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叔嫂共和
风啸天安门
天很冷了,北京城却很热闹。
安定门上,大英帝国的米字旗猎猎飘扬。从安定门到天安门东侧的礼部大院,长达3英里的街道两侧,身穿红色制服、头顶白色头盔的英军士兵,沿街排开,足有3000多人。
军乐声中,在两个军乐队的前导下,英军队伍分成数个方阵,浩浩荡荡地进入安定门。首先是100名砲兵组成的方阵,随即是几个步兵方阵、100名军官代表方阵,在这些方阵后面,是英军司令部参谋们的队伍。英军司令格兰特准将(James Hope Grant)则在其卫队和助理们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他身后30码,是一盛大轿,装饰着朱红色,16名中国轿夫身着崭新的号衣,抬得四平八稳。轿子中,正是英国全权使节、在华的最高长官额尔金勋爵(Earl of Elgin),穿着鲜艳的礼服,正襟危坐。他的坐骑也满身披挂,跟随在轿子后面。几个步兵方阵在他的后方,迈着整骑的步伐行进。
这可是北京城从未出现过的西洋景,北京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拥挤在街道两旁,希望能一瞥轿子里那位"伟大的鬼子"(Great Barbarian,《纽约时报》用语) 。记者们的现场报导和当事人的事后回忆录,都清晰地记载到:尽管街头破旧,人群拥挤,但围观的中国人几乎鸦雀无声。在刺刀和强权底下,散漫惯了的大清人民,终于表现出了很好的文明素质。
这是1860年10月24日,一个寒冷的深秋时日。在经历了多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后,中英两国将在天安门旁签署和平条约。
城内之盟
对于大清国来说,这是一次城下之盟——不,是城内之盟,北京实际上已经在英法联军的占领下:11天前,英法联军从安定门入城时,沿街站岗的清军士兵向这些"洋鬼子"们行跪迎大礼,北京市民则"观者如堵",这座千年古都再度习惯性地展现了对战胜者的顺从,一如200年前跪迎清朝的辫子兵入城一般。半个世纪前,莫斯科为对抗拿破崙大军而实行的焦土抗战,在北京人看来,或许是太愚蠢了。
佔领军确定了礼部衙门作为签约会场,莫非是要给"不知礼"的"鞑靼人"上一堂生动的国际礼仪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