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记取历史,感怀情谊,珍惜所有 典婉的母亲是家母上海中西女中的同班同学,国共内战之后,她们先后来台。印象所及,张伯母与家母,几乎每年都会在台北以「老上海」的方式重温中西的情谊。我和典婉都算是近世纪迁台后新移民的第二代,因此彼此的家庭故事,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近年来,典婉悉心着手整理太平轮(号称「东方铁达尼号」)事件的记录,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悲剧,有着许多家庭痛苦的记忆。这个记忆因为时代的纷乱,让人无力抗辩,但她让消失六十年的海难史实真实呈现。
因近代清室不振,历经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至甲午战争,即使后来的洋务运动,仍然无法挽救颓败的古老国家,于是,春帆楼的一纸条约,开启台湾孤悬海外的命运。
尔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一连串战争,将国家推向更危乱的境地。虽然战争终告结束,但内战延续了国家因战乱而流亡的残酷命运。西元一九四九年前后,约有二百万人因着内战迁徙到台湾,这是人类史上少见的大规模迁徙活动之一。而太平轮事件这首时代悲歌,泣诉太平轮 着渡不过黑水沟的苦痛与血泪。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乡愁〉一诗中写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崃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越过海洋到台湾的辛酸血泪,其实早已超越世纪。我们现在记住这段因战火而造成的两岸大迁徙,就是期望国要盛、家要强,进而记取历史的教训,忘记仇恨,向前迈进。遵守历史的真相是人类反省的高贵情操。在此,我要向典婉表达由衷的敬意。她不仅让我们看到历史真实的面貌,也得以反省,我们从那个苦难年代究竟可以得多少经验教训。为其新作《太平轮一九四九》写序,寥寥数语,不只是基于对那个年代的感怀,也是感念张伯母与家母那份在大时代纷乱中挣得的中西情谊。
我们的幸福,只因为比那些带着心痛记忆的人更多一点福气。
裕隆集团董事长
严凯泰
推荐序
了解彼此的伤痛,更多的包容与关爱 从二二八事件一甲子,隔了两年,到一九四九一甲子,在我制作新闻专题,必须回溯历史洪流的过程中,两岸之间的时代悲剧,因着不同的情怀在内心深处交叠激盪着……感叹权力者的一念之间,让苍生百姓蒙受苦难;也感叹权斗者发动战争,让无辜人民颠沛流离。这些,都是痛苦至极的生离死别,且是一生难以抹灭的伤痛……
生逢不幸的血腥时代里,人民真切的故事就可歌可泣了;尤其,透过典婉的纪录片与书,让我了解到六十年前那一艘永远到不了基隆港的东方铁达尼号的故事,近千人在波涛狂浪中卑微的求生到最后窒息罹难……唉!你不能只知道大西洋上的电影铁达尼,却不知道咱们这块土地上太平轮的海上悲歌,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跟典婉的心情一样,我总希望透过更多人民真切故事的报导,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彼此的痛处与伤痕在哪里,让这块美丽宝岛上不再有分化与对立,而是有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可惜,总会遇上一些莫名的政治操作。但,没关系,至少这些点滴的努力总是可以积沙成塔吧!尤其,在探索六十年前的那一段被刻意尘封的故事中,我深深的感触是:再不写、再不报导,就来不及了。因为宝贵的生命一直在流失,当我们依着历史轨迹去寻找关键人物时,往往得到的回应是,这个人早已化为尘土、羽化成仙了;所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后代子孙且该善尽传承的责任,因为这才是让后人更明白,自己之所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人,有其独特的脉络与轨迹。
就像我常在电视节目〈福尔摩沙事件簿〉结尾时所说的,历史不能遗忘,经验必须记取!透过这些人民的故事,请从更多他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当有更多的了解与宽容;而每一个他者,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
三立电视台新闻部总编辑、主播 陈雅琳
二○○九年九月十五日于内湖
作者序
太平心愿,和解共生
──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 如果近千人在台湾的附近海域罹难,在今日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全台子民是否会如面对九二一大地震或八八水患那样地撼动心弦、感同身受?又或者能如怜悯南亚海啸或是四川大地震的灾民那般,即使面对陌生人,大家都能激盪起人溺己溺、热诚传送赈灾的情怀呢?
我们真能体会,那些沦为尸骨无存、新一代唐山过台湾的后代们的心境吗?我们是否愿意去体会,那一艘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的轮船上,其实有着比电影铁达尼号更真实、更感动人的事情发生着,不分阶级、省籍、年龄、性别,他们同舟共济,互相扶持直至灭顶。
如果只是因为他们与其二、三代,被冠上外省人的标签,只是因着与流亡政权来自同一块土地,而被判了隔离的无期徒刑,使得逝者得不到悼念、倖存者得不到祝福的话,我们又有什么能力去弥平分裂、和解共生呢?
逝者受苦的魂魄需要祈祷安息,倖存者及后代的暗夜哭泣需要被聆听,二○○五年「寻找太平轮」纪录片发表,既是献给一群无缘圆满、把台湾当作新故乡的新住民们,迟来的追思,也是献给华人世界中,能与其倖存族群者,移情同感、同体大悲的一份追思。
今年是太平轮沉没六十週年。
是一个被遗忘的记忆?
还是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喜欢旅行的我,每每由国外凝视台湾,总觉得这是一座孤独的岛屿,外部与内部双重的孤独,不仅在于她的独特历史与困境,在喧嚣的国际社会舞台中难被认识,也在于这些年来政治、社会仍陷于二元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恩怨之中,彼此互不信任。
新住民中,有人仍无法分辨现实中政治理想与文化认同的必要性,正如我们之间也有人无法分辨本土化与欣赏外国月亮的轻重一样。族群的认同,等待着我们耐心去移情共感、去感受他们备受战火煎熬的历史,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可能走出再度被迫害的不安阴影,不用再恐惧新的召唤,将会是另一个集体暴力与谎言的复制。
不讳言,在本省族群的某些人眼中,上一代的外省人,多少被称为集权体制的共犯。在二二八初期的动乱中,也有无辜的外省人被误伤与误杀。当流亡政权对上被害妄想症发作时,歇斯底里地拿上本省、外省做为检验主轴,以忠诚与否演变为蓝绿意识的对抗。
这些本省与外省族群各自的历史伤口,其实可以早早开始相互感受、移情治疗而结疤。可是,在许多选举场合,还是会发现情绪化标语游移。
因为选举的权力游戏及电视名嘴炒作议题,让政客在零合的现实压力下,惯以短线操作,以巩固基本票源,成为无奈的政治现象。
二○○○年秋日,因母亲逝世,起意想写太平轮与家族故事;二○○四年底,参与「寻找太平轮」纪录片採访,二○○五年,纪录片在两岸三地发表后的回响到书写过程结集,是一串漫长的寻找与等待。
多年来在漫长的採访过程中,最残忍的是,每一次採访,如同在受访者伤口撒盐,让人万分不忍与不舍。有些人提供了线索,再连络,却像断线的风筝。有些人勃然大怒,用力甩上大门,或在电话那头,冷冷地挂上话筒,两不相应。
有人问:妳是那个党派来卧底的?妳动机是什么?写这些故事有什么目的?无数次拒绝与误解,在採访中,意外成就了修行道场,我想上天悲悯,那么多人的未竟心愿,更令我惶恐莫名。
对一个书写者而言,受访者的记忆,超越了一切省籍、族群……每个人的生命及家族故事,因着太平轮,见证了历史。较为遗憾的是,在中国应该仍有太平轮的篇章,却因为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圆满完成,成为书中散落的一角,期待本书出版后,将有更多身影涌现。
只是这本书迟到了六十年。
从寻找太平轮的源起到事后追踪、访谈,我曾经祈盼:这样的题材,可以弭平两造的猜忌与不安,因为艺术和宗教一样,自古就担负起净化灵魂的任务,相信台湾的族群故事及生命记录,也可以像古希腊悲剧那样,值得被书写为震撼动人的叙事诗歌。
这些生离死别,早已超越世间私情、穿越生死瞬间,不论是以小说、口述历史或电影、戏剧的形式,是创作与阅听角色共同参与传颂,因为文化是最好的涤情场域,在「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的视野中,跳脱昔日党国威权的论述,瓦解族群话题的尖锐,唯有开放面对历史,未来才可能走出制式循环!
《太平轮一九四九》出版了,书中还原了太平轮的时代背景,生还者自述、受难家属的家族故事,以及曾经乘坐太平轮的记实追忆,书写这么多悲欢离合的篇章,脑海中总会浮现萨伊德说过「流亡是最悲惨的命运之一」。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历史来不及陈述的空白,一起迈向太平愿景,朝向和解共生为底蕴迈进,替换恶性对抗与猜忌,也是回首太平轮六十週年的期盼吧!
最后谨以此书版税,赠与太平轮之友成员,作为第一笔重建太平轮纪念碑的基金。吴漪曼教授、严妈妈(王淑良女士)、张和平女士……等受难者家属曾提及重建纪念碑的心愿,一直苦无经费,个人期待积沙成塔,早日达成受难者家属心愿。
感谢所有受访者、提供资料的家属,与长期打气、支援的朋友及亲人。
感谢商周出版编辑小组的爱心与耐心,以及所有推荐者的鼓励,让尘封历史再现。
深深一鞠躬。
张典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