的涵义。

  这一传记传统的流动性既反映、也构建了随时变迁的文化、性别规范。虽然传记的一般目的——教导——在整个历史中始终如一,但它所传授的课程却发生了至关重要的改变:从古代对数代同堂大家庭的倡导到社会主义时代的增加棉花产量;从帝国晚期对殉节烈女的赞美到二十世纪初对革命烈士的颂扬。正是因为每一则生平故事都蕴藏着丰富的阐释可能性,一位像秋瑾这样的现代读者才可能有目的地挪用古代漆室女的故事,把她自己备受阻挠的革命热望与这位远古女子政治焦虑联系起来。很多像秋瑾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的某个特定时刻调动、挪用或质疑传记传统的种种方式,更多揭示出了她们所处的特定时刻的复杂性,而并非刘向文本中那套一成不变的价值标准。

二、女子传记与女性贞节崇拜
  
  中国女子传记传统的动态性在从十到十四世纪所强调的规范的根本转变中得到了最显明的体现;这一转变产生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明清女性贞节崇拜」。转变前的传记材料对女性值得赞美的品质有着多焦点的描述,包括口才、公共责任心以及经济方面的才能。与之相反,后来的材料则日益强调对《列女传》高度规定性的阐释来严格规范女性道德与性征。

  被认可的女性品质从刘向原初文本中的宽广范围(用瑞丽的话来说,包括了「知性美德」)窄化为妻子忠贞这一单一价值标准,是更广泛的历史力量的产物。这些力量包括:北宋(960-1126)与南宋(1127-1279)在辽、金、蒙古势力的政治-军事威胁下所产生的地缘政治焦虑,以及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性别规范所引起的社会威胁——当北宋陷落于金、南宋被蒙元(1260-1368)征服时,这些威胁戏剧性地变成了现实。这些外部产生的焦虑又雪上加霜地掺进了生于内部的焦虑,比如,这一时期,尤其是明(1368-1644)代晚期日益增长的女性识字率。第二个征服王朝,清(1644-1911)进一步——虽然是摇摆不定地——发展了帝国对贞女及寡妇的奖赏系统,在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社会不稳定的时代成功地把它扩展到了普通人中。结果是贞节崇拜的持续强化。

  从宋代到清代对妻子忠贞日益加剧的激烈的、公开的、官方认可,及其在文人作品、断代史与地方志中所孵化出的大量的典范故事,共同强调了女子作为象征化身、女子传记作为社会准则公告之工具的有效性。在政治、文化转折的关键时代——往往伴随着王朝或政权更迭,这一象征性、规范性角色的作用最为明显。由此可见,妇德定义的演变既反映也同时构建了更宽泛的历史趋势。

三、文类思索
  
  在我们对女子生平故事之历史复杂性与重要性的考察中,我们从如下假定开始,即,「biography」是一个缩略术语(shorthand term),一个方便的、约定俗成的英文翻译。这一英文术语携带着它独有的文体类属期望,例如,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结构和心理发展,但中国的材料一般不会实现这些期望。这些材料包括多种传统形式,常常是简洁扼要的短文,最多有几页篇幅。这些短文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诸如详述个人生活的某些侧面,而非完全展开个人生活。为了阐明这一区别,概括出中国传记形式与西方不同的特征,我们在此将简要描绘中国生平着述传统中的主要次文类。

  司马迁的《史记》奠基了正史的「传」。此书写作于西元前一○九年到前九十一年之间,包括七十篇列传或合传。除了关于吕后统治的一篇之外,司马迁的鉅着中没有女子传记。

  关于女子生平的传记集始于西元前三十二年刘向的《列女传》。女子传记传统与男子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而其显着特征是按照特定美德来组织章节安排。附录于断代史或地方志的绝大多数女「传」「是全无叙事细节的条目,虽然它们出现在被约定俗成地译为『biography』(传)的标题之下」(参见曼素恩收录于此书的文章)。这些高度公式化的条目无意于叙述生平,而意在突出那些证明了特定妇女之典范美德的重要行为。

  与官方传记并列的是私人传记,一个至少始于十一世纪的流行文类。这一文类包括由家庭成员、亲密友人或非官府指定的私人学者所写的传记概略。这些概略往往是为了获得或展示文学价值(literary merit)而作,经常是受新亡者家庭的委託,最后也会收入作者的文集之中。有时,这些非正式的传记是作为草稿而写,稍后会作为官方传记的素材提交。它们一般包括关于死者有德性的行为的纪录,类似于那些在更正式的《传》中所能发现的纪录一样;此外,也包括在更官方的传记中不太合宜的私密轶事。

  讣告/丧葬传统也包括了丰富的传记材料,包括墓志铭、悼词和殡葬文章。这些材料或者刻于石上,随死者一起埋葬,或者立于墓前。虽然这一纪念文化主要是约定俗成的、说教的,但它往往能比正式传记描绘出全面得多的女子生活图景。

  正如中国、西方的传纪观念有着显着的差别,西方概念上的自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也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对应物。较恰当的对应物可以在诗歌传统和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中找到。这些集子代表了个人一生的作品,被认为是较充分的生平纪录。它们一般都有由着名作者撰写的序跋,提供了文集作者的生平讯息,及序文作者的自传信

四、方法论
  
  中国女子传记的独特性迫使我们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和阅读策略,而这一传记传统的动态性要求我们极为谨慎地精心创建史料分析工具。

  如前所述,迄今为止,汉学学者们所精心设计的传记分析模式聚焦于男子传记,仅在最一般的层面上适用于女子传记研究。关于西方女子传记的女性主义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文本发现,并常常激发起理论反思,但对我们的研究计画来说同样价值有限。关于浪漫主义激发下的西方传记传统的研究及批评理论方面更晚近的创新虽然非常有趣,但同样没提供什么适用于中国传统的方法。我们作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足以涵括中国女子传记传统之丰富性与独特性的适用方法。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个中国女子传记研究关键问题,即,如何理解这些传记的主体。我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复原历史行动者之主体属性(Subjecthood)的任何遗迹,同时不忘记形塑这一主体属性的历史限制。当传记纪录是有限的或程式化时,这在中国传统女子传记中很常见,我们必须既阐释正统文本中的沉默与删节,又要找到可能为了解该主体故事的一些片段提供途径的新的非正统资料。与之相反,面对着这些或正式、或非正式的传记材料中任何统一的真实自我都不可捉摸的状况,我们中的许多人完全放弃了对传主内在性的寻求。取而代之,我们研究聚焦在中国女子传记生产中无处不在的文化规划。

  我们的中国女子传记研究把我们引导到了关注主体性(subjectivity)、自我(selfhood)和能动性(agency)的西方女性主义哲学中一场重要辩论的中心。十年前是这场辩论最为激烈之时,当时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混乱关系正处于顶峰。纲要性地总结一下:在后现代批评中,主体是通过一系列语言学的意指过程(signification)建构的结果,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则坚持对其政治目的来说至关重要的自主、自我反思的主体性。作为一位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出了一种同时求助于两种批评的、颇有前途的理论立场:「被语言建构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权力/话语网络中被生产,但这一权力/话语网络并非天衣无缝,而是有着内部的断裂及不经意的巧合,因此是有可能被重新意指、重新调用、从内部的颠覆性引用的。」一个传记主体,诸如被女性贞节及流行文人话语的文化规划所建构的明清贞女,仍可能像巴特勒所设想的那样,是一个批判主体吗?

  本书文章的作者们牢记着上述核心问题,面对其历史材料独一无二的挑战,使用了三种既有所重叠又相互包含的阅读策略,每一位作者通常都依赖于不止一种策略。第一种是将各种类型的正式传记定位到语境中阅读,进行精细阐释。这一策略的前提是关于中国女子生平的多数传记着述都囿于惯例、高度程式化。唯一可能被复原的声音并非传记主体的,而是传记作者们的——一般是男性。与其因这些限制而哀叹,我们宁可尝试克服它们,集中关注这些文本所能有效揭示出的更大的文化和世界构造规划——它们贯穿于某个特定时刻对女子生平的描绘之中。

  我们的第二种策略找出了关于女子生平新的、非标准的讯息来源,避开了正式传记文本中的沉默与限制。这些来源包括小说——小说与非小说的边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比在我们当代世界更易相互渗透;个人书信——为我们理解官方纪录的生平故事增添了新的维度;墓志铭——作为规范资料的对抗文本(counter-text)发挥作用;具有上文提及的自传倾向的诗歌;诗集序言;以及口头访问。

  解读女子生平的第三种策略牵涉到找出女子所写的文本。发掘出女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我的资料,允许我们至少克服某些典型的列女式叙事的局限——在这一叙事中,女子只能通过她们的行为得到表现。虽然这类女性作者的传记或自传文本远没有我们所希望的那么丰富,而且这些文本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历史性别观的限制,但熟悉丰富材料基础、不受严格类属定义限制的研究者仍然能够找出,并富有成效地分析这类文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2版)》这本书,让我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以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女性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我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能够挖掘出如此丰富而多样的女性生命故事。书中的每一位女性,都仿佛是活生生的个体,带着她们独特的经历和情感,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她们的隐忍,看到了她们的反抗,看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本书让我对“女性”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她们不再是标签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女性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尊重。

评分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2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沉甸甸的。它并非是一部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但字里行间却涌动着强大的情感力量。那些被收录的生命故事,跨越了漫长的时间维度,展现了中国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磨难与奋斗。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去想象她们当时所处的困境,去感受她们内心的煎熬。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我尤其被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女性所打动,她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许多关于女性地位、社会角色以及个人价值的议题。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评分

这本《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2版)》给我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尤其是在涉及女性的部分。过去那些被淹没的声音,那些不被重视的经历,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我被书中那些女性的坚韧与智慧深深打动,她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爱,去奋斗。书中的叙事方式很独特,它将个体生命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却又不失对个人情感世界的细腻描绘。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为她们的命运而感叹,为她们的勇气而鼓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故事,更是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关于生命本身。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中国女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对女性的认知可能比较单一,更多地是从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去理解。但《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2版)》则将视角拉得很近,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挣扎与坚持,都变得无比真实。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她们的生活。那些被压抑的才华,那些被剥夺的权利,那些为了生存和尊严所付出的努力,都让我深受触动。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得非常扎实,这使得书中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与过去女性的对话,她们的故事,让我对“女性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张扬,而是内在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

这次终于拿到了期待已久的《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2版)》,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洪流或轻描淡写或遗忘的女性生命。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默默承受、又顽强生长的女性形象充满好奇,她们的故事,是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阅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她们穿越时空的低语,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波澜。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女性生活状态的描绘,都力求真实而细腻,没有过多的渲染,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琐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那些点滴的温情,都构成了她们完整的生命图景。读完后,我对中国女性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共鸣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