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传:从异乡到异乡

萧红传:从异乡到异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具有独立精神
敢于以自己的作品向历史和社会挑战的女性作家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是一部非常客观的着作。在排除掉主观臆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迄今的有关资料,通过精心地整理塑造了一个新的萧红形象,其观点极富说服力。本书让人充分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孕育着文学研究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二十世纪七○年代末期,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众多研究学者不断发掘出各种有关萧红的史料,其中也包括她本人的一些作品。迄今,由于熟知萧红生前生活的前辈们都相继不在人世,不可能再发现任何新的史料。于此,整理总结迄今的史料,力求于客观研究萧红的本书,即成了萧红传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喜爱萧红的读者往往会被作品所打动。

  我爱诗人又怕害了诗人,
  因为诗人的心,
  是那么美丽,
  水一般地,
  花一般地,
  我只是舍不得摧残它,
  但又怕别人摧残。
  那么我何妨爱他。

——萧红《春曲‧二》

  研究萧红人士及其粉丝必定收藏的典藏本,本书更深刻的剖析萧红内心的感情世界、她用生命挥洒的精彩人生,最后红颜早逝于香港。

得奖纪录

  ★本书荣获首届「萧红文学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君


  生于一九七一年,湖北省浠水县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九)获首届萧红文学奖(二○一一)。

图书目录

序/[日]平石淑子
第 一 章  后花园
第 二 章  哈尔滨往事
第 三 章  暂避青岛
第 四 章  成名上海
第 五 章  蛰居东京
第 六 章  重返上海
第 七 章  转移武汉
第 八 章  辗转西北
第 九 章  重返武汉
第 十 章  避难重庆
第十一章  客逝香港
主要参考文献
萧红年谱
后记

图书序言

[日] 平石淑子 序

  二十世纪七○年代末期,即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基于众多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发掘出了各种有关萧红的史料,其中也包括了她本人的一些作品。但是在今天,由于熟知萧红生前生活的前辈们都相继不在人世了,不太可能再发现什么新的史料。在这个意义上,整理总结迄今的史料,力求于客观研究萧红的这本着作,就当之无愧地成了萧红传记的集大成了。正是它极力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才避免了男性读者们陷于对萧红的过度同情,同时还没有失去对萧红的热切目光。我想这些都是本书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其诚实宽厚的人品所致。

  这里再重复一遍,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非常受人喜欢的好书。但是,同时又感到还欠缺点什么。这是一种与上述观点极其矛盾的感觉,也许这正是起因于此书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萧红三十一岁就英年早逝了。在抗日战争这个全中国的受难时代,萧红还背负着作为女性的苦难,她没有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是因为她还在人生的中途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要了解她的短暂生涯的旅途,就只能凭借她周围的人,例如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回忆,《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这本书也不例外。也正是因为如此,特别是关于逃离上海为止的萧红的前半生,就是说基本上依赖于萧军的追述的这段时间里的萧红,也许是萧军的过于饶舌,她给人的印象就犹如是萧军思想和行为的附属品一样。换句话说,前半生的萧红的形象是非常模煳的。与此相比,转到武汉避难以后的萧红,就以鲜明的主体性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时的萧红已经作为有名的作家受到很多人的注目,并且有关她的言论也多了起来。这些言论的产生可能与人们对端木蕻良的反感多少有些关联。从武汉到临汾再到重庆以至香港的这段时期,关于萧红有着非常详实的记述和史料,这些史料里有很多是我未见到过的很值得参考的东西。

  我感到书中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萧军的回忆所写的前半部分。作者将两人的同居以及分居,作为萧军的「爱之哲学」的主题,然而就产生了两人生活的主导权在萧军的印象,使萧红成了一个没有主见、附属于男性的在精神上不成熟的女性。而另一方面,在萧红与端木蕻良的这段生活里,作者又只强调了萧红的自主性。这样一来,读者就看不到萧红从前半生到后半生精神上的成长过程。如果再深读一下,还会得出萧红的精神独立是来自于萧军的背叛(女性问题)。当然,萧红在《生死场》出名后,生活上还是不得不由萧军掌握主导权。但是正如骆宾基所指出的那样,萧红固有的「矜持」才是将她引向精神自立的源泉。我并不完全认为萧红所写的作品就记录了她所走的人生之路(这一点与本书作者略有分歧),但是她的作品仍反映了她精神世界的成长,也是最值得依据的资料。

  笔者之所以认为萧红是一位精神独立的、具有主见的作家,也是对迄今赋予萧红的「被男性所摆布,从而无法实现自己梦想,充满悲哀的可怜女性」形象的一种抗议吧。如果不是站在与萧军同居,后来又分离,然后和端木蕻良生活在一起,都是萧红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一角度看的话,就无法真正将萧红作为一个作家来评价。我充分认识到《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是一本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作品,而不是一部研究专着;但作为一个热爱萧红的读者,仍因为书里没有把《跋涉》、《生死场》及《商市街》里所反映出来的萧红的思想介绍给读者,而略感不满。

  作为一名国外的读者和研究人员,在史料的发现和发掘上无法与中国同行们相比。只能依据这些成果来阅读萧红的作品,并且,在她的作品里哪些是带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进一步讲,文学对人类社会产生着什么样的普遍性力量,我们通过文学能够做什么等话题上,坦率地发表一些看法。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喜爱萧红的读者往往会被作品所打动,而失去自我。这也正说明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力量。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更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作家和其作品,从中找出真相,把它放在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洪流中,通过向人们的展示,进而加深人们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继承其优良的,改正其错误的,并为历史不再重演而不断警示自己,努力不懈。我想这才是文学所担负的责任。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我期待着能看到作者有关萧红的作品论,并衷心祝愿由萧红结成的缘分更加发展,使它连接起日中两国以及全世界。

后记

  萧红是我的情结。

  我想,她或许也是大多数研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者或深或浅的心理情结。

  萧红弃世近七十年,而这本书面世于她百年诞辰前夕。死时年仅三十一岁的她,在我的想像中,始终是个命途多舛的姐姐。这一想像如此真切,每次接触到关于其生平的资料,心底便弥漫淡淡伤感,涌动着强烈的表达冲动。

  香港中文大学资深萧红研究者卢玮銮教授,基于女性立场,出于对萧红的细腻感知,写下了一段很能引我共鸣的话:「愈看得多写萧红的文章,特别是与她有过亲密关系的人写的东西,就愈感到萧红可怜─她在那个时代,烽火漫天,居无定处,爱国、爱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她又是爱得极切的人,正因如此,她受伤也愈深。命中注定,她爱上的男人,都最懂伤她。我常常想,论文写不出萧红,还是写个爱情小说来得贴切。」

  多年来,我一直想在进入关于萧红及其作品的论述之前,写一部她的传记,以此传达对她的理解和对其生命历程进行细致触摸之后的感受。阅读已有萧红传记,老实说常常令人失望。我每每感到叙述者那份貌似追求客观的冷漠。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叙述中那种政治意识形态动机的彰显,亦让人十分生厌。我想在自己的叙述里,最大限度地将她还原成大时代里的一个普通女性,一个命运坎坷的天才女作家,一个任性的姐姐;而与革命、进步、左翼没有太多关涉。另有萧红传记虽出自女性作者之手,但叙述中却莫名带有极其憷目的男性中心主义立场。表面上在叙述萧红的经历,实则成了几个男人的故事。更不用说那些弥漫着浓郁小农意识的偏见文字,出发点大都急于为萧红生前身边的男人们正名而喋喋不休,观念浅陋、文字拙劣。

  我想,我的叙述全不如此。我要写一部全然关于萧红自己的传记,在想像中,隔了漫长的时空与她做一次精神的对话,对其精神苦难感同身受。

  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庄严的举意。

  二○○五年隆冬,我从武汉第一次来到哈尔滨。那天夜里,一下火车便觉得自己已然进入这个留有太多萧红印记的城市,心理上是如此亲切,以至于在计程车上便迫不及待地向中年司机打听东兴顺旅馆、欧罗巴旅馆、商市街。不想对方一脸茫然,「萧红」这个名字在他全然陌生。我无比失望,觉得这座城市在渐渐将她遗忘。那些建筑还在,但那些哈尔滨往事却渐成淡漠的传说。

  我的生命中或许注定与萧红存有一个约会。二○○六年定居哈尔滨之后,便借来大量关于她的资料,力图实现心中那个庄严的写作计画,那个富有激情的举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二○○七年八月二十日,正式动笔前,在一个学生的带领下,我来到唿兰萧红故居,想亲眼看看她的「家」。不巧,故居因装修已于头一天关门了,向工作人员说了许多好话,才让我们进去看看。所有展品都已经收起来了,只剩下几间空荡荡的屋子和空荡荡的后花园。能够亲眼看看,我就已经非常满足,在我内心,老实说,萧红的「家」是我并不愿意去的地方。看看这空荡荡的屋子倒是恰到好处。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萧红在诗句里对自己大半生经历有过极为精粹的概括。「从异乡到异乡」成了我的题目。两天后,关于她的叙述正式开始。一年多完全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日子,却给了我十分愉快的体验。我觉得自己的叙述平稳而从容,二○○八年九月二日终于告竣。文字无论好坏,我都非常满足。「萧红百年」在即,在心底,我终于完成了对于她的「一个人的纪念」。

  二○○九年三月,《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读书》等大陆十多家主流媒体给予了介绍,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于九月二十四日专就此书举行作品研讨会。会上宣读了日本大正大学平石淑子教授、美国索思摩大学孔海立教授等海外资深萧红、端木蕻良研究专家对此书的高度评价。学界前辈奖掖后进的热情鼓励,令我非常感动。尔后,在《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基础上,精简文字、增益图片,编成《萧红图传》,于二○一○年四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

  今年夏天,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了台湾作家代表团来大陆采风的「萧红文学之旅」活动。八月二十三日上午,我有幸对台湾作家们发表关于萧红生平的讲演,并结识着名诗人、出版家初安民先生。出版一部繁体字的着作是我的梦想。为此,我冒昧向初先生表达了在台湾出版《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的诉求。没想到,初先生回到台湾不久,我的愿望便得以实现。

  九、十月间,我对《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进行了全面修订,订正不实资料、修改不恰当的表述,同时增加了后续发现的史料,增益、改动近千处。即便如此,由于浅陋,我自知,修订版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仍有诸多讹误,乞求大方之家的指正。收入修订版的图片一百多幅,有些珍贵图片仍是第一次面世。这些图片参与萧红的生平叙述,我想将会为读者重新认识萧红提供可能。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修订版)在台湾即将面世,此刻处于北国冰城一隅的我,内心平静而喜悦,充满无尽感恩。因为萧红,我与大陆、台湾的多位出版人结缘,一次次愉快的合作,让我觉得自己是何其幸运。再次感谢印刻出版公司社长初安民先生。同时,我也要向为编辑、设计、宣传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江一鲤、郑嫦娥等素未谋面的印刻同仁表达敬意与感谢。

  非常感谢萧红嫡亲侄子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张抗先生、前唿兰萧红故居副馆长王连喜先生、黑龙江《生活报》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图片。

  最后,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作者于哈尔滨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哈尔滨往事

十年间,那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早已变成能够关注自身命运的少女,她如此真切地体会着生离死别的苦痛。祖父之死所引起的悲恸和无助,让迺莹将这十年里所懂得的一些「偏僻的人生」都回顾了一遍,陷于无边的自我伤悼。祖父之死让她意识到世间再也没有同情她的人了,祖父带走了人世间的所有良善,剩下的尽是凶残。

祖父一死,家之于迺莹陡然减少了吸引与牵念,渐渐淡化为一个模煳的概念,不再有祖父活在时的那种质感。而因为张维祯的死,唿兰张家也从此加快了衰败的步伐,常常入不敷出,不时变卖田地以作支应。好在张廷举当年过继到唿兰,福昌号的兄弟间一直没有分家,现在家境败落了,他常常将妻儿送回阿城居住。阿城张家逢年过节也经常给唿兰送粮送肉。

梦断北平

订婚不久,在与汪恩甲较为密切的交往中,他身上的一些纨袴习气以及不时表现出的庸俗,令迺莹心生不满。当她慢慢从失去祖父的巨大伤痛中走出,新的打击接踵而至。她偶然发现汪居然有抽大烟的恶习。这让她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对他的厌恶日渐滋长。另外,毋庸讳言,迺莹对汪恩甲的情感波动,更源于两次政治事件的参与。两次学运中,勇敢、活跃,富有激情的迺莹,有机会接触到哈尔滨一些高校的优秀男生。他们有头脑、有学识、见解深刻、有组织能力,常常令她心生崇拜;而她的干练与激情也给一些男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心生爱慕。陆哲舜正是在「佩花大会」上走进其情感世界。两人在其后不长时间的交往中互生好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