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一九四九(增修版):航向台湾的故事

太平轮一九四九(增修版):航向台湾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优美易读的散文体,记叙大时代中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除提供珍贵史料、照片重塑历史现场外,更细腻生动的描写人性、情感,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一九四九年两岸的动盪时局,也为书中人物六十年来仍无法抚平的生离死别之恸而动容。

  ◎增修改版
  新增二版追记、〈最后的生还者〉及「出版之后」送张桂英回家与海祭……等太平轮生还者及受难家属追踪纪事与照片

  他们听说,台湾四季如春,物产丰隆,于是许多人变卖家产、携家带眷,
  挤上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寻找一生的太平岁月……
  有人带着期待及仰望的心,却到不了台湾,
  有人因为到了台湾,在这片岛屿活出了精彩人生,
  有人因着这艘船,在温暖的岛屿看见全世界……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间,大批新移民踏上台湾的土地,加入了台湾新住民的行列。随着国共两党局势紧张,原来每週定期往返上海与基隆之间的太平轮,就这样成为人们从上海到台湾的逃难船。他们只听说台湾四季如春,有甜美的香蕉与凤梨,于是许多人变卖家产,携家带眷,想尽办法挤上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寻找一生的太平岁月。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正逢农历小年夜,黄浦江头挤满了人等着上船。而这时太平轮已被沉重的钢条压得倾斜。直到傍晚这艘船才启航。夜里,为了闪躲宵禁,没有挂信号灯的太平轮与运煤船建元轮迎面撞上,约莫子夜十二点,船沉没在浙东舟山海域……官方统计在海上漂流的生还者只有三十六名,近千名乘客沉入舟山群岛附近,一辈子渡不过黑水沟,也踏不上台湾的港岸。

  有人出生在太平轮上;有人一家大半皆死于船难,带着心痛的记忆过了一生;也有人因为到了台湾,在这片岛屿活出了精彩人生。本书作者採访了船难生还者、遗腹女、船公司员工后代等,受难者家属如着名球评家张昭雄、国际知名刑案鑑识专家李昌钰、知名音乐家吴漪曼、回教闻人常子春等,以及因错过船班而与死神擦肩而过、搭着其他班次来台的名人也述说着当年的回忆……

  时光荏苒六十年,太平轮牵引的生死别离,有如记忆的拼图,勾勒出大时代的故事。而他们都是台湾的共同记忆!

感动推荐

  王伟忠、李昌钰、陈雅琳、陈若曦、爱亚、严凯泰

  越过海洋到台湾的辛酸血泪,其实早已超越世纪。……在此,我要向典婉表达由衷的敬意。她不仅让我们看到历史真实的面貌,也得以反省,我们从那个苦难年代究竟可以得到多少经验教训。——裕隆集团董事长 严凯泰

  你不能只知道大西洋上的电影铁达尼,却不知道咱们这块土地上太平轮的海上悲歌,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后代子孙且该善尽传承的责任,因为这才是让后人更明白,自己之所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人,有其独特的脉络与轨迹。——三立电视台新闻部总编辑、主播 陈雅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典婉


  资深媒体工作者,联合报两届报导文学奖得主。原生家庭来自江西南昌熊家,在苗栗头份客家村成长。父亲曾为康有为万木草堂最后门生,曾任第一届中华民国外交人员,派驻日本、新加坡等地,光复后,回到台湾故乡,长期受「相关单位关爱」,后半生务农终老。母亲乘坐一九四八年太平轮到台湾,从上海富家女到苗栗客家媳妇,身分证籍贯改为台湾,生前常谈及太平轮逃难的往事。二○○○年母亲过世后,发想写太平轮记事,二○○四年起参与「寻找太平轮」纪录片採访,二○○五年纪录片发表后,开始写作本书。

  作者脸书:www.facebook.com/ChangTienWan

  相关着作
  《太平轮一九四九》

图书目录

【推荐序】记取历史,感怀情谊,珍惜所有/严凯泰
【推荐序】了解彼此的伤痛,更多的包容与关爱/陈雅琳
【作者序】太平心愿,和解共生

---大时代的流转:太平轮事件始末
---别离之舟:太平轮人物故事一
生还者,长跑的纪念
【叶伦明】香港马拉松名人。生还者。
海上漂流的衣柜
【葛克】国防部参谋,夫人为袁世凯孙女袁家姞,女儿为明星葛蕾。生还者。
失落的公主
【黄似兰】澳门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母亲为罹难者。
没有船票,没有名字
【王淑良】人称严妈妈,哥哥王国富为罹难者。一直住在基隆。
未曾谋面的父亲
【张和平、林月华】遗腹女。
永远缺席的年夜饭
【张昭美、张昭雄】张昭雄为着名球评家、职棒专栏作家。父亲为罹难者。
悲恸中再起
【常子春】回教闻人,在台北创立了台湾第一所清真寺。十一位家人罹难。
我觉得父亲从来没有离去
【吴漪曼】知名音乐家,任教于师大音乐系。父亲吴伯超为罹难者,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
父来公园
【李昌钰】国际知名的刑案鑑识专家。父亲李浩民为罹难者。
悲悯菁英殒落
【邓平、邓溪】父亲邓莲溪为罹难者,《时与潮》杂志总编辑。
东势百年燻樟业传人
【吴能达、吴素萍】父亲(祖父)吴禄生为罹难者,人称宝岛燻樟第一人。

---花开散叶:太平轮人物故事二
太平轮之子
【杨太平】旅居美国的地质研究学者,出生于太平轮上。
台湾的女性生还者
【王兆兰】幸运获救的女性之一。是生还者,也是受难者家属。
航行生命的喜乐
【吴金兰】旅居西班牙马德里。
孙十八的十七岁
【孙木山】笔名孙十八,F-86战斗机飞行员。
新嫁娘的半生姐妹情
【刘费阿祥】台湾浪琴表总代理商,扶轮社的台湾第一位女性发起人。
司马家族两姐妹,我的母亲与阿姨
【司马秀媛、司马菊媛】本书作者的母亲与阿姨。
丝竹曲艺,顺风顺水的绮丽人生
【戴绮霞】京剧表演艺术家。
珍贵史料背后的人生
【蒉正华】父亲蒉兆敏为太平轮所属的中联公司会计。
善心的安平百货
【朱士杰】父亲朱雍泉买下宣告破产的中联公司的房子,成立安平百货公司,为太平轮受难家属提供工作机会。

---记忆拼图:太平轮人物故事三
舟山群岛的记忆拼图
来不及道别……
与死神擦肩而过

---漫长记事:纪录片与回响
---出版之后:送张桂英回家与海祭
【二版追记】一艘永远没有终点的船舶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记取历史,感怀情谊,珍惜所有

 
  典婉的母亲是家母上海中西女中的同班同学,国共内战之后,她们先后来台。印象所及,张伯母与家母,几乎每年都会在台北以「老上海」的方式重温中西的情谊。我和典婉都算是近世纪迁台后新移民的第二代,因此彼此的家庭故事,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近年来,典婉悉心着手整理太平轮(号称「东方铁达尼号」)事件的记录,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悲剧,有着许多家庭痛苦的记忆。这个记忆因为时代的纷乱,让人无力抗辩,但她让消失六十年的海难史实真实呈现。

  因近代清室不振,历经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至甲午战争,即使后来的洋务运动,仍然无法挽救颓败的古老国家,于是,春帆楼的一纸条约,开启台湾孤悬海外的命运。

  尔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一连串战争,将国家推向更危乱的境地。虽然战争终告结束,但内战延续了国家因战乱而流亡的残酷命运。西元一九四九年前后,约有二百万人因着内战迁徙到台湾,这是人类史上少见的大规模迁徙活动之一。而太平轮事件这首时代悲歌,泣诉太平轮 着渡不过黑水沟的苦痛与血泪。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乡愁〉一诗中写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崃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越过海洋到台湾的辛酸血泪,其实早已超越世纪。我们现在记住这段因战火而造成的两岸大迁徙,就是期望国要盛、家要强,进而记取历史的教训,忘记仇恨,向前迈进。遵守历史的真相是人类反省的高贵情操。在此,我要向典婉表达由衷的敬意。她不仅让我们看到历史真实的面貌,也得以反省,我们从那个苦难年代究竟可以得多少经验教训。为其新作《太平轮一九四九》写序,寥寥数语,不只是基于对那个年代的感怀,也是感念张伯母与家母那份在大时代纷乱中挣得的中西情谊。

  我们的幸福,只因为比那些带着心痛记忆的人更多一点福气。

裕隆集团董事长
严凯泰
 
推荐序

了解彼此的伤痛,更多的包容与关爱


  从二二八事件一甲子,隔了两年,到一九四九一甲子,在我制作新闻专题,必须回溯历史洪流的过程中,两岸之间的时代悲剧,因着不同的情怀在内心深处交叠激盪着……感叹权力者的一念之间,让苍生百姓蒙受苦难;也感叹权斗者发动战争,让无辜人民颠沛流离。这些,都是痛苦至极的生离死别,且是一生难以抹灭的伤痛……

  生逢不幸的血腥时代里,人民真切的故事就可歌可泣了;尤其,透过典婉的纪录片与书,让我了解到六十年前那一艘永远到不了基隆港的东方铁达尼号的故事,近千人在波涛狂浪中卑微的求生到最后窒息罹难……唉!你不能只知道大西洋上的电影铁达尼,却不知道咱们这块土地上太平轮的海上悲歌,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跟典婉的心情一样,我总希望透过更多人民真切故事的报导,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彼此的痛处与伤痕在哪里,让这块美丽宝岛上不再有分化与对立,而是有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可惜,总会遇上一些莫名的政治操作。但,没关系,至少这些点滴的努力总是可以积沙成塔吧!尤其,在探索六十年前的那一段被刻意尘封的故事中,我深深的感触是:再不写、再不报导,就来不及了。因为宝贵的生命一直在流失,当我们依着历史轨迹去寻找关键人物时,往往得到的回应是,这个人早已化为尘土、羽化成仙了;所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后代子孙且该善尽传承的责任,因为这才是让后人更明白,自己之所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人,有其独特的脉络与轨迹。

  就像我常在电视节目〈福尔摩沙事件簿〉结尾时所说的,历史不能遗忘,经验必须记取!透过这些人民的故事,请从更多他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当有更多的了解与宽容;而每一个他者,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

三立电视台新闻部总编辑、主播 陈雅琳
二○○九年九月十五日于内湖
 
作者序

太平心愿,和解共生
──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


  如果近千人在台湾的附近海域罹难,在今日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全台子民是否会如面对九二一大地震或八八水患那样地撼动心弦、感同身受?又或者能如怜悯南亚海啸或是四川大地震的灾民那般,即使面对陌生人,大家都能激盪起人溺己溺、热诚传送赈灾的情怀呢?

  我们真能体会,那些沦为尸骨无存、新一代唐山过台湾的后代们的心境吗?我们是否愿意去体会,那一艘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的轮船上,其实有着比电影铁达尼号更真实、更感动人的事情发生着,不分阶级、省籍、年龄、性别,他们同舟共济,互相扶持直至灭顶。

  如果只是因为他们与其二、三代,被冠上外省人的标签,只是因着与流亡政权来自同一块土地,而被判了隔离的无期徒刑,使得逝者得不到悼念、倖存者得不到祝福的话,我们又有什么能力去弥平分裂、和解共生呢?

  逝者受苦的魂魄需要祈祷安息,倖存者及后代的暗夜哭泣需要被聆听,二○○五年「寻找太平轮」纪录片发表,既是献给一群无缘圆满、把台湾当作新故乡的新住民们,迟来的追思,也是献给华人世界中,能与其倖存族群者,移情同感、同体大悲的一份追思。

  今年是太平轮沉没六十週年。
  是一个被遗忘的记忆?
  还是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喜欢旅行的我,每每由国外凝视台湾,总觉得这是一座孤独的岛屿,外部与内部双重的孤独,不仅在于她的独特历史与困境,在喧嚣的国际社会舞台中难被认识,也在于这些年来政治、社会仍陷于二元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恩怨之中,彼此互不信任。

  新住民中,有人仍无法分辨现实中政治理想与文化认同的必要性,正如我们之间也有人无法分辨本土化与欣赏外国月亮的轻重一样。族群的认同,等待着我们耐心去移情共感、去感受他们备受战火煎熬的历史,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可能走出再度被迫害的不安阴影,不用再恐惧新的召唤,将会是另一个集体暴力与谎言的复制。

  不讳言,在本省族群的某些人眼中,上一代的外省人,多少被称为集权体制的共犯。在二二八初期的动乱中,也有无辜的外省人被误伤与误杀。当流亡政权对上被害妄想症发作时,歇斯底里地拿上本省、外省做为检验主轴,以忠诚与否演变为蓝绿意识的对抗。

  这些本省与外省族群各自的历史伤口,其实可以早早开始相互感受、移情治疗而结疤。可是,在许多选举场合,还是会发现情绪化标语游移。

  因为选举的权力游戏及电视名嘴炒作议题,让政客在零合的现实压力下,惯以短线操作,以巩固基本票源,成为无奈的政治现象。

  二○○○年秋日,因母亲逝世,起意想写太平轮与家族故事;二○○四年底,参与「寻找太平轮」纪录片採访,二○○五年,纪录片在两岸三地发表后的回响到书写过程结集,是一串漫长的寻找与等待。

  多年来在漫长的採访过程中,最残忍的是,每一次採访,如同在受访者伤口撒盐,让人万分不忍与不舍。有些人提供了线索,再连络,却像断线的风筝。有些人勃然大怒,用力甩上大门,或在电话那头,冷冷地挂上话筒,两不相应。

  有人问:妳是那个党派来卧底的?妳动机是什么?写这些故事有什么目的?无数次拒绝与误解,在採访中,意外成就了修行道场,我想上天悲悯,那么多人的未竟心愿,更令我惶恐莫名。

  对一个书写者而言,受访者的记忆,超越了一切省籍、族群……每个人的生命及家族故事,因着太平轮,见证了历史。较为遗憾的是,在中国应该仍有太平轮的篇章,却因为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圆满完成,成为书中散落的一角,期待本书出版后,将有更多身影涌现。

  只是这本书迟到了六十年。 

  从寻找太平轮的源起到事后追踪、访谈,我曾经祈盼:这样的题材,可以弭平两造的猜忌与不安,因为艺术和宗教一样,自古就担负起净化灵魂的任务,相信台湾的族群故事及生命记录,也可以像古希腊悲剧那样,值得被书写为震撼动人的叙事诗歌。

  这些生离死别,早已超越世间私情、穿越生死瞬间,不论是以小说、口述历史或电影、戏剧的形式,是创作与阅听角色共同参与传颂,因为文化是最好的涤情场域,在「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的视野中,跳脱昔日党国威权的论述,瓦解族群话题的尖锐,唯有开放面对历史,未来才可能走出制式循环!

  《太平轮一九四九》出版了,书中还原了太平轮的时代背景,生还者自述、受难家属的家族故事,以及曾经乘坐太平轮的记实追忆,书写这么多悲欢离合的篇章,脑海中总会浮现萨伊德说过「流亡是最悲惨的命运之一」。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历史来不及陈述的空白,一起迈向太平愿景,朝向和解共生为底蕴迈进,替换恶性对抗与猜忌,也是回首太平轮六十週年的期盼吧!

  最后谨以此书版税,赠与太平轮之友成员,作为第一笔重建太平轮纪念碑的基金。吴漪曼教授、严妈妈(王淑良女士)、张和平女士……等受难者家属曾提及重建纪念碑的心愿,一直苦无经费,个人期待积沙成塔,早日达成受难者家属心愿。

  感谢所有受访者、提供资料的家属,与长期打气、支援的朋友及亲人。

  感谢商周出版编辑小组的爱心与耐心,以及所有推荐者的鼓励,让尘封历史再现。

  深深一鞠躬。

张典婉

图书试读

[二版追记]
 
一艘永远没有终点的船舶
──历史可以原谅,不可被遗忘
 
二○○五年「寻找太平轮」纪录片问世,寻得定居香港的生还者叶伦明。

二○○九年《太平轮一九四九》繁体中文版推出,台湾生还者王兆兰出现。
 
二○一○年舟山海祭,第一次各地太平轮受难家属回到六十一年前事发现场。
 
二○一一年北京三联发行《太平轮一九四九》简体中文版,与北大退休教授周琦琇联络,她也是中联公司船东周庆云的女儿。在太平轮船难中,失去了表兄、表妹,她获救。
 
之后在大陆近十座城市的分享会中,每一场都有奇遇。
 
在杭州晓风书屋那晚,盛夏夜突然大停电,书屋主人点起大大小小的蜡烛,大家汗如雨下,读者越来越多,烛光里有人攸攸地说:「他们都来听了。」
 
听众里有二位长辈,都是童年与太平轮擦身而过的幸运者,一位是二岁时随家人回到上海定居,母亲在同年生下弟弟;另一位是三岁那年,父亲买好船票没上船的中央银行行员一家。还有一位满头大汗骑着单车绕过西湖的朋友,递给我一张纸条──「我姑妈在北京,是生还者。」
 
在北大教室,初见周琦琇教授,她说:「这么久了,以为世界把这件事遗忘了!」近三个多小时访谈中,她详尽叙述在海上漂流的经过,以及后来她父亲两次留在上海处理受难者家属赔偿事宜。问及盛传太平轮是地下党员炸沉,她说:「怎么可能!我及表兄,表妹都在船上,那年准备去参加亲戚婚礼。我父亲就是资助地下党的呀!怎么可能炸沉自己女儿坐的船!」周琦琇用力摇头。
 
《看历史》杂志座谈会中,有一男子冲过来,摇晃我的肩,「妳认识梅娘吗?妳认识梅娘吗?」
 
第二天冬至,也是梅娘生日,站在这位传奇作家前面,我手足无措。(四○年代大陆文学界曾流传着「北有梅娘,南有张爱玲」的美誉。)她的先生柳龙光在船难中丧生。梅娘回忆船难发生后,她带着长女柳青及腹中的孩子,在北投山居,举目无亲,只好过完农历年再回上海。她拿着之前柳龙光交代可去上海寻找的友人地址,却是个个扑空。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