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原来是这样

东汉原来是这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东汉
  • 历史研究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文化
  • 学术
  • 传记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汉(西元25年-西元220年)与西汉合称两汉,又称后汉。东汉与西汉之间为新朝,新朝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引发内战,其时身为汉朝宗室的汉景帝后裔刘秀乘势而起,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新莽而即位,是为光武帝。复国号汉,因洛阳为其军事根据地,而西汉旧都长安亦逢多次战乱而日残,所以定都于东方的洛阳,并复名雒阳,史称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同时清查土地,新订税赋,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史称光武中兴,之后明帝与其子章帝在位其间为东汉的黄金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自汉安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宦官轮流执政,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靡烂不堪。董卓引兵到洛阳,赶走袁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东汉朝廷实际上也名存实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历史著作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秦汉之变中的关键环节,深入剖析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博弈与文化转型。 --- 图书名称:烽火连天:秦末风云与汉初基业的重塑 作者: 佚名(此处虚构作者名,以增强历史感) 页码: 780页(含索引与附录) 装帧: 精装,附赠秦代至西汉初年重要人物图谱 内容提要 《烽火连天:秦末风云与汉初基业的重塑》并非简单罗列战事或英雄事迹,而是旨在对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180年间,中华帝国经历的剧烈动荡进行一次结构性的梳理与深层解读。本书以“秦制崩溃的内在逻辑”和“汉承秦制的艰难演进”为两大核心脉络,探讨了秦朝短命的深层制度性原因,以及刘邦集团如何在瓦解旧秩序的同时,有效地吸纳并改造了秦朝遗留下的庞大行政体系,最终奠定了延续四百年的大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十八章,辅以十余篇专题考证附录。 --- 第一部分:秦制之核与崩塌的必然(约250页) 第一章:帝国初创的制度性悖论 本章重点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效率陷阱”。秦朝构建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官僚机器,其核心在于严苛的法律(秦律)与绝对的君权。然而,这种效率的建立是以牺牲地方弹性与社会缓和为代价的。详细分析了郡县制在地方执行层面,如何因郡守素质不一、律法执行过严而迅速激化社会矛盾。 第二章:长城内外:军事化社会的张力 着重考察了秦朝的军事动员体系与戍边政策对社会资源的汲取。重点分析了骊山陵工程、直道修筑等大型劳役如何抽空了东方农业区的青壮劳力,并探讨了这种过度动员模式如何削弱了秦朝在应对突发危机时的应变能力。本章对比了战国时期各国动员模式的差异,揭示秦朝模式的单一性与脆弱性。 第三章:焚书坑儒的文化震荡与知识断层 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批判,本章侧重于从文化管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角度剖析焚书坑儒的后果。探讨了该政策如何切断了秦朝与前代知识精英的有效沟通渠道,导致朝廷在战略决策层面缺乏必要的历史参照和专业咨询,从而加速了决策的失误。分析了法家思想在缺乏制衡和兼容性时的实践困境。 第四章:陈胜、吴广起义的微观动力学 本书拒绝将起义简单归因为“民不聊生”。本章深入研究了戍卒队伍的社会构成、基层军官(尉)的晋升机制以及地方吏员对戍卒的盘剥细节。通过分析大泽乡事件的零散记载,构建了一个关于“基层官僚失控”如何引发大规模连锁反应的模型。 --- 第二部分:群雄逐鹿:权力真空的填充与路线之争(约200页) 第五章:楚汉相争的权力结构分析 重点剖析了项羽集团与刘邦集团在组织结构、用人策略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差异。项羽的“贵族式领导”与刘邦的“实用主义联盟”的对比,是本部分的核心。分析了项羽为何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时,在政治整合上却步履维艰。 第六章:韩信的战略艺术与军事资源整合 本书对韩信的军事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战术复盘,但更侧重于分析他如何成功地将北方和关中的地方军事力量、降军以及流民有效地整合进刘邦的统一战线。探讨了韩信在调度粮草、信息获取和战略欺骗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是秦朝军事体系瓦解后才能产生的“新战术”。 第七章:六国旧势力的回潮与消亡 考察了战国贵族势力在秦末乱局中的角色。他们是如何试图复辟或依附新主。本章分析了项羽分封的制度性失败,以及刘邦如何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异姓王”制度,暂时安抚了这些地方势力,但同时也埋下了日后“七国之乱”的隐患。 第八章:张良与萧何:两种治国模式的博弈 对两位核心谋士的贡献进行对比。张良代表的是对旧秩序的深刻理解和对新秩序的理想构建;萧何则代表了对现有资源(特别是秦朝遗留的行政文书、户籍和漕运体系)的保护与高效再利用。本书认为,刘邦集团的胜利,正是这两种能力——理想与现实——的有效结合。 --- 第三部分:汉承秦制的代价与调适(约200页) 第九章:定都关中:地理政治的选择与长远影响 分析了刘邦放弃旧都咸阳而定都长安(未完全重建秦宫)的深层动机。这不仅仅是战略防御的考量,更是对秦朝“过度集权与奢靡”的反思,试图在制度上弱化君主的物质载体。 第十章:郡县与封国:中央与地方的“秦汉混合制” 详细解析了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的结构。这种制度是刘邦在平衡异姓王功臣集团与中央集权需求下的妥协。本章深入探讨了地方诸侯王国(特别是刘氏宗亲封国)在财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上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它对汉朝国力造成的结构性损耗。 第十一章:户籍、徭役与田制:平民的解绑与重建 探讨了汉初著名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度基础。秦朝的重徭轻产被何种方式取代?分析了初期的“占田制”和“更卒制”的松弛化,如何有效释放了被秦朝过度压抑的社会生产力。重点研究了初期法律对逃户、流民的宽容政策的历史意义。 第十二章:盐铁与货币:经济命脉的收归与放任 考察了汉初对秦朝重要专营制度的态度转变。盐铁经营权在汉初的松弛状态,以及铸币权的有限放开,是如何服务于战后经济恢复的目标,并探讨了这种地方经济活力的释放如何反过来巩固了中央政权。 --- 第四部分:意识形态的重构与知识的再吸收(约130页) 第十三章:黄老之学:统治哲学的过渡态 阐释了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如何成为秦朝法家高压统治之后的“镇静剂”。这并非是政治上的退让,而是一种战略性的克制,为社会元气的恢复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空间。分析了《黄帝四经》的发现对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脉络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儒生的边缘化与实用主义的胜利 探讨了儒家学说在汉初的地位。他们并未被立刻采纳,反而一度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分析了刘邦集团对儒生的警惕性,源于儒家对“礼制”和“德治”的强调,与刘邦集团的“功臣政治”底色之间的内在冲突。 第十五章:对秦朝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 考察了汉初官方如何塑造对秦朝的历史评价。这种评价是矛盾的:一方面要肯定秦朝统一的“功”,另一方面必须彻底否定其“暴虐”的统治方式。分析了这种叙事策略如何为“汉承秦制”披上“修正版”的外衣。 结语:一个新帝国诞生的复杂图景 总结了从秦末战乱到汉初稳定,并非是旧秩序的简单复辟或彻底颠覆,而是在经历了一场极端的社会压力测试后,通过继承关键的行政骨架,并调适了运行的内在机制(特别是劳役、税收与意识形态管制),最终实现“结构性优化”的过程。 --- 附录与考证 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对汉初重要的行政文书、土地文书残片(如张家山汉简的部分内容进行模拟解读)以及早期地方诸侯王国的职官设置的专门分析,旨在提供更扎实的制度史研究基础。特别附有《秦汉郡县官品阶与俸禄的对比研究》,力求量化分析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变化。 --- 本书特色: 本书运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的视角,将秦末汉初的历史视为一次国家权力结构的“应力测试与再平衡”过程,避免了过度聚焦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着重于制度、资源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为理解中国帝国政治的底层逻辑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文字力求严谨考据,论证细密,适合对中国古代制度史、社会结构转型感兴趣的深度历史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醉罢君山


  本名郑文州,福建人,着名作家,新锐历史写手,汉唐盛世历史写作方面的权威作家。已出版《虽远必诛:大汉王朝的扩张》《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郑成功及其使命》《西汉原来是这样》等畅销历史读物。

图书目录

一、从庄稼汉到开国皇帝/007
二、赤眉军的兴衰(上)/018
三、赤眉军的兴衰(下)/028
四、下一个出局者(上)/044
五、下一个出局者(下)/055
六、书生与枭雄/069
七、西南帝国的终结/085
八、男儿当死于边野/096
九、草原帝国,昙花一现/106
十、允冠百王:儒家帝王的典范/114
十一、明章之治:短暂的盛世/125
十二、通往西域之路/135
十三、硬汉传奇:耿恭喋血疏勒城/143
十四、投笔从戎:四十岁男人的奋斗/152
十五、只手擎天:孤胆英雄的真实写照/164
十六、西风烈:羌战进行时/175
十七、帝国毒瘤:窦氏外戚的兴起/185
十八、勒石燕然:帝国的光荣之役/193
十九、精确出击:小皇帝政变记/201
二〇、大逃杀:南匈奴的叛乱/210
二一、黔驴技穷:烧当羌的凋零/218
二二、万里封侯:有志者事竟成/225
二三、无冕女皇:邓太后的权力之路/235
二四、自负的代价:西域的丧失/245
二五、漫长的战争:一○七年--一一八年羌乱纪实(上)/251
二六、漫长的战争:一○七年--一一八年羌乱纪实(下)/260
二七、宫廷上的唇枪舌战/270
二八、老子英雄儿好汉/278
二九、碌碌无为的汉安帝/287
三〇、惊心动魄的政变之夜/296
三一、宦官粉墨登场/305
三二、北方的危机/313
三三、政坛暴发户:权倾天下的梁氏外戚/322
三四、祸从口出:汉质帝之死/330
三五、李固之死/339
三六、黑暗时代:梁冀统治下的十年/346
三七、傀儡皇帝的绝地反击/354
三八、党锢之狱(上)/364
三九、党锢之狱(下)/374
四〇、终极悍将:段颎与平羌之役/383
四一、虎头蛇尾的北征/395
四二、鸡飞狗跳:灵帝时代的荒唐剧/404
四三、黄巾起义:神祕的太平道/413
四四、群魔乱舞:十常侍时代/422
四五、血溅宫廷:外戚与宦官的大搏杀/431
四六、混世魔王:董卓的政治投机/439
四七、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开始/447
四八、亡命天涯:汉献帝落难记/457
四九、挟天子以令诸侯/466
五〇、天下三分:东汉的覆亡/474
东汉大事年表/48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一、从庄稼汉到开国皇帝
 
西元二十五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在鄗县南郊这么一个小地方,刘秀在诸位将领的拥护下登基称帝。没有盛大的排场,没有奢华的皇宫,东汉政权就是以这种低调的方式建立了。这一年刘秀三十一岁,年富力强。而在三年前,他还不过只是一个没没无闻的庄稼汉。如果不是王莽的暴政点燃天下反抗的烈火,刘秀可能与他的祖辈父辈一样,虽然有着高贵的皇族血统,却与皇室权力毫不沾边,充其量就是担任地方小官,绝不可能成为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别人看来,刘秀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可只有他心里最清楚,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幸运绝不会从天而降。三年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经历过多少九死一生,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经历过多少生离死别。可是每次他都顽强地走过来,凭借着强大的内心力量,一次又一次地跨越险峰,挑战人生的极限。
 
在登基的那一刻,他脑海中迅速闪现过人生中一幕幕场景,有喜有悲,有笑有泪,他的人生起伏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这些都源于他的特殊身分:皇族后裔。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似懂非懂地知道自己的家族史,父亲刘钦总是以备感自豪的语气告诉他:他们的先祖中有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恆、汉景帝刘启。
 
高帝开国,文景之治,这些都是何等伟大的事业呀。但是从六世祖长沙定王刘发(汉景帝的第六子)开始,其家族从皇室直系变成了旁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二百多年的时间,刘邦的子子孙孙已是枝叶茂盛,大多数刘氏子氏空有「皇族后裔」的身分,在现实生活中却早已走向平民化了。
 
很早以前他就知道,他与帝国的皇帝是远房亲戚,可是这有什么用呢?皇帝的亲戚千千万万,大街上随便抓一把,说不定有不少人都与皇室沾亲带故呢。每往后推移一代人,距离皇室直系便相去更远。正是这个原因,刘秀家族一路衰落也容易理解了。他曾祖父是郡太守,祖父是郡都尉,到了父亲刘钦时只担任县令。刘钦又死得早,留下三个儿子与三个女儿,只得寄养于叔父刘良家中,此时的刘秀与他的兄弟姐妹,完全就是草根平民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找了好久,终于在书店角落里翻到了!包装很朴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平时就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东汉那个时期,虽然知道它是个大时代,但很多细节总是模模糊糊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味道,一种复古的墨色晕染,配上古朴的字体,一看就觉得是讲历史的,而且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我特别喜欢这种能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书。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泛着淡淡的米黄色,对眼睛很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东汉时期社会生活、市井风情,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的描写。毕竟,历史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事件和人物,更应该包含那个时代真实而鲜活的生命脉动。如果书中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看到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这本书就太值了。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壁垒,去亲身感受一下那个恢弘而又充满变迁的汉朝。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古朴的质感所吸引。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花里胡哨的书籍,而是给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历史类读物,对东汉这个时期也略知一二,但总觉得有些零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显得非常用心,没有过多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商贾的贸易往来,甚至是普通家庭的日常饮食起居。一个时代的魅力,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东汉图景,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

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是关于东汉的,我平时对历史虽然不算特别精通,但总有种莫名的情结。拿到书的第一眼,我就觉得这书不一般。它的整体风格很沉稳,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通俗读物,而是带着一种研究的气息,但又不会显得过于艰涩。我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在咖啡馆里坐下,点了一杯咖啡,打算开始我的阅读之旅。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对东汉时期的哪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关于政治斗争的权谋,还是关于文化艺术的繁荣,亦或是关于科技发展的成就?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且是以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呈现。我对书的排版和字体也挺看重的,好的排版能让人阅读起来更加流畅,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让人看了很舒服。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东汉的书,虽然已经读完,但书中的内容依旧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沉甸甸”的,无论是从内容的分量还是从它所承载的历史厚度来说。我一直对东汉那个时期心生向往,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既有开疆拓土的豪情,也有风起云涌的变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显得非常符合它的气质,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自带一种历史的底蕴。我特别喜欢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毕竟,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我想知道,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老百姓是如何安居乐业的,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乐趣,又有什么烦恼。这本书如果能带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生命力的历史著作。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一本关于东汉的书,虽然我不是历史专业的,但对那段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低调而又沉静的设计,仿佛预示着它将要讲述的是一段厚重而深刻的历史。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有怎样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这本书的定价也比较适中,我感觉它不像那种特别炒作的畅销书,更像是那种默默耕耘,内容扎实的作品。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我心中对于东汉的一些疑惑,比如当时社会的阶级划分是否明确,平民百姓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些关于民间信仰或者节庆习俗的描写,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军事层面,更能触及到东汉社会最真实的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