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改:恭亲王奕䜣的变法图强

帝国政改:恭亲王奕䜣的变法图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史
  • 晚清史
  • 恭亲王奕䜣
  • 洋务运动
  • 变法
  • 政治改革
  • 近代中国
  • 历史人物
  • 社会变革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当中国的首都被英法联军佔领,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临危受命被指派必须在敌人的刀枪威胁下谈妥合约,给帝国的生命争取到时间,同时又必须顾及皇帝与那班抱残守缺依然视中土为天朝的士大夫的面子。隔年,这位年轻人参与了宫廷政变((辛酉政变),这次的对手是八位顾命大臣,其中主要的政敌是四十五岁的肃顺。这位年轻人便是恭亲王奕䜣, 一位即将主导大清朝三十年政治革新的掌舵者!

  座落于北京西城区的恭王府,曾经有一位大名鼎鼎富可敌国的主人—干隆宠臣的和珅,到了咸丰一朝被奕詝赏给了六弟奕䜣做为府邸。恭王府的主人—奕䜣生于一八三三年的道光十三年,病逝于一八九八年的光绪二十四年。其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正是清朝内忧外患步步进逼的时代,太平天国在一八五三年攻陷南京城、荼毒了半壁江山;一八三九年的鸦片战争、一八六0年英法联军咸丰北狩热河。这些都让身为爱新觉罗宗室的奕䜣忿忿不平,但是贵为亲王的他要直到辛酉政变成功后,才真正进入决策圈子、出任领班军机大臣。

  此后奕䜣便成为清朝改革的擘划者,推行了洋务运动,也给予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汉大臣支持与保护,使得清末一度出现中兴气象。只可惜,亲王终究不敌皇太后,奕䜣还是败在慈禧手下、在中法战争时被除去一切差事,在家休养。后来虽然一度又回到军机处,但是政局已是唯慈禧之命是从了,开启大清政改的奕䜣只能落寞以终。

本书特色

  ★中国清代改革的擘划与推动者其实是恭亲王奕䜣。后人称颂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的背后,其实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带领大清前行。

  ★作者雪珥用平易近人的用字、生动的描述、诙谐的口吻带你看晚清帝国官场面貌。

  ★大量史料补充分析,让你换一个角度看晚清帝国近代化路程以及大清巨龙阴影下低调的运筹帷幄者——恭亲王。
帝国挽歌:晚清重臣的救亡图存之路 作者:[此处留空,或自行填写]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自行填写] 出版年份:[此处留空,或自行填写]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的一批洋务派重臣的政治生态、思想蜕变与实践困境。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王爷或大臣,而是以一个群像的方式,展现了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夜,一个庞大帝国的精英阶层如何进行痛苦的自我革新尝试。全书以清末洋务运动为核心背景,通过对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运作、地方势力的崛起、军事工业化的艰难起步,以及文化观念冲突的细致描摹,揭示了这些改革者们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的摇摆与挣扎。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晚清改革图景: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惯性与改革的萌芽(1860-1875) 本部分着重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清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如何适应新的挑战。重点分析了地方督抚权力的空前扩张——“湘军”与“淮军”的建立,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我们将考察早期洋务思潮的源头,它并非源于西方哲学的启蒙,而是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本书细致梳理了第一批引进了西方军事技术和工厂管理经验的官员群体,他们的初期动机仅仅是“剿灭逆贼”,而非系统性的制度变革。我们分析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洋务企业的创建过程,揭示了这些企业在初期就面临的体制性困境:官督商办的模糊边界、人才的严重匮乏以及对中央财政的持续依赖。 第二部分:富国强兵的实践与困境——以“自强”为名的工业化摸索 本部分深入研究洋务运动的核心内容——军事工业的建立与扩张。本书摒弃了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论断,而是着重于分析其内在的矛盾性。 技术依赖与人才断层: 详述清廷如何斥巨资购买外国设备和聘请洋匠,以及这种外部依赖性如何阻碍了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形成。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如湖北、天津)在引进技术时的策略差异,以及技术工人培养计划的实际效果。 商业化迷思: 探讨洋务派官员试图将军事工业转化为民用企业的努力,例如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模式。分析了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以及“损公肥私”现象如何侵蚀了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利器”。 财政困境的循环: 详细分析了洋务事业的资金来源——多依靠地方征收厘金或海关收入,而非国家统一的财政规划。这种碎片化的融资模式如何导致资源无法集中,项目难以持续。 第三部分:外交体系的重塑与“有无相通”的尝试 在军事和经济之外,本书关注洋务派在外交和文化领域的努力。重点分析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及其职能的局限性。 本书考察了中国第一批外交机构和留学生群体的形成。通过分析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和早期毕业生的去向,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官员,在回到官场后,其“西学”知识往往被限制在技术层面,难以转化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理解。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中的策略:一方面力求“避战保局”,另一方面又在局部冲突中暴露出军事准备的不足。甲午战争前夕,洋务体系的脆弱性在外交谈判和军事部署中暴露无遗。 第四部分:官僚集团内部的路线之争与权力制衡 晚清的改革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洋务派内部的复杂派系斗争,这些斗争往往以“政见”的名义进行,实则关乎财政控制权和地方影响力。 南派(以两江总督为代表)与北派(以直隶总督为代表)的差异: 探讨了双方在对待地方民营资本、海关税收使用权限上的微妙分歧。 保守势力的掣肘: 详细阐述了以守旧派大臣为代表的传统儒家士大夫,如何从意识形态上抵制任何可能动摇纲常伦理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在教育和法律领域的渗透。 慈禧太后的角色定位: 分析了最高统治者在改革中的实用主义态度——支持能带来实际利益和维护统治稳定的改革,而对任何可能威胁中央集权的行动则保持警惕。 第五部分:社会结构的冲击与保守的回潮 洋务运动不仅是朝廷的自上而下的行动,它也对清朝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本部分关注改革对传统社会带来的冲击波。 “士绅”的重新定位: 分析了部分开明士绅如何被吸纳到洋务企业的管理层中,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新经济模式维护旧有的社会地位。 城市化与工人阶级的初现: 在福州、天津等地的近代工业基地,出现了最早的产业工人阶层。本书探讨了早期劳资关系的形态,以及他们与传统农业社会之间的张力。 戊戌前的思潮酝酿: 考察了在洋务实践遭遇瓶颈后,知识分子群体对“器物”层面改革的失望,以及他们转向更深层次制度和政治变革的思想准备,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埋下了伏笔。 第六部分:历史的审判——洋务事业的结构性失败分析 全书最终落脚于对整个洋务运动的历史性评价。本书认为,洋务运动并非“全盘失败”,而是一种“结构性受限的成功”。 它成功地为清政府争取了二十余年的喘息时间,并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工业基础;但它的根本失败在于,改革始终被锁定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未能触及官僚体制的僵化、财政的中央集权化以及思想的现代化。甲午战争的惨败,是这种结构性缺陷的集中爆发。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去理解在风雨飘摇的晚清,那些被历史推到前台的重臣们,如何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进行了一场注定艰难而充满妥协的救亡图存的尝试。这是一部关于精英、权力、技术与历史宿命的深刻探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雪珥


  澳大利亚华人学者,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中国改革史窥探者。现兼任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CEFC)、京华财经智库、同明德国学馆等机构顾问,及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经营报》专栏作家。

图书目录

导读
代序  难以复制的大清王爷 / 001
自序 栏杆勐拍春梦惊 / 004

第一章 叔嫂共和 / 009
风啸天安门 / 010
叔嫂共和 一国两制 / 017
总理的劳碌相 / 024

第二章 皇家无亲 / 031
"窝囊"王爷锦里针 / 032
伟大领袖六合彩 / 040
王爷蓝筹股 / 047

第三章 风中芦苇 / 055
风中芦苇 / 056
"谋杀"同治帝 / 062
中南海的脐带 / 069
紫禁城的平衡木 / 076
周公之死 / 082

第四章 老大帝国 / 089
英国议会:大清稳定压倒一切 / 090
枪桿子里出政权 / 096
洋干部下岗 / 102
谁家的走狗 / 108
【资料】刺破大清的泡沫
——赫德《局外旁观论》原文 / 116

第五章 美国兄弟 / 123
华盛顿的订情信物 / 124
黄龙旗下的美国丧礼 / 131
美利坚雪中送炭 / 137
谁可托福 / 144
鸟巢鸟感觉 / 151
北京欢迎你 / 154
【延伸阅读】
鹰龙之恋:大清国与美国战略对话 / 157
1908: 中美德同盟流产 / 158
1868: 中美同志加兄弟 / 161
1870: 太平洋帝国崛起 / 165
1896: 美利坚狮子王 / 166

第六章 西域狂沙东海浪 / 171
批着羊皮的熊 / 173
东海饿狼 / 176
抗俄还是抗日 / 179
天山风雨 / 182
日本趁火打劫 / 185
为保新疆失琉球 / 188
【资料】琉球屿浩瀚 / 191

第七章 改革旗手 / 193
蝴蝶飞飞曾国藩 / 194
春意盎然李鸿章 / 201

第八章 中央"一抬"
号令不出中南海 / 208
改革的阴谋 / 215

第九章 裸泳的年代 / 223
猫儿闹大清 / 224
华商不爱黄龙旗 / 228
李鸿章吹起大泡泡 / 232
谁动了恭亲王的奶牛 / 237
盛宣怀打"野鸡" / 242
裸泳的奴家 / 246

第十章 帝国的出轨 / 251
骑着毛驴上北京 / 252
大清"地铁" / 257
拆迁让谁更美好 / 261
东方慢车谋杀案 / 264
李鸿章下英国象棋 / 268
大清铁轨不平行 / 272

【附录】恭亲王:绝版之外
——雪珥答《中国经营报》记者问全文 / 277

【延伸阅读】
被误导的晚清改革 / 288

图书序言

代序

难以复制的大清王爷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 孙旭光


  一五○年前的一八六○年九 月,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将大清王朝的咸丰皇帝赶到热河「狩猎」,而咸丰则将京城的烂摊子丢给了自己的弟弟  时年二十七岁的恭亲王奕䜣。几天后,攻入北京 的侵略者悍然将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临危授命的奕䜣亲历了种种耻辱,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以割地赔款的代价使内忧外患的帝国有了 难得的平静。

  可能恭亲王本人也没有想到,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将会在大清王朝扮演一个极为特殊的角色。在历史浪潮的颠簸中,恭亲王站到了舵手的岗位上,极力维持着大清帝国这艘破败的巨轮缓慢前行,直至心力交瘁。

   回顾起来,恭亲王奕䜣的一生确实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先是在与咸丰的储君之争中功亏一篑,被封为恭亲王后不久便受到咸丰的猜忌和排挤。经过与外国交涉的 历练,勇于任事的奕䜣开始奠定自己在政坛的地位。咸丰死后,他抓住机遇,同慈禧共同发动辛酉政变,控制了中枢机关,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成为权势显赫的铁帽 子王。作为清廷贵族中难得的有才识者,恭亲王奕䜣几乎一手导演了随后三十年间的王朝改革,可谓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从总理衙门到洋务运动,从近代海军 到近代教育,使本已痼疾缠身的王朝居然出现了颇具声势的「同光中
兴」,可谓厥功至伟。

  遗憾的是,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奕䜣始终无法摆脱慈禧太后的阴影,不得不一次次在宦海沉浮中挣扎,最终抱憾辞世。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奕䜣,他的时代抱负和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后人思考。

  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处于急剧发展时期,中华帝国却裹足不前。清朝军队虽然屡屡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蒙羞,但多数士大夫仍然顽固地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旧梦中,无事则空谈气节,有事则颟顸畏缩。

   即使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恭亲王,也是在极为艰难地实施满腔抱负。事实证明,在其一生的改革努力中,奕䜣几乎无时无刻不受到保守势力的牵掣。他首先 必须在权力斗争的夹缝中谋生存,然后才能小心翼翼地为王朝谋发展,其代价便是个人命运的几番沉浮以及朝野舆论的毁誉参半。正如本书作者曾经感慨的:「尽管 恭亲王早已获得了『鬼子六』的雅号,被人们贴上了自由派的标签,但是,除了蔡寿祺之类投机钻营的举报者外,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对他的人品及政治 品格有过怀疑。这种稳健的政治手法,使恭亲王在关键时刻,既能推动改革不断前进,也能掩护激进的改革者从反对的声浪中逃生。」

  岁月如 烟,那位曾经书写了一段传奇的恭亲王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过他的府第倒是在历经沧海之后得以保存。如今,在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剎海西南角,有一条静谧悠 长、绿柳荫荫的街巷,当年门前车水马龙的恭王府就坐落在这里。作为现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恭王府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景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虽然近些年来这里的游人如织,但绝大多数看客都是为着恭王府曾经的主人着名权臣和珅而来的。现代的人们往往会对虚构的电视剧趋之若鹜,却对真实的历史漠然 置之,这恐怕要算恭亲王奕䜣的又一重悲哀了吧。

  着名学者侯仁之先生曾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 真正体味这其中的含义呢?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现今恭王府的管理者,我由衷钦佩雪珥先生非凡的历史见地。虽然雪珥自称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但他多年来始终 以独特的视角致力于中国近代改革史的研究,成果斐然,其已出版的《大东亚的沉没》《绝版甲午》及《国运一九○九》等作品均引起了热烈反响即是明证。在雪珥 看来,恭王府曾经的主人。

  恭亲王奕䜣堪称是中国近代改革的源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本人曾多次前来恭王府实地搜寻资料,凭弔历史,最终写成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亲王在那个云诡波谲的年代中的飒爽英姿和痛苦无奈……

  毫无疑问,恭亲王的传奇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绝版,但我希望像雪珥先生这样的杰出研究永远不会绝版。

二○一○年八月于恭王府

自序

栏杆勐拍春梦惊 雪珥


  7月的鹅毛大雪,飞飞扬扬地飘落在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上。套在厚厚的雪橇鞋里,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行路难。只有踏上雪橇板,才能从滑行的轻快中体会到减少摩擦所带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应该是大家都喜欢的,至少光绪皇帝也喜欢。

  这张发表于英国《图片报》(The Graphic)的版画,描绘的是光绪皇帝在北海冰冻的湖面上,乘坐着奥地利赠送的雪橇。拉雪橇的,是极具大清特色的"驯鹿"——8名太监,他们熟练地踩着同样是舶来品的冰刀鞋,带着帝国的最高元首,在冰面上滑行。
夜晚,守着熊熊燃烧的壁炉,孩子们熟睡的唿吸在屋子里轻轻回盪。看着手中发黄的老报纸,1895年1月19日的出版日期清晰地标註在报头边上。一个帝国,就如同雪橇急速而过留下的雪痕,随即被时光的严寒封上,镜面似的光亮得几乎不留痕迹,让人感慨岁月无情。

  雪峰上的天空无比澄澈,南十字星闪烁,北斗星已无处可寻。即便斗转星移,却总是有颗星在指引着暗夜的方向,令你无法质疑造物主的神奇。

  半年前,我也是在漫天的风雪中,第一次走进了后海边的恭王府。

  游人如织,都是来参观"和珅他家"的。中国人实在太渴望成功了,对于成功的路径并不在意,走正途也好,捞偏门也罢,只要能成功,哪怕如流星般地划过长空,也能成为万人仰慕的榜样。

  在一道道流星的灿烂光芒下,那些恆星倒是显得晦暗、无趣。

  恭亲王就是这样的一颗恆星。

  作为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画圈者,他不仅将那个背后世描绘为"腐朽、没落、反动"的大清王朝延长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并且在历经千年的自大后,第一次将中央帝国请下了神龛,主动平视——而非俯视,亦非被人打翻在地后被迫仰视——整个世界。

   作为一个被革命者痛斥为"鞑虏"的少数民族政权,清帝国以自己近300年的历史,打破了"胡人无百年运"的宿命咒语,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巨大的问 号,拷问着无数后人:走了那么久,我们究竟离起点有多远?离终点又有多远呢?无数的大王旗换了又换,无数的海誓山盟说了又说,彷彿戏台上的斑斓战袍和假声 念白,曲终人散,如果失去了戏台,我们还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角色吗?

  这是一个弔诡的现象:在主流话语体系对清王朝的普遍贬低和诅咒中,清王朝留下来的各种遗产,尤其是前30年经济改革(洋务运动)和后10年政治改革(清末新政)的经验教训,却成为后世自觉不自觉的效仿对象。历史的传承,其实并不是人力所能切断的。

  作为大国的"总理"、血统最为高贵的皇族、同时代人中难得的清醒者,恭亲王实在是太低调了,他的光芒被掩盖在太后那巨大的宝座阴影下和那些充满八股陈词的公文之中。

   后人刻薄地说他"一生为奴",却不知这并非个性的选择,而是中国特色的权力运作的定位结果。作为接近最高权力的"老二",如果不甘寂寞,就只有两种结 局:成为老大,或者成为零,all or nothing。这种胜者通吃的零和游戏,註定了中国的舞台上只能上演独角戏,梁启超称之为"一人为刚万夫柔"。于是,恭亲王便只能"柔",在政治精神层 面上自我阉割,以便在权力这一强效春药面前令人放心。

  恭亲王故后,这座豪宅很少有人关注,除了后世那位赢得万千民心的周恩来。不知未来的史家们,该如何解读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何以会无数次地、低调地来到这里,并将尽早开放恭王府作为其政治遗嘱之一?

  恭亲王给后人留下一个悬念。
  他曾经写过一首七律,怀念他曾经的助手宝鋆:
  只将茶蕣代云炚,竹坞无尘水槛清。
  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
  因逢淑景开佳宴,自趁新年贺太平。
  勐拍栏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这本是一杯盛满了牢骚的女儿红,却在"勐拍栏干思往事"一句中,露出了烧刀子般的峥嵘烈度。

   "拍栏杆"这种方式,最早是一位名叫刘孟节的宋人纪录的,刘诗人常感怀才不遇,写下了"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道了辛弃疾那里,就不仅"栏 干拍遍",还要"把昊勾看了",一手拿着刀剑,一手勐拍栏杆,这就不只是抑郁,而且十分愤懑了。恭亲王为何而抑郁呢?又为何而愤懑呢?

  更为吊诡的是,他后来又把"勐拍栏干思往事"一句删除,改成了"吟记短篇追往事",拿刀子改成了拿笔桿子,拍栏杆改成了写作文,硬生生地将一盘重辣重麻的川菜,改成了温润甜腻的苏点。

  或者,逝者如斯,恭亲王想不豁达都难,牢骚太盛防肠断呀……

  《绝版恭亲王》这个系列在报纸上连载时,一些读者悄然而热烈地反馈:这是一本中国官场的教科书。

  我不禁愕然。

   在我想来,这本该是中国改革史的另类纪录和解读。我曾经认真地回头检察,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有心所栽的花成了无意所插的柳,却随即释然。原来, 中国式的花、柳竟是如此难分难解,权谋几乎无时无刻不是生活中的主旋律。无怪乎我的上本改革史小说《国运1909》,被一些朋友当作了"官场导读",相互 推荐,居然多次登上排行榜。

  这种特殊的市场"被定位",导致我的读者大多是沉默的一群。他们在看,他们也在思考,但他们不说。不说,不是因为不会说,而是因为不便说,也不想说。我曾经的师长、红墙内的一位显官,据说看了我的专栏彻夜难眠,长叹一声后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难啊!

   我似乎恍然大悟:他们并非喜欢我的文字,而是语文中得主人公产生了共鸣。体制内的改革者,一面要和光同尘,一面要负重前进,艰难而孤独。掌声难得,嘘声 易起,本想"左右逢源",却往往是"左右为难",上下不讨好,里外不是人。这种"势禁行格"下的痛楚,但凡是想有所作为的当家人,都能感同身受。

  如果这本小书果能令"当家人"们产生小小共鸣,就算被人称作"官场教科书",又如和呢?

  现今恭王府的管理者们,的确很让我大吃了一惊。

  最初我是纯粹从一个游客和商人的角度,惊叹于这么一家文化部直属的文保机构,居然能把一个没落了百年的王府,经营的有声有色,再度验证了体制中本就有不少能人,只是如何发挥而已。

  而当我有幸参观了他们的资料库,并向他们的研究人员讨教切磋后,那种只在象牙塔内弥漫的书卷气,十分令我陶醉。作为中国王府文化的研究中心,他们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里,依然默默地守着古卷青灯, 保存和琢磨着民族记忆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

  我必须向他们表达我的谢意,并在澳洲的星空下为他们祷告祈福:

  ——孙旭光博士,如今恭王府的"总管",一位年轻的学者型官员,他的史学修为、开明态度及经营能力,令我折服;

  ——刘霞大姊,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她的热情及对恭王府一草一木的极度熟悉,帮助我在最短时间内领略了恭王府的底蕴;

  ——陈光大姊,恭王府的学术领头人,一位从事过很多年艰苦的野外考古的专家,踏实、勤勉、低调、博学,令我受益良多……
  
  又开始下雪了,真正的六月雪,万里外的故国想必早已一片火热。明天不知道是否还能登顶,去拍拍那被冰雪包裹着的栏杆?

2010年7月6日记于澳洲阿尔卑斯山
           
导读    

改革比革命辛苦很多 公孙策


  拿穿衣服为比喻,革命好比买一件新西装,改革好比修改旧西装,而且是穿在身上改。

  年轻读者没有「西装必须订作的」的经验,但可以尝试想像:身上这件西装是不可以脱下来的,但已经不合身了,不改就捉襟见肘,再拖则脱线落袖,最终将衣不蔽体。可是,穿在身上改衣服,就难免被针扎到、被剪刀刺到,甚至左右不对称。

  然而,改革还是比革命来得容易,因为改革者的必要条件是拥有权力。但拥有权力不代表就能够从心所欲,因为改革一定是跟既得利益对抗;而既得利益的力量之大,平常不感觉,等到打下去,出现反弹,才知道有多厉害。

  历史上的改革者各有甘苦:汉武帝刘彻的改革最成功,但他得「忍」到祖母去世才能发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汉化与土地改革,则逼出了六镇叛变。以上二位本身都是「老大」,可以干纲独断「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他们的改革也都能克竟全功。

  相较之下,「老二」的改革就辛苦多多:

  战国时商鞅变法,由于秦孝公全力支持,所以能全面推动。但商鞅得罪既得利益最多,下场也最惨──车裂于市。北宋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支持,可是遭到旧党(太后支持)杯葛,最终全面失败。明朝张居正改革,明神宗与太后都支持,因此终其一生都没问题,但死后仍遭抄家。

   本书主角大清恭亲王奕䜣跟前面几位都不一样:他「处在大于二(老二),小于一(老大),但无限接近于一的地带」。另外,他虽然一度拥有最大权力,可是大 清帝国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夷人,内有保守派,政府则上有太后,下有藩镇,而藩镇的坐大又是由于经过了一场长毛之乱(太平天国)。如此内外交迫、上下 相煎的处境,才造就了这位「难以复制的大清王爷」。

  恭亲王的改革有多好,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看得更清楚。作者雪珥先生一再提及恭亲王对光绪说的:「小心广东小人(指康梁)。」作者更形容戊戌变法是一种「休克疗法」,事实上造成了大清这个体质虚弱的病人「休克致死」──武昌起义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也有论者以为,恭亲王奕䜣不但不是一位改革者,甚至是反改革份子。公平一点的说法是,恭亲王不是主动要改革,可是在那个「京师的御林军已经溃散,圆明园 被洗劫,北京城也已失陷」的情况下,恭亲王「肩负着大清帝国最为沈重的担子」,「脏活累活总得有人做,恭亲王并没有选择的机会」。

  一 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天潢贵冑,被动地接下了庞大帝国的烂摊子,却能「宣导、推动并亲自操盘大清改革,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力度,乃至遭遇的阻力,都可谓前 无古人、后少来者」。「同光中兴」那一批今人耳熟能详的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无一不是在他的保驾护航下,得以保全、发展」。恭亲王和他的核心 幕僚文详、宝鋆,不但能赏识、授权,更能驾驭控制这些手握兵权的汉人疆臣,「其政治智慧和手腕不容小覻」。

  能够统驭这一批湘、淮军 头,恭亲王乃能断掉洋人「不排除联合地方将领」的念头,而以总理衙门为唯一打交道的对象。这一点,在八国联军时,发生东南互保运动,中国从此成为孙中山口 中的「次殖民地」,更可对照出恭亲王的可贵(当时他已去世二年)。回头看那一段历史,中国没有陷入跟印度一样的命运,恭亲王奕䜣争取到洋人的敬重,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因素。作者并没有用明显的文字下如此结论,可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西方使节、学者,乃至卸任元首对恭亲王的描述、印象,足以支持这个论点。

   藩镇配合、夷人敬重,恭亲王才能从容应付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他甚至发明了「西学源于中学」之说,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认同天文、算学「本为儒者所当 知,不得目为求巧」。最后更用上了太极拳的精髓,先让倭仁「来劲落空」,然后「借力使力」,任命倭仁也为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卒以倭仁坠马(是意外或故 意,仍有争议)收场。

  然而,恭亲王在怎么厉害、机敏、有手腕、得人助,他终究是「老二」,挡不住「老大」慈禧太后的一击、再击、三击。

  但本书作者虽然推崇恭亲王,却也对慈禧太后持公平之论。
 
   要说恭亲王当初毫无心理准备,慈禧太后又何尝有心理准备?这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入宫时,「不是由大清门进入」(只有皇后过门才由国门大清门抬入),没有 任何仪式,也就是「二奶」。虽说「母以子贵」,可是比正宫慈安太后仍然矮了半截,政权抓在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手中。她得先跟慈安太后结成「生命共同 体」,然后联合老六(恭亲王)斗垮肃顺,之后,还要对付「老五(淳亲王)、老六加老七(醇亲王)──人家可是骨肉兄弟,凡事可以毫无忌讳的摊开来谈。她则 是嫂嫂,绝大多数事情只能用「猜」的。

  简单说,「由兰儿到老佛爷」,慈禧太后的成长、进步,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而她的进步过程,在本 书中也可以看到,只不过,作者描述慈禧太后都是侧影,读者必须「别有用心」才读得到。作者更不认为慈禧太后罢黜恭亲王是权斗,而是一种训诫,「这种训诫不 是因为政见,而只是因为老二离老大的位置过于接近,老大需时时敲打老二,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本书另一个值得今人参考的重点,是第五章〈美国兄弟〉写到当年的中美关系,包括乔治.华盛顿如何受到中国人(甚至超过美国人)的高度推崇,以及首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居然成为大清首位外国籍「钦差」(正一品顶戴花翎)。」

   相对于当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e should not do to others what we would not that others should do to us “蒲安臣语)关系,中、美两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角色以及竞合关系,其实颇多启发,也是作者苦心孤诣,却未刻意强调的。

  在导读之外, 个人有一点异于雪珥先生的见解。第三章〈风中芦苇〉末尾提及:下岗在家十年,恭亲王常去的地方是京西剎戒台寺,寺内有棵卧龙松,驰名京师,很少题词留墨的 恭亲王却为之题写「卧龙松」三字,刻碑立于松下。逐渐习惯于忧谗畏讥的恭亲王,如此不避嫌疑地自比为「卧龙」,究竟是何心意?愚见以为,诸葛亮受刘备託 孤,大权在握,却自始自终不曾取阿斗而代之,杜甫因此称誉他「万古云霄一羽毛」。恭亲王奕䜣提写「卧龙松」,应非悲愤失去权位,而是想借此表态「绝无二 心」吧?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叔嫂共和

风啸天安门
 
天很冷了,北京城却很热闹。

安定门上,大英帝国的米字旗猎猎飘扬。从安定门到天安门东侧的礼部大院,长达3英里的街道两侧,身穿红色制服、头顶白色头盔的英军士兵,沿街排开,足有3000多人。

军乐声中,在两个军乐队的前导下,英军队伍分成数个方阵,浩浩荡荡地进入安定门。首先是100名砲兵组成的方阵,随即是几个步兵方阵、100名军官代表方阵,在这些方阵后面,是英军司令部参谋们的队伍。英军司令格兰特准将(James Hope Grant)则在其卫队和助理们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他身后30码,是一盛大轿,装饰着朱红色,16名中国轿夫身着崭新的号衣,抬得四平八稳。轿子中,正是英国全权使节、在华的最高长官额尔金勋爵(Earl of Elgin),穿着鲜艳的礼服,正襟危坐。他的坐骑也满身披挂,跟随在轿子后面。几个步兵方阵在他的后方,迈着整骑的步伐行进。

这可是北京城从未出现过的西洋景,北京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拥挤在街道两旁,希望能一瞥轿子里那位"伟大的鬼子"(Great Barbarian,《纽约时报》用语) 。记者们的现场报导和当事人的事后回忆录,都清晰地记载到:尽管街头破旧,人群拥挤,但围观的中国人几乎鸦雀无声。在刺刀和强权底下,散漫惯了的大清人民,终于表现出了很好的文明素质。

这是1860年10月24日,一个寒冷的深秋时日。在经历了多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后,中英两国将在天安门旁签署和平条约。
 
城内之盟
 
对于大清国来说,这是一次城下之盟——不,是城内之盟,北京实际上已经在英法联军的占领下:11天前,英法联军从安定门入城时,沿街站岗的清军士兵向这些"洋鬼子"们行跪迎大礼,北京市民则"观者如堵",这座千年古都再度习惯性地展现了对战胜者的顺从,一如200年前跪迎清朝的辫子兵入城一般。半个世纪前,莫斯科为对抗拿破崙大军而实行的焦土抗战,在北京人看来,或许是太愚蠢了。

佔领军确定了礼部衙门作为签约会场,莫非是要给"不知礼"的"鞑靼人"上一堂生动的国际礼仪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清末的改革思潮一直颇为关注,特别是那些尝试为国家寻找出路的先行者。《帝国政改:恭亲王奕䜣的变法图强》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恭亲王奕䜣有了更深的探究欲望。我很好奇,他所提出的“政改”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是军事上的近代化,还是经济上的发展,亦或是行政体系的调整?“变法图强”的口号,在当时的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习西方的制度,还是在传统框架内进行改良?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奕䜣在推动这些改革过程中所遭遇的内外阻力,以及他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局限性,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历史解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晚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力量,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保守势力的牵制下,艰难地探索国家发展的道路。

评分

这次购入的《帝国政改:恭亲王奕䜣的变法图强》纯粹是出于我对清末历史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那个波诡云谲、充满变革的时代着迷,尤其是那些试图力挽狂澜却最终黯然收场的人物。奕䜣,这位被誉为“铁帽子王”的亲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极其复杂的印记。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究竟是如何看待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又是如何构思和推行那些旨在“图强”的政治改革的。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核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当时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博弈,以及以奕䜣为代表的改革派,他们是如何在保守势力和时代洪流的双重挤压下,艰难前行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叙述,更是一次对人性、对权谋、对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剖析。我希望它能提供更详实的史料支持,更 nuanced 的人物解读,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恭亲王,看到他改革图强的真实路径和所遭遇的重重阻碍。

评分

我最近对晚清历史的政治运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浪潮中试图做出改变的人物。《帝国政改:恭亲王奕䜣的变法图强》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想知道,恭亲王奕䜣,这位身处权力中心的人物,他所提出的“政改”究竟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是关于官僚体系的革新?还是财政制度的调整?亦或是军事力量的重塑?“变法图强”更是直指其改革的最终目标,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盛?这本书如果能够详细阐述奕䜣在推动这些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他采取的策略,那将是非常吸引人的。我尤其好奇,在当时的体制下,他有没有可能真正撼动既有的权力结构,有没有找到可行的突破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对晚清的政治生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理解那些改革的尝试是如何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或是如何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伏笔。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变革时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试图扭转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帝国政改:恭亲王奕䜣的变法图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晚清的政治改革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方向。我特别想知道,恭亲王奕䜣所倡导的“政改”到底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是关于官制、军制、财政,还是教育的改革?“变法图强”这一宏大的目标,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究竟有何实现的可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呈现奕䜣在推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比如来自守旧派的阻挠,以及他如何调和各方利益,争取改革的支持。理解他个人的政治理念、策略选择以及其改革方案的实际效果,将是我阅读此书的重点。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洞察晚清政治的运作机制,以及改革者在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探索。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历史选择”这个概念,尤其是在动荡时期,国家和个人是如何做出艰难抉择的。《帝国政改:恭亲王奕䜣的变法图强》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段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我想深入了解的是,奕䜣在当时那种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是如何判断局势的?他的“变法图强”设想,究竟是对内陆改革的呼唤,还是对外学习的尝试,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位身居高位的皇亲国戚,在推动这些改革时,面临着怎样的政治压力和挑战?这本书如果能细致描绘出他与其他政治派别之间的博弈,以及他如何在既有的皇权体系下,寻找改革的空间,那将极具阅读价值。我期待从这本书中,看到晚清政治改革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