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中国元朝,我的世界蒙古(共2册忽必烈的挑战+颠覆世界史的蒙古):日本人眼中的蒙古和中国人的不一样!

你的中国元朝,我的世界蒙古(共2册忽必烈的挑战+颠覆世界史的蒙古):日本人眼中的蒙古和中国人的不一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元朝
  • 蒙古
  • 忽必烈
  • 历史
  • 世界史
  • 日本视角
  • 中日关系
  • 文化
  • 战争
  • 游牧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中国元朝,我的世界蒙古: 日本人眼中的蒙古和中国人的不一样!
  蒙古帝国版图横跨欧亚大陆,
  他们被中国人称为「元寇」,是俄罗斯人口中「鞑靼的桎梏」,
  更是西欧人眼中的「野蛮破坏者」──这些看法都错了!

  从现代文明寻找被你我忽略的蒙古历史
  为蒙古帝国验明正身,翻转世界史观!

  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赏、日本学士院赏、三得利学院赏得主――
  杉山正明 Sugiyama Masaaki 撼动传统史学惊世鉅作

单书介绍

  册一《忽必烈的挑战:蒙古与世界史的大转向》书介:

  重新认识「元朝」和忽必烈。
  此书获颁三得利(SUNTORY)学艺赏(人文思想/历史领域)。

  对于中国人而言,蒙古是「元寇」;对于俄罗斯人而言,蒙古意味着「鞑靼的桎梏」,对于西欧人而言,蒙古则是以屠杀闻名的「野蛮破坏者」。这些看法都错了!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把真相从历史的迷雾和文明的偏见中释放出来,借此重新认识蒙古、元朝和忽必烈。

  ●忽必烈的继位,为什么是理解蒙古和世界史大转向的关键之钥?
  西元1259年,第四任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忽必烈宣布继承大汗之位,使得旭烈兀在伊朗自立为国,从而造成几个蒙古汗国的分化。这一局面,使得1260年成为世界史转向的重要一年。

  ●只有征服南宋,才能被蒙古共同体认定为唯一的统治者。
  忽必烈要如何在蒙哥去世后的权力竞争者中胜出?他不仅要在军事上击败竞争者,还得创下不世之功和巨大财富,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安定。这正是忽必烈必征服南宋之因,因为南宋国拥有当时欧亚大陆最大的财富与人口。自此,蒙古不再沿草原地带西征,而转为复杂地貌的南方。

  ●忽必烈的挑战不仅是如何攻下南宋,而更是保有其繁华,他做到了。
  他克服了地理上的「空白障壁」(指南宋和金对峙期间造成的荒芜中原)与「水的障壁」(指长江),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达成顺利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他兵不血刃,进入南宋首都杭州,并创造出更繁华的城市,让马可波罗赞叹不已。

  ●忽必烈对首都的构想——北京不是内陆城市,而是与海相连的巨大首都。
  在忽必烈的规划中,大都虽然拥有中华都市的外观,但内在机能上却是巨大的内港城市(即今日积水潭),透过运河和海洋连接,成为蒙古草原通往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这完全不是我们今天对北京的认知。此外,大都也充满了浓厚的草原气息和印度、西藏色彩。

  ●忽必烈对新国家的基本构想:草原军事力+中华行政力+穆斯林商业力。
  忽必烈政权一方面将草原军事力作为支配的根源,一方面又导入中华帝国的行政模式,以中华世界作为财富之源来管理。再利用穆斯林的商业网,创造出由国家主导的超大型商业流通体系。大元汗国是一个打破各地关税壁垒、由政府保护贸易安全、各地度量衡标准化,并以商业税为政府岁入的世界国家,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元朝」。忽必烈让草原起家的蒙古成了海陆帝国,也让欧亚大陆首度具备世界史的意义。

  ●蒙元为何「失败」?
  十四世纪长达七十年的大天灾,使得蒙古联合体走向瓦解;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当时,支撑忽必烈这一跨欧亚体系的技术手段其实非常低。一三六八年,大元汗国从中国境内退出,蒙古帝国迅速分化为大大小小的诸多势力。而明以后的中国,在一个已经蒙古化的体系里(包括疆域、行政体系等)以中华为名继续运作。

  这就是真实的蒙古。十三世纪初,以游牧立国的蒙古快速崛起,统合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明,为世界史开创崭新的一页;而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的第二次创业,即大元汗国,所建构出的世界国家及经济体系,更是对今日世界形成巨大影响。本书超越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有别于以往的蒙古、「元朝」和世界史。

  册二《颠覆世界史的蒙古》书介:

  真相不在历史课本上。你的「世界史」和「中国史」图像,实际上谬误多多。

  13-14世纪的蒙古时代,颠覆了世界史,而《颠覆世界史的蒙古》,则无情挑战了我们的历史常识。

  ◎世界史图像以十九世纪的欧洲为核心,其根基是善恶的对立,进步和落后的分野。然而游牧民与其国家所创造出来的历史,堪称是「另一个世界史」。十三、十四世纪的蒙古世界帝国,便处于这「另一个世界史」的顶点。

  ◎欧洲史观认为:世界是在西方地理大发现后才一体化的。错了!事实是,十三世纪末,人类史上首次围绕着欧亚陆海循环的交通网络,是蒙古人在和平状态下形成并掌控。若无「蒙古时代」,便不会出现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

  ◎蒙古人掌握的帝国大体上都是宽松的,而帝国变得接近嗜血、镇压、歧视、战争,乃是西欧殖民海外之后的现象。特别是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的各种帝国,几乎都取法欧洲。

  ◎游牧民推动的世界史,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匈人西迁,压迫日耳曼各族并导致罗马崩解,比较少知道的是,游牧帝国贵霜王朝连接起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在佛像的诞生和佛法的北传、东渐中具有关键地位。

  ◎蒙古对伊斯兰很不友善吗?错!在蒙古帝国的扩展中,穆斯林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调查、外交、劝降、谋略活动中,必有穆斯林参与,特别是征税和财务,几乎全部委任穆斯林官员。其结果是:蒙古与穆斯林以军事和通商的结合为主轴,形成了共生共存关系。这种完美折中调和,比今日的世界帝国美国与伊斯兰打交道的方式智慧得多。

  ◎「资本主义」、以「银本位制」为背景的纸币政策,这些早于近代的经济样貌,是在蒙古主导下出现的!蒙古帝国治下,还创造出形式统一的施令公文系统,以及负责翻译不同语言的机构,这是非常具有「近代」性质的事情。

  ◎蒙古杀伐无数?又错了!蒙古军整体而言乃是一直不战的军队,重视情报战和组织战。目的不是使他人降伏,而是使之「成为伙伴」(蒙古术语:成为伊儿il)。只要成为伙伴,就没有敌我之分。蒙古之所以令人惊骇的扩展,可以说是这个弹性自如的、豁达的国家观使然。

  再从蒙古等游牧民国家的角度看中国史,结论也令人大跌眼镜。

  ◎关于汉朝和匈奴,事实上,匈奴让汉王朝屈服,将之作为事实上的「属国」将近七十年。而汉武帝的北征,其实是为了推翻自己的「臣属」状态。汉匈战争由汉主动发起,长达七十年,结果在汉武帝殴后,由汉一方提出和平要求,才结束战争。我们一般持中国本位观,将汉朝视为善良的被害者,而匈奴是邪恶的加害者,这种解释实在是不可思议。

  ◎被归类为中华王朝典型的隋唐,无论王室还是国家,其实都和之前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鲜卑拓跋部一脉相连。坦白说,与其视为中国式的朝代国家,不如以拓跋国家之名来涵盖北魏到唐的五百年,才更符合历史事实。

  ◎契丹帝国和北宋王朝两国皇帝签署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使得契丹成为北宋的保护国,双方和平共存长达约百年。这否定了所谓「中华帝国只有一个」的刻板看法。而从近现代的眼光看,澶渊之盟也推翻了前近代亚洲不存在国界和条约关系的谬论。

  ◎就中华地区而言,形成统合的力量几乎都来自外部:蒙古人的大元汗国,实现了南北的再统合,而之前统合中华地区的,是隋唐这两个鲜卑系游牧国家。中间的几百年,则是辽、五代、北宋、金、南宋、西夏等分裂、多级、缩小版的「中国」。

  ◎忽必烈政权拥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型舰队,实行以穆斯林商人为主轴的国际通商和自由经济政策。十三世纪末,从中国东海经印度洋到中东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掌握于蒙古人之手,这一点在过去都被抹杀。也因为此,才有明初的穆斯林郑和下西洋。

  ◎青花瓷的钴蓝染料是伊朗特有,但瓷器则是中华特产,串联起这两种技术的,是同时控制了中华和伊朗的世界帝国蒙古。深蓝和白是蒙古的品味,青花瓷因此欧亚普及,调和成所谓的「时代的品味」。

  ◎从秦到清的历代王朝,通常被理解为是以中国为名的持续二千年以上的整体国家。其实若以各个政权为单位检视,就会发现这些王朝的规模、结构、内容、形态,彼此差异颇大。有的是北亚型、有的是中亚型、甚至还有包含北亚和中亚的巨大帝国蒙古,而不只局限在中华地区。

  种种挑战历史常识的结论,在《颠覆世界史的蒙古》一书中比比皆是。作者杉山正明指出,蒙古,是理解世界史的重要元素。一则因蒙古时代本身,乃是世界史上游牧文明的顶点;二则蒙古时代是世界史的分水岭,它开启了通往近代史的门扉;最后,蒙古时代在「世界史」上的意义,则是弥补了现有世界史图像的不足和结构性缺陷。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力求详实而引人入胜,且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具体内容。 --- 图书名称:《帝国风云:中亚大草原的崛起与回响》 内容简介 引言:历史的十字路口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鲜有哪个族群能如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那样,以其迅猛的扩张和深远的文化冲击,彻底重塑欧亚大陆的政治版图与文明走向。本书《帝国风云:中亚大草原的崛起与回响》并非聚焦于单一王朝的兴衰,而是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塑造了数百年间东西方互动格局的关键性力量——蒙古草原文明的诞生、壮大、融合与遗存。我们旨在描绘一幅广袤而复杂的历史画卷,探讨这些草原民族如何从边缘地带崛起,最终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庞大帝国,以及这些帝国对后世世界格局产生的持久影响。 第一部:草原的呼唤——起源与早期扩张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广袤而严酷的中亚草原,探究那些塑造了蒙古民族性格与军事思想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史诗,而是对一个游牧社会生态的细致考察。我们将分析部落联盟的形成机制、萨满教与草原信仰体系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以及军事技能如何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 重点章节将深入探讨铁木真(成吉思汗)崛起前的历史背景。他的统一之路,并非偶然的军事天才的爆发,而是草原内部权力结构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详细梳理了早期蒙古汗国的内部矛盾、与其他突厥部落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新兴的骑兵战术,突破了农耕文明建立起来的坚固防线。这一部分将侧重于技术革新——不仅仅是弓箭和骑术,更包括后勤组织和信息传递体系的革命性进步。 第二部:铁骑踏过之地——帝国的构建与治理 当蒙古人的铁蹄抵达中原、波斯乃至东欧平原时,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同一文化体系的对手,而是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儒家官僚体系、伊斯兰教法庭以及基督教王国的复杂政治网络。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蒙古统治者在征服后的治理策略。 我们挑战了“纯粹的破坏者”这一传统标签,深入探讨了蒙古统治者在不同地域推行的“因俗而治”政策。例如,在汉地,他们如何吸收并改造了成熟的文官系统来管理庞大的农业人口;在更西部的土地上,他们又如何与当地的伊斯兰教法学家和波斯贵族进行协商与妥协。 此部分将详细剖析“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元朝——各自的发展轨迹和内部的文化张力。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保持草原军事传统的ween,逐步接受和融合被征服地的宗教、艺术和行政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混合文明。例如,伊儿汗国在波斯的文化复兴、金帐汗国与罗斯公国的复杂互动,都揭示了帝国权力与地方认同之间的持续博弈。 第三部:文明的交汇点——丝绸之路的重塑 蒙古帝国的统一,意外地带来了欧亚大陆前所未有的政治连贯性,极大地促进了人员、商品、技术和思想的交流。本书将此阶段称为“Pax Mongolica”(蒙古和平时期),但我们强调,这种和平并非没有代价,它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却客观上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的早期进程。 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旅程不再是孤立的探险,而是大规模贸易网络的一部分。技术,如火药、印刷术、航海指南针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中亚向西方传播。同时,宗教和瘟疫(黑死病)的传播也构成了这一交流的阴暗面,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结构性危机。通过分析当时的书信、游记和官方档案,我们力求展现这一时期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第四部:遗产与回响——草原精神的延续 帝国的宏伟蓝图终将瓦解,但其留下的深刻印记却绵延至今。本书最后一部分审视了蒙古帝国解体后,其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融入新的历史叙事。 我们探讨了蒙古军事体制和政治遗产对后继王朝的影响,无论是明朝对漕运和驿站系统的继承,还是莫斯科公国如何学习和利用蒙古统治的经验来巩固自身权力,并最终建立起庞大的沙皇俄国。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草原文化中那种对流动性、对权力的绝对忠诚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如何在现代中亚各国的身份认同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结语: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 《帝国风云》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民族叙事和地缘政治冲突,去理解一个更宏大、更互联的历史进程。中亚草原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一段王朝兴亡史,更是全球化、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早期蓝本。通过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当代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深层逻辑与文化张力。这是一部关于权力、文化适应与历史持久影响力的深度历史考察。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杉山正明

  经历

  1952年生于静冈县,1974年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毕业,1979年取得京都大学东洋史学博士资格。之后任京都女子大学专任讲师、副教授。1992年转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副教授,自1995年担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迄今。他亦受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学术研究之外,曾参与1992年播出的NHK「大蒙古帝国」系列节目监制,并着有历史专书十余册。

  代表作及得奖纪录
  ◎1995年,以《忽必烈的挑战――迈向蒙古海上帝国之路》荣获三得利(SUNTORY)学艺赏。
  ◎2003年,以历年研究成果及着作,荣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赏。
  ◎2006年,获颁国家荣誉――紫绶褒章。
  ◎2007年,因《蒙古帝国与元朝》等书,获得日本学士院赏。

译者简介

周俊宇


  目前就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为博士班学生。

  译有《颠覆世界史的蒙古》、《忽必烈的挑战》等书。

图书目录

册一:《忽必烈的挑战:蒙古与世界史的大转向》

目录

第一部    追寻世界史的新面貌

1蒙古及其时代
蒙古的出现
眼目所及的欧亚世界
世人对蒙古时代的印象

2蒙古是中国文明的破坏者吗?
耐人寻味的解读
杭州入城的实际情况
没有「政治」的繁荣

3中亚及伊朗被破坏了吗?
成吉思汗的西征与「破坏」
中亚的「大屠杀」
中亚并未荒废

4俄罗斯的不幸是真的吗?
「鞑靼人桎梏」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评价
迈向俄罗斯帝国的道路

5元代中国是悲惨的吗?
压抑、搾取、人种歧视存在吗?
科举与能力主义的夹缝
元曲述说的事务

6责难与称赞
以文明为名的偏见
反作用下的「极端美化」

7世界史与蒙古时代
不确切的体系论
展望世界史的视角

第二部世界史的大转向

1改变世界史的那一年
阿音札鲁特战役
战役之后
两个蒙古汗国的对立
蒙哥的猝死

2忽必烈营帐
忽必烈的课题
混沌的东方
为何是金莲川
一种印象

3忽必烈与他的策士
蒙古的左翼集团
谜样的忽必烈
决策集团与实务部属
对中国的战略

4夺权的过程
鄂州之役
忽必烈之乱
世界史的大转向

第三部    忽必烈的军事与通商帝国

1大建设时代
以何为国家之范
第二次创业
「首都圈」出现
巨大的首都
与海洋相连的都城
运河与海运以及陆运

2系统化的战争
令人惊叹的襄阳包围战
南宋作战的难处
经略战争的思维
蒙古水师的出现
新武器「曼札尼克」
令人讶异的骨牌效应
一统中国

3跃居海上霸权
南宋的遗产
世界史上最早的海洋舰队
海洋与内陆衔接

4重商主义与自由经济
忽必烈政权的经营战略
国家收入来自商业利润
白银流通
通行欧亚的重量单位
纸币是万能的吗
「高面额纸币」是盐引
欧亚世界通商圈

5为什么未尽全功?
蒙古体系
过早的时代
作为记忆的体系
该是回首时

后记
学术文库版后记

册二:《颠覆世界史的蒙古》

目录

文库版前言
序章吾人身在何处?关注历史之眼
1全球化时代与九.一一
人类史上的首发事态/整合与多元的同步进展/蒙古「帝国」和美国「帝国」
九一一的意义/复甦的欧亚地缘政治学
2历史研究的大改革开始了
关注事实/特殊时代「二○世纪」/欧美型世界史图像的瓦解
一切从现在开始

第一章欧亚史的再思考
1十九世纪的负面遗产=「世界史」科目
创造「历史反派」的西欧史观/速成的教学科目「世界史」
日本的西洋史与东洋史/探索全球化时代真实的世界史图像
改变中的误解与偏见
2游牧文明另一个世界史
陆上最后的游牧国家─阿富汗/支尔格源自蒙古时代/
游牧国家乃多民族国家/游牧民推动的世界史
游牧民历史不只在游牧地区/前近代亚洲也存在的「条约」、「主权国家」
蒙古时代精神笼罩世界
3蒙古对伊斯兰作了些什么?
比较美国与蒙古的战争/蒙古破坏了什么?/引发恐怖的战略
旭烈兀的无血开城/「信徒之长」哈里发的消失/旭烈兀汗国带来了什么?
支撑蒙古帝国的穆斯林官员/蒙古造成伊斯兰「世界化」/成熟点!美国!
4「东亚」是近代产物
不解的东亚/历史上所见的东亚/「西方冲击」形塑的样貌/暧昧不清的「亚洲」概念
「册封体制」的幻想
5马可波罗真有其人?
超级名人马可波罗/交织的疑点/超越时空的马可波罗热/
「马可波罗」告诉我们的事─聚焦帝王忽必烈/移动的宫廷、政府、军队
伟大的帝王及纂位者忽必烈/关于「日本」

第二章文物与文学照亮大蒙古
1元代中国并非「文化蒙昧时代」
关注元代的眼光正在改变/蒙古帝国与大元汗国──欧亚大交流的时代
围绕着元代中国的两种角度/「混一」的中华与世界/图画所述说的东西交流
时代的品味
2与青花的邂逅
在托卡比皇宫博物馆/实物的冲击/连结伊朗与中国的蒙古
3《元朝秘史》的世界──牧民的心灵历史
历史与文学之间?/「苍狼」的形象/围绕着《元朝秘史》的谜团/蒙古人的心灵羁绊

第三章超越时空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蕴含的王权形象
1成吉思汗家族持续至十七世纪的权威
世界帝国「蒙古」的「印记」/不称「汗」的帖木儿朝
俄罗斯王室与蒙古的「血脉」提携/大元帝国的「后继者」大清帝国
2神圣形象如何形成?
被谜团包覆的前半生/蒙古时代史籍中的成吉思汗/映照在蒙古人心中的世界
民族英雄」是否复甦?

第四章人类史上的「帝国」
1美国是「帝国」吗?
2分类「帝国」
本章的立场与目标/源自日本的译语「帝国」/意指「皇帝」的辞汇
依「帝国」规模为别的分类/连贯「帝国」的要点
时序性的展开与不同地域的样貌/「地上唯一的帝国」确实存在吗?
3近代前帝国和近现代帝国的差异
各「帝国」是否存在差异?/观看人类史的视线

第五章欧亚中的日本史
1从大陆来看蒙古来袭
唯一一场由敌方发动的防卫战争/双重禁忌/蒙古来袭乃今后研究课题
不可思议的「元寇」/「元寇」与「倭寇」/笼罩欧亚的蒙古暴风
从草原到陆与海的巨大帝国/不战的军队/来袭军队为多人种混合部队
2鎌仓日本没有外交
大河剧「北条时宗」的时代考证/史实本身的疑点
关于国书──日本史家的深信不疑/当真是胁迫吗?
赵良弼携来近乎最后通牒的国书/世界与日本,以及外交
3大陆文化与足利学校的源流──足利学校演讲纪录
足利、曲阜与蒙古/尊重儒学的蒙古政权/孔庙、庙学、书院三合一
由拓本研究来看足利学校源流

第六章寻找看不见的历史
1探访东西的文献与风光
从中国山野到北京/与伊斯坦堡版《史集》相遇/以博斯普鲁斯海崃分界的不合理
2地球环境学、古典学、历史学
各自的情况/古典作品告诉我们的事/文理融合的绿洲计画
3历史与古典的邀约
所谓的「文学院」/男人的「滥买」与「浪漫」/数位时代的长处与短处
各种导读手册/始于松平千秋的译着《希罗多德》

单行本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首先被它富有现代感的书名所吸引。《你的中国元朝,我的世界蒙古(共2册忽必烈的挑战+颠覆世界史的蒙古):日本人眼中的蒙古和中国人的不一样! 》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抛向读者的问题,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叙事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同一段历史,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和情感投射。尤其是对于像蒙古这样一个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帝国,不同视角下的解读,必然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我特别期待书中的“日本人眼中的蒙古”部分,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从中国自身的视角来审视元朝,但很少有机会听到其他国家,尤其是距离中国如此之近的日本,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他们与元朝有过直接的冲突(如两次东征),也有过间接的影响,这种独特的视角,很可能揭示出我们从未注意到的历史细节和文化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们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蒙古帝国的兴衰以及它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大事件和影响深远的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元朝,尤其是忽必烈,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这本书的名称《你的中国元朝,我的世界蒙古(共2册忽必烈的挑战+颠覆世界史的蒙古)》就充满了张力,它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视角上的切换,从“中国”的视角看元朝,到“世界”的视角看蒙古,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我特别好奇“忽必烈的挑战”这个分册,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智慧。他作为一个蒙古的黄金家族成员,如何能够统一中国,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政治博弈、军事策略,甚至可能还有他个人性格和决策上的反复权衡。而“颠覆世界史的蒙古”则更加宏大,它直接点明了蒙古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我想了解的是,这种“颠覆”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贸易路线的重塑?是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还是科技的传播与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我展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元朝和蒙古世界。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解读元朝历史的书籍,而《你的中国元朝,我的世界蒙古》这个书名,以及“日本人眼中的蒙古和中国人的不一样!”这个非常有冲击力的副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在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同一个民族,会有怎样的不同解读和侧重点?尤其是对于蒙古这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叙事,在东方和西方,甚至在中国本土的不同群体之间,是否会有天壤之别?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它不仅要讲述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更要探讨蒙古民族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并且特别强调了“日本人眼中”这个视角,这让我非常好奇,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个曾经离他们如此近又如此远的帝国?他们对元朝的历史事件,对忽必烈的功过是非,会有怎样的评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史料和分析,能够拓宽我的历史视野,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让人觉得可能是一本讲述元朝历史的通俗读物,或是关于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壮阔史诗。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既有辽阔的疆域,也有深刻的文化交流,当然也伴随着战争与冲突。我尤其对忽必烈这位传奇人物的雄才大略和其治国之道很感兴趣,他如何在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中进行统治,又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世界史的蒙古”这个副标题,则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视角,而是会从更宏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审视蒙古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书中能有对蒙古帝国在东西方贸易、文化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贡献的精彩论述,毕竟,一个强大帝国的形成,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与发展。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介绍,都让我感觉到它在努力打破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一点尤其让我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我们固有认知、提供全新视角的历史书籍情有独钟。《你的中国元朝,我的世界蒙古(共2册忽必烈的挑战+颠覆世界史的蒙古):日本人眼中的蒙古和中国人的不一样! 》这个书名,以及它所包含的“忽必烈的挑战”和“颠覆世界史的蒙古”这些关键词,都预示着这本书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史书。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于元朝和蒙古帝国的一些刻板印象,试图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我尤其关注“忽必烈的挑战”这个主题,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所面临的挑战一定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有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更可能涉及到如何平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治理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挑战,以及忽必烈是如何凭借其智慧和魄力来应对的。而“颠覆世界史的蒙古”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世界史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蒙古帝国作为历史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帝国之一,其建立和扩张无疑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东西方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展现一个真正“颠覆”性的蒙古历史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