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忆录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汪希文
  • 江霞
  • 太史公
  • 家族史
  • 民国史
  • 文化名人
  • 历史人物
  • 个人经历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的姪儿
清朝末代科举进士江孔殷的女婿
写出汪精卫与袁世凯的交往
道出江孔殷一生的传奇!

  作者是汪精卫的姪儿,他写出汪精卫与袁世凯的一段交往秘辛,道人所未道,弥足珍贵。作者丧偶后又娶江孔殷(霞公)之十一女江畹征为继室,因此对江孔殷的传奇一生,描绘得栩栩如生。包括他在考场请枪手,而自己又当枪手,结果双双都中榜的事。他透过好友梁士诒向袁世凯游说以陈炯明为广东督都,陈炯明答应事成,给他广东民政长的官位,奈何后来陈炯明被逼发出通电讨袁,江孔殷的美梦自然飞了。江孔殷受聘出任英美烟草公司南中国总代理,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激烈商战。他用计将对方打败,自己则捞到「风生水起,盘满砵满」了。

本书特色

  珍贵史料
《旧时月色:一位文人家庭的百年风云》 导言 本书追溯了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家庭——徐氏家族的百年兴衰史。徐氏家族从晚清的科举之路起步,历经民国时期的学术争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其成员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坚定的信念,参与并记录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基于大量的家族信函、日记、学术手稿以及口述史料,旨在重现一个特定社会阶层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变迁。 第一部:清末风雨中的儒者身影 故事始于清朝末年,彼时科举制度渐入黄昏,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徐家第一代重量级人物,徐觐堂先生,是一位恪守儒家传统的学者,他中过晚清的进士,曾在地方衙门任职,却因对时局的失望而毅然辞官归隐,致力于整理家学与地方文献。 故乡的坚守: 详述了徐觐堂在江南水乡故里的生活图景。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地方史的编纂和私塾的兴办中。书中细致描摹了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在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尴尬处境——既无法完全拒绝西学的影响,又对祖宗之法抱有深深的眷恋。 家庭的教育观: 记录了徐家严格而又开明的家庭教育方式。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徐觐堂却鼓励他的女儿们接触新式教育,这为家族后续人物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从他们留存下来的家书中,可以看到长辈对子孙品格培养的殷切期望,强调“立德、立言、立行”的终极目标。 庚子之变与辛亥前夜的思潮: 这一部分通过徐觐堂与友人间的往来信件,展现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危亡的焦虑。他们私下议论维新变法,对袁世凯的崛起持审慎态度,并对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保持着一种文人的距离感和忧患意识。 第二部:民国风云与学术的黄金时代 进入民国,徐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成员,特别是两位杰出的学者——长子徐鸿儒和次女徐素琴,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是接受了新式教育,并远赴海外深造的精英。 北京的学术圈: 徐鸿儒留学归国后,任教于京城几所著名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温和的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着重描绘了他在学术会议、沙龙中的活动,以及他与陈寅恪、傅斯年等前辈学者的交往片段。内容聚焦于他对于传统史学方法革新的探索,以及他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努力维护学术的独立性。 女性知识分子的崛起: 徐素琴的故事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她是我国第一批法学女博士,后在上海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并积极参与妇女解放运动。书中引用了她大量关于婚姻法改革、女性受教育权的演讲稿和法律评论,展示了民国时期女性在争取权利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智慧。 家族的迁徙与坚守: 抗战爆发后,徐家面临抉择。他们拒绝了日伪政权的延揽,毅然南迁,参与了西南联大的艰难教学。这部分通过描述他们在颠沛流离中的教学生活,特别是如何用微薄的薪水维持家庭和学术研究的持续性,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例如,他们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坚持为学生批改论文,甚至用自制蜡纸油印珍贵讲义。 第三部:新旧交替的阵痛与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家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冲击。这是家族命运发生深刻转折的阶段。 身份的重塑: 徐家成员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与社会角色。徐鸿儒从一位侧重考据的旧式史学家,逐渐接受并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融入自己的研究,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内在的挣扎与外部的压力。本书客观呈现了他们学习新理论、参加政治学习的记录。 学术的转向与保留: 重点探讨了家族中年轻一代,如徐鸿儒之子徐志远(一位地质学家),如何在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国家建设。同时,书中也揭示了老一辈学者在“思想改造”浪潮中的艰难平衡,他们一方面需要“过关”,另一方面又努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保留住那些被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精髓。 琐碎生活中的人文关怀: 尽管时代背景宏大,本书并未忽略家庭内部的温情脉脉。通过对子女辈的家庭生活记录,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在集体生活中保持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如何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用书籍和故事滋养下一代。例如,他们如何秘密地珍藏那些在特定时期被视为“旧文化糟粕”的古籍善本。 结语:历史的回声与个体的命运 《旧时月色:一位文人家庭的百年风云》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学术通论,它是一部扎根于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情感的“小历史”。通过徐氏一家三代人在百年间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学术追求与伦理坚守,本书试图捕捉那个特定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剧烈转型期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文化担当和历史韧性。他们的故事,是那个逝去时代的深刻回声,也是对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提供的一份珍贵且细腻的见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希文


  汪兆镛之子,汪精卫的姪儿。汪希文在抗战前,曾任广东番禺县长,后来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简任秘书、汪伪政府时任行政院参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粮食局长,又调社会福利局局长,再调浙江省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汪希文续娶江孔殷之十一女江畹征为继室,两人结褵仅一年有余,江畹征不幸患淋巴癌,不治逝世。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也是命理学家,于当时的术数界颇负盛名。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药自杀于香港沙田万佛寺。

蔡登山/主编

  文史作家,现为秀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汪希文及其岳父江孔殷(霞公)二三事/蔡登山

第一章 袁世凯、汪精卫一段因缘
第二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一)
第三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二)
第四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三)
第五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四)
第六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五)
第七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六)
第八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七)
第九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八)
第十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九)
第十一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
第十二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一)
第十三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二)
第十四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三)
第十五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四)
第十六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五)
第十七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六)
第十八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七)
第十九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八)
第二十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九)
第二十一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
第二十二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一)
第二十三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二)
第二十四章 江霞公太史轶事补遗
附录一 钱新之赴台前的一件煳涂事/汪希文
附录二 薛觉先与南海十三郎/汪希文
附录三 记党国元老古湘芹门下之「三文」──刘纪文-汪希文-陆匡文/香宇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三章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二)

一、清末最后一科的进士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是大比之年,亦是清朝最后一科的会试,此后即废去科举制度,改办学堂了。江家与汪家,本是通家之好,是年霞公与先伯父莘伯先生(兆铨)联袂登程,北上应考。其时吾粤有所谓「闱姓」的赌博(相似于现在的赌马与赌球),广东姓汪的人本不多,但因先伯父莘伯先生,少时文名借甚,竟有许多人买「汪」字的。广东一省,规定取十六名进士,放榜之日,赌商由京中将中进士者之姓氏,拍电回粤,遍登广州各报条;因有一个「汪」字,汪家的人,高兴万分,皆以为先伯父中式。后来方知「汪」字实为「江」氏之误,结果是霞公中了。是科状元是刘春霖(即一甲第一名进士),探花是粤人商衍鎏(即一甲第三名进士)。现在旅居澳门、年逾八旬的李际唐,及前行政院长谭延闿,均与霞公是进士同年。日后谭延闿率湘军至粤,与霞公往还最密,其渊源是由年谊而来。

霞公之会试,是否也请了枪手,其事颇祕,已无可考。他自己本来是作家,能下笔千言的,他在乡试时请枪,不过为好奇心所驱使,作为「卖弄游戏」之手法而已。会试中式后,尚要殿试,以意测度,会试当不致请枪。但根据吾粤几位老前辈曾对我说,谓霞公会试,是请顺德罗瘿公做枪手的,这真是查无实据了。

会试比之乡试,严重得多,乡试是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会试是在京师举行,是帝都所在。清朝制度,关于科场舞弊,请枪和关节,是严厉惩治的;倘被告发,查出证据确凿,除当事人杀头之外,株连甚众,主持考试的总裁官亦不得了。所以,霞公中进士,是否请枪,虽然传说颇多,那只有天晓得。霞公本人对此种风言风语,曾加否认。但无论如何,他总算过得了海,做了神仙。

二、衣锦荣归,说不尽风光

霞公成进士之翌年甲辰,入翰林,回乡谒祖,此时真是说不尽的风光。翰林算是大绅士,照习惯,必改用大张红色的名片,高约八九寸,阔约四寸零,顶格写满「江孔殷」三个大字。先期印发报捷的所谓「报条」逾一千份,分送全省的官绅及远近亲友。

用户评价

评分

“汪希文回忆录”,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承载了无数的可能。而“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这几个字,更是为这份回忆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一位风华绝代的女性,以及一位见证这一切的叙述者。这位“江霞公太史父”定是一位不凡的人物,他的“太史父”之称,可能意味着他学识渊博,或许曾是某个时代的记录者。而“江霞公”这个名字,又透着一股诗意,让人想象他是否有着浪漫情怀,或者与自然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最让我好奇的是“父女”二字,它们是如何与“江霞公太史父”以及汪希文先生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我期待在这本回忆录中,能够读到一段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能够感受到历史变迁中的人性光辉,也能够从汪希文先生的视角,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与韵味。

评分

“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忆录”——光是书名就很有画面感。我想象中的“江霞公”,大概是一位饱读诗书、心怀家国的老先生,他的“太史父”身份,暗示着他可能与史学、文献有着不解之缘,亦或是拥有着洞悉世事的智慧。而“江霞公”这个名字,则自带一种烟霞漫卷、淡泊宁静的意境。汪希文先生,作为回忆录的叙述者,他与这位“江霞公太史父”以及“父女”之间的关系,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父女”又是指的什么?是亲属关系,还是更深层次的精神羁绊?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段动人的情感故事,讲述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人与人之间如何维系那份珍贵的联结。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领略到知识的力量,品味到人性的光辉。

评分

初见“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忆录”这个书名,便被其中蕴含的深意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流行的图书那样直白,反而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江霞公太史父”,这个称谓组合极具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长者。而“父女”二字,则增添了一层人伦亲情的色彩,使得整个书名充满了故事性。汪希文先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带领读者走进他的记忆深处,去回溯那段与“江霞公太史父”及其“父女”一同经历的岁月。我非常好奇,在这个回忆录里,汪希文先生会如何勾勒出“江霞公太史父”的形象,他的人生哲学又是怎样的?而“父女”又在这段关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信件,每一页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拆解这份“信件”,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穿越时空的温情与厚重,"我与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忆录"。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数的好奇与遐想。太史父,这个称谓自带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文人的风骨,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位“太史父”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又与“江霞公”这位长辈有着怎样的渊源?更何况,这还是一部“回忆录”,这意味着它承载的是一段真实的人生,一段被时间打磨过的记忆,一段由个人视角讲述的,无法复制的生命轨迹。汪希文,这个名字在书名中显得格外清晰,他如同一个引路人,将读者带入他的人生画卷。我想象着,在这本书里,或许会有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是汪希文先生与他的“江霞公太史父”之间的,也或许是他与我们这些读者之间的。我期待着,在这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那个年代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及一种深沉的,难以言说的情感联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一段被珍藏的过往,等待着我去推开,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

读到“汪希文回忆录”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便被拉回到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岁月。太史父,这个称谓在现代社会已不多见,它带着一种古朴而庄重的色彩,仿佛是某种传承的象征。而“江霞公”,又为这个人物增添了几分模糊而神秘的色彩,让人好奇他究竟是怎样一位长者,又是如何在汪希文先生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作为一部回忆录,我预感这本书会充满着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汪希文先生,想必是经历了许多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将如何梳理这些过往,又会以怎样的笔触描绘他与这位“江霞公太史父”之间的点点滴滴?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智慧与坚韧,更能够体会到一种跨越辈分的情感传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更可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影,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脉络,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过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