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墓碑的草原:内蒙古的文革大屠杀实录

没有墓碑的草原:内蒙古的文革大屠杀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内蒙古
  • 文革
  • 大屠杀
  • 历史
  • 纪实
  • 草原
  • 民族
  • 记忆
  • 社会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西藏和新疆问题,
你可以读王力雄的《天葬》和《你的西域,我的东土》,
关于蒙古,你只能读杨海英的《没有墓碑的草原》。

  第十四届司马辽太郎大奖作品

  蒙古,曾经纵横世界版图的铁骑民族,今天蒙古人只有400多万,而生活在内蒙的汉人则有1800万。随着汉人移民和农业垦殖,美丽的草原也越发变得荒漠化。而在政治上,从晚晴以降的蒙古精英阶层,到文革几乎被屠杀殆尽,在那个清算与斗争的年代,身为「蒙古人」,是苦难的唯一原罪。

  本书还原才从晚清以来的内蒙古,在民族自决、国家独立之途上的重重困厄,以至于被中国纳入版图后至文革时期发生的屠杀真相,弔祭未竟全功的草原英灵。本书以十四位蒙古人的述说为轴心,透过描述他们的人生命运及民族命运,并参考了大量国际关系与中国整体的时政、历史资料,建构了一幅没有墓碑的荒芜草原图景。本书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清帝国瓦解后,沐浴日本近代教育的蒙古知识人如何在严酷的中共政治运动中努力探寻民族生存之道。中共对蒙古人民族自决运动的否决以及迫害,实质上就是中共对日本殖民统治的间接清算。

  第二部分:进入中共建政时代,蒙古东部草原依旧培育了无数的新知识青年,但在文革爆发后,这些青年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肃清,因为被父辈们的「对日协力者=伪满日奸」之「原罪」株连。

  第三部分:最初参加共产党阵营的蒙古人,主要是土默特和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人,曾是「根正苗红的延安派」。中共有效地利用了延安派肃清和瓦解东蒙干部。达到目的之后,「无用的」延安派也被整肃。最后,蒙古民族精英整体被迫害殆尽。

  第四部分:文革期间,共产党和被煽动、被愚弄的汉人对蒙古人的杀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内蒙古草原化作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原野。男人遭清算,女人被强姦,牧民被强制内迁,家园由汉地移民居住,母语被禁言,这一部分记录了民族大屠杀的倖存者从不同角度的证言。

  内蒙古的现当代史就是蒙古固有的领土遭受外来侵略和分割,被迫卷入政治阴谋而惨遭大屠杀的过程,也是传统游牧经济形态被迫迅速消失的过程,而侵入内蒙古,建立殖民地的外部势力,对蒙古人进行分而治之的是中国和日本,只不过发动民族大屠杀的则只有中国。这,就是追溯通向大屠杀之路的一个蒙古人学者的视点。

得奖记录

  本书日文版《墓标なき草原》荣获第十四届司马辽太郎大奖

本书特色

  成吉思汗的子孙为何陨落?

  内蒙古的近现代史,是蒙古固有领土遭受外来侵略、分割,被迫卷入政治阴谋而惨遭大屠杀的过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如今已不复见,传统游牧被汉人殖民的农垦经济取代。政治、生活、文化、历史……蒙古人所拥有的一切即将消失殆尽……

  任人欺凌之后,少数民族的未来何在?

  从近代至今,殖民地统治和大量虐杀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基本特征,而目的则是文化上的种族灭绝──而「消灭了人民和文化」的正是暴力共产革命!蒙古人面临的是抄家灭族的清算,而中共政权当局却能一笑置之、云淡风轻?    

名人推荐

  杨海英教授的这本书会让世人看到,内蒙古问题将和西藏、新疆问题一起,成为中华帝国未来的噩梦。——王力雄《天葬》《你的西域,我的东土》作者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 --- 《星河的低语:古蜀文明的失落与重构》 一部穿越时空的文明探秘史诗 引言 在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史册中,有一个名字如同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古老灵魂,它曾辉煌一时,却又戛然而止,留下了无数令人心驰神往的谜团——古蜀文明。他们是神秘的“蚕丛及鱼凫”,是三星堆黄金面具下沉默的凝视,是金沙遗址里璀璨的太阳神鸟。他们仿佛是巴蜀大地上凭空出现的奇迹,又如同一个短暂的梦境,最终归于沉寂。 《星河的低语:古蜀文明的失落与重构》并非一本冷冰冰的考古报告,而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文化考古之旅。本书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文本描摹,力求穿透数千年的历史迷雾,探寻古蜀文明的起源、繁盛、独特哲学体系,以及最终令人扼腕的消亡之谜。 --- 第一部:从巴山蜀水到神性之巅 (起源与早期文明)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读者回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审视长江上游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古蜀人独特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基因。我们将探讨长江上游的早期人类活动,重点分析距今四千至三千年前,古蜀文明如何在一系列关键的文化交流与本土创新中,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向复杂国家形态的转变。 沃野与祭祀: 深入解读宝墩文化遗址群,分析早期聚落的防御体系与水利工程,揭示农业基础如何支撑起早期宗教信仰的构建。 “蚕丛及鱼凫”的传说重构: 结合地方史籍与出土文物,对古蜀王族的起源进行多维度考证,辨析神话叙事背后隐藏的政治权力结构。 三星堆的初次震撼: 详细剖析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历史与文物解读。重点聚焦于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以及骇人的“人面具”。我们将尝试从“天人合一”的视角,解释这些祭祀品的宗教功能与宇宙观。 --- 第二部:太阳神鸟与青铜的辉煌 (鼎盛时期的精神世界) 古蜀文明最令人称奇的,在于其高度发达且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青铜冶炼技术的掌握。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古蜀文明的鼎盛时期,特别是金沙遗址的发现,如何为我们重构古蜀的王权、信仰与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钥匙。 神权与王权: 探讨古蜀统治者如何通过垄断稀有资源(如黄金、象牙和精湛的青铜工艺),构建起一套以祭祀仪式为核心的统治合法性。青铜器上的纹饰,如夸张的兽面纹和漩涡纹,被视为古蜀王权对自然界和超自然力量掌控的象征。 金沙遗址的“太阳崇拜”: 集中阐释“太阳神鸟”金饰的文化意涵。我们将其置于古蜀人对日月星辰的观察之中,分析这种强烈的太阳崇拜如何渗透到古蜀人的时间观念、农业周期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理解。 玉石的秘密语言: 细致描绘古蜀玉器,特别是用于礼仪和陪葬的璋、琮、璧等器物。这些玉石器不仅是财富的体现,更是古蜀社会等级制度和宇宙秩序的“书写工具”。我们还将探讨古蜀文字的谜团——那些刻画符号与成熟汉字之间的关系,是并行发展还是相互影响? --- 第三部:文明的断裂与历史的回响 (失落与重构) 古蜀文明的突然衰落,一直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它既没有留下被战火焚烧的痕迹,也没有展现出大规模的迁徙迹象。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针对这一“断裂点”进行深入推演和大胆假设。 巴蜀之战的隐喻: 梳理从三星堆到金沙的权力中心转移,结合文献记载,探讨秦国对巴蜀的渗透与最终的兼并过程。失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还是内部结构性崩溃的必然? 环境变迁的拷问: 引入环境考古学的视角,分析大规模的河流改道、气候突变是否可能对古蜀的农业体系造成致命打击,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文化基因的延续: 即使政治实体消失了,文化却从未真正消亡。《星河的低语》强调,古蜀的某些核心元素——对自然的敬畏、独特的戏剧性审美、乃至对神秘主义的偏爱——通过巴蜀的土著群体,悄然融入了后世的汉文化之中。我们将追踪这些“低语”,展示古蜀文明如何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继续存在于今天的巴蜀文化肌理之中。 --- 结语:面向未来的考古学 《星河的低语》旨在邀请每一位读者,抛开既有的历史框架,以全新的、充满敬畏的眼光去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古蜀文明的失落,是对我们认识“文明必然线性发展”这一观念的有力反驳。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辉煌的创造,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新的河道。本书不仅是对一个失落文明的缅怀,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一次深刻致敬。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海英


  蒙古名字为「俄尼斯.朝格图」,蒙译日文名「大野旭」。1964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学日本语系。1989年赴日本留学。修完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综合研究大学院的博士课程,获博士(文字)学位。现为日本静冈大学教授。

  主要着作:
  《草原和马与蒙古人》(NHK丛书,2001年)
  《成吉思汗祭典——试论作为历史人类学的再构造》(风响社,2004年)
  《蒙古草原的文人们》(平凡社,2005年)
  《蒙古和伊斯兰的中国——追踪民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纪行》(风响社,2007年)
  《中国与蒙古的狭缝间——乌兰夫之民族自决未竟之梦》(岩波书店,2013年)
  《没有墓碑的草原(上、下、续)》(岩波书店,2009-2012年,获第14届司马辽太郎大奖)
  《有关对蒙古人种族大屠杀的基础资料(1—6)》(编,风响社,2009年-2013年)
  .第一集《以滕海清将军的讲话为中心》
  .第二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肃清资料》
  .第三集《打倒乌兰夫》
  .第四集《被打成大毒草的民族自决理论》
  .第五集《被害者报告(1)》
  .第六集《被害者报告(2)》

译者简介

刘英伯


  冶金化学专家。湖南衡阳人。50年代北京大学「极右学生」,被开除学籍,流放江西,文革中九死一生。
 
刘燕子

  1991年留学日本。现任教于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中日双语写作者,翻译者。日语有《从天安门到08宪章》、《杀劫》等。汉语有《这条河,流过谁的前生与后世》等。

图书目录

推荐文  所有汉人都该读的书——王力雄

开 篇 通向内蒙古文革之路
序 章 「社会主义中国是贫苦人的靠山」
――相信中国共产党的牧民板瓦尔

第一部 「挎洋刀的」
 第1章 蒙古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学自日本
――凋落在毛泽东「百花齐放」之下的图布信
 第2章 决不当亡国奴
――满洲建国大学学生特古斯的梦
 第3章 「蒙古族不过是中国人的奴隶而已!」
――内蒙古的「辛德勒」金久斗

第二部 青年一代的造反
 第4章 「动物园」的烽火
――师范学院的蒙古人造反派哈拉夫
 第5章 集阴谋之大成的文化大革命
――师院名誉教授林色的经历
 第6章 汉人流民完成「光荣的大屠杀」
――草原造反派忽日勒巴特尔

第三部 根正苗红的延安派
 第7章 以杀蒙古人得蒙古人心?
——嫁给延安派的鄂尔多斯蒙古女性奇琳花
 第8章 对蒙古族的杀戮的正当性
——归根到底是「延安派」还是「地方民族主义者」的俄尼斯
 第9章 「蒙古鞑子没一个好的,打死了还怕没地儿埋,笑话!」
——延安派干部奇治民之死

第四部 图克人民公社大屠杀悲史
 第10章 「华尊文明」刑场
——原图克公社书记策•哈斯毕力格图的证言
 第11章 大屠杀的象征
——失去全家亲人的其莫斯仁
 第12章 「蒙古人死光、就省下口粮了」
——革委会主任额尔德尼的回忆

终 章 替罪羊也必须选中蒙古人
——「抗日作家」乌兰巴干之子的证言
观 点 作为种族大屠杀的文化大革命

附录
一  论考:殖民地统治与大虐杀
二  鼎谈:纸上的墓碑,心中的墓志铭(杨海英•刘燕子)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没有墓碑的草原》所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经历的巨大痛苦与挣扎。作者以一种极其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揭示了那些曾经被压抑的声音。那些在特定时期内,个体所承受的非人待遇,那些因误解、因仇恨、因政治运动而产生的悲剧,都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恐惧和不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看似广阔无垠的草原,也无法掩埋个体的悲伤与绝望。那些“没有墓碑”的背后,是多少个无声的呐喊,是多少个被剥夺的名字。它让我反思,历史的真相,究竟是被谁决定了如何被呈现,又为何被选择性地遗忘。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勇敢挖掘,也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深刻探索。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书,它以一种极为直接的方式,将一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读《没有墓碑的草原》,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反思。作者没有采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那些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悲剧。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生命的力量与脆弱。我看到了那些在恐惧中挣扎的人们,看到了那些在无声的呐喊中被吞噬的生命,也看到了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扭曲的人性。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文革”不仅仅是发生在某个特定区域的事件,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残酷的,是足以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那些“没有墓碑”的草原,成为了无数悲剧的见证者,而这本书,则成为了这些悲剧的记录者。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遮蔽的真相,也让我们有机会去理解,那些曾经的苦难,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评分

《没有墓碑的草原》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极其深刻的灵魂拷问。它迫使我审视自己对历史的态度,以及我们作为一个群体,是如何选择遗忘或铭记的。这本书所描绘的那些被扭曲的年代,那些人性的扭曲与泯灭,让我感到心痛不已。我曾经以为,历史的伤痕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愈合,但这本书告诉我,有些伤痕,是无法被遗忘的,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悄悄地影响着我们。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点,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将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关于酷刑、关于批斗、关于无端的指责,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数度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无声的抗争,都构成了一幅幅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更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评分

读完《没有墓碑的草原》之后,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与愤怒。这种情绪并非来源于简单的叙述,而是源于作者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呈现的并非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从那些被迫害者的回忆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绝望,以及他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代价。那些被冠以“罪名”而遭受的凌辱,那些亲人之间因恐惧而产生的隔阂,那些曾经的信任瞬间崩塌的场景,都像一把把尖刀刺入我的心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将残酷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这种冷静反而更具力量,因为它让你无法逃避,只能直面历史的残忍。那些“没有墓碑”的草原,象征着无数被抹去的生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苦难,就这样被沉默地埋葬。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阴暗面,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究竟有多么的片面。

评分

这本《没有墓碑的草原》读来着实令人震撼,那种沉重感仿佛压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在阅读之前,我曾对内蒙古的草原有着一种浪漫的想象,以为那里是辽阔、自由、充满生机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揭示了在那片曾经宁静的土地上,一场怎样的浩劫曾悄无声息地发生。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和史料的梳理,将那些被掩埋的真实细节一点点剥离出来,像是用一把钝刀子,缓慢而痛苦地揭开历史的伤疤。那些被扭曲的人性,那些无声的呐喊,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生命,都通过文字变得鲜活而触目惊心。我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哭泣,看到那些本应灿烂的生命被无情地碾碎。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它更像是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黑暗的年代,去感受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的痛苦与无助。它让我开始反思,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被尘封的,又为何如此难以被人们铭记。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内心的激荡,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那些被压抑的悲鸣,如今在我的脑海中回响,久久不能平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