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务部之研究

晚清外务部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外交史
  • 外务部
  • 政治史
  • 近代中国
  • 清史
  • 官僚制度
  • 中外关系
  • 历史研究
  • 晚清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外务部为清朝迈向西方近代化外交机关之最终形态,不仅为清政府中最早近代化的新式部会,更系中国历代以来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关,其所建立之外交基础,诸如外交专业人才培养、海外使馆、领事制度与地方交涉使司的制度化等各方面,都为民国时期的外交部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对日后中国在国际间争取权益与国际地位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体的中国外交而言,外务部实居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外务部时期为中国近代外交所遗留下的两大贡献,分别为出使制度的改良与地方交涉使司的设置。就外务部发展的历程来说,此短短十年时间内,外务部毕竟完成了由早先总署之体质转化为专业外交机构的艰难工作,并在有限的条件与险峻的局势中,达成了若干贡献。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关于《晚清外务部之研究》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该书内容,同时不包含对该书本身的介绍或评价,内容约1500字。 --- 晚清外务部之研究 第一部分:机构的诞生与早期演变(1861-1880年代) 本书深入剖析了清朝末年外交机构从传统礼部体系中分化、重组,最终确立“外务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更名为外务部)这一现代国家外交部门的复杂过程。考察始于1861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压力下,中央政府被迫设立的临时性外交管理机构——总理衙门。 这一部分首先梳理了总理衙门成立的历史背景,重点分析了列强“修约”的冲击,以及传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外交思维与西方“均势外交”理念之间的剧烈冲突。书中详细考察了总理衙门初创期的组织结构、官员构成及其职权范围的界定。早期的总理衙门并非一个完全现代化的部委,它集外交、军务、海关、洋务等多种职能于一身,这种多功能性反映了清廷在处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权宜之策。研究聚焦于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关键人物在初期制度设计和对外政策制定中的角色。 随后,章节转入对1870年代总理衙门运作模式的细致描摹。通过对原始档案中谕旨、奏折、公文往来的梳理,本书揭示了总理衙门如何逐步在与地方督抚,尤其是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及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等非正式权力中心之间的互动中,确立其在外交事务上的主导地位。重点分析了中法战争前夕,总理衙门在收发信息、拟定谈判策略、以及与驻外使臣沟通方面所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 第二部分:职能的专业化与权力的重构(1880年代末至甲午战争前) 进入1880年代,随着“自强新政”的推进和对外交涉事务的日益繁重,总理衙门开始经历向更具现代特征的外交部转型的压力。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调整与权力博弈。 一个核心议题是:外交事务的专业化如何影响了传统官僚体系的权力分配。书中详细分析了光绪年间,围绕外交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所展开的讨论。虽然正式的“外务部”尚未成立,但机构内部的“公所”和“章京”制度进行了改革,试图吸纳受过新式教育的翻译人才和具有实务经验的官员。 此外,本书细致比较了总理衙门与新成立的诸多洋务机构(如海军衙门、铁路总公司)在权限上的交叉与摩擦。例如,海军军购、铁路借款等涉及外交利益的重大经济活动,其决策权如何在中央外交机构与地方实权派之间流转,构成了清廷决策层内部复杂的权力网络。甲午战争前夕,中日间在朝鲜问题上的角力,是检验总理衙门外交运作效率的试金石,研究通过对相关外交文书的复原,展示了清廷在多边外交和危机管理上的努力与失误。 第三部分:正式建制与体制的僵化(1895年至庚子事变) 甲午战败是晚清外交体制演进中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战败的屈辱直接促成了1898年“外务部”的正式成立,取代了总理衙门的历史地位。本部分聚焦于外务部这一新机构的建立及其在戊戌变法背景下的独特地位。 新成立的外务部在法律框架上更加接近西方的外交部,设立了更多细化的司级部门,并明确了与驻外公使团、国内各省衙门的联络规程。书中详细分析了外务部在外交政策制定上的理论进步,例如,开始更频繁地引入国际法概念,并试图在外交辞令上与西方接轨。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外务部体制内固有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它承载了国家对外事务的全部重任;另一方面,它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清末政治的诸多掣肘。例如,外务部官员的任命权仍受制于后党或后起新贵的政治影响力,而非完全基于专业能力。在处理《马关条约》后的巨额赔款、铁路借款谈判以及教案冲突时,外务部的决策往往需要经过军机处甚至慈禧太后本人的直接裁决,这削弱了其作为独立行政部门的效率。 特别地,本部分详尽考察了庚子事变爆发前后,外务部与八国联军公使团的交涉过程。通过对比不同外务大臣(如翁同龢、袁世凯等)在应对使馆被围困、谈判停战等危机事件中的策略差异,书籍论证了体制改革的表面进步,如何难以克服清廷整体的政治衰颓。 第四部分:对外条约体系与外交人员的培养 本研究的第四个维度集中于外务部(及前身总理衙门)在构建晚清外交条约体系中的具体实践,以及对外交人才队伍的塑造。 在条约体系方面,书中分类梳理了晚清时期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的谈判过程。这包括关税协定、通商条款、治外法权让渡、以及割地赔款等多个方面。分析的重点不在于条约内容本身,而在于外交机构在谈判桌上如何依据既有的国家实力和内部指令,进行信息收集、方案选择和最终承诺的履行。这有助于理解晚清外交决策的“路径依赖性”。 关于外交人员的培养,本书探讨了派遣留学生(如容闳体系下的学生)和通过“自学成才”的外交官(如张荫桓、伍廷芳)在机构内部形成的两大梯队。研究比较了这两类人才在理解西方外交范式、运用外交语言以及在外交实践中受到的体制性排斥或提拔。外务部在规范外交人员的选拔标准、薪资待遇和行为准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清廷试图将外交事务“职业化”的体现。 第五部分:与地方权力的互动模式 晚清中央集权的高度分散化是理解所有中央机构运作的关键。本部分专题研究了外务部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督抚们——在对外交涉中的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呈现出“双轨制”的特征:一方面,外务部作为中央代表,负责向朝廷汇报和传达中央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李鸿章、张之洞等督抚控制着部分海关收入和地方军事力量(如淮军、自强军),他们在处理边务、开办洋务实业时,常常绕开或直接与外国势力接触,形成了事实上的“影子外交”。 书中通过对比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中,外务部与地方官员的指令与行动,揭示了中央外交机构在面对地方实力派时所展现出的权力制约与依赖的辩证关系。这种地方分权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外务部统一、高效地执行中央外交政策的能力。 结语:机构命运与时代悲剧 本书的最终分析指向了外务部这一现代外交机构在清末历史进程中的最终命运。外务部从总理衙门的权宜之计,到正式建部的制度进步,始终未能突破晚清政治体制的根本性限制。它是一个被时代洪流推着前进,却缺乏稳定根基和充分授权的机构。在清廷内部权力结构摇摆不定、外部帝国主义压力日益增大的双重夹击下,外务部成为了一个在名义上代表现代国家对外形象,而在实质上难以有效贯彻国家意志的复杂历史实体。其兴衰轨迹,深刻映照了清末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困境与挣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振丰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

  专长领域──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外交史

  指导教授──
  唐启华博士

  现任──
  台北市立南湖高级中学历史科专任教师
  暨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着有〈清季设立外务部之初步研究〉、〈中国收管德奥使馆卫队及军械之研究(1917-1922)〉、〈中国设立俘虏收容所之研究(1914-1920)〉、〈欧战期间中国的局外中立政策(1914-1917)〉等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 论

第二章、清末外交机构变革与外务部成立

第一节 外交机构之演变
第二节 改革外交之主张
第三节 外务部之成立

第三章、外务部的组织、人事与经费
第一节 外务部之组织与变革
第二节 外务部之人事分析
第三节 外务部之经费分析

第四章、出使制度与地方交涉机构
第一节 出使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地方交涉机构的设置

第五章、外务部的三阶段发展
第一节 早期发展(1901-1907年):奕劻与瞿鸿禨
第二节 中期发展(1907-1909年):吕海寰与袁世凯
第三节 晚期发展(1909-1911年):梁敦彦与邹嘉来

第六章、结 论

参考书目

附 录

附表一 外务部官员(参议以上)年表(1901-1911 年)
附表二 全国各海关历年(1901-1910 年)拨解外务部经费统计表
附表三 外务部船钞、船牌项下收支银数表
附表四 外务部罚款项下收支银数表
附表五 外务部余平项下收支银数表
附表六 全国各海关历年(1901-1910 年)拨解出使经费统计表
附表七 各国使馆历年(1901-1911 年)收入总数统计表
附表八 各国使馆历年(1901-1909 年)支出总数统计表
附表九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派驻各国使臣暨参随人员俸薪公费统计表

后 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严谨考证的气息。作者在序言中提及了大量一手史料的运用,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有了极大的信心。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外务部官员个人经历的刻画,比如他们的仕途选择,面对帝国主义压力时的内心挣扎,以及在外交场合的言行举止。我想象着,在那间古老的衙门里,一群身着长袍马褂的官员,如何在西方的夹击下,用古老的智慧和新兴的外交辞令,去应对那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部门的梳理,更像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探寻,是对一群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人物群像的描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想一定会很清晰。我猜想,它会从外务部的设立背景入手,详细梳理其职能的演变,再深入剖析其在具体外交事件中的作用。例如,关于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外务部是如何应对的?其中的决策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很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在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外务部如何搜集情报,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又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斡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理解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困境与努力。

评分

我关注的,还有书中对晚清外务部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部门的联系。一个部门的运作,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与整个国家的肌体紧密相连。外务部的决策,又会如何影响到国内的改革与发展?反过来,国内的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又会如何制约外务部的外交活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解读外务部在那个复杂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那个“窗口”,更是那个时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一个反映出国家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交织的复杂画卷。

评分

读到一本厚重的书,总是让人有些期待又有些惴惴不安,特别是当书名带着“研究”二字,又指向一段沉重的历史时期。我的《晚清外务部之研究》,便是这样一本让我又爱又怕的著作。爱它是因为,晚清是中国近代史最波澜壮阔、也最令人扼腕的时代,而外务部,这个新兴的机构,无疑是那个风云变幻年代里,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关键节点。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官员如何在中西夹缝中求生存,如何试图维护国家主权,又如何在列强的围堵下步履维艰感到好奇。这本研究,我想,应该能为我解开许多谜团。

评分

对于这样一部研究性的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晚清外务部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在复杂国际关系中处理国家利益,有何借鉴意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或奋力抗争的官员们,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否 still 能够激励我们?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照当下,让我们从历史的深处,汲取智慧,获得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