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师【二之2】

百年大师【二之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绘画
  • 大师作品
  • 艺术
  • 文化
  • 百年
  • 艺术欣赏
  • 艺术普及
  • 经典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个大师凋零,甚或污名的时代。

  举目四望,众声喧哗的当下,多的是所谓的「专家」,而少见真正的「知识份子」,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颓废的犬儒主义者」,却少见躬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师。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逆着中国百年凝目回望,历史烟尘处,依稀有一群孑然挺立的身影,闪烁光芒。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里的苦难记忆,也是诸子争鸣、大师迭出的辉煌时刻。他们不仅有着深切沉痛的现实关怀,而且保持着傲拔独立的志趣与人格。

  《百年大师》分为上下两册,用风气之先、家国情怀、文化基座、学术崑崙、狂狷名士、人文典范、思想行者、科学高峰、人间性灵和美的世界等十个关键字,试图还原一个个重要的时刻与场景,努力勾勒出百年来的百位大师。

  从器物到制度,从革命到启蒙,再到「救亡压倒一切」,这些大师往往满怀乌托邦式的激情,却每每在冰冷现实中折戟沉沦。这是「道尊于势」的残酷与无奈,也试炼着他们的智慧与嵴樑。百位大师走过颠簸的道路,在挣扎中迷失,又在失意后感悟,也为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思量与前行的座标。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回到刚刚过去便已尘封的百年历史,追赶尚未走远但已忘却的大师身影,让我们抱持着「温情与敬意」,一起静静体悟那些痛苦而伟大的灵魂,共同汲取那份超越时代泥淖的力量。

  「与大师邂逅,是一场伟大心灵的精采对撞;大师让我们渴望超越,瞻仰伟大,汲取智慧。」

  「一个人缺乏大师精神的滋养,灵魂是贫瘠的。大师如望文山,如瞻大河,大师让我们感悟人生,将生命洞穿;唯有真理才能直指人心,唯有经典才能超越。」

  郑贞铭教授与丁士轩以三年时间编着《百年大师》,以百年来两岸的大师,激励青年,以大师为典范。是价值混淆时代的指南,也是家长、师长指导子弟最好的典范。

  大师在校园,是一条最美丽的风景线。
  一百位大师,一百种典范;一百个故事,一百种感动。
远古文明的低语:失落的星图与时间尽头的回响 一、引言:文明的碎片与未竟的史诗 这是一部关于“边缘”的史诗。它不是关于帝国的兴衰,亦非聚焦于英雄的功绩,而是潜入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在时间洪流中几近消散的文明残骸中,探寻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智慧之光。本书聚焦于三个跨越数万年、地理位置相隔万里,却在某些核心认知上惊人地契合的“边缘文明”——亚特兰蒂斯大陆的最后祭司、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烛火僧团,以及南太平洋中一座被潮汐淹没的环形岛屿上的观测者。 我们所追寻的,并非传统的考古发现,而是那些隐藏在神话、民间传说与古代宗教仪式深处的“信息流”。我们相信,在人类文明的黎明前,存在着一种高度发达的、以非物质化方式传承知识的体系,他们的终结并非源于战争或瘟疫,而是一场宇宙尺度的“信息重置”。 二、第一部:潮汐之城的密码——“以太”的几何学 亚特兰蒂斯,这个在柏拉图笔下被赋予神话色彩的国度,其真正伟大的成就并非在于先进的机械技术,而在于对“能量的塑形”与“空间结构的理解”。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通过解读一组从巴哈马海底石阵中残存的晶体铭文(非DNA分析,而是基于特定频率的声波共振分析),重构其核心理论——“以太几何学”。 1. 频率与实体: 亚特兰蒂斯人认为,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更高维度信息场的一种“低频投影”。他们的建筑、工具乃至生活方式,都是围绕着如何精确地捕捉和引导这种“以太流”而设计的。我们将详细剖析其“共振塔”的原理,这并非我们理解中的发射塔,而是一种将特定心智频率放大至足以影响局部物理现实的装置。 2. 时间的非线性感知: 关键的发现集中于他们对时间的认知。他们不将时间视为一条单向的河流,而是一个可以被“折叠”和“重塑”的维度结构。书中收录了数段通过深度冥想重现的“时间路径图”,这些路径图揭示了他们如何预见并试图规避那场导致文明沉没的“能量反噬”。我们探讨了其社会结构如何围绕“时序维护者”这一特殊阶层构建,他们的职责是确保文明的“因果链”不发生灾难性的断裂。 3. 语言的“意图编码”: 亚特兰蒂斯语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词汇本身,而在于其语调和呼吸模式中蕴含的“意图编码”。每一个音节都携带着对信息场施加压力的指令。我们将分析现存的最古老的一段“颂歌”,解构其中隐藏的,关于如何稳定地界定并锚定一个“人工时空泡”的指令序列。 三、第二部:雪域的缄默——烛火僧团与“记忆矿藏” 当我们转向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冷褶皱深处,我们遇到的文明形态截然不同。烛火僧团的知识传承依靠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极致的心灵训练与生物记忆的纯化。他们与亚特兰蒂斯的区别在于:亚特兰蒂斯人试图控制环境的能量,而僧团则致力于消除自我以融入宇宙的本源能量。 1. 循环中的突破: 僧团的教义建立在对“大轮回”的深刻洞察之上。他们相信,每一次文明的兴起与衰亡,都是宇宙意识在特定维度上的一次“软件迭代”。本书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特定节奏的呼吸法——“空境呼吸”——来暂时脱离肉体的感官局限,接入一种被称为“本初记忆矿藏”的信息库。 2. “无名之书”的侧写: 僧团中流传着一部从未被完整书写、只存在于特定修行者脑海中的“无名之书”。我们通过对第十四代守秘人的回忆录(发现于1930年代的西藏偏远寺院)的交叉比对,描摹出该书的三个核心章节:关于“存在之初的振动频率”、关于“感知缺陷的修正路径”,以及关于“如何区分真诚的启示与心智的自我欺骗”。 3. 能量的“内化炼金术”: 僧团的知识体系是纯粹的生物化学与精神力学的结合。他们掌握了一种缓慢的“内化炼金术”,通过精细控制自身的生物电荷和神经递质的平衡,实现对外部环境的“静默感知”。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通过食物、特定矿物和声音频率的组合,将人体改造为接收微弱宇宙信号的接收器。这是一种与亚特兰蒂斯截然相反的“非侵入性”技术。 四、第三部:海中的信标——环礁观测者与“光之语法” 南太平洋的环礁文明,是本书中最难以捉摸的一环。他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石头或金属的遗迹,他们的知识载体是光线本身,以及海洋中特有的生物发光现象。 1. 生物共振与海洋媒介: 环礁观测者(自称为“潮汐的眼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们利用生活在特定深度珊瑚礁中的微生物群落,创造出动态的、可以自发改变形态的“生物信息板”。这些发光图案的复杂性远超任何已知的生物通讯。 2. “三色交错”的语法: 他们的语言体系基于三种不同波长的生物光——深蓝、翠绿和琥珀黄。书中首次尝试对这些光信号进行解码,揭示了它们如何组合以表达复杂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坐标。我们发现,他们记录的并非历史事件,而是对未来星体运行轨道的精确预测,这预测远超现有天文计算的能力。 3. 最终的警告: 在最后的记录片段中(通过分析一处被反复撞击的深海玄武岩上的生物荧光残迹推断),观测者记录了一个关于“维度渗透”的警告。他们认为,文明的终结并非源于内部的腐朽,而是外部存在试图通过信息层面的“污染”来接管物质载体。他们的最终行动是自愿地、有序地将所有文明信息“上传”至海洋深处的特定声波频率,以等待下一个“清洁周期”的到来。 五、结语:重叠的预言与未完成的传承 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复原”这些已逝的文明,而在于揭示它们之间惊人的共性:无论使用晶体、心性还是光线,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真理——物质世界是暂时的,而信息结构才是永恒的。亚特兰蒂斯试图驾驭,僧团试图超脱,而观测者试图隐藏。 这三条看似平行的路径,在某个我们尚未理解的时间节点上产生了交汇。它们的集体沉默,或许正是对当代人类文明最深沉的警示: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表象,而忽略了信息场中正在酝酿的、更宏大的变化?本书旨在为那些对“历史的缝隙”抱有好奇心的探寻者,提供一张审视我们自身位置的,跨越时空的地图。

著者信息

编着者简介

郑贞铭


  被誉为「新闻教父」,历任文化大学新闻系所教授、主任、所长,社会科学院长,国立金门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福建师大等校客座教授。并任中央社常驻监察人、《香港时报》董事长等职。

  曾获台北扶轮社「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曾虚白、成舍我、马星野、徐佳士共五位)
  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纽约世界中文传媒协会)
  五四文艺散文奖(台北,中国文艺协会)
  两岸交流特殊贡献奖(香港传播文教联会)
  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北美华人记者协会)
  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

丁士轩

  1980年代出生,先后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居北京,致力于口述历史研究和媒介批评等。

编绘者简介

汪士伦(雨)


  先后进修于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曾就读于湖南工艺美院、江西师范大学。多年来致力于空间艺术教研与设计实践,擅长钢笔水彩画,曾写生考察欧洲、 俄罗斯、台湾等地,尤其关注世界各地民居建筑与环境。致力于「空间道」艺术设计哲学探索,主要编辑出版《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作品集》、《空间道之走向设 计》、《百年大师》等

  主要荣誉:
  二○○○年书法作品入编《新世纪书画新人新作博览》
  二○○三年书法作品获《中国青少年书画全集》征集金奖
  二○○四年第八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一等奖
  二○○四年创新才能一等奖(江西师范大学)
  二○一○年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手绘设计铜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图书目录

第6部 人文典范
马相伯 生死护中华
张伯苓 中国不亡,有我!
梅贻琦 大学在大师,不在大厦
蒋梦麟 有魄力,有担当
潘光旦 位育概念的标本
杨振声 启蒙老师
马约翰 强国必先强种
马寅初 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
张其昀 美哉中华,凤鸣高岗
谢孟雄 人文生活化,生活人文化

第7部 思想行者
张元济 昌明教育平生愿
王云五 有脚的百科全书
丁文江 等到机会,努力去干
张季鸾 布衣而为天下师
成舍我 终身的记者
曾虚白 一颗明烛真理的心
萧 干 未带地图的旅人
台静农 新文学的燃灯人
林海音 台湾的半个文坛
高信疆 纸上风云第一人

第8部 科学高峰
吴大猷 中国物理学之父
华罗庚 圆与切线的位移
童第周 中国人不是笨人
钱学森 中国航太之父
杨振宁 当尘埃落定之后
李政道 自尊向上,不进则退
丁肇中 苦、智、趣
李远哲 物理学界的莫札特
朱经武 要经常睁开眼睛
杨永斌 要做,就做到最好

第9部 人间性灵
沈从文 非常非常的「平常」
张恨水 民国第一写手
老 舍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梁实秋 一朵鸡冠花
徐志摩 毕生行径都是诗
林徽因 人间四月天
张爱玲 一袭华美的袍
冰 心 爱在右,同情在左
苏雪林 半生「反鲁」
余光中 与永恆拔河

第10部 美的世界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齐白石 寂寞之道
张大千 一生江海客
徐悲鸿 悲鸿生命
梅兰芳 关于中国的一个幻想
程砚秋 闯必有饭
曹 禺 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
欧豪年 宇宙万象,奔赴腕底
白先勇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怀民 天意眷顾倔强的人

推荐文○1 寻找大师/葛永光   
推荐文○2 百年大师,百年树人/李天任   
推荐文○3 大师典范/李金振   
推荐文○4 永恆的价值/宋晶宜   
推荐文○5 「大师」.引路/赵俊迈   

代编后语 北京,那个骑单车的阳光男孩/郑贞铭
谢辞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文1

寻找大师
葛永光(前监察委员,台大政治系、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我常思考:为什么?

  也许,这是一个无法产生大师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速成的时代,一切都讲求快速,而大师则必须经年累月,能耐住寂寞的钻研知识和追求真理。

  也许,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而功利的时代是不易产生大师的时代,因为,功利容易使人利慾薰心,容易使人在追逐名利中,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与道德反思的能力。

  也许,这是一个无法产生大师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不重思想的时代,没有思想的激辩,就无法产生具有深刻思想的大师,而大师却是能启迪我们思想,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人。

  也许,这个时代不易产生大师,因为没人愿意培养大师,也没有多少人尊重大师,而大师是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来滋养的,也需要一个尊重大师的环境来养成。

  得到诺贝尔奖,并不代表是大师,只代表你是那个狭窄知识领域的杰出专家。如果挟着诺贝尔光环,什么都沾,不知也当知,更可能误了国计民生。

  一个知名的、着作等身的学者,并不代表是大师,只代表你是一个出色的专业研究人士。

  当然,那些政治人物、名嘴、企业家、各界名人,更不能忝列大师之林。

  也有人说,我们社会不乏大师。譬如,我们有行销大师、面包大师、宗教大师、经济学或管理学大师、算命大师等,这些当然都不是我们所谓的大师。

  一个大师,必然是中国古人所谓的经师与人师,大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以己身示范,做为道德的表率,如同《论语》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大师不仅是有学问、有知识的人,而且是有道德,又能以道德表率来化育青年学子及一般市井小民的人。

  一个大师,不仅是有知识和道德的人,更是一个经过人生历练,对人生有深刻体会而能自成一套思想体系,并以此思想体系启迪众人,指引人生价值方向的人。

  一个大师,也是一个充满人道关怀,终身致力于完善社会,使更多人受惠的人。

  其实,我们社会并不乏这样的大师,只是,没人重视寻找和发扬大师精神的工作。

  原本,这是政府应该做的工作。如今,却由郑贞铭老师寻找了一百位大师,做为后人效法、学习及「见贤思齐」的典范。这是一件有价值而又有意义的工作。

  从前面所说的大师的标准,郑老师本身也可称为是大师。他一生致力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着作,并在海内外各地,特别是海崃两岸遍地耕耘,而在文大新闻系培育英才尤多,他的言行作为影响不少青年学子。他的报恩思想、弘扬「大师」的精神与理念,相信对后人都会产生无比的影响。因此,由大师来寻找和撰写大师的故事,应该是别有意义的。

  谨借此短文,祝贺本书之出版,也表达对郑老师之敬意。

推荐文2

百年大师,百年树人
李天任(中国文化大学校长)


  《管子》「权修」中这样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便是今天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的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当面对郑贞铭教授这本「百年大师」巨着时,不由得兴起「百年生机」、「百年明灯」与「百年树人」的雄心触动,澎湃于胸臆之间,无疑的,这正是「百年大师」所产生引领前津的深刻激励。

  站在人类千万年历史长河里,百年,只是弹指之间;回首中外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而今安在?然而,时代的巨轮永远以前人足迹为转动轴心向前推进,这「轴心」由谁奠基?由谁打造?谁来传递?谁来传播?谁来传承?谁来传扬?

  一连串的问号,其总结的答案,我们可以在「百年大师」这本巨着中找到。

  虽是弹指之间,大师们的影响可传之万世万代!因着他们,时代的巨轮才有坚固的轴承,永不停止的向前推进。

  大师,是为我们燃灯照明的人!

  台湾的大学院校教育不论制度上、程度上,这些年除了本身停滞不前,对外也显然失去竞争力,在全球性评比中,且不论欧美、澳洲、日本,即使邻近地区如南韩、新加坡、香港乃至中国大陆相比较,台湾都远不如前,这个危机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极为忧虑的。

  媒体报导,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二○一四年全球人才竞争力的报告,对六十个国家的评比结果,台湾从二○一二年第十九退步到二○一四年第二十七,与邻近地区相比,落后于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其中「大学教育」差异最甚,新加坡第四,香港第十三,马来西亚第十四,而台湾是第三十一。

  「数字会说话」,上面的数字告诉了我们一个警讯:百年树人的伟大工程,我们台湾遇到严峻的困境。

  困境当前,有识之士莫不忧且惧,忧民族种子的枯萎,惧国家发展的衰颓!

  「百年大师」书中述及,台大前校长傅斯年先生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首次主持该校校庆,致辞中表示要「纯粹地为办大学而办大学」。他以荷兰哲学家史宾诺莎认为的「宇宙的精神在于追求真理」的概念与师生共勉,「我们贡献这所大学于宇宙的精神。」

  这段文字,已然为今天台湾高等教育应秉持的理念,有了明确的指引;或可为我辈解忧。

  傅先生展现的就是点灯人为后代照亮的最佳例证。

  书中另有蔡元培先生的一段纪载,值得吾人警醒: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就任就职演说,与北大学生约法三章:一是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是砥砺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心励人」;三是敬爱师友,「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相互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

  「大学生」该如何把握人生最精华的时光受最有价值的教育,蔡先生言简意赅的指引了正路。其实,他也为教育工作者燃亮了明灯。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当时的北大其实是一副腐朽破败的烂摊子,朝野期待蔡先生能「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代」。

  我们也期待郑贞铭先生的「百年大师」问世后,不但在校园里广为流传,也在社会上蔚然成春风、沛然如春雨,能够「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代」!

推荐文3

大师典范
李金振(国立金门大学前校长)


  我的恩师郑贞铭教授,虽然真正授业时间只有一年,但却是终身受益。那是民国五十九年,我和古宁头同村同学李福井同时考取同一个学系--文化大学新闻学系。系主任郑贞铭没大我们几岁,但从每週的师生谈话时间,郑主任训勉的内容,教导为学与做人的真谛多于系务报告。同时,念兹在兹地提起其在政大新闻研究所时的恩师曾虚白、谢然之、王洪钧等教授的身影。此外,并规定每週阅读名人的鉅着,如《剑桥倒影》、《又来的时候》、《燃烧的火焰》等,并写读书报告。

  我出生于烽火漫天的古宁头战役,成长于「八二三」砲战火药味尚未完全消散的金门战场,平日所接触的大多是军人武士,脑海里充满着两岸肃杀之气。俟来到华冈殿堂,聆听郑主任情词殷切地介绍国内外大师的风采,对于犹如一张白纸的我们,耳提面命所期勉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亦如海绵般地全盘吸收,也成了我日后做学问与服务公职的础石。

  吾师郑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无爱不成师。」「爱」成了他在大学任教半个多世纪的原动力。欣闻吾师致力于我国百年大师的编撰,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要帮助青年朋友的成长。郑老师有鑑于一般青年学子沉迷于电脑、手机,丰富的资讯并非全是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如何将资讯过泸成知识,再由知识提升为智慧,亟需典范人物的模仿与学习。

  惟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时间益发不敷分配。要学生阅读每一位大师的相关着作,几乎是缘木求鱼。于是,郑老师突发奇想,召集多位贤达学人,着手于百年大师的人生精华,先阅读每位大师的着作和相关的报导,再深入浅出地以四千字描绘大师的风范。言简意赅,是不可多得的新构想。

  吾得知此一构想,喜不胜收,立即吩咐金门大学李钖捷教务长,着手将之规画为通识教育的课程。透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借以缩短青年学子与大师的距离。因此,本书堪称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教科书,谨此郑重推荐,并对恩师郑贞铭教授的用心良苦与辛劳,致上十二万分的敬意。

李金振 谨志
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推荐文4

永恆的价值
宋晶宜(文学家兼报人,前《民生报》总编辑) 


  郑贞铭老师是我在文化大学新闻系的系主任,他和我的师生缘,不仅仅是华冈山中岁月的四年,一直延续了四十多年至今。

  在大学时代,郑老师总是催着我们读名人传记,也常常邀请新闻界的名师来校上课、演讲。他总说,从名人的身上,可以学到受益一辈子的榜样,那是千金难买,万金不换的财富。

  这些年,只要看到郑贞铭老师,他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演讲;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作。其实,这是他大半生始终都在做的事。

  近几年,他足遍大江南北,听到他去金门,去上海,去北京,去长沙,去厦门,问他哪儿好吃好玩,他全不在意,也说不上来,总听他神采风扬地数说哪个门生,哪位义子如何如何,因为,他还是在讲学,还是在写作。

  春风化雨,桃李门生就是他的生命。无爱不成,无书难寝,就是他的生活。

  三年多以前,郑老师经历一场心脏手术,几乎是从鬼门关里走一回,当他出院之后,大家都以为他这次该好好休息了,没想到未久,他又四处奔波,不但举办「大师讲座」,还孜孜于「百年大师」鉅着的出版。我勐然领悟,对郑贞铭老师而言,大师典范、大师精神真是永恆的动力,也是永远的价值。

  去年中秋节,适巧我们都在北京,有机会和郑老师及其义子士伦、士轩、孟涛相聚,看见他们亲如父子,热谈「百年大师」的创作历程,当时连出版经费和稿费都没着落,他们已花两年多时间,完成近四十万字的百位百年大师的故事及画像,当时深受感动,甚至有些震撼。

  在滚滚商业红尘里,怎么还有如此执着的「傻子」?

  他曾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坚强的意志及坚定的内心为主宰去任事,不为任何慾念动摇,不受任何外力摇撼。

  他们在写到陈寅恪、吴宓教授时,为他们的晚年遭遇因感动而落泪。他告诉我,写蔡元培时,他和士轩至少读了近四十万字的资料,才浓缩出近四千字的精华,每个大师的写作几莫不如此。而汪士伦也不知花多少时间,找了无数史料,才画得出栩栩如生的大师画像。

  什么是师生情谊?如父如子,如兄如长,就是他们如此这般。

  多少个深夜秉烛畅谈,都是为了让「百年大师」的精神复活再起,这样的认真、这样的尊重,岂不更是了不起的情操?

  郑贞铭老师的名言「小小的教室,大大的世界」,曾深深启发无数人的心灵,如今「百年大师」鉅作的诞生,我衷心地想,每个图书馆,每个教室,每个办公室,每个家庭,每个华人,都应该拥有这本书,因为它说的不单是大师的故事,它谈的是中国人的典范,它说的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值得世代流传。

推荐文5

「大师」.引路
赵俊迈(现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大师」的界定并不简单,因为他在今天社会上被滥用了;如果,简单的叙述这个名词概念,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伟大的导师。

  根据记载,「大师」初始是对佛的尊称。后世遂延伸尊称有德的佛门龙象。

  「有德」的高僧,才会被敬重,这是被尊为「大师」的必备要素;因此,在这里,原本的名词界定已然升高为「意义」的界定,「德」诚然是「大师」的核心价值。

  贞铭先生的鉅着《百年大师》,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跃然纸上的不单单呈现出大师们的绝代风华和傲然风骨,更深层的是承载、传递了这些大师们由内而外彰显的「厚德」--以君子之光辉容载万物的伟大德行!

  具厚德者必有大爱、大仁、大智、大勇。

  贞铭先生五十年前参与文化大学(学院)新闻系之创办,半世纪的青春岁月奉献给新闻教育事业,而先生所坚持的教育理念,始终秉持「人文思想的扎根与发扬」,先生曾说:「深感人文与社会知识在新闻教育中之重要,人文思想有理性的思考,亦有人性尊严的颂扬,一个有理想有贡献的新闻工作者,理当有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准此,以现代的思维与观点来观照,有厚德的大师,自是充盈着人文关怀、散发人文精神的仁者、智者、勇者!

  书中大师行列里,蔡元培、胡适之、钱穆、曾虚白、林语堂、张其昀、林海音等等都在近百年历史恆河中,留下让后人景仰的足迹。他们羽扇纶巾、风流潇洒的身影,让人不得不与力拔山河、叱咤风云的大英雄相比较。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在那个时空里,不约而同地在各个角落、阶层、事业、领域中,各自发挥着他独特的光、与众不同的热,他们发挥惊世才华,产生威力无比、成就长远影响,有的是惊天动地如成吉思汗、项羽、拿破崙、孙中山等英雄豪杰,有的则如春雨无声润物绵长,古有孔孟、老庄,西有亚里斯多德、达文西等才德智者。

  「百年大师」中的主角,多属春雨润无声的厚德君子。

  他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则历史故事,而是「有为者亦若是」的鲜活典范。

  社会的巨轮不会自转,必有巨人推动,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自诩是推动转轮的巨人。

  反观今天的时代青年,有几个人愿挽起袖子担此重任?

  不知是时代变了,还是青年变了,当兴起此一浩叹时,请拾起这本《百年大师》,借着大师不朽的精神给自己加持,沾染一些他们的智慧与胸襟,让自己检视丢失了哪些人文精神、欠缺了哪些人文素质?

  友人e来一句名言,用在贞铭先生出版这本鉅着的用心良苦、以及书中阐扬的大师精神,是肯綮的註脚,名言文字很简练:「爱的最高境界是引路。引路,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心地坦荡、胸襟广阔的大爱。」

  「百年大师」传播给这个世纪、这个社会的正是这种大爱与厚德。

  除了书中的先哲、前贤之外,着述此书的贞铭先生本人也是承先启后、百年树人的大师!

  向大师致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百年大师【二之2】》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宏伟的画卷和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凡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师们的形象。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隐藏在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那些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以及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所经历的跌宕起伏。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它仿佛在告诉我,这些大师们的精神和思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而是以某种方式延续至今,继续启迪着后人。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下所能产生的共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引发我深刻反思的内容,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胸怀,去拥抱艺术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光辉。

评分

拿到《百年大师【二之2】》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封面那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风格所吸引。这种低调的设计,反而更能引发我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花哨的书籍那样哗众取宠,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内敛、更具思考性的表达方式。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是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会深入到大师们的心灵世界,去探寻他们创作的源泉,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们艺术灵魂的关键经历。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尤其是关于艺术和历史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大师们所处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期待着,能够从中看到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诞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超越时代,成为永恒的经典。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非凡的人物,他们或许在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不同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就,更是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寂寞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的。

评分

“百年大师【二之2】”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藏宝图的另一半。我之前可能接触过关于艺术史的某些片段,或者对某些大师的作品略有耳闻,但总觉得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二之2》这个后缀,更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个系列中的延续,它可能是在我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视野,去连接那些看似零散的大师们的故事,去理解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那些发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大师们的故事,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他们的作品、思想和人生经历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渴望从中获得关于如何看待艺术、如何理解历史、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启示。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间的对话,仿佛我正要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去聆听他们的智慧,去感受他们的激情。

评分

看到《百年大师【二之2】》这个书名,我不禁对“大师”这个词有了更深的联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是那些作品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人,还是那些在自己领域内达到了登峰造极,引领了时代风潮的人?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列举一些名字,更重要的是去分析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去解构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特质。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成功”背后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以及他们在面对质疑和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韧性。书名中的“百年”二字,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时间的厚度,它似乎在告诉我,这些大师的故事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依然闪耀着光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辨识出那些真正具有持久价值的艺术和思想,并且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百年大师【二之2】》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巨匠们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百年大师”这样的命名,无疑是在承诺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辉煌的窗户。这本书的名字,更像是一个引子,它暗示着我们将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些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足迹,去感受他们曾经的思想碰撞、艺术追求以及可能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荣耀。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名字拉近,让他们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我期待着,能够从中窥见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里,用他们的才华和毅力,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这些财富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也许,它会以某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经典之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掩埋的细节,让我对这些“大师”的认知,能够得到一次深刻的刷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