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员毛泽东

国民党员毛泽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民党员毛泽东」曾帮国民党打下天下
  「共产党员毛泽东」联合农工抢走江山
  「共产党员毛泽东」徒子徒孙又勾结国民党
  「国民党员毛泽东」僵尸复活把「共产党员毛泽东」徒子徒孙揍一顿

  《国民党员毛泽东》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背景,探讨毛泽东在国民党内的故事。毛泽东的一生,反映了错综复杂的中国近代史。求学期间,赶上五四运动高峰:加入中共,碰上农民运动的兴起;进入国民党,见证了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内斗。不论世人对其评价如何,毛泽东无疑是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毛泽东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探析「国民党员毛泽东」,尤为重要。

  本书原本是作者暑假写成的一篇论文,本来,打算浅尝辄止,但无意间又发现不少珍贵史料,使他继续研究下去。文章从最初的七页,一路写到一百多页,到后来,出版成书,这点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披露了大量第一手文献,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问世。举例来说,有国民党党史馆现存,和「国民党员」毛泽东相关的信函、公文、便条共三十七件,以及作者父亲收藏的国民党中执会会议记录原件其中十五次有毛泽东出席。这些资料,不仅共产党没见过,连国民党也早忘得一干二净,极史料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戡


  一九九二年八月三日生于台湾台北,二○一四年七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同年九月入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国际关系研究所。作为李敖之子,他对国共关系和两岸局势有着独到见解。二○一○年,出版《李戡戡乱记》,评论台湾历史教育的「去中国化」现象,引起海崃两岸关注。时隔四年,出版新作《国民党员毛泽东》,以客观立场,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败得失。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读:两岸对国共合作的定位
第一章 联俄容共新解
 第一节 孙中山获取苏援
 第二节 共产党的困境
 第三节 联俄容共的确立

第二章 国民党一大
 第一节 毛泽东眼中的国民党
 第二节 从此天涯孤旅
 第三节 来自湖南的「乡巴佬」

第三章 上海执行部
 第一节 国共群英会
 第二节 上海内斗加剧
 第三节 档案中的毛泽东

第四章 代理宣传部长
 第一节 穗中无大将
 第二节 宣传干将毛泽东
 第三节 国民党二大

第五章 枪桿子出政权
 第一节 转向农民工作
 第二节 血腥清党 •
 第三节 高层的支持 •

结论
 附录一 中共元老在国民党内职务一览 •
 附录二 毛泽东在国民党内大事年表 •
 附录三 「共产国际」今犹在,只是名字改? •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中国近代史,是人民的历史,不是党史。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披露了大量第一手文献,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问世。举例来说,有国民党党史馆现存,和「国民党员」毛泽东相关的信函、公文、便条共三十七件,以及我父亲收藏的国民党中执会会议记录原件1,其中十五次有毛泽东出席。这些资料,不仅共产党没见过,连国民党也早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学文科的人,最苦恼的一点,就是想做的题目,早有人做了,而且做得还特别全面。这回,我运气不错,发现这么一个好题目,乃抢先一步,写下此书,以正视听。

  中国人的历史,不应该由任意党派撰写,也不应该受任何意识型态左右。以本书探讨的「国共合作」为例,国民党的研究,大都与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的立场一脉相承。反观共产党,作为胜利者的骄傲,对「国共关系」始终兴趣浓厚。然而,其研究都是东抄西抄,了无新意,让人看得想睡觉。最可悲的一点,就是始终脱离不出马克思教条框架。不仅历史,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包含经济学、文学、哲学和社会学,都採用了马克思的研究模式。讽刺的是,习近平鼓吹「中国梦」,难道不该先改革治学态度,剔除空话连篇、奇形怪状的马克思,恢复中国该有的求学方式吗?

  本书取名《国民党员毛泽东》,顾名思义,就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背景,探讨毛泽东在国民党内的故事。毛泽东的一生,反映了错综复杂的中国近代史。求学期间,赶上五四运动高峰:加入中共,碰上农民运动的兴起;进入国民党,见证了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内斗。不论世人对其评价如何,毛泽东无疑是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毛泽东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探析「国民党员毛泽东」,尤为重要。

  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题目,却让对岸的党史学者研究坏了,以致大陆的年轻人,对毛泽东有愈来愈反感的趋势。追究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老套和迂腐,如果这帮人关着门自己研究也就算了,但教育部非要强迫青年学子,按他们的思路学习毛泽东思想。这种死板板的教育方法,终会招致反效果。

  学生对毛泽东的反感情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必须负起主要责任。该门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与「军事理论4」,为全大陆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四门课程,我都旁听了几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军理课,授课者是国防大学的教授,说是教授,称其为「牛逼大王」更为贴切。这位教授,在课堂上不时喊着「如果我们要打台湾」,他每喊一句,我同学就朝我看一眼,下课后,还有人跑来安慰我,要我不要生气,我说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好笑。我父亲说国民党「意淫大陆、手淫台湾」,而这帮小军官是「意淫台湾、手淫大学」,意淫打仗是他们的强项,只可惜他们的顶头上司,连钓鱼台都不敢打,只敢派巡逻舰和日本人玩捉迷藏。军人无用武之地,只能跑来大学吹吹牛、过过干瘾了。 回到这本书,它的起源,是我在去年暑假写成的一篇论文,英语题目是Mao Zedong's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irst United Front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Nationalists,中文名称为《从国民党中执会未公开会议记录看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贡献5》,我将它作为申请国外研究所的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汪荣祖教授不辞辛劳地修订我的英语文章,并提供我许多宝贵意见,我非常感激。汪教授与夫人陆善仪女士,看着我从小长大,过去我喊他们汪叔叔和汪妈妈。如今,汪教授是我的导师,我得喊他汪老师了。

  本来,我打算浅尝辄止,但无意间又发现不少珍贵史料,使我继续研究下去。文章从最初的七页,一路写到一百多页,到后来,都出版成书了,这点我倒是始料未及。在此,我要感谢明报出版社总经理苏惠良对这本书的大力支持,以及陈文威先生不辞辛劳的校对和编辑,没有他们,这本书也不可能这么快问世。 最后,感谢我父亲独具慧眼,收藏大量珍贵文献供我研究。他和汪荣祖教授合写的《蒋介石评传》,是最权威的近代史研究材料,欲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请参阅这本书。

  註:
  1经详细比对,确认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收藏的会议记录为手抄本。 2参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二○一○)。 3参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二○一○)。
  4参阅:《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二)。       5文章约八千余字,但内容仅限于毛泽东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的事蹟,故未将该文收录进本书。

导读:两岸对国共合作的定位

  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课题。当下,第三次国共合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打着两岸统一旗号,国民党大员们争先恐后至大陆,经商发财、收取台商关税费和仲介费,共产党也甘愿配合,仍凭台商压榨贫苦工人,却从不为两岸统一贡献心力1。追寻历史,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抗日战争时,尽管共产党无法与国民党平起平坐,但至少还维持着党对党的合作。至于第一次合作,则是共产党员「寄生」在国民党内,相较于北方军阀,国共两党势力甚微。 若要排序三次合作的重要性,第一次合作当属首位。对共产党而言,若没有这次合作,实力根本无法壮大,遑论夺取中国江山。对国民党来说,没有这次合作,更无蒋介石的崛起,北伐亦无胜算。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开国领袖,全程参与了前两次的国共合作。他是参加共产党一大的十三人中,唯一一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在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对国民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尤其看清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而非如共产国际坚持的「软弱」合作路线。第一次合作破灭后,毛泽东提出「枪桿子出政权」的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奉行的策略。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控制仍十分谨慎,总政治部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总政」地位的确立,正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由苏联顾问引入黄埔军校。

  让我们来看看两岸的历史教育是如何谈论这段历史的。台湾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毛泽东有如下叙述:

  民国十年,参与中国共产党的筹组和成立,成为激进派。其后加入中国国民党,当过代理宣传部长,这时开始热中于农民运动。毛泽东喜欢读《资治通鑑》,也喜欢读旧小说,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用心观察了湖南农村的社会变动和影响,因此他懂得运用农民来打天下2。

  国立编译馆出版的教科书,能提到毛泽东当过代理宣传部长,实属难得。不过自民进党上台后,大幅删减中国史篇幅(详情可参阅我另一着作《李戡戡乱记》),因此对国共合作的历史三言两语带过。不得不承认,就这段内容来言,国民党教科书还是比较中肯的。 反观对岸的大学教科书,对国共合作中的毛泽东只字未提3,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和国共合作相关的思想,就是「新民主主义」。然而,这套理论在中共被国民党清除出党后,才逐渐完善,重点包括「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等概念。事实上,毛泽东绝非在「清党」后,才幡然醒悟,认识枪桿子的重要性。

  中共不会掩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眼里,国共合作的功劳是他们的,而错误全是别人的,一方面,痛斥国民党背叛革命,另一方面,又责怪共产国际误导了中共,认为「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4」。试看二○一四年考研政治题目中的第十题:

  一九二四年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义的政纲 A. 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B. 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 C.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D. 把民主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

  这题的答案是(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肯定很多人纳闷,答案为什么不是(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呢?共产党不是一再强调,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吗?答案揭晓,因为这是政治科目考试,而政治课的核心要领,就是论证中国共产党统治中国的正统性与必然性。

  换句话说,照他们独特的逻辑,任何历史事件,都是配合中国共产党而发生。 若读者还是摸不着头绪,来看看共产党权威着作是怎么解释的吧!黄修荣的《国共关系史》对此解释道:「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使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等主要内容上,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符合。这表明孙中山已经放弃了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纲领,在一些问题上接受了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思想。这样,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就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纲领5。」

  在共产党看来,是他们「帮助」孙中山改进了过去的思想,因此功劳是他们的。有了这点思想准备,我们再回头看题目时,就恍然大悟了!题目的正确答案,必须证明共产党的伟大和先见之明,所以只能选择(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可悲的是,任凭共产党如何搞小动作扭曲历史,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孙中山从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更没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哪来的新三民主义的政纲?按照共产党的逻辑,国共合作的基础,在于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政纲」和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完全是胡说八道。难不成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是因为两党理念相同、情投意合?

  再说,国民党一大的会议记录逐字逐句记录了每个人的发言,包括共产党员的言论。共产党坚信,是他们帮助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但奇怪的是,我们翻遍记录,找不到半条共产党员的发言,能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沾上半点联系,更找不到共产党员论证、游说、辩论「重新解释政纲」的桥段。这样看来,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会上半声不吭,孙中山就自动转向共产党提倡的「新政纲」了?难不成国民党一大会场闹鬼了?

  换成今天,共产党开十八大,若「台湾代表团」自行发明了习近平「重新解释的共产主义」,共产党能接受吗?「台湾代表团」作为装饰品,就该安分的开开会、鼓鼓掌,就如同共产党在国民党一大上。说难听点,中共作为国民党的「共产党代表团」,能参会就不错了,还有什么脸曲解主人的学说?

  真相只有一个,国共两党合作,就是顺从苏联老大哥的意思,其他的种种理由,都是谎话。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探讨毛泽东在这段时期的事蹟。

  遍寻两岸学术研究,我们找不到专着,论述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事蹟。许多研究与回忆录甚至忽略了这段历史,如邹鲁回忆「宣传部长戴传贤先生,以后继任的都是本党人,可说共产党没有把持的可能6」,有些则弄错了毛泽东的职务和就职年份,如毛泽东口述、爱德格•斯诺整理的《毛泽东自传》将其职务误认为宣传部长(Not long after my arrival in Canton I became chief of the Agitprop Department of the Kuomintang.)。

  就连毛泽东本人,对这段往事亦鲜少提及。如同蒋介石,毛泽东对于过去较不光彩的历史,始终视若无睹。举一例子,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时,薪水只有八块大洋,多数人都看不起他。新中国成立后,他从未踏入北京大学校园半步,甚至形容北大「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在「文革」期间,又大肆迫害知识分子,凡此种种,或与他早年经历有些关联。

  总之,共产党不愿正视这段历史,因为还原真相,就给了党史研究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学术风气逐步放宽,大陆学者逐渐关注这段历史。许多论文相继诞生,多数探讨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历史,少有对代理宣传部长和农民讲习所所长的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编纂的《毛泽东年谱》,列出了毛泽东在国民党任职期间的数项事蹟,但资料不足,亦未深究其贡献。

  根本原因,始终是缺乏史料。研究国民党的毛泽东,一定要看这本《国民党员毛泽东》!

  1见本书结尾〈你不知道的学运内幕〉一文。
  2台湾国立编译馆,《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台北:国立编译馆,一九九九),第二册,页一二六。
  3参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二○一○),页六八。文中提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建立,却对「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的思想和事蹟只字未提。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二○一○),页一二一。
  5黄修荣,《国共关系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二○○二),上卷,页三○一。
  6邹鲁,〈与共产党奋斗和北上侍疾〉,《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页五六五。

图书试读

第五章  枪桿子出政权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节 血腥清党

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内左右两派内斗加剧,廖仲恺被刺,迫使胡汉民淡出权力核心,又为蒋介石的崛起提供绝佳机会。他的首要任务,便是挤下汪精卫,接着,还得清除在国民党内已具规模的中共党员。为此,蒋介石展开为期一年的夺权计划。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蒋介石策划了「中山舰事变」,以排挤汪精卫。茅盾的回忆录详细记载了毛泽东在这段时间的作为,摘录如下:

三月十七日上午从黄埔军校传来了谣言:「共产党策动海军局的中山舰密谋发动武装政变。」十八日下午中山舰果然准备开往黄埔。毛泽东问过海军局长李之龙。李回答:这是校长(蒋介石)的命令。本来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市内谣言很多。后来据报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王柏龄部队内也流传这个武装政变的谣言,而王柏龄不但不查禁,反而在对部队的连长以上各级军官训话时,要他们「枕戈待旦」,消灭共产党的阴谋。王柏龄师驻广州城内,他的训话由第二师的士兵传到全市,人心开始不安。毛泽东问过陈延年。陈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只能提高警惕,静观其变。」毛泽东这时预感到要出事了,他和我谈起这些事,皱着眉头说:莫非再来个廖仲恺事件。

十九日深夜十一点半钟光景,宣传部图书馆的工友慌慌张张来到庙前西街三十八号,那时毛泽东和我都还没有睡,正在谈论广州的形势。毛泽东说:鲍罗廷回去了,加伦将军也回去了,代理苏联军事顾问团长的季山嘉对广州各军情况不了解。正说到这里,那位工友来了,见了毛泽东,就用广东腔的半熟不熟的官话说,海军局长李之龙被捕了,李之龙新婚不久,被王柏龄部下的士兵从床上拉下,打了一顿,然后带走。毛泽东听说李之龙被捕,就说,现在是查有实据了。他吩咐那个工友去找陈延年。工友去后,毛泽东默然沉思,显然是在考虑问题。我不敢打扰,也默坐相陪。杨开慧在楼上给小的孩子餵奶后早已睡熟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