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一九五一~一九九九)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一九五一~一九九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任凭时代的洪流如何沖逝,
也动摇不了他们立下的根基。

  走过生命的高峰与低谷,
  在环境、文字与思想的拉锯之间,
  都绽放着恆久坚毅的芬芳,
  直到最后。

  冰心(1900-1999),中国现代着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奠基人、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中文坛,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的女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翻译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吴文藻(1901-1985),中国社会学、民族学的奠基人,「燕京学派」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他的「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在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1929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文博士之后,回到北平燕京大学任教,与冰心结为连理,成为一对在文坛与学界璀璨的双子星。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全景式的视角描写了他们在民国时期多难岁月中的生活、爱情、事业与创造。不仅具有自由诗意的叙述魅力,更具有真实人性的诉说光辉。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全景式的视角描写了他们在民国时期多难岁月中的生活、爱情、事业与创造。不仅具有自由诗意的叙述魅力,更具有真实人性的诉说光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炳根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92年发起成立冰心研究会,任秘书长,巴金出任会长,开始筹备建立冰心文学馆。1997年8月,冰心文学馆开馆,任常务副馆长、馆长。在冰心研究会成立之后,由当代文学研究,进入对冰心和现代文学研究,开始了二十年的学术生涯,接触、阅读、研究了冰心、吴文藻所有的着作以及尚未公开出版的日记、笔记与书信,寻访过冰心吴文藻在全世界生活过的地方等。

  主编自五四运动以来冰心研究的系列丛书《冰心论集》(十册),着有评论集《特性与魅力》、《逃离惯性》;专着《冰心:非文本解读》、《冰心:冰心非文本解读(续)》、《郭风评传》、《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传记《永远的爱心──冰心》、《世纪情缘──冰心吴文藻》、《爱是一切:冰心》、《林语堂:生活要快乐》;散文随笔集《慰冰湖情思》《雪里萧红》等二十余种。

图书目录

第八章 归来之后
1,隐居天津与北京
2,吴文藻的特殊任务与任职
3,冰心浮出水面
4,新中国的形象大使
5,抛别昨日走进今天
6,工作着并渴望振作
7,反右运动:号召鸣放
8,图书馆与社会学
9,反右运动:组织鸣放
10,烟花三月下扬州
11,反右运动:「逼宫」鸣放
12,反右运动:政治战略家的心理分析
13,反右运动:反击开始
14,反右运动:认罪之路
15,反右运动:立此存照―检讨、批判、揭发告密文本
16,反右运动:「洗脑」―右派分子精神分析及后果
17,反右运动:冰心为何没有打成右派分子
18,归来之后的写作

第九章 向左转,开步走
1,大跃进中的《再寄小读者》
2,社会主义学院:除旧布新
3,十年大庆的礼物
4,「紧箍咒」下的「特权」
5,西方阅读与东方忏悔
6,广西的「四清工作队」
7,江西的红色之旅

第十章 十年「文革」
1,穿不透的烟幕
2,红色风暴来临
3,谢进作协「黑窝」
4,吴入民院「牛棚」
5,来到向阳湖
6,干校「三一堂」
7,从《六次危机》到《世界史》
8,尼克森「带来」的客人们
9,和北岛―「因为我们还年轻」
10,重访日本
11,《世界史纲》中译本的产生
12,归去来兮―来了的与去了的
13,天崩地裂 大悲大喜

第十一章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1,摘下「紧箍咒」,放开思想
2,控诉与思考
3,「救救孩子」与《三寄小读者》
4,恢复社会学
5,灵魂深处的慰冰湖
6,最后一次出访
7,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8,房子‧稿子与心情
9,念旧‧亲情
10,为社会学做出的最后努力
11,和青年作家:刘心武、张洁、铁凝、王安忆
12,遍地冰心:出版与再版、赏析与研究、访问与描写
13,难产的「自传」
14,最后的吴文藻

第十二章 爱恨交集
1,「我」与吴文藻的再生
2,恬淡自在,随意而作
3,为士人请命,为教育唿喊
4,南北唿应
5,以猫为伴
6,再求民主
7,学生爱国,我爱学生
8,依然故我
9,现实与梦想
10,信中情,词中趣
11,精神驿站
12,精神家园
13,最后的荣誉
14,世纪的告别
幸福的写作(后记)

图书序言

幸福的写作(后记)

  朋友知道我在《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冰心吴文藻年谱长编》写作的长路上跋涉,均以辛苦与保重慰我,我在致谢之余告之,不是辛苦是幸福,希望慢慢品味这种幸福。

  幸福不是一句虚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享受。当我每天凌晨五六时开始,在安静的灯光下,在晨曦的微光里,与冰心吴文藻这一大批民国文人细语交谈,我便穿越那漫长的时空隧道,进入到了自由广阔的天地,从福州的三坊七巷到烟台的海隅山陬,从扬子江到清华园,从五四运动的唿喊到慰冰湖畔的细语,从燕园的旖旎风光到边陲云南陪都重庆,再到战后一片瓦砾的日本,沿着他们的生活道路,走进了一个世纪的文学界、学术界、思想界与政界,感觉就像和其间的人物生活在一起,为他们的文学创造、学术追求而兴奋,为他们的落难与苦难而心酸,为他们的良知与正义而感动,为他们的认真、执着、精致、诙谐的生活情调而感叹。由于我所写的冰心吴文藻,并非是一主一从、一前一后,而是文学与社会学两个领域并立的双峰,他们既有交汇更有分开,各自的领域名流云集,我要在文学上为冰心言,要在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上为吴文藻言,这对我的知识结构、智慧、学识、才情、人品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喜欢面对新的领地,我在文学与学术之间游来游去,我以文学的心情与笔墨,以学者的严谨与求实,尽情的描述展示他们的文学精神、学术品格、人物性格、社会与历史的影响与地位,每回停歇,望着窗外的春花秋月,油然而生满满的幸福感。

  为了获得进入这一自由而空阔天地的资格,首先必须重返时光隧道,并在隧道的每一个节点停驻,看看他们生活的场景,闻闻生命的气息,理理他们文学作品的创造、学术流派的建构,身临其境,从而也让自己沾了一点世纪的色彩与风霜,优雅的、甜美的、悲愤的、酸楚的,以便当你走入其间,不会让他们感到你是外来者、不会感到隔膜与陌生,甚至将你视为其中的一员,同意你在他们的客厅、书房,甚至在一张餐桌上用餐,和你说话,与你做心灵的交谈。为此,我阅读了冰心与吴文藻发表的全部作品、论文与学术着作,发掘了沉睡在故纸堆里的佚文,研究过所能找到的作品与论着的手稿与手迹;阅读、整理、主编了自冰心登上文坛、吴文藻走进清华园后所有的对他们评论与研究的论文、论着;主编了《爱心》杂志,发表文学界、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走访了他们在世界上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福州、上海、烟台、北京、昆明、重庆、东京,那怕是他们访学、访问的所经之处、短暂停留之地,尤其是对吴谢在美国留学的威尔斯利、康奈尔、达特默思、哥伦比亚的校园、宿舍与图书馆,对旅居东京的麻布使馆区的大街小巷,进行过仔细的考察,每每都是留恋忘返,总是希望有可能多的时间浸泡其间;我未亲见吴文藻教授,弥补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访问他的同事与学生,包括雷洁琼、费孝通以及他们的子女;自1991年之后,我与晚年的冰心有长达十年的接触与交谈,虽不能时常陪侍一旁,但每年必有二三次的面见,每一回,都曾做详细的现场记录;尤其是我阅读了记录他们心路历程的笔记、日记、书信、档案以至家庭帐本、碎纸头的涂鸦等等,一次次为现场与心灵的点滴而深思、而沉醉、而震撼。这一切,在这两本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疑,这种获得「资格证」的道路是漫长的,大致是四年本科、三年读研、三年读博、十年的博士后,如此漫长的求学之路,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与此同时,我还必须取得供养这种漫长的「求学之路」所需的一切,为此,我投入了我的全部智慧、才华与感情。我曾说,这两本书是我动用了「二十年积累、六载耕耘、一生才华」的成果。

  作为年谱,自然只有记录,我能做到的是尽可能保持历史的细部、文化的细节,叙述从生活的角落、尘封的档案、遗忘的佚文、久违的话语中发现的每一个细节,追求一种主桿下毛茸茸的质感。而对于传记,则不然,我将传主作为速描的对象,将历史、现实、政治、文化作为人物生存的环境,人物与事件,一旦进入我的描写视野,它就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我的主观精神投射下的文学叙述。不讳言,我有我的思想与观念,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学术与道德的,我的主观精神,在传主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发,也可以说,再也找不到两个这样真实的人物载体,来表达我的思想与观念了。为此,我深感荣幸!

  在我「求学」的漫漫长旅中,我同时还做了一生中引以自豪的事情,发起和主持建设冰心文学馆,在地球的空白处,落下了一个永久的标志,点燃了一盏温暖的明灯。也可以说,建造与管理冰心文学馆的过程,与我的「求学」过程,交织并行,我追求冰心文学馆的温暖明灯与《玫瑰的盛开与凋谢》中的艺术形象,相辉相映,永存大地!

  当我在传记最后一行敲下最后一个句子时,我请我的家人与朋友来到我的书房分享,合影留念。二十余年来,我的妻子周建业一直与我同行,付出青春,也分享幸福,我要特别地感谢她,再说一遍,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一切。冰心的家人,尤其是女婿陈恕、女儿吴青,总是有求必应,冰心研究会、冰心文学馆的同仁,先后加入到我的同行行列,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支持着我,没有他们,独行无伴,漫漫长旅,无以想像,因而,我要再说一遍,我感谢你们,我爱你们!

2014年6月24日于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

图书试读

第八章 归来之后

1,隐居天津与北京


印度轮船并没有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它从横滨出发,沿台湾海崃岸线,驶向了英属殖民地的香港。冰心在离开日本时,曾放言,需要到香港治装,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没有人怀疑。在香港,冰心吴文藻一家上岸了,立即便消失在万家灯火之中。

有关情况,我在另一本传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吴文藻和冰心搭乘的印度轮船在香港停靠后,国内的有关人员已经做出安排,将他们接下了船,当时香港移民局对过往人员控制很严,必须有人担保,方可入境,有关方面请了已经定居香港的原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马鉴先生出面担保,马鉴先生便让他的儿子马蒙前去办理了有关手续,海关才准予入境。为了躲避台湾方面的监视,保守回国的祕密,吴文藻和冰心没有住进宾馆、旅社,而是在友人家住下。他们在香港退回了美国耶鲁大学的聘书与路费,感谢他们聘请的好意。之后,又在国内驻港机构的周密安排下,经深圳、广州,抵达天津,在紫竹林附近的一座小招待所里住了下来。

紫竹林是父亲谢葆璋求学天津水师学堂的旧址,这儿有家安全机构的招待所,现在成了他们一家四口隐居之所。冰心一家自从下船之后,便都由安全部门负责安排,并「约法三章」:不露面、不见媒体、不写文章。有关负责人告之:冰心吴文藻回到祖国,对新生的政权是个好消息,人民政府表示热情欢迎,但由于尚有任务需要执行、还有与二位相识的进步人士暂留日本,所以,需要隐名埋姓。以冰心的知名度,香港的媒体一旦嗅出,消息便会满天飞。从香港到天津,保密措施严密,一路悄无声息,连两个在自由世界生活惯了的孩子,说话也都压低了声音。已是高中生的大女儿吴宗远,在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门时,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激动得像母亲一样几乎成为诗人了:「这是我朝思暮想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黑暗走向光明/我感到眼花缭乱!」但再激动当时也没有说出来,默默地记在了心上,在一个早餐的晨光里,才含泪把它朗诵出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